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理論的提出者-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曾說,童年受損創傷的依戀關係,會讓我們在日後的人際關係中只要觸及童年受創的相似情境,就會引發猶如當時童年的無助及脆弱感,令我們動彈不得無法因應。而所謂的修復受損的依戀關係,恢復回應當下情境的自我能力,就是要能發展和重要他人及在人際關係中,具有彈性客觀的距離來進行關係互動和調節。
意思是要能離開「自我中心」的主觀位置,彈性移動自己的角度和位置,適時的拉出距離,有所進退的觀看關係的局面和情況。
比如:你正和一位重要的人共進晚餐,無論是你的朋友或是伴侶,亦或是親人,他現在看起來很疲倦,感覺起來沒什麼太大興致談天說笑,如果你只站在主觀位置看這樣的現象,你可能會無名火上揚,覺得有一種被辜負或被忽視的感覺,若是受害者情結引爆,還會出現覺得自己很倒楣,為什麼要被對方情緒壓迫和輕視對待?然後立刻出現對方式加害者,你是受害者的反應,接著引發一連串不悅的情緒和念頭,並可能因此想逃離或攻擊對方。
若你能具有依戀的安全感,相信對方不是要傷害你,然後試著換到對方的位置感受對方的情緒狀態,思考對方一天的生活脈絡,並且辨識對方的表情以來了解對方的內在情緒狀態。這時候的你,不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對對方不滿及覺得受傷,而是有能力彈性移動,找到一個安全的心理距離範圍,留在關係裡繼續互動或對應。
這時候的你,可以嘗試問對方:「我發現了你看起來很疲憊,發生了什麼事?你會想要說說嗎?」
如果對方現在欲言又止,或看起來很無力煩悶,在安全的依戀關係下,我們會了解到這是對方目前的狀態,他的感受不太舒服及穩定,他需要時間整理和照顧他自己,但這不意謂著「我被冷落」、「我被拒絕」、「我被切割」。
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都有依戀關係的議題。因為童年不穩定及充滿危險的依戀關係,使他們建立成人關係時,也有較高的傾向往焦慮型的依戀關係和逃避型的依戀關係發展。
若是呈現焦慮型的依戀關係,則個體容易受環境和關係的對象影響,一有風吹草動、一個眼神一個口氣,都會引發個體的焦慮不安,彷彿有什麼可怕的事要發生了。而這些可怕的事,不外乎是:要被拋棄了、要被傷害了、要被厭惡了。因為他們自認為自己的存在沒有價值和重要性,因此對方一稍有眼神迴避、心不在焉,或是有心事狀,焦慮依戀者就會投射大量的自貶、自我羞辱和自我排斥在對方身上,很難去洞察及理解對方真實的存在狀態。
若是發展為逃避型的依戀關係者,則一感到對方的狀態不佳,或沒有如自己期待的表現(熱情、溫暖、專心、歡愉、好奇、樂中),就開始覺得可能自己會被批評、被厭惡或被不喜歡,而感到內心的壓力和苦惱。然而,他們不喜歡這種苦惱和情緒有壓力的感覺,他們阻止自己經歷這種關係中不明的狀態,所用的方式就是壓抑和切割,封閉及終止任何的互動和可能的接觸。
#受損的依戀關係,讓人在關係中總充滿不信任
因為過往受傷和人際挫折的經驗,讓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面對必須和人互動、和人建立關係時,充滿了無力和恐懼,而最大的影響是,他們對人已失去信任感。在無法對關係信任的情況下,他們就更執著認定被傷害和被背叛的可能。
為了擷取及警覺自己會被傷害及背叛的訊息,他們幾乎連一些非常小的問題都不放過。對沒有這種狀態的人來說,別人一時的口氣差或是冷淡,雖然會引發一些情緒變動,但內心的調節力和涵納度會幫助我們釋懷,及放過那一時間的人際小摩擦,不往自己身上加油添醋,添更多亂子。但若是對人際關係不信任,並因此時常感到不安全、焦慮、緊張、防衛的個體,就會從這一處小細節、小矛盾、小衝突中,衍生更多的主觀解讀及判斷,並發酵出更多的混亂情緒,和對方展開拉扯和糾葛。最主要的原因,即是潛意識中對關係的不安全依戀,激起衝動性的防衛,認為:「別人要來傷害和攻擊我了,我怎麼可以被他得成逞?我一定要做些什麼反擊!」
