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讀大稻埕📚 #選片指南 #講座推推 /
#用閱讀理解你所不知道的大稻埕
↠ 大稻埕碼頭:一座島嶼接口國際的起點,見證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地方縮影 ↞
📣 《#老屋創生25帖》
◼︎ 選片關鍵字: #讓老屋自己說故事
許多人喜歡老房子,喜歡的理由很多,包括:它必然經歷過時間的淘洗,留下許多歲月的痕跡,吸引懷舊的人們;其次,它必然曾有不少人生活其中,累積了無數的回憶,吸引喜歡聽故事的人;而許多舊時建築空間的工法、材料、零件,今日已難得再現,老物件的精美也讓人心心戀戀總是繫懷……
其實,擁有老屋同樣也要面臨許多挑戰,譬如: #老屋 修繕整理費時又費工;日常維護有許多鋩角與細節;要符合現代人生活使用習慣,必須重新調整轉化;最重要的,若想讓老屋真正活起來,要找出獨特的定位與目標,並要有創新的營運方式,當中學問可是不小。因此,如果你擁有一棟老房子,或者你期待營運一棟老房子,你打算如何整理它、修復它,使用它,讓它重新活起來並煥發新生光彩呢?
◼︎ 作者介紹 ◼︎
總策劃/ #陳國慈
擔任律師三十餘年,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首任執行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暨法務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任董事長。
以全國第一位個人認養政府古蹟創辦台北故事館,活化撫臺街洋樓。
曾獲台北文化獎、國家文資保存獎, 二○一七年創辦迪化街 二○七博物館 。
出版社: 遠流粉絲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走讀大稻埕】系列講座
✨✨ 8 / 21 、8 / 22日,一起在線上理解大稻埕 ✨✨
📣 【走讀大稻埕:大稻埕老屋小旅行】鄭勝吉
由台灣傳統建築講師 #鄭勝吉 先生帶領的「#歷史建築的線上漫遊」,透過專業
史蹟知識分享文化資產的再利用,帶領讀者理解古今中外的大稻埕老屋故事。
📣 【走讀大稻埕】大稻埕的風光明媚,與台式新古典的生活美學融合
本次線上講座邀請到「 地衣荒物 Earthing Way 」創辦人—— #謝欣翰,將台灣人早期的民常器物與當代工藝家的理解,透過線上講座的形式,開啟大眾對大稻埕昔日風貌的知識,從土地記憶出發,理解布品與器皿如何呈現台灣早期元素的生活美學、古典樣貌,在展覽與設計案例中,看見傳統生活文化結合現代之美。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走讀臺灣
#講座詳見粉專活動 #大稻埕走讀 #走讀台灣 #走讀大稻埕線上書單 #台灣與世界接軌的碼頭 #青鳥選讀 #歷史 #書單 #選讀 #線上講座 #陳國慈 #李應平 #林欣誼 #高嘉聆 #張尊禎 #陳歆怡 #曾淑美 #葉益青 #劉熒楓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介紹 訪問作者:辛意雲 內容簡介: 論語──給我們安心、安身、立命。 孟子──給我們性善民本的處世哲思。 孔孟之道以「人與人性」為主體, 自我覺醒以及生命覺醒, 進而享有來自生命的悅...
台北文化獎 在 弦外之音團-大提琴家張正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從十五歲得全國大提琴第一名之後、印象中沒有再得到什麼獎!(有奬金的)因為自己覺得只要熱情熱忱去做事就好!
獲得台北文化獎心𥚃還是很高興,自己也在想頒獎時我會不會掉淚!結果還是真的,頒獎前先播放他們特別錄製的紀錄片,也讓我回憶起這麼多年來做事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小金魚在紀錄片中說到爸爸像超人,常常從南部趕回家做飯,跟他一起用餐之後又離開了去演奏!看完紀錄片的我再怎麼克制還是熱淚盈眶,我不太想去看頒獎的照片,眼睛應該紅紅的吧,所以得獎致詞時,我弟一句話就說出何必拍紀錄片讓我們掉眼淚呀?
下面是評審說我獲獎的理由!
