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文】人性與治療概論;關係與移情的重要性
。
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整個系統要面對與學習的是「如何生存下來?」
人類情感能力的發展,整個系統要面對與學習的是「生存有什麼樂趣?」
人類認知與情感能力的合作,雙系統要面對與學習的是「我生存的意義是什麼?」
論排序,人類最重要的是情緒與關係
個人的,稱情緒;兩人以上互相的,稱情感。統稱為「關係」。
「關係裡」包括了認知與情感,因此孩子從「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裡,接收「被期待」,然後生理系統開始回饋啟動生長,各項能力也開始學習與運用而成長,他們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
孩子從被動的賦予、觀察模仿、實驗試誤,最後產生一個人格核心:「自我概念」。孩子於是有了靈魂,可以自主地闖蕩世界,發現自己有能力時歡天喜地,感受挫折時能轉身跌在夠安全的關係裡,無論正負面,都是他要承受與接納的部分,但有人支持就沒關係。直到有一天,他也成為完整的存在,與另一人(群)成為互相依附的親密關係,再成為另一個新生命的靠山,撫育他,期待新生命成為令人驚喜的「新獨特個體」。
。
這是一種人性論的觀點
所有違反這個概況的發展,大概都會生病,或者產生扭曲的補償形式。
。
社會越文明,物質面雖有所提升,但人類更忙更煩了,精神面卻越貧乏,關係從童年便感疏離,原本是普遍的心理社會發展,現在卻非常稀有。
大家都有病。受傷的情緒、被遺棄感、吸引到很爛的人、沒有健康的依附關係、被情緒誘發(暴怒、憂鬱)整個陷入崩潰無助...
不懂處理的社會,以錯誤方式打壓那些有病的症狀,反正眼不見為淨。在「長期壓抑」下,各種打壓生命的形式出現,日後有些人會成為怪獸,吃人的或被吃的都有。
。
心理諮商或關係療育,在做的事,其實都是恢復最初的人類設定而已。
心理師起初要擔任照顧者,滿足孩子自戀般(自我中心)的需求,而案主也要認同心理師成為他的照顧者/重要他人,這便是「移情」。
移情很重要,沒有發生移情,諮商就只會是淺層的認知討論。
心理師像母親,也像父親;像老師,也像同儕。案主能重新學習,重走一遍過去未完整的心理發展歷程。
從被尊重感受、意見、身體、界線起,回頭懂得照顧自己,而不是習慣犧牲自己、照顧他人,因若看輕自己,關係也無法長久的。關係一定要「你好、我也好」才是普遍的、健全的。
。
基於此論前提,「諮商關係」要優先建立,要通過早期受傷情緒的試探(案主:不然誰知道心理師是不是真的接納我?如果會拿捏信任,我就不用來諮商啦)。
其次才是各種諮商方法、技巧和作業練習。
關係取向的諮商,是心理師也涉水教游泳,不是穿白袍,是穿泳衣。而案主也需要為自己負責,畢竟手腳長在自己身上,要動起來,不能一癱只管喊救命。兩人一定有拉拉扯扯,一定會喝幾口水跟嗆到,結果究竟是喜是悲,就需要彼此合作。當然,心理師主責大一點、多一些。
。
治療很簡單,好了就能離開,但關係取向不是這樣。就算諮商期結束了,那也只是心理師退到後面去,像父母看著孩子去闖蕩世界一般,需要時他都還是在的,因為生命影響生命是長遠的,不僅是心理師能影響案主,案主也能影響心理師。
(突然覺得,關係療育有點像「寄養家庭」的概念呢)
口水嗆到處理 在 愛長照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家人自從半年前 #中風,出現輕微 #吞嚥障礙 後,變得愈來愈不喜歡吃飯,怎麼辦呢?