因此,具有不安全依戀關係的人,像是具有受害者情結個體亦有這樣的關係型態,很難和世界平和相處,也很困難維持友好和穩定的關係。若你自覺到自己正是理所當然的把人視為可怕的、敵意的、會傷害人的,那你一定也能深刻體會到自己內心的警戒系統有多強悍和激動。
#習得安全感,才有經驗關係美好的可能
停止反覆的明示、暗示自己「人都是不可信任的」。從客觀的事實來說,每個人,包括你自己,都有可信任的時候和不可信任的時候。許多人際關係的情況,為了顧及自己的隱私和個人界限,我們無法以全然揭露的方式,為了得到別人的信任,完全曝光自己。
為了要求信任而要求別人全部不能隱瞞或是欺騙,要完完全全的照實說,在現實客觀的處境上,這是有困難的,包括商業之間、對手之間、職場關係或是家人關係,都有每個人自己想要保留的範圍,也有不想公開的部分。
要求沒有界限、沒有隱私的關係,才說能信任,基本上已是以不信任為前提,所進行的假設。認為:「只有完完全全的揭露和公開,沒有一絲個人的隱私,才能讓人信任」,這樣的假設,並不是為了建立信任感,而是為了掌控和預防,同時也是剝奪個人賦予的權利自由。
人是有權利決定如何處理和保留自己的資料、隱私、文件,在未經同意下,是不能強迫公開或暴露。如果,你因為一個人想要有個人隱私和界限,而採取不信任態度,並以不安全感反應對待,那麼你需要認知到:有問題的人不是對方,而是你。基於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便想剝奪別人的自主權利、破壞別人的隱私界限,不僅國家政府不能這麼做、機關單位不能這麼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能這麼做。
如果沒有清楚的人際關係界限認知,那麼想要習得安全感的人際關係,就會遇到阻礙和拉扯,也不會真的如願的掌控得了別人的行動和情感,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人際關係。
習得安全感的關鍵,在於能辨識出一個人的心態和人格是否充滿問題。若是有穩定的情緒、成熟的人格狀態,以及具有尊重、合理的態度與人互動,那麼這一個人,就是來協助自己習得安全感的重要人士。在可以建立信任關係的基礎下,開始練習尊重及合理的對待關係,有意識的善待及珍惜關係,不任意的做破壞界限和拉扯糾纏的互動方式。
你需要了解,每個人都需要適當的界限來保護彼此,讓自己的內在有安穩的空間,不任意的被侵犯和打擾。如果你體察自己也有這樣的需要,就要能推理到他人身上,理解別人也需要這樣的尊重和禮貌的對待。
當我們能先維護自己的安全範圍,我們才能在這世界和別人互動時,了解到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以策彼此的安全。就像我們在道路上行車,希望彼此都平安,能共同前進,不受阻礙,因此更能了解保持適當距離,是保護彼此最好的同行方式。
讓關係真的能相伴,而不相絆。
#離開受害者情結,解開彼此的糾結
本文出自《受害者情結》_蘇絢慧
https://bit.ly/3dlFN1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Heyo Fo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請 Sub 此 Channel, 留意最新動向,新曲陸續送上。 Facebook page - facebook.com/heyoliztic Instagram & Weibo: Heyoliztic --- Beat by INK, Tezrock Produce by INK Lyrics ...
