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書房】
將薪水固定自提 6%,擺到「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增加退休金額。不要小看這 6%的數字,假設月薪是 5萬元,自提的金額就是 3,000 元。日積月累下來,1 年會多出 36,000 元積蓄,10 年會多出36萬元。
https://ctee.com.tw/bookstore/selection/503845.html
➡️謝春滿:一起實踐財富自由的理想https://ctee.com.tw/bookstore/recommendation/503901.html
▌工商書房 閱讀新識力:bit.ly/2XZGHJm
#工商書房 #財富自由 吳家揚的樂透人生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說要到台灣來設總部,你是舉雙手贊成,還是連腳都舉起來反對? 過年休假回來,我選的第一條新聞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亞馬遜,要在紐約設立第二總部,竟然遭到很多由這次剛選上的新科自由派議員,帶領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亞馬遜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個反應...
受薪 階級 財富自由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用 #資產配置 扎根,#財富成長 將無往不利》
在金融界做了8年的前線業務,從戶頭入不敷出到身價上億的客戶我都接觸過,看盡人生百態,成千個個案教我學到一屢屢被驗證的信念「除非有自己的事業,或是會投資理財的本事,否則受薪階級很難致富。」,譬如工作年薪200萬,在台灣已經算是金字塔中上層的收入了吧,但要將此水平歸類至「有錢人」,以台北的消費水準頂多算是日子能過得不錯,可還不到一輩子不用為錢煩惱的地步,想想,在台北買一間破千萬的房子都只有舊公寓可以選呢,更不用說想要留一大筆財產給下一代了,台灣金融機構普遍認定有3000萬(100萬美金)以上的資產才算是高資產群族,一年賺個200萬,完全零支出也要花上15年的時間才能到達,真的還不夠。認識的客戶越多,認識他們的故事越深,要當老闆才能翻身的觀念在我腦中就越根深蒂固,走過證券業、保險業、銀行業,現在的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財能力,毅然決定要將致富的兩個要領雙管齊下,告別銀行職員的身分,在自媒體時代下創業經營個人品牌,並同步持續原本就有在獲利的投資理財,大刀闊斧要用更寬廣的格局實踐我理想的未來。
很多人會下意識的避開談論錢的話題,認為滿嘴價格很不禮貌,但對於在銀行做過理專的我,認為清清楚楚每一筆錢是過生活相當理所當然的事,錢,本是中性名詞,就只是讓人生更美好的一種籌碼,賺錢,賺很多的錢,也只是基於人性與生俱來的慾望,我在工作的第二年就曾買過一本教人如何享受退休生活的書籍,記得當時媽媽看見了還大笑三聲「才剛開始工作就想退休喔?」,踏進第一間銀行時,當時的主管劈頭就問零理專經驗的我「你工作的動機是什麼?」我回答「從一開始就選擇走業務這條路,為的就是能早點百萬年薪,存款破七位數。」像是回答出符合她心中的正確答案一樣,主管聽了臉上立刻綻放燦爛的笑容,是的,有想賺大錢的企圖心才會有付出努力的動機啊。不論是透過工作或是投資理財增加資產,都不是一件簡單且容易的事,你會面臨很多障礙,很多困惑,你很容易就在岔路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於是乎,牢記賺錢的初衷,時時激勵自己,是工作性質不穩定的業務日常心法,你必須找出你理財的終極目標,設定能越仔細,最好不偏不倚正中你的心意,往後要吃下再多苦,你也能用各種方式堅持到最終站了。
第一份工作我走入了證券業,多空方一言不合就掀起驚濤駭浪的股海不適合心態偏保守的理財小白我,於是一年後我就往極端的另一頭保險業奔去,熟透各式保險產品後,才發現那也不適合剛起步只想有速度賺錢的年輕人,後來我轉身一躍而下銀行業,在這裡除了台股之外什麼都有,美股、基金ETF、債券、外匯、保險、定存、衍生性金融商品…等,產品涵蓋的範圍最廣,投資理財的工具最多樣,我喜歡挑東西時先地毯式全盤搜索一遍再選出最好的,眼前集大成的銀行立刻就與我的個性配對成功。從理專的腳色中我收穫最深的並不是學會如何一夜暴富,秉持著投資首重於風險而不是報酬的原則,在控管好資產的安全下,把握每一次獲利的空間進而達成理財目標,「資產配置」才是我工作的核心內容。
