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食物中的危機-重金屬與神經疾病】
估計全球有數千萬種有機或無機物質,近十萬種化合物被用作商業製品,許多造成環境負荷並進入生態鏈,也透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尤其經過食品,包括故意或無意,造成體內負荷甚至危及各種健康效應,近期由於分子毒理學之進步及超微量分析之儀器與技術發展,發現食品隱藏很多安全問題。(資料來源:【註1】)
近年來,各類食物中殘餘的農藥、重金屬、添加物、致病微生物等可能引起健康危害的議題,普遍受到各國重視與廣泛討論,加上國際貿易的活絡,各類農產品、加工食品及不斷被開發出來的新穎性食品,流通量越來越大,消費者的選擇性雖然增加,但面對各類食品的安全性疑慮亦隨之增加。(資料來源:【註2】)
最近食品安全意外頻傳,因此與食品相關的重金屬汙染也再次受到大家的重視,重金屬過量與神經疾病息息相關,最常被提到的有鉛、鋁、錳、汞、砷、銅、鎳、鋅等。
■鉛中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曾調查高雄市九百多名學童的血中鉛濃度,發現學童血中鉛濃度越高則學業表現越不好,尤其語文及社會學科最明顯。平均血中鉛上升3 μg/dL,則成績退後一名。由此報告可知,台灣的環境低濃度鉛暴露引發孩童智商及認知能力的障礙的問題的嚴重性,值得我們重視。
由於從事鉛相關行業的工人多年的研究發現,長期高濃度鉛暴露引起鉛中毒,會引起許多嚴重的併發症。最近幾十年來的多項研究證實,即使低濃度的鉛暴露,仍可能會造成健康上嚴重的影響。
■藥材與重金屬
中藥用來安神鎮靜的硃砂【註3】,也是含無機化合物的汞;在中藥常使用的雄黃也含有較高濃度的砷,因此雄黃酒不建議多喝,總結來說,日常接觸的食品與中藥中,許多含有重金屬成分,建議大家在選擇時,需多加小心注意,才不會不知不覺中成為重金屬中毒的受害者。(資料來源:【註4】)
■「鉛」的毒害
古羅馬人喜愛在釀造紅酒時加入「醋酸鉛」增加風味,導致大部分人普遍有「鉛中毒」可能,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說到鉛的危害,許多歷史與考古學家相信「鉛中毒滅了整個羅馬帝國」。
■「鉛」長期受到廣泛運用,近年才發現具毒性而減少使用!
其實,鉛是從很久遠以來就長期運用的一種重金屬,因為鉛好開採,又具有密度高、延展性高、柔軟好成形,熔點相對較低、而且不易氧化等特性,所以特別受到人類長期而廣泛的應用。鉛用在製作各種器物,如與銅製為合金銅器、水管、水晶玻璃、鉛酸電池、油漆、含鉛汽油等等,所以可以說鉛一直在人的周圍無所不在。
一直到近年來才注意到它的毒性,鉛會在軟組織和骨骼中積累,會損害神經系統導致神經系統疾病,如腦損傷、老人失智,並會造成骨質異常以及傷害內臟如腎臟還會造成貧血,此外還可能引發生殖問題並影響兒童智商。(資料來源:【註5】)
■鉛中毒診斷與症狀
▶ 一般而言,鉛中毒的症狀不易提早診斷。
▶ 若血中鉛濃度在 40 ~ 69 μg/dL 之間:屬於「輕微」,臨床表現包括:疲倦、嗜睡、對於休閒活動缺乏興趣,其他還有生育能力下降、高血壓。
▶ 若血液中鉛濃度為 70 ~ 100 μg/dL之間:則屬「中度」,其臨床表現為:頭痛、記憶力喪失、性慾降低、失眠、覺得腸胃道有金屬味、肚痛、噁心、便秘;慢性暴露有腎病變、貧血、肌肉疼痛無力、關節疼痛。
▶ 若血液中鉛濃度大於 1000 μg/dL:則為「嚴重」中毒,症狀包括:昏迷、癲癇發作、表情呆滯、譫妄、局部動作異常、頭痛、眼睛乳突水腫、視神經炎以及其他腦壓增高的症狀,足下垂、腕下垂,腹部絞痛,嚴重貧血故看起來蒼白。
▶ 鉛中毒在成人的表現多以慢性為主,少有急性中毒情形。急性中毒的表現為:腹部絞痛、急性肝炎、胰臟炎、溶血性貧血以及腦病變。
(資料來源:【註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議題召集人序,Page 6
▶ https://bit.ly/2Q1cSpZ
∎【註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前言,Page 14