掌握食物5大特殊處理的訣竅:剁碎、稠化、顏色、香味、少量多餐。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142
🍗我們也時常用燉煮的方式,讓食物軟一點,長輩好入口咀嚼,這個小工具可以幫助照顧者,家務多、容易忘記瓦斯爐還在煮東西,「#瓦斯爐自動關」保障使用爐火的安全。
👉https://www.facebook.com/8525carehelper/posts/3020919481478878
------
🔥照服員會員方案,內有詢問度很高的專業責任險
👉https://reurl.cc/R1om0Z
歡迎大家加入fb社團-照顧者聯盟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ilong.termcare
口水嗆到處理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心靈小品】「無常教我的事」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文:陳秀丹(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
🖼圖:王育發
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取捨,
取是一種本事,捨是一種哲學。
放下自己是智慧,放下別人是慈悲。
真正的愛是,
給愛的人沒有煩惱,被愛的人沒有痛苦。
適時放手才是真愛。
當醫生超過25年,以前我一直在加護病房裡衝鋒陷陣,幫病人做氣切;可是這十幾年來,我已經不做了。我體悟到人生無常,不是這個人意志堅強就不會死。所以要真誠面對生死,愛要常常說出口,善終及後事也要交代清楚。不要等到親人往生了,才在墳上說愛。愛是平常就要表現,在最後階段更要及時。
老與死,生命自然的軌跡
我常說病人最大,即便孩子再孝順,都不能取代病人受苦,所以一定要讓病人在有限時間內,做最有用、最有效率地運用,包括感情交代、後事安排。
以一個癌症病人的生命軌跡來說,在病人日常功能下降前,其實癌細胞已經在人體內存活很久了。生活功能明顯下降後,若不積極治療,通常可能不到兩個月,生命就消逝了,這是走向死亡的路線。如何在這短短兩個月內,讓病者好好做他該做的事,考驗著我們的智慧。
另外,對於慢性器官衰竭的病人來說,情況會反反覆覆,日常生活功能不好就住院,好了就回家,這是老化的路線;若情況一路下滑,可能最後一次惡化就過世了。許多家屬不清楚,常常會問:「每一次狀況下滑都可以上來,為什麼這一次就死了?」或說:「醫生,我爸爸怎麼突然死了?」我會告訴家屬:「你爸爸不是突然死了,他其實花了二到五年的時間,讓你準備他的死亡。」
善用生命退場機制
我們真的要感謝能夠生而為人,並感恩生命有一個很好的退場機制。譬如一個人老病到不能吃,這時候,腦內的嗎啡生成量會增加,讓人較舒服、安詳地離開,而且比較乾淨。生理機制會告訴病人:「我不吃了,因為生命到了終點,這些食物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有些高僧大德預知時至,會去閉關,不吃不喝。
但我們現在常會用種種外加延生設備,打亂這樣的退場機制。譬如肝衰竭,阿摩尼亞代謝出問題,就灌瀉劑,不僅從嘴巴灌,也從肛門灌,上下交相通,常常讓病人拉肚子拉到破皮,那是非常痛的。
另外,很多病人會插鼻胃管,防止進食嗆到。其實器官衰退到末期,連吞口水都會嗆到,這也是為什麼插了鼻胃管的老人,還會因為反覆感染肺炎而入院。另一種是胃造口,從胃打個洞灌食;結果老人家生命末了,不僅灌進去的牛奶不能吸收,還因為愈來愈瘦,肚皮上的洞相對愈來愈大,導致一些液體、胃酸滲出腐蝕皮膚,那是很痛、很難處理的。奉勸各位,生命末期千萬不要再插鼻胃管或做胃造口。
很多先進國家很早就在思考人性化的生命末期照護及善終。在紐西蘭,末期病人插了鼻胃管,若不喜歡、拔掉了,就不會再插。在澳洲,重度失智的老人如果罹患肺炎,只建議口服抗生素,連點滴抗生素都不打。在北歐,有一個國家花了20年改變國人對鼻胃管灌食的迷思;他們認為,為這些即將往生的人插鼻胃管或做胃造口,是干涉他人自然發展、侵害人權跟倫理的行為。芬蘭的國家政策是,死前二星期才臥床,把更多的預算用在預防保健,為什麼是死前二星期?因為一個人若不吃不喝、不打點滴,多數人10到14天便會過世,所以在芬蘭沒有長期臥床的老人,多是臨終才臥床。瑞典人認為,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的,若生命無法享受了,就不該是值得延續的生命,也不應該在病床上說再見。
以前我們阿祖的時代,臥床的人多嗎?不多。所以只需要把觀念轉一下,不要執著。痛苦的原因就是因為執著、貪欲,想要活更久,結果受更多苦。這幾年我們推廣緩和醫療,就是基於對生命的尊重。一個人活著不只嘴巴吃、會呼吸而已,還有被愛、表達愛、享受愛的權利。要讓一個人在生命末期,身心都平安;不僅離開的人安心,活著的人也安心,生死兩相安。(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28期)
#心靈小品
#無常
#人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