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或香港——有未來嗎? | 盧斯達 on Patreon】
蕭若元和游學修討論香港電影有沒有前途。自然以產值和產量計算,今時不同往日。其實不只電影產業,就算你從政,以前都容易得多,以前「愛國者」的定義也鬆很多,中國和香港的衝突也輕微得多,很多人都享受過統戰紅利。正如京官曾說,「泛民能活著,體現國家包容」。
不同時代是有不同紅利的,以前很多事情都較容易,自然是老生常談。不過對這類「明天會不會好」的問題作何取態、如何表達,主要還是看你視產業為純粹生意,還是有一份熱愛。例如杜琪峯,我們經常聽到他在片場爆粗鬧人,他批評人也是不留情面,說話很難聽。他也是在香港影視業黃金年代發跡,但到了現在,他還是有搞長期計劃培養後輩,例如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就合拍出《樹大招風》,杜導自己監制。這些人都很值得尊敬。
不知道如果問香港電影有沒有前途,他會不會抽著雪茄答:香港電影有撚前途咩?但不管如何,愛電影的人,總是口嫌體正直。雖然嘴裡唱著反調,但身體還是不斷在推進,不管現況如何,電影人就注定做電影。現在已經不是黃金時期,還繼續做,那就是真愛。
對香港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口嫌體正直,理性上「知道」前景悲觀,有時也會直說好撚討厭香港,但該做的還是會做。這就看你怎樣打算這件事,人們時常說香港人是難民後代,難民的逃難心態,是把居住的地方看成謀生之處,而不是終老之地。以前香港人自豪自信、熱愛香港,是因為見香港有錢又有自由,如果香港一旦沒有錢也不再有自由,不再優越,香港對他們的價值就可能瞬間歸零。
全因為香港人精明計算,但算式裡面通常只有個人,最多包括家人,但不存在「香港人」這個數字。導致他們再厲害,也是「遺民不世襲」,榮耀及身而止,不能把燈傳下去,成不了一個體制。
中國影視業虹吸效應之下,整個香港的台前幕後都等於搬到了中國,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和工匠,能夠既有能力又有心,可以產生到接班意識。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後來才總結出來,也就是自己再厲害,都是一時,如果不能持續,也是一代人的過眼雲煙。既然傳不下去,究竟為何傳不下去,為何「青黃不接」,除了大環境,工業自己肯定都有問題,為何當年有一手好牌,卻打爛了局面?是否當年熱錢太多,機會太容易,吸收了太多有才能而沒有忠誠的人?一旦產業出現變化,油水不再足,產業中人就「產業移民」,把錢投到其他地方,例如買樓炒樓,那自然一切就煙消雲散。
那麼承受過那個年代好景氣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運氣部份,便是認識問題,也看得出個人修養。黎明曾經在一個中國節目中這樣談過:
「現在很多年輕的演員長得很帥,演戲演技一般,唱歌也一般,其實我當年也一般,到現在也一般,唯一替他們不值的就是他們生不逢時,假如早生二十年,今天已經是天王了。」
現在當然沒法複製當年的天時地利人和,老一輩和新一代其實在不同的宇宙起跑,沒甚麼可以比較,也沒甚麼基礎互相理解。理解了,也不會改變新一代面對的困境。客氣反而是虛假。對自己當年「吃了時代的豆腐」,分別只有謙虛地承認,或者傲慢的否認,
政治界也是如此,有甚麼比「五十年不變」更加體現世代之間的殘酷和殺子呢?五十年不變就是說,我們在生的時候,香港可以馬照跑舞照跳,在我們閉眼之前,香港都會安安定定,繼續賺錢,但下一代的事我們就不知道了。五十年不變就這樣,這便是我們對現實的領受。後來在政治界,也看過不少追求只及身榮譽之人,由這些人組成的小朝廷,對於後來者和外人絕不寬容,特別是有才能的。
被打壓的人是必然壯大的,這是物理定律,不過之前一定會承受很多父祖輩的刀傷。
中國學者導演徐浩峰的《師父》(2015) 就談了一個這樣的 paradox ,電影講北洋政府年間,廣東詠春大師陳識想要打入天津武術界,揚名立萬,將當時不知名的詠春發揚光大,但他一個外人,首先就要面對「天津武術界」這個既得利益者。陳識跟天津人的代表鄭山傲談判,鄭說武術界一向的規則是「不教真的」,甚至連陳識自己的那門也是如此:發過誓言,一生真傳二人。