弦繫社會之心─張正傑,打破音樂界限 將溫暖樂章帶入每個角落
1961年次的大提琴家張正傑,15歲赴維也納與芬蘭留學,28歲放棄國外教職回國任教,以深厚的藝術涵養及充沛的靈感創意,為臺灣古典音樂界帶來許多創新創舉。針對大眾常感陌生的古典音樂,他擅長用各種創意,以不同角度發想,設計各年齡層都喜歡的方式,於非典型的展演空間,打破民眾聽古典樂只能端坐殿堂的藩籬。
張正傑讓古典音樂走出音樂廳,號召國內一流音樂家舉辦戶外音樂會,於太魯閣峽谷、武陵農場、墾丁後壁湖畔、金門翟山坑道等舉行,吸引無數樂迷欣賞。音樂廳規定110公分以下孩童不能進入,他就專為孩童舉辦創意無窮的親子音樂會,將樂器擬人化,或結合飲食文化、機器人等要素,讓觀眾在趣味中親近古典樂。他也曾帶著全場觀眾體驗盲人的世界,或舉辦專屬輪椅族樂迷的音樂會,還將音符帶入部落、療養院、癌症病房、啟智學校,甚至進入綠島、高雄大寮等監獄,以古典樂撫慰社會不同角落的聽眾,讓聽音樂更有溫度!
張正傑也珍惜臺灣的傳統文化,曾跨領域邀請國寶級藝術家廖瓊枝、朱陸豪與亦宛然合作演出,將歌仔戲、京戲與布袋戲結合西洋古典音樂,使東西方藝術碰撞出火花,讓下一代更認識臺灣戲曲的美好。在2018年左手意外骨折時,因復健期間僅能用右手拉弓,他的表演就用鼻子加一個音,幽默自嘲是全世界第一個用鼻子按弦的大提琴家。
張正傑不斷藉由音樂傳遞正面與熱情給所有聽眾,關注文化多元,促進文化資源平等,讓音樂表演活潑生動而更能普及大眾,綜觀31年來的藝術工作,在各種打破界線的奇想背後,總能回溯到對社會的廣泛關懷、以及強烈的溝通意念。溫情觀察、大膽發想、堅定履行,張正傑以古典樂活化了臺灣社會的生命力。
我要謝謝台北市,也謝謝評審委員,頒獎典禮我特別和首都芭蕾舞團一起跨界合作垂死的 天鵝、德步西與美猴王、用白鷺鷥來感謝這一塊土地給我靈感,還有左手受傷紀念曲!我的全部家人、好友都出席的頒獎!結束後跟幾個朋友吃飯,半夜1:00才回到羅東,因為老早就有另外一場音樂會,今天早上9:30在等著我!
得獎之後的張正傑和之前完全一樣(希望不要變胖)只會有更多的熱忱與責任!
台北文化獎 在 弦外之音團-大提琴家張正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先分享幾張台北文化獎照片!至於心情、心中的感受明天再分享!
台北文化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介紹
訪問作者:辛意雲
內容簡介:
論語──給我們安心、安身、立命。
孟子──給我們性善民本的處世哲思。
孔孟之道以「人與人性」為主體,
自我覺醒以及生命覺醒,
進而享有來自生命的悅樂,開展智慧。
儒家思想是一種代代更新的思想,
為現實人生尋求最適當、最廣闊的生命位置。
我們要如何了解傳統經典,從中汲取智慧?
閱讀這門技藝,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思索解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只可落實於現代或當下,
亦可見其在時間脈絡中不朽的刻痕。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人生中七本重要必讀之書,因傳統思想從中貫穿,可以認識中國文化與學術,極為重要,但一般大眾又該怎麼讀?