▶ https://bit.ly/2Q1cSpZ
∎【註3】:
衛生福利部 - 中醫藥司公告
主旨:公告「自94年5月1日起禁止中藥用硃砂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
依據:藥事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規定
發文日期: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發文字號:署授藥字第0940002424號
▶ https://bit.ly/3h1UHfM
∎【註4】:
高醫醫訊-高醫醫訊月刊 第33卷10期「隱藏在食物中的危機-重金屬與神經疾病」
▶ https://bit.ly/313kAq4
∎【註5】:
食力 -「鉛」的毒害由來已久,甚至滅了古羅馬帝國?
▶ https://bit.ly/3iUAxET
∎【註6】: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鉛中毒」:https://bit.ly/349jSth
➤➤照片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毒物及化學物質局「知識學堂-鉛中毒」: https://bit.ly/3kXdjjg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 #重金屬 #神經疾病 #硃砂 #雄黃 #鉛中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 行政院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古羅馬帝國的由來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標題:〈北非猶太系列〉得土安與猶太人
曾有幸匆匆走訪摩洛哥北部古城得土安(Tétouan),對那白色潔美的西班牙式建築印象深刻,麥地那裏,白色西式樓房以雕像點綴著,藏身於阿拉伯風的麥地那狹小巷弄裡,既非歐洲,也不怎麼阿拉伯,讓得土安成了風格奇特的融合風古城.
那時對得土安一無所知,只覺這個白色城市因不怎麼觀光化而迷人,直到最近開始接觸北非猶太史,才突然從另個角度來理解這座白色城市.
得土安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南岸,離丹吉爾約六十公里,是目前摩洛哥在地中海沿岸唯一實際控制的港口,1997年,得土安老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得土安的柏柏爾語Tiṭṭawin意指「眼睛」,有「泉源」之意,因此地有相當多的水源.
首度提到得土安城的史料為十一世紀安達盧西亞地理學家Abu Oubayd Al Bakri的著作Al Masalik wal Mamalik,文中精準描述Sebta et Tittawane之間的路程,Tittawane擁有一座古堡與燈塔,並由Wadi Rassen(或Wadi Mjeksa)灌溉。
在Taht El Ghar洞穴與Ceuta附近的El Ghar Lakhal洞穴發現的考古資料證實早在史前時代,此地已有人居.
早在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已在Oued Martil出口設立商行.
據信得土安古城始於公元前三世紀,由腓尼基人所建,當時稱為Tin'ta Ouin,是一座柏柏爾城市,爾後落入迦太基與毛里塔尼亞之手,公元前一世紀被古羅馬人摧毀,在此建造碉堡。1307年,Mérinides重建造城,用以監控山區柏柏爾部落。爾後得土安逐漸淪為海盜巢穴,於1399年被卡斯提亞國王亨利三世所摧毀,1415年,葡萄牙拿下Ceuta這個最重要的北部城市,得土安因而成為面向地中海,針對占領者進行軍事戰役的戰略基地.該城市在1437年被休達第一任總督Don Pedro de Meneses的兒子Don Duarte de Meneses摧毀,直到十五世紀末,逃離宗教裁判所的穆斯林與猶太人的到來而得以重建,也因此,得土安猶太人多為sephardes 且講西語.