受損的依戀關係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4月嚴選推薦書-2 《假性親密》,心靈工坊
-
推薦序
你有多害怕親密感?──問題重重的關係,正是你逃避親密感的方式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在心理諮商工作的場域,讓我有許多機會遇見在關係中困頓和不安的人,當關係無法如自己預期的運作順利、溝通無阻、相契合時,許多人不禁要問:「關係為什麼這麼難?難道我們不能不要關係嗎?」
即使我們內心深處都渴望著有穩定且意義深刻的關係,但現代社會已悄悄地走向逃避關係的處境,像是:想要自己關在一個人的空間裡,不想任何人打擾,也不想費神與人互動;不想經歷建立深度和長久關係需要面臨的磨合和衝突,只想享受關係短暫的激情及令人興奮的時刻;對於關係,只想擷取自己想要的依賴和需求滿足,卻不想對關係多些付出和給予。
而有更多的現象是,人們害怕投入關係之後,將讓另一個人有機會傷害自己,更可能因為自己展現出的真實樣貌,而遭受被對方嫌棄和厭惡。
我們在關係中究竟有多不安?有多害怕?即使因為寂寞和孤單的驅使,人們渴望著愛,以奮不顧身的姿態進入關係,卻在面對了關係,一段需要與對方長時間互動和相處時,各種糾結難解和難以調適的情緒就不斷出現,不僅感到窒息還有一種想逃的衝動。
為什麼我們這麼渴望關係,卻又在進入關係後,好似進入輪迴似地不斷重演某種脆弱、無助和痛苦?為什麼不論我們究竟長到多大年齡,我們似乎無法從經驗中學習如何在關係中,體會到安心且成長的正向情感?為什麼不論遇見多少不同的對象,關係始終擺脫不了疏離、焦慮、失衡和難以調適的困境?
我想這本書提供了我們一個具有啟發性的觀點:會不會是我們利用了功能失調的關係,以來逃避經驗真實的親密感?
為什麼我們要去製造一次次的功能失調的關係,來逃避親密感?難道親密感不是我們所渴求的一種關係經驗和需求?依據本書的理論,這一個矛盾及複雜的心理議題,最根本的起源來自受損的依戀關係,所形成的防衛機轉。在這弔詭的防衛機轉中,人們表面上投入關係的積極和配合程度,還有對關係所表現出的善良和慷慨行為,可能看起來和一段真實相互成長和交流分享的親密關係差異不大,然而就實質的關係互動來說,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人雖是「積極的接觸,卻活得相當孤立」。
這種積極接觸卻產生非常孤立、單向型態的關係裡,潛藏著無意識的關係焦慮,以某種為了保障生存、維持安全的假象,所形塑出的互動模式。對我們的社會來說,這種因幼年的生長環境所產生的生存焦慮及關係的不安全感,最易形成的互動模式,莫過於「以照顧者或助人的姿態進入關係」,讓關係在一方背負起照顧的責任,另一方負責被照顧、被服侍的狀態。如此,雙方都可以在一種熟悉的角色和熟悉的生存方式中,感覺到「安全」、「熟悉」、「無弱點」。
在本書,類似此種行之多年的假性親密關係互動模式,稱為「招牌歌舞」。招牌歌舞目的是要維持假性親密關係,表演者負責表現對觀眾的關心,觀眾則假裝招牌歌舞的角色是受到喜愛、有益的、給出關懷的。然而,招牌歌舞的配搭,毫無疑問的阻擋了雙方真實且互惠的連結,當然也不具有彼此深度的經驗分享和交流。
透過彼此習慣扮演的角色,我們「成功地」在關係中感到孤立,並隱藏對於對方的不滿意,好讓我們的親密關係缺少了某些重要的元素,像是連結和交流,或是互惠。久而久之,失衡和功能失調的關係問題便出現了,藉此來加深對關係的無力和挫折,以及反覆反芻內心一種從童年就開始的脆弱和失落感,再以一種早料到會如此的口氣對自己說:「看吧!我終究只能在感情中傷痕累累,任由被傷害……」
若是以上的敘述,能夠貼近你,也符合你的關係經歷,那麼請讓我推薦這一本書給你。讓本書成為你新的心靈之眼,洞察及領悟為何我們總在關係裡如此熟悉地扮演某種角色,又將別人視為某種角色對待,然後不知不覺走進膠著的互動中,感到心傷和挫敗。
書中收錄的正向改變與夢境DREAM五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展開新的關係學習──在關係中既能給予也能接受,真正地培養我們看見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能力;並在建立真實的人際關係同時,獲得具有開展性的智慧。