後來陳識就按天津的潛規則,教出一個本地徒弟,去打八家武館,然後天洋人會請出作為大老的鄭山傲,廢了徒弟,卻容許徒弟的師傅可以留下開館。徒弟和徒弟,打兩邊的面子都顧全才行。鄭山傲臨老發了善心,認為中國武術家再不教真的,功夫就會失傳,被洋人按著挨打,鼓勵陳識教真的,但陳識一開始只想揚名,不教真的。他甚至和鄭山傲協定,將一身武打教給鄭,令他可以在退休前最後一戰打倒徒弟,也就是他們的計劃本來是將這個徒弟出賣,亦即殺子。
後來陳識誤打誤撞,找到了一個天賦異稟的本地徒弟,在教的過程中,起愛惜之心,但期間計劃出了變化,徒弟被天洋武術界意外害死,陳識為了替徒弟報仇而跟天津武術界反面,用兩把短刀將所有門派的高手都打倒了。這些師傅在天津是高手,但因為長年不教真的,實力非常弱小,輕易被一個外人放倒。
然而對天津已經上位的師傅來說,不教真的,才是維持局面穩定的秘方。片中最後的大反派和野心家,是一個拳術平庸但權術高深的女掌門。鄭山傲跟女人說:「武館不出人才,因為我們不教真的」,女人卻對他曉以大義:「拳術自古秘傳,廣招學員的武館是生造出來的,政客做政績,商家做名聲,等他們做夠了,不再捐款,武館的繁榮也就斷了,好日子不長,何必認真」。中國一直有「教識徒弟無師傅」的講法,所以教也「留一手」,師傅算計徒弟,徒弟也想打倒師傅揚名立萬,充滿政治和權力的緊張關係,在電影中將江湖的世故和現實一面就以此赤裸展現。
被中國文化沾上的,總是逃不過一代一代不斷衰竭的命運,而無法有效接班,跟各行各業都「留一手」,見不得後輩好,甚至拔走後輩以奉自身,是否有關?
徐浩峰也是王家衛《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當中有一句的意境也是近似,寶宮山要將中華武士會的頭領位置傳給南方來的葉問,女兒不悅,他這樣教訓女兒:「眼睛裏只有勝負,沒有人情世故。人要往遠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但凡一個人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咱們宮家的門檻高,但是不出小人。」這裡說的是門派之見滯礙群體進步,宮寶山跟葉問門派不同,但是他說:「葉先生,今日我把名聲送給你」,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
反而《師傅》則現實而淒涼。陳識一身真功夫,把整個天津打倒了,卻最終落不了戶。鄭山傲作為宗師,被徒弟和他人算計,「拿走了一輩子的名聲」,最終只能移民巴西,但一生武功絕了後。
好日子不長久,何必認真,成了他們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他們有過好日子,但之後在他們手上斷絕了,那不是反而值得慚愧?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古雲傑拔牌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電影——或香港——有未來嗎? | 盧斯達 on Patreon】
蕭若元和游學修討論香港電影有沒有前途。自然以產值和產量計算,今時不同往日。其實不只電影產業,就算你從政,以前都容易得多,以前「愛國者」的定義也鬆很多,中國和香港的衝突也輕微得多,很多人都享受過統戰紅利。正如京官曾說,「泛民能活著,體現國家包容」。
不同時代是有不同紅利的,以前很多事情都較容易,自然是老生常談。不過對這類「明天會不會好」的問題作何取態、如何表達,主要還是看你視產業為純粹生意,還是有一份熱愛。例如杜琪峯,我們經常聽到他在片場爆粗鬧人,他批評人也是不留情面,說話很難聽。他也是在香港影視業黃金年代發跡,但到了現在,他還是有搞長期計劃培養後輩,例如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就合拍出《樹大招風》,杜導自己監制。這些人都很值得尊敬。
不知道如果問香港電影有沒有前途,他會不會抽著雪茄答:香港電影有撚前途咩?但不管如何,愛電影的人,總是口嫌體正直。雖然嘴裡唱著反調,但身體還是不斷在推進,不管現況如何,電影人就注定做電影。現在已經不是黃金時期,還繼續做,那就是真愛。