安達魯西亞的猶太人與穆斯林可說是同時來到得土安,在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重建了得土安的麥地那,將安達盧西亞文化與文獻帶到北非,保存了幾世紀,得土安的麥地那被稱為「白鴿」與「小耶路撒冷」,猶太公墓就位於穆斯林公墓對面。
猶太社區從1511年開始在得土安發展,與流亡的穆斯林關係良好。
十六世紀時,猶太社群繁榮發展,當時得土安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與西方商業往來頻繁,外國使館多設於此,猶太人在商業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與奧斯曼帝國(尤其是巴勒斯坦)、馬格里布、利弗諾、倫敦、阿姆斯特丹、直布羅陀以及西班牙的聯繫愈形頻繁.
十六世紀末,葡萄牙猶太人(Marrano)與摩洛哥其他城市的猶太人亦遷徙至此,得土安的經濟、文化與精神層面亦持續發展,Hayyim Bibas年幼時,於1530年,隨家人逃離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來到得土安,年長後,與兒子創立了一家非常美麗的猶太會堂,在北非鄰近地區廣為人知,雖然在1665年因地方叛亂而被摧毀,然而在1727年,得土安有七個猶太教堂。
十七世紀時,Moulay Ismaïl大力支持得土安的發展,以此為與歐洲的貿易商行,許多歐洲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庇護了來自安達盧西亞的新難民,然而大體而言,猶太人必須繳交高額稅收,生活貧困.
早年,得土安社會主要由來安達魯西亞的穆斯林摩爾人與西班牙猶太人組成,以及摩洛哥王國的菲斯高官家族,1830年起,約有十二個因法國侵略而逃離舊奧圖曼帝國的阿爾及利亞家族,隨著商業活動發展,從里夫農村移來的人口愈形增加.
十八世紀,得土安失去外交首都的地位,1790年, Moulay Yazid迫害境內猶太人,得土安的猶太社群亦無法倖免.
在驅逐猶太人的法令頒布後,得土安成為純穆斯林的城市,猶太社群代表前往菲斯請願,但只獲得在城外建造社區的許可,開啟得土安Juderia(猶太區)的開端,伴隨隔離政策而來的是各種社會與職業邊緣化措施,猶太人被禁止從事某些行業,被迫穿上特殊的黑衣服,且時常無辜遭受暴力對待.
在被剝奪各種資源之後,猶太人迅速貧窮.
十九世紀初, Moulay Slimane決定在新社區安置並保護猶太人,是而有了新的猶太區.
十九世紀中葉,約九千多人的猶太社群陷入極度貧困,開始往外移民,如Mellila、直布羅陀與Oran,甚至是遙遠的Buenos-Aires、Rio de Janeiro、 Lima 或 Caracas等南美地區.
1860年,西班牙佔領得土安,受到猶太人熱烈歡迎,雖然兩年後,西班牙隨即離開,但給了猶太人安全感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享有宗教與文化自由,也與穆斯林處於平等地位,甚至吸引內陸猶太人前來得土安定居.
然而好景不常,1867年與1868年間,山區土匪與里夫海盜四處掠奪,加上傳染病與乾旱肆虐,在在危及市民安危,讓猶太人持續移往他地.
進入二十世紀,1912年《馬德里公約》授予西班牙對里夫的控制權,Tetouan成為西班牙保護國的首府,因而經濟復興,減少人口外移.
1956年,摩洛哥獨立,得土安成了摩洛哥的一部份,許多猶太人選擇離開,尤其前往仍在西班牙控制內的Ceuta與Mellila.1960年代,猶太人紛紛移往南美(委內瑞拉,阿根廷,巴西)和以色列,人數迅速下降。
十九世紀末,mellah 約有六千猶太人.
