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小語:「民主教養≠什麼都跟孩子講道理的教養」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孩子在路上耍賴、路倒、不講道理的大哭尖叫的經驗?這時教也不是,因為怕孩子更強的情緒反彈回來;不教也不是,因為旁人的目光及耳語一定接踵而來。虎媽派的作法,通常就是"丟臉,你哭也沒用,我看你能耗到何時?回家走著瞧!",但我覺得以後要出門,親子就在一個緊繃的氣氛下;親密派的作法,通常是"跟你溫柔講道理,講不過孩子的小霸王脾氣,先妥協,回家再好好跟他說!",但我也覺得放棄了教養底限,誏孩子挑戰過關,未來孩子可能更無法無天!
那我這小小科學育兒派的作法是什麼?我覺得在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時,掌握一個大原則比細節重要,那就是「溫和堅持」。要溫和的態度,是因為你教的寶寶是個人,不是在訓練動物,教養上不能凡事教條及利用古典制約。要堅持的作法,也是因為你教的寶寶是個人,從2歲之後,他就愈想利用不聽話、反抗、搞怪、控制環境的人事物,來証明自己的存在及長大,這些都是嬰幼兒正常的心理發展,但是,一但你完全放棄了規矩,孩子就可能會養出一些壞習慣!
分享我自己的小經驗!老大從小就喜歡玩積木,3Y後,為了玩這件事,小叛逆不少,有一次晚上叫他洗澡,他回說:「不要!不要!」,還好我跟媽咪有修煉過,不然可能馬上動怒。我吿訴他,不趕快去洗澡的話,身體會臭臭、會生病,兒子還是依然故我地回說:「不要!不要!我要臭臭。」這時候,我評估了2件事,第一,我確定他有聽到(因為還可以回嘴);第二,該預告都預吿了,我再民主的講道理下去,孩子的注意力依舊停在積木,不會移動來洗澡!於是,不再跟兒子講道理,一個箭步過去就把孩子抱來,直接抱進浴室的浴缸裡面去,當兒子摸到、看到好玩的洗澡玩具時,正開心的時候,沖了一下澡,擦乾後就馬上把兒子抱離浴室,他一臉慌張惶恐的說:「爸爸,我還沒有洗啊!我要玩那些洗澡玩具。」我告訴他:「因為剛剛你說不要洗澡,所以今天洗澡就這樣洗完結束了。」我稱之為小小懲罰,等到隔天晚上再叫兒子洗澡時,兒子馬上就乖乖地去洗了。不知道大家是那個育兒派典呢?
延伸閱讀:2歲兒,如何教不抓狂http://casanovab110.pixnet.net/blog/post/55882959
育兒教養問王宏哲=>http://casanovab110.pixnet.net/guestbook
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兒童發展專家的21堂大腦潛能課http://m.books.com.tw/product/show/0010582997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