「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彈琴手緊,但也就一路學上來了,沒有特別積極去正視它,畢竟手緊的人一堆,而藉由挑選曲目和花時間練習,大家通常還是能順利走過求學路上各種大小考試,直到手因為跌倒受傷, 彈什麼都痛 ,才有想要改變彈琴方式的念頭。
放鬆彈快的道理聽起來很簡單也很理所當然(這麼理所當然的事以前為什麼都不知道呢?🧐):
當手指有足夠支撐力支撐手臂重量,將放下的手臂重量從一隻手指轉移到下一隻手指,不斷的重量轉移往下個音去,手不需緊抓控制,也不用刻意施力往下彈,而重量轉移是靠有彈性的手腕帶動,絕對不是僵住不動。
手指藉由慢到中等速度的重量轉移練習,會逐漸變得強壯,當累積一定的練習量手指變得足夠強壯, 彈快速音群時只要重量下去靠手腕帶角度,一串音符就會自動跑出來,而快到一定程度以上,重量反而不進到琴鍵底,會像輕功一樣飄在鍵上。
這麼理所當然的道理做起來卻相當不容易,對我而言,難的地方在於手指太軟、受的傷剛好在手腕(動起來心理生理都有障礙)、手指想主動控制的舊習慣去不掉、以及懷疑自己學不會的害怕感。在剛開始的三 四周,甚至手腕感覺更痛(可能手指撐不住重量手腕會去幫忙,以及找手腕律動時錯誤施力),於是就只有 上課跟著練(#因為在家練都找不到對的感覺啊 ◀️小編注:這是大家會練錯、或建立起來又跑掉的原因,所以老師很重要!)
沒想到僅僅上課跟著練,居然也看得出改善,最明顯的是一直以來容易捲起的小指可以放下不捲,手指可以動得比較快,但始終沒有手自動跑起來的感覺, 之後改上個別課,仍有好一段時間都在鬼打牆,而學會放鬆彈的契機其實是某次上課被老師的話敲醒🧐, 下定決心好好面對心理障礙,靜下來練單音支撐,重新把建立手指的過程再走一次,才終於體會到手跑 起來的感覺。
回想一年前剛開始建立手指時,根本無法分辨自己是緊還是鬆(手隨時都是不舒服的),現在逐漸對身體和 肌肉使用的狀況有知覺,也許無法像有的同學速度突然加快一倍,十六分音符大概只能在 110-130 之間 徘迴,但其實這種速度已經有很多曲目可以練了,重點不是在彈到多快,而是放鬆。當手指能支撐,手腕的負擔也變小,逐漸能從手傷的沮喪中跳出來,練琴漸漸不痛的感覺真好,更神奇的是,#快速音群彈得比受傷前更輕鬆清楚,也比較少彈出壓迫的聲音,而且在抓到對的感覺後,#放鬆與手指扎實的程度每周都感受到持續增加。
手指建立後我的練琴方式有所轉變,以前練習方式大概就是中等速度彈彈暖手就開始練曲子,或直接開始練要練的東西,碰到卡住的地方不外乎就是分段分手、由慢到快、變換節奏型練習,這些多少都有幫助,但是卻漏掉最重要的東西:#放鬆;現在練習方式則是先用 10 分多鐘練習單音支撐、音跟音連接,確認 手是放鬆狀態,然後左右手各挑一小段音群從慢到快練手指,才會開始彈曲子。越練越能體會老師所謂 #沒有在放鬆狀態下完成都不算完成 是甚麼意思。#在放鬆狀態下練的東西身體記憶較久,#緊抓狀態下練的東西只要一不留神或緊張就沒了。
手指建立後的感想是: #如果小時候就學會該有多好呢?(🙆#這真是學會之人的共同心聲!)老師說碰過最快有人六周就建立,通常建立手指持續練個一兩年,都能看到顯著效果。聽到要重新回到單音歸零學習,大部分的人多少都會猶豫,但仔細想想,一兩年在學琴過程中根本就很短啊!如果一兩年可以解決彈琴根本的問題, 試試看又不會有甚麼損失,而對小朋友來說,就算花幾年建立手指,也不過佔了學琴路上的前面一小段, 後面的路卻可以走得更順,即使花六年也一點都不久。」
#受傷後能彈更好是奇蹟也是人的潛能
謝謝同學的分享,道出許多人學琴心聲,影片是這位同學在家的練習狀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