1951年,約有四千名猶太人,196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得土安有三千一百零三名猶太人。1967年六日戰爭之後,猶太人大量前往以色列。1968年,約剩一千名猶太人。1986年,約三百五十個,1990年代初期,僅有兩百多名,相對地,鄰近的西班牙飛地Ceuta約有四百名猶太人,Melilla則有八百名。
圖為法國畫家Alfred Dehodencq(1822-1882)的作品《得土安的猶太節慶》(Fête juive à Tétouan, ou les musiciens juifs à Tétouan,1865年),Alfred Dehodencq在1853年至1863年間,曾多次前往摩洛哥旅行,非常喜歡當地的猶太文化.
古羅馬帝國的由來 在 天堂島嶼.撒哈拉.蔡適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標題:〈北非猶太系列〉得土安與猶太人
曾有幸匆匆走訪摩洛哥北部古城得土安(Tétouan),對那白色潔美的西班牙式建築印象深刻,麥地那裏,白色西式樓房以雕像點綴著,藏身於阿拉伯風的麥地那狹小巷弄裡,既非歐洲,也不怎麼阿拉伯,讓得土安成了風格奇特的融合風古城.
那時對得土安一無所知,只覺這個白色城市因不怎麼觀光化而迷人,直到最近開始接觸北非猶太史,才突然從另個角度來理解這座白色城市.
得土安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南岸,離丹吉爾約六十公里,是目前摩洛哥在地中海沿岸唯一實際控制的港口,1997年,得土安老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得土安的柏柏爾語Tiṭṭawin意指「眼睛」,有「泉源」之意,因此地有相當多的水源.
首度提到得土安城的史料為十一世紀安達盧西亞地理學家Abu Oubayd Al Bakri的著作Al Masalik wal Mamalik,文中精準描述Sebta et Tittawane之間的路程,Tittawane擁有一座古堡與燈塔,並由Wadi Rassen(或Wadi Mjeksa)灌溉。
在Taht El Ghar洞穴與Ceuta附近的El Ghar Lakhal洞穴發現的考古資料證實早在史前時代,此地已有人居.
早在公元前600年,腓尼基人已在Oued Martil出口設立商行.
據信得土安古城始於公元前三世紀,由腓尼基人所建,當時稱為Tin'ta Ouin,是一座柏柏爾城市,爾後落入迦太基與毛里塔尼亞之手,公元前一世紀被古羅馬人摧毀,在此建造碉堡。1307年,Mérinides重建造城,用以監控山區柏柏爾部落。爾後得土安逐漸淪為海盜巢穴,於1399年被卡斯提亞國王亨利三世所摧毀,1415年,葡萄牙拿下Ceuta這個最重要的北部城市,得土安因而成為面向地中海,針對占領者進行軍事戰役的戰略基地.該城市在1437年被休達第一任總督Don Pedro de Meneses的兒子Don Duarte de Meneses摧毀,直到十五世紀末,逃離宗教裁判所的穆斯林與猶太人的到來而得以重建,也因此,得土安猶太人多為sephardes 且講西語.
安達魯西亞的猶太人與穆斯林可說是同時來到得土安,在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重建了得土安的麥地那,將安達盧西亞文化與文獻帶到北非,保存了幾世紀,得土安的麥地那被稱為「白鴿」與「小耶路撒冷」,猶太公墓就位於穆斯林公墓對面。
猶太社區從1511年開始在得土安發展,與流亡的穆斯林關係良好。
十六世紀時,猶太社群繁榮發展,當時得土安為重要的貿易港口,與西方商業往來頻繁,外國使館多設於此,猶太人在商業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與奧斯曼帝國(尤其是巴勒斯坦)、馬格里布、利弗諾、倫敦、阿姆斯特丹、直布羅陀以及西班牙的聯繫愈形頻繁.
十六世紀末,葡萄牙猶太人(Marrano)與摩洛哥其他城市的猶太人亦遷徙至此,得土安的經濟、文化與精神層面亦持續發展,Hayyim Bibas年幼時,於1530年,隨家人逃離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來到得土安,年長後,與兒子創立了一家非常美麗的猶太會堂,在北非鄰近地區廣為人知,雖然在1665年因地方叛亂而被摧毀,然而在1727年,得土安有七個猶太教堂。
十七世紀時,Moulay Ismaïl大力支持得土安的發展,以此為與歐洲的貿易商行,許多歐洲國家在此設立領事館,庇護了來自安達盧西亞的新難民,然而大體而言,猶太人必須繳交高額稅收,生活貧困.
早年,得土安社會主要由來安達魯西亞的穆斯林摩爾人與西班牙猶太人組成,以及摩洛哥王國的菲斯高官家族,1830年起,約有十二個因法國侵略而逃離舊奧圖曼帝國的阿爾及利亞家族,隨著商業活動發展,從里夫農村移來的人口愈形增加.
十八世紀,得土安失去外交首都的地位,1790年, Moulay Yazid迫害境內猶太人,得土安的猶太社群亦無法倖免.
在驅逐猶太人的法令頒布後,得土安成為純穆斯林的城市,猶太社群代表前往菲斯請願,但只獲得在城外建造社區的許可,開啟得土安Juderia(猶太區)的開端,伴隨隔離政策而來的是各種社會與職業邊緣化措施,猶太人被禁止從事某些行業,被迫穿上特殊的黑衣服,且時常無辜遭受暴力對待.
在被剝奪各種資源之後,猶太人迅速貧窮.
十九世紀初, Moulay Slimane決定在新社區安置並保護猶太人,是而有了新的猶太區.
十九世紀中葉,約九千多人的猶太社群陷入極度貧困,開始往外移民,如Mellila、直布羅陀與Oran,甚至是遙遠的Buenos-Aires、Rio de Janeiro、 Lima 或 Caracas等南美地區.
1860年,西班牙佔領得土安,受到猶太人熱烈歡迎,雖然兩年後,西班牙隨即離開,但給了猶太人安全感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享有宗教與文化自由,也與穆斯林處於平等地位,甚至吸引內陸猶太人前來得土安定居.
然而好景不常,1867年與1868年間,山區土匪與里夫海盜四處掠奪,加上傳染病與乾旱肆虐,在在危及市民安危,讓猶太人持續移往他地.
進入二十世紀,1912年《馬德里公約》授予西班牙對里夫的控制權,Tetouan成為西班牙保護國的首府,因而經濟復興,減少人口外移.
1956年,摩洛哥獨立,得土安成了摩洛哥的一部份,許多猶太人選擇離開,尤其前往仍在西班牙控制內的Ceuta與Mellila.1960年代,猶太人紛紛移往南美(委內瑞拉,阿根廷,巴西)和以色列,人數迅速下降。
十九世紀末,mellah 約有六千猶太人.
1951年,約有四千名猶太人,196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得土安有三千一百零三名猶太人。1967年六日戰爭之後,猶太人大量前往以色列。1968年,約剩一千名猶太人。1986年,約三百五十個,1990年代初期,僅有兩百多名,相對地,鄰近的西班牙飛地Ceuta約有四百名猶太人,Melilla則有八百名。
圖為法國畫家Alfred Dehodencq(1822-1882)的作品《得土安的猶太節慶》(Fête juive à Tétouan, ou les musiciens juifs à Tétouan,1865年),Alfred Dehodencq在1853年至1863年間,曾多次前往摩洛哥旅行,非常喜歡當地的猶太文化.
古羅馬帝國的由來 在 羅馬的起源 的相關結果
到公元一世紀時候,它已經發展為一個包圍了整個地中海的大帝國。 ... 關於古羅馬的國家起源,有一個神秘的傳說﹕一隻母狼在一個洞穴裏養育了羅穆盧斯(Romulus)和瑞摩斯( ... ... <看更多>
古羅馬帝國的由來 在 羅馬帝國 - Wikiwand 的相關結果
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 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只可從更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 身為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賦予自己一個「 ... ... <看更多>
古羅馬帝國的由來 在 羅馬帝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羅馬帝國 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準,並和在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亞洲的漢帝國西、東遙相並立。後世多將兩者並列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