對香港也是如此,很多人都是口嫌體正直,理性上「知道」前景悲觀,有時也會直說好撚討厭香港,但該做的還是會做。這就看你怎樣打算這件事,人們時常說香港人是難民後代,難民的逃難心態,是把居住的地方看成謀生之處,而不是終老之地。以前香港人自豪自信、熱愛香港,是因為見香港有錢又有自由,如果香港一旦沒有錢也不再有自由,不再優越,香港對他們的價值就可能瞬間歸零。
全因為香港人精明計算,但算式裡面通常只有個人,最多包括家人,但不存在「香港人」這個數字。導致他們再厲害,也是「遺民不世襲」,榮耀及身而止,不能把燈傳下去,成不了一個體制。
中國影視業虹吸效應之下,整個香港的台前幕後都等於搬到了中國,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和工匠,能夠既有能力又有心,可以產生到接班意識。很多事情我們都是後來才總結出來,也就是自己再厲害,都是一時,如果不能持續,也是一代人的過眼雲煙。既然傳不下去,究竟為何傳不下去,為何「青黃不接」,除了大環境,工業自己肯定都有問題,為何當年有一手好牌,卻打爛了局面?是否當年熱錢太多,機會太容易,吸收了太多有才能而沒有忠誠的人?一旦產業出現變化,油水不再足,產業中人就「產業移民」,把錢投到其他地方,例如買樓炒樓,那自然一切就煙消雲散。
那麼承受過那個年代好景氣的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運氣部份,便是認識問題,也看得出個人修養。黎明曾經在一個中國節目中這樣談過:
「現在很多年輕的演員長得很帥,演戲演技一般,唱歌也一般,其實我當年也一般,到現在也一般,唯一替他們不值的就是他們生不逢時,假如早生二十年,今天已經是天王了。」
現在當然沒法複製當年的天時地利人和,老一輩和新一代其實在不同的宇宙起跑,沒甚麼可以比較,也沒甚麼基礎互相理解。理解了,也不會改變新一代面對的困境。客氣反而是虛假。對自己當年「吃了時代的豆腐」,分別只有謙虛地承認,或者傲慢的否認,
政治界也是如此,有甚麼比「五十年不變」更加體現世代之間的殘酷和殺子呢?五十年不變就是說,我們在生的時候,香港可以馬照跑舞照跳,在我們閉眼之前,香港都會安安定定,繼續賺錢,但下一代的事我們就不知道了。五十年不變就這樣,這便是我們對現實的領受。後來在政治界,也看過不少追求只及身榮譽之人,由這些人組成的小朝廷,對於後來者和外人絕不寬容,特別是有才能的。
被打壓的人是必然壯大的,這是物理定律,不過之前一定會承受很多父祖輩的刀傷。
中國學者導演徐浩峰的《師父》(2015) 就談了一個這樣的 paradox ,電影講北洋政府年間,廣東詠春大師陳識想要打入天津武術界,揚名立萬,將當時不知名的詠春發揚光大,但他一個外人,首先就要面對「天津武術界」這個既得利益者。陳識跟天津人的代表鄭山傲談判,鄭說武術界一向的規則是「不教真的」,甚至連陳識自己的那門也是如此:發過誓言,一生真傳二人。
後來陳識就按天津的潛規則,教出一個本地徒弟,去打八家武館,然後天洋人會請出作為大老的鄭山傲,廢了徒弟,卻容許徒弟的師傅可以留下開館。徒弟和徒弟,打兩邊的面子都顧全才行。鄭山傲臨老發了善心,認為中國武術家再不教真的,功夫就會失傳,被洋人按著挨打,鼓勵陳識教真的,但陳識一開始只想揚名,不教真的。他甚至和鄭山傲協定,將一身武打教給鄭,令他可以在退休前最後一戰打倒徒弟,也就是他們的計劃本來是將這個徒弟出賣,亦即殺子。
後來陳識誤打誤撞,找到了一個天賦異稟的本地徒弟,在教的過程中,起愛惜之心,但期間計劃出了變化,徒弟被天洋武術界意外害死,陳識為了替徒弟報仇而跟天津武術界反面,用兩把短刀將所有門派的高手都打倒了。這些師傅在天津是高手,但因為長年不教真的,實力非常弱小,輕易被一個外人放倒。
然而對天津已經上位的師傅來說,不教真的,才是維持局面穩定的秘方。片中最後的大反派和野心家,是一個拳術平庸但權術高深的女掌門。鄭山傲跟女人說:「武館不出人才,因為我們不教真的」,女人卻對他曉以大義:「拳術自古秘傳,廣招學員的武館是生造出來的,政客做政績,商家做名聲,等他們做夠了,不再捐款,武館的繁榮也就斷了,好日子不長,何必認真」。中國一直有「教識徒弟無師傅」的講法,所以教也「留一手」,師傅算計徒弟,徒弟也想打倒師傅揚名立萬,充滿政治和權力的緊張關係,在電影中將江湖的世故和現實一面就以此赤裸展現。
被中國文化沾上的,總是逃不過一代一代不斷衰竭的命運,而無法有效接班,跟各行各業都「留一手」,見不得後輩好,甚至拔走後輩以奉自身,是否有關?