本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247?loc=P_0005_008
#晚安閱讀
受損的依戀關係 在 Heyo Fo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請 Sub 此 Channel, 留意最新動向,新曲陸續送上。
Facebook page - facebook.com/heyoliztic
Instagram & Weibo: Heyoliztic
---
Beat by INK, Tezrock
Produce by INK
Lyrics by Heyo
---
Lyrics:
2007年5月17日 呢一日
8點左右 馬路口 我拖起你隻手
你既厚 愛不斷 灌溉 完整我心靈
你隨心 插既柳 卻一直 植根我生命
頭半年熱戀期 去氹你 去取悅你
而你 就開始強詞奪理 開始亂蒞
縱容你 唔信手段 唔將局勢扭轉
係因為 係我心底 我唔想你受損
到所有既底牌 都俾你睇晒
係我太唔識世界 並唔係偉大
你睇穿每一步 我一步步 入圈套
我越做 越不討好 再好都 冇好報
開始質疑 嘗試 去搵位入你
我唔只一次 去偷睇你寫既日記
你既真緻 叫我容忍 對你既怒火
每粒字 話我知 其實我 只係路過
這秒鐘 經已夢 醒但我依戀作夢
就留在 此處共 你在抱擁
最終 沒能耐忍痛
離開 亦想蠢蠢作動
早看懂 仍任由自己 失控
我想知 Wat 7 u lookin' for
每當你 係我身邊 睇 第二個星座
我個頭唔想擰過 蒞 我清楚
你個心有第二個 但我點甘心
我地既關係 再次毀滅過
你仲記得嘛 就係纏綿既夜晚
甜言就係咀唇邊 變得口沒遮攔
戲言既承諾 戲言跟我姓霍
既然 你連 講過都唔記得 就當冇聽過
冇聽過 關於你講 某個某個 前度既逸事
當冇聽過 對比之下我有幾特別
我唔想知 因為我地唔會再相依
而我知 句對白可以講多 好多次
你玩厭 呢類型 要展開新旅程
從冇犯事 就犯左 討你厭既罪名
你想愛同鑽石既永恆 都唔只一刻
最好多如 月夜既星塵 唔好得一粒
這秒鐘 經已夢 醒但我依戀作夢
就留在 此處共 你在抱擁
最終 沒能耐忍痛
離開 亦想蠢蠢作動
早看懂 仍任由自己 失控
敵唔過詛咒 你終於開口
你多次想我走 最後我放開手
個結局 要揭盅 而遲早 會結束
再持續 都係重蹈覆轍 寧願冇接觸
我獨自 再一次 登上架962
如常既路線 旁邊唔如常 空置
好似 幾經曲折 蒞得唔容易
最諷刺 係兩個終點 始終 冇終結
係我唔醒水 搵你係我唔識趣
你要忘記我姓甚名誰 係記憶 被剔除
就算有証據 證明 每個節日一齊過
不過 唔想承認 做過情侶 曾經一齊過
事到如今個感覺 只寄託 字裡行間
而你當日既餘溫 已離開 我既床單
係呢一度 我地曾經 留連忘返
可惜你既人影 唔會再出現係呢間 房間
受損的依戀關係 在 你與伴侶是哪種依附類型?3種不同類型,影響相處模式! 的相關結果
一個小孩會發展何種依附類型,主要受父母教養方式與自身性格影響,此外,父親或母親 ... 他們的理智和情感都覺得自己對這段關係付出太多,獲得太少。 ... <看更多>
受損的依戀關係 在 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最新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反應性依戀障礙的基本特徵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明顯受損和發育不當的社會關係,開始於5 歲之前,並與重要的病理護理相關。有兩種亞型,一種反映了不受抑制的依戀模式,另 ... ... <看更多>
受損的依戀關係 在 依戀問題的徵兆是什麼? 的相關結果
當我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我們就會形成一個受損的依戀循環,也被稱為不安全的依戀。損壞的依戀循環會導致成癮。在一段關係中,上癮會導致依戀關係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