只要你有資產,我就認定需要配置。網路上曾有篇文章下了「多數人都不需要資產配置」的結論,認為資產配置只會拉低總報酬,這就是很典型完全不顧風險不要命的例子,當時我一讀,相當心急會有人被這種只摸到象腿就說大象是柱狀形的想法所誤導,特別是才開始累積財富見錢容易興奮又經驗不多的年輕人,不夠完備的配置只要龍捲風一吹,我保證有涉及風險的部位必然東倒西歪。資產配置是什麼?用一句話來簡述就是分配你的錢要放置在哪兒,並不是承作了金融產品才叫有配置,你一定聽過「滿手現金等大跌再進場」這句話,故將錢100%放在現金裡其實也是一種理財策略,那麼資產配置要怎麼做?大家都知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道理,曾經有個阿姨就對我說「有啊,我都有放在好幾個籃子裡捏,我有一些是放在金融股裡,有一些是放在電子股裡,都在不同的地方啊~」我想我當時一定是臉上一片慘綠來不及做好表情管理,所謂分散風險,是要將你的資產配置在高風險、低風險和零風險不同種類、不同危險程度的投資工具裡,比例則依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作調整,我遇過一位風險承受度極高的客戶,接手服務她時她就已經持有以暴漲暴跌為常態的特斯拉汽車,當我向她報告現在的損益是賠30%以上時,她只是笑笑的跟我說「會大跌就表示會大漲啊,像這種衝來衝去的標的才有機會賺大錢啊。」原先還很害怕撥這通電話的我聽到如此開朗的答案著實震驚極了,很明顯的,我倆的屬性距離有點遠,反思了一會兒後,得到的唯一結論就是再次確認我本人沒有賺快錢的命,因為我壓根兒沒有那鐵打的膽子入場冒險。重點來了,資產配置究竟有什麼好處?因為做好資產配置,我在轉職初期零收入時沒有吃過老本,我在相中投資大好機會時能靈活運用我的資金,還有剛剛回想才發現,在我的印象中過去似乎沒有賠過什麼錢。
老話一句,請先存錢吧,沒有存款的人,意外一來就有很高的機率會落入窮困的底層,即使是領著高薪,沒有多餘的本金能夠滾出更多的錢,想要躋身更上一層階級變為富有,機率也是很低,你在最初所努力存下的不僅僅是實質上的金錢,那是一桶即將革命你人生的新希望啊,還沒存夠一桶金也沒關係,但你一定要從現在就開始去接觸「談錢的環境」,就去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慢慢熟悉,慢慢從大海裡撈出自己使用起來不會感到為難的理財方式,我有對夫婦檔客戶,曾在申購了一支平衡型基金後高高興興的離開,兩個小時過去,先生又再度出現,他說太太回去之後一直沒辦法冷靜下來,又慌又緊張,深怕資金全都跌光光,為了讓她能夜夜好眠,即使先生看好該檔標的,最後還是選擇把金額降至一百萬以下,投資確實要量力而為,腸胃不好就千萬別挑戰極辣的麻辣鍋。如果你在只有一筆小錢就貿然開始高風險的投資,往往趨勢一看不對,你就只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斃,用來投資的資金最好是有可以分批進場的規模,在過程中能用上的操作技巧才能越多,當你的本能越雄厚,你也才能減少心理壓力的負擔,保持理性應變的穩定度,勝率與絕對獲利也才能跟著提高,你看看股市裡把散戶當韭菜割的法人就能理解了吧(笑)。
我的資產配置是以時間來規劃,按投資工具不同的功用歸類至長、中、短期,在一切的開始前,請先測驗出你的投資風險屬性,了解自己能承受風險的程度,梳理好全部的資金,思考過你目前及未來需要解決的財務目標,以利進行。
#投資理財 #財務規劃 #第一桶金 #財富自由
梅姬LU 思維創作|個人品牌經營|財務規劃指導
國立臺北大學金融與合作經營學系碩士班畢業,
橫跨銀行、證券、人壽八年金融界業務資歷,
從本土龍頭銀行年度排名中嶄露頭角,躍升前三大外商銀行客戶關係維護經理,
現攢夠經驗值,匯聚能力,決定成就翻新。
受薪 階級 財富自由 在 NOWnews 今日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財富老司機】EP.4/找到你的人生目標 受薪階級也能出頭天
想賺錢卻沒有方向和目標?本集 #財富老司機
教你如何找出人生的目標!!