徐浩峰也是王家衛《一代宗師》的編劇之一,當中有一句的意境也是近似,寶宮山要將中華武士會的頭領位置傳給南方來的葉問,女兒不悅,他這樣教訓女兒:「眼睛裏只有勝負,沒有人情世故。人要往遠看,過了山,眼界就開闊了。但凡一個人見不得人好,見不得人高明,是沒有容人之心。咱們宮家的門檻高,但是不出小人。」這裡說的是門派之見滯礙群體進步,宮寶山跟葉問門派不同,但是他說:「葉先生,今日我把名聲送給你」,成全了別人也成全了自己。
反而《師傅》則現實而淒涼。陳識一身真功夫,把整個天津打倒了,卻最終落不了戶。鄭山傲作為宗師,被徒弟和他人算計,「拿走了一輩子的名聲」,最終只能移民巴西,但一生武功絕了後。
好日子不長久,何必認真,成了他們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他們有過好日子,但之後在他們手上斷絕了,那不是反而值得慚愧?
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
古雲傑拔牌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長知史 武則天顛覆古代政治 三
歷史春秋網
接受稱帝
武則天當皇帝的步伐是不能夠阻止的,但武則天真的不想那麼名不正言不順地來坐上這個皇位。她要做一個名正言順的,有充分理論依據的女主。恰恰在這個時候,有人向武則天進獻了一部佛教的經典。這部經書的全稱叫做《大方等無相大雲經》,一般就叫它《大雲經》。《大雲經》裡面,講了一個鏡光天女的故事,她的前身是一位國王夫人,後來佛告訴她,你現在要化為菩薩,以女主之身將要當一片國土的國王。
武則天大喜過望,當即下令,由進獻這個佛典的人組織人員進行翻譯。在武則天稱帝的前夕,頒行天下,很快就形成了一種輿論的氣氛,
天命找到了,當然還要有民意。我想她完全已經安排好了,載初元年,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三日,有一個人叫傅遊藝,率領關中百姓,就是從長安帶了九百多個人來到了洛陽,一起請求改唐為周,在洛陽就上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請願活動。武則天接到請願書以後,很嚴肅地說,這不能接受,推辭了一番。
兩天以後,九月初五,洛陽城裡舉行了更大規模的請願,一定要武則天當皇帝,據說這一次達到了六萬人之多。武則天當然表示我不能接受,你們回去吧。
在請願的人群當中,竟然出現一個巨頭大腕,這個大腕不是別人,正是武則天的兒子,睿宗李旦。李旦也加入到請願的隊伍中來,而且自請賜姓為武氏,說我再也不姓李了,我叫武旦,現在是武家該有天下了。第一次請願在九月初三日,第二次請願在九月初五日,後來由於睿宗的加入,達到了新的高潮,到九月初七日,武則天正式地接受。
公元六九年九月初九武則天登基改國號「唐」為「周」。武周帝國建立。這個時候的武則天已經是六十七歲了。從十四歲進宮,三十二歲當皇后,五十歲晉陞天後,六十歲成為皇太后。如今,她真的成了一國之君,她用了五十多年的時間來奮鬥。
告密運動
公元685年,武則天登基前夕,社會上出現了這麼一種奇怪的現象。全國各地,哪怕你是種地的砍柴的或者是囚犯,不管是誰,只要說一聲,咱要告密,立刻就可以上一趟京城。到那兒有人管吃管住,告得不對也不罰,平平安安送回家。一時間,人們是絞盡腦汁,沒密的也想著法兒整點密出來告。武則天可忙壞了,天天親自接見告密者,告得有理,馬上陞官,告得純屬子虛烏有,武則天也是和顏悅色,賞賜後讓他走人。史稱「告密之端,自此興矣。」
告密給下層的人提供了一個上升的通道,武則天也實現了她的幾個目的,能夠把官僚集團當中的這些利益關係攪亂,把他們改造成忠於武則天的大臣。再說,武則天尤其需要一些專門的司法人才,來幫助武則天對付告密運動當中被揭發出來的反對派。這就是咱們今天所要說的酷吏。據說當時武則天在進行酷吏海選的時候,有這麼幾個標準,被後人總結為叫「四無三有」。「四無」是無出身,無道德,無依靠,無出頭之日。「三有」是有野心,有膽量,有「破」力,破壞力。這種選拔人才的標準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去查一下兩唐書當中開列的那一份酷吏的名單,二十幾位酷吏當中,大部分是流氓無賴。武則天重用的酷吏當中,有兩個人最為狠毒,歷史上知名度最高,那就是周興和來俊臣,這兩個人早就成了刑訊逼供的代名詞,只要一提起他們的名字,人們都會不寒而慄,那武則天卻掌控著他們,幫助自己打擊了潛在的政治敵人,鞏固了統治地位。
賢相狄仁傑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有一個人的故事不得不說,他就是狄仁傑。民間傳說狄仁傑那是明察秋毫的一代神探。而後來的唐朝朝廷,認為他是「再造李唐」的上等功臣。然而他偏偏又是武則天晚年最信任最眷顧的國老。當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不僅失聲痛苦,還親自為他舉哀,下令廢朝三日。
狄仁傑究竟依靠什麼本事,獲得了武則天的信任和賞識呢?