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由熱愛閱讀的辛意雲老師親自為讀者大眾解惑,特以三冊,獻給讀者作為人生必讀的案頭書。
作者承接錢穆先生提出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包含:《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將這七本經典深入剖析,供讀者作為人生的閱讀參照。作者曾受邀講述此系列課程,深入剖析,如今因應廣大讀者的期盼親自重新編寫增訂,十分精闢而珍貴,期望能為讀者解惑之外,更可讓大眾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落實於現代生活。
此系列共約五十萬字,預計分為三冊出版,第一冊為《論語》、《孟子》,第二冊為《莊子》、《老子》,第三冊為《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讀者可依序閱讀,貫串七書之思維邏輯。傳統經典以新眼光新視界展讀與理解,更可見其雋永及現代性。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共三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
2020年新書預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莊子、老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2)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3)
第一冊:《論語》、《孟子》建立了「人學」。
第二冊:《莊子》、《老子》看見生命自由的真諦。
第三冊:《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了解宇宙與生命的內在秩序。
作者簡介:辛意雲
師承錢穆先生,現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長期宣講儒學及其精神、中華文化,希望能讓大眾的日常生活,享有傳統國學之美,體驗古人所展現的生命情調。曾參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2008年接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的共同邀請,開設《論語辛說》節目,以深入淺說的方式詮釋孔子語錄,頗受各界好評。2010年獲得第十四屆台北文化獎,爾後陸續推出《論語辛說》、《莊子辛說》、《墨子辛說》、《老子辛說》系列有聲作品。
長期在台北藝術大學授課,也長年指導建國中學國學社達四十餘載,講說國學經典,致力開啟學生的心智與潛能,讓學生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仍能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開展智慧。著有《辛老師的私房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辛老師的私房美學課》等。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3HNs6VHO7o/hqdefault.jpg)
台北文化獎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何經泰以拍攝社會邊緣者的人像攝影聞名,如經濟狀態趨於弱勢遊民的《都市底層》、遭受政治傷害者的《白色檔案》、記錄職災受傷者與家庭真實面貌的《工殤顯影》等等,皆能安靜而深刻的具象化被攝者的生命景觀。
於台東土坂村所拍攝的系列,係是何經泰未曾曝光的全新創作。他打造暗房車,在排灣族5年祭期間拍攝該部落貴族階級,包含頭目、家臣與巫師等。5年祭至今從未間斷舉辦,是以部落結構、儀式保持相當完整性,繁瑣而且有各種禁忌。
何經泰一反此前的議題性拍攝,不再用報導式的型態紀實土坂村。他自言這一次是比較散文式的作法,聚焦的並非5年祭儀式與祭典,他更有興趣的,是原始部落的完好結構,乃至該村風景和局部事物。他企圖為土坂村拍攝影像式的散文。
此外,何經泰選擇用最古老的工藝濕版攝影進行創作。改良過的濕版是透過火棉膠塗抹在鋁板,置入銀液盒,再進入暗房,於藥水未乾時,顯影、定影、沖洗等等,是相當複雜的工序。
他表示,拍照多年後,在全面數位化、機器化的年代,採用如此慢速的方法,有種回到手工製作的原始、美好狀態。且濕版底片的製作容易產生意外,譬如邊沿模糊、畫面的流動感,皆是美麗的意外,何經泰十分享受這種相片做壞的感覺。
小檔案
何經泰,1956年生於韓國釜山,政大哲學系畢業,既是紀實攝影家,也是資深媒體攝影工作者,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周刊》、《民生報》、《自立早晚報》、《時報新聞刊》、《工商時報》、《Playboy》中文版攝影指導、《Smart智富月刊》攝影主編、《非凡新聞e周刊》攝影主任、《明報週刊》副總編輯,現於新北市瑞芳區經營HOHObase好好基地。
1990年在夏門攝影藝廊展出《都市底層》,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1年在爵士藝廊展出《白色檔案》,並出版同名攝影集。1995年於誠品書店及台北攝影藝廊展出《工傷顯影》,並參與布魯賽爾國際藝術節。2003年在台北NGO會館展出《工殤顯影II—家族陰影》,同年出版攝影集《木棉的顏色》。2003年榮獲第7屆台北文化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NFZBKOclwk/hqdefault.jpg)
台北文化獎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老屋創生25帖」新書介紹
訪問統籌:華安綺
內容簡介:
★著重老房子再利用之經營模式探討,對於有心活化老屋者,特別具參考價值
★25個案例分布北中南東各縣市與離島,老屋年資從戰後上溯至清代,建築形式包含傳統三合院、街屋、日式宿舍到近代產業建築,具多元代表性
★選點側重私人(民間)經營老屋,並有清晰理念與創新策略者,對一般大眾具啟發性
25種營運老屋的方法
25帖不藏私老屋創生學
許多人喜歡老房子,喜歡的理由很多,包括:它必然經歷過時間的淘洗,留下許多歲月的痕跡,吸引懷舊的人們;其次,它必然曾有不少人生活其中,累積了無數的回憶,吸引喜歡聽故事的人;而許多舊時建築空間的工法、材料、零件,今日已難得再現,老物件的精美也讓人心心戀戀總是繫懷……
然而,擁有老屋同樣也要面臨許多挑戰,譬如:老屋的修