了解更多:https://bit.ly/3gd8wZP
-
NOWnews今日新聞全新節目《財富老司機》
5/18起於每周一、三、五晚間7點
在 NOWnews 今日新聞、Youtube頻道播出
記得訂閱、開啟小鈴鐺,才不會錯過更多內容。
#財富累積 #投資 #理財 #房地產 #創業 #財富自由 #人生目標
受薪 階級 財富自由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說要到台灣來設總部,你是舉雙手贊成,還是連腳都舉起來反對?
過年休假回來,我選的第一條新聞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亞馬遜,要在紐約設立第二總部,竟然遭到很多由這次剛選上的新科自由派議員,帶領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亞馬遜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些紐約人是不是瘋了?亞馬遜來紐約,不只是這個火車頭企業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有亞馬遜可能帶來的科技know how,而且亞馬遜又不是製造業,對環境的傷害不會那麼大,大家求都求不到,這些紐約人是不是左過頭了?
才說著呢,我就發現不是只有我這麼想,連左派大將的紐約時報社論都跳出來把這些年輕自由派議員狠狠臭罵一頓。
我於是決定去看看這些年輕的議員們到底在反對些什麼。
看了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有些道理。
第一:亞馬遜招牌響亮,但它的勞工條件惡劣一樣全球聞名。
第二:矽谷科技的繁榮,是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也讓當地房價物價飆漲,交通嚴重堵塞,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紐約己經夠擠夠貴了,亞馬遜一來豈不是更擠更貴?
第三:被企業勒索是個無底洞,谷歌臉書都在紐約有分部,都沒有要紐約納稅人分擔,為什麼亞馬遜需要租稅優惠?
是有些道理,但還不能把我完全說服,就算大企業占便宜好了,你不給優惠,大企業都跑光了,你紐約的經濟撐得住嗎?要知道全球幾十年來都是這麼幹的,所謂的供給面經濟學派,政府幫助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來促進經濟成長,你紐約這幾個小屁孩能把這個理論翻盤嗎?
顯然他們覺得可以。
他們舉的是像諾貝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 提出來的,政府的政策不應只重視成長,還應更重視財富分配的社會正義,這個學派裡有很多人相信, 傳統的供給面經濟學搭配的涓滴效應,只是造成全球經濟貧富不均,中產階級迅速消失,底層人民必將反抗,經濟終將崩盤。所以此時的政府經濟政策應該著重在強壯中產,比如提高最低薪資,落實加班費給付,加強公共建設等,中產階級的荷包飽滿,經濟才會熱絡。
也就是說這次的亞馬遜紐約案踢到鐵板的重要性,不是只跟紐約有關,有可能牽動美國2020總統大選,而是牽動全球慣行的經濟模式。
理想非常美好,但行得通嗎?
非常歡迎大家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週四晚間十點在寰宇新聞台播出,沒跟上新聞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ppt.cc/fH4QXx 十點半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XGbkbQ5PJc/hqdefault.jpg)
受薪 階級 財富自由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本集內容 📌
✭【 琪斐大放送 】選在情人節說分手! 亞馬遜第2總部無緣紐約 (00:44)
✭【 動眼看熱鬧 】天降黑雪末日浩劫 西伯利亞爆空汙危機 (12:05)
✭【 世界都在看 】義大利推跳表單車 拯救交通兼滾動外快 (18:30)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如果說要到台灣來設總部,你是舉雙手贊成,還是連腳都舉起來反對?
過年休假回來,我選的第一條新聞就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亞馬遜,要在紐約設立第二總部,竟然遭到很多由這次剛選上的新科自由派議員,帶領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亞馬遜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第一個反應是覺得這些紐約人是不是瘋了?亞馬遜來紐約,不只是這個火車頭企業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有亞馬遜可能帶來的科技know how,而且亞馬遜又不是製造業,對環境的傷害不會那麼大,大家求都求不到,這些紐約人是不是左過頭了?
才說著呢,我就發現不是只有我這麼想,連左派大將的紐約時報社論都跳出來把這些年輕自由派議員狠狠臭罵一頓。
我於是決定去看看這些年輕的議員們到底在反對些什麼。
看了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有些道理。
第一:亞馬遜招牌響亮,但它的勞工條件惡劣一樣全球聞名。
第二:矽谷科技的繁榮,是創造了巨額財富,但也讓當地房價物價飆漲,交通嚴重堵塞,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紐約己經夠擠夠貴了,亞馬遜一來豈不是更擠更貴?
第三:被企業勒索是個無底洞,谷歌臉書都在紐約有分部,都沒有要紐約納稅人分擔,為什麼亞馬遜需要租稅優惠?
是有些道理,但還不能把我完全說服,就算大企業占便宜好了,你不給優惠,大企業都跑光了,你紐約的經濟撐得住嗎?要知道全球幾十年來都是這麼幹的,所謂的供給面經濟學派,政府幫助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來促進經濟成長,你紐約這幾個小屁孩能把這個理論翻盤嗎?
顯然他們覺得可以。
他們舉的是像諾貝爾獎得主Joseph Stiglitz 提出來的,政府的政策不應只重視成長,還應更重視財富分配的社會正義,這個學派裡有很多人相信, 傳統的供給面經濟學搭配的涓滴效應,只是造成全球經濟貧富不均,中產階級迅速消失,底層人民必將反抗,經濟終將崩盤。所以此時的政府經濟政策應該著重在強壯中產,比如提高最低薪資,落實加班費給付,加強公共建設等,中產階級的荷包飽滿,經濟才會熱絡。
也就是說這次的亞馬遜紐約案踢到鐵板的重要性,不是只跟紐約有關,有可能牽動美國2020總統大選,而是牽動全球慣行的經濟模式。
理想非常美好,但行得通嗎?
非常歡迎大家來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本周動眼神經選的是俄羅斯空汙嚴重到天降黑雪,我這才知道原來台灣也發生過類似事件。
張嘉玲選的是義大利跳表單車,竟然是政府出錢讓民眾騎單車,比我們的YouBike還神奇。
✏ 來填問卷:https://goo.gl/forms/CugVAUGXz7JyFqJ53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3TytkrzZ2E/hqdefault.jpg)
受薪 階級 財富自由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立法會會議 - 《幫助中產》
張超雄議員:代理主席,葛珮帆議員提出的這項"幫助中產"的議案頗有意思。議案開宗明義指出,中產"交稅多,福利少",相信很多中產人士對此均有同感,但從實際數字看來,有時卻未必盡然。當然,感覺是十分真實的,例如我們真的沒有甚麼福利可言。代理主席,不知道這是否需要申報,因我相信在座各人均以中產人士居多。我當然亦會自認是中產,因我在大學任教,現在身兼立法會議員,賺取一定的薪酬,但我們的擔子亦很重。中產的承擔涉及多方面,當中以房屋是主要的負擔。樓價有如脫韁野馬,極度高昂,租金亦然。
我現時只是租住單位,因我對香港的地產現況心心不忿。我們要以畢生積蓄購買這種"磚頭",雖然表面上聲稱有數百平方呎面積,但實際面積卻要"縮水",在"發水"後再打一個七折。我們要窮一生之力為這種物業供款,實令我深感不忿,但很多中產人士卻只能從中找到一種穩定的安全感,並以之作為積累財富的主要渠道,但這卻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這其實是香港的最大稅項,但其最大受益人卻不光是政府,實際上還有地產商。所以,令中產這麼痛苦,如此缺乏安全感,感到努力付出的一切並無回報的原因,正在於此。我們除了沒有甚麼福利,很多東西也沒有我們的份兒,這感覺是如何造成的?正是香港的地產霸權,正是政府容許地產商牟取暴利,容許這些財團壟斷市場,才造成這種令中產人士如此痛苦的情況。
談到中產,當然不得不提呂大樂,而他的看法是不應只從收入着眼。如按一般經濟角度衡量,月入達2萬元至5萬元已可稱為中產,但呂大樂認為亦須視乎職業、學歷、生活和消費模式或價值觀。我相信他所指的是一般從事行政、專業工作的人士,他們的生活模式較傾向中產階級享受,而且學歷相對而言亦較高。呂大樂就這項研究作了二十多年的跟進,發現香港的中產人口原來變化不大。如果按上述模式進行研究,尤其是在收入流動、階級流動方面,他發現過去的變化不算很大。
至於有否出現M型社會的現象,暫時似乎不太明顯,但中產卻出現一種向下流動的憂慮,亦即梁繼昌議員剛才提及的問題。因為日本研究中的M型社會現象雖尚未出現,但中間那一部分人口卻確實呈現向下流動的趨勢。如果回顧過去的人口調查統計數字,當可發現只有收入最高的兩成人口,過去10年的家庭入息出現真正上升的趨勢,其餘基本上均向下流動,這是一種令人非常驚心的情況。如撇除經濟不活躍的住戶,單看經濟活躍住戶的情況,亦只有最高收入那兩成人口有超過20%的升幅,其餘均沒有那麼顯著的升幅。由此可見,過去雖有一定的經濟發展,例如在過去10年間,整個"餅"已造大了超過三成半,但家庭收入卻沒有顯著上升,而且以國際水平而言,我們的家庭整體收入基本上是偏低。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既要供養下一代,希望他們能維持類似中產的生活,又要面對教育開支、剛才提到的房屋開支,而且基本上現時的工作穩定性、薪酬、福利,所指的不單是社會福利,還有職業帶來的福利,各方面均正在倒退,而這些倒退均是政府容許的。
例如在社會保障方面,過往在大公司或一般較具規模公司服務的員工,往往可在退休時享有ORSO的福利。當員工的服務年資達到某一年期,僱主不單以1︰1,而是2︰1甚至3︰1的比例為他供款,以便員工在退休時擁有一筆積蓄,可以安享晚年。然而,在推行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計劃後,這制度已告取消。所以,在強積金計劃下,大公司其實是節省了金錢,而對於大財團,政府更容許其進行壟斷。
試看本地的公用事業,無須詳細說明,也可知道無論是電力、煤氣、公共交通,港鐵更是一個明顯例子,全都可以不斷加價。有一種說法是加價未必會對中產造成即時的壓力,但一直累積下來,這也會變成一種很大的壓力,因為無論是日常開支和工作均有欠穩定。我們現時要走的那條所謂新自由主義的道路,其實已被以往奉行這一套的國家棄用,但香港卻遲了10年,到了今天仍繼續奉行這一套,鼓吹零散化、合約化,令工作穩定性不斷下降,進而加重了中產的危機,呂大樂也因此稱之為"中產之痛"。
日 期: 2013年1月23日(星期三)
時 間: 上午11時
地 點: 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
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q-dRScqDw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