垂拱四年,宗室起兵,博州、豫州都起兵了,二十多天武則天就平定了這一場叛亂。可是,要做很艱難的善後工作。武則天想到了狄仁傑,就派狄仁傑接任豫州刺史。那個時候裹脅到李貞叛亂的隊伍裡面的有一些當地的百姓,有五六百人,已經被平叛的軍隊給抓起來了,武則天也派了一個行刑使來催促,趕快就地處決。狄仁傑接手了以後,很痛苦,因為那個問題非常敏感,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問題。狄仁傑想來想去,最後決定給武則天寫一封密信,說這些人確實是無辜的,被裹脅進去了,如果我就把他們殺了,那麼對不起良心,也辜負了陛下愛民的宗旨,可是如果我公開地說要救他們,放過他們的話,那一定會給我扣上一頂庇護這些叛亂分子的帽子,所以我寫了又撕,撕了又寫,很難處理,所以我真的把我的想法,我連我的心都托出來,陛下,我還是請求您放過他們吧。
武則天看到他這封密信之後,也覺得這個人太真誠了,也確實是有愛民的心思,所以呢,這五六百個人全部赦免了。
狄仁傑就這樣化解了一場屠殺啊,其實這裡面我覺得他最高妙的地方,就是他做得那是讓武則天感覺到很有面子,很舒服。這就叫做政治智慧。
在晚年武則天最大的矛盾當中,就是到底立兒子作為接班人,還是立侄子武家的人來做接班人。這是需要更加高超的政治智慧來處理的一個難題,狄仁傑在這個階段是非常睿智的。狄仁傑的立場非常明確而堅定,堅決主張武則天要把皇位傳給李家的子孫而不是武家的侄子。
當武則天跟他商量這個事情怎麼辦的時候,狄仁傑就跟她講有沒有侄子做皇帝,而在太廟裡面給姑姑立牌位的?
有一次退朝之後,武則天找來狄仁傑跟他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大鸚鵡兩隻翅膀都折斷了,您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然後狄仁傑就給她解釋說,鸚鵡就是一個武字,這就是陛下您,而兩翅就是您的兩個兒子,當你把兩個兒子都復位的時候,鸚鵡的翅膀自然也就恢復了。
狄仁傑這是在借解夢的機會,在替李顯和李旦說話。狄仁傑敏感地捕抓到了武則天在內心深處,在潛意識裡面,還是傾向於傳位給兒子。這狄仁傑還算是武則天的心理醫生了。
最後李顯被立為太子,與其說是狄仁傑他們的勸諫,倒不如說是狄仁傑讓武則天認識到了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狄仁傑於公元700年去世。武則天為此深深哀痛,怪蒼天過早奪走了她的國老。而此後武周王朝的政治走向,基本上沿著狄仁傑生前所設計的那樣,又回復到了李唐天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武則天 #狄仁傑
古雲傑拔牌 在 [對話] 98UM全人物特殊開場!! - 拳皇- 格鬥天王| PTT遊戲區 的推薦與評價
千鶴VS大蛇一族八傑集(變成古日本巫女驅魔的裝扮) 金VS惡人們金「悪は許さん…、はぁっ! ... 路卡爾「ククク、ほざくか」「科科科,嘰嘰喳喳地不知所云! ... <看更多>
古雲傑拔牌 在 感謝王文彥... - Free corner 自由潛水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與大家分享我們台灣新生代自由潛水教練古雲傑在自由潛水領域的專訪,感謝王文彥的採訪紀錄以及報導者The Reporter ,現在讓我們深吸一口氣,按下PLAY,一起體驗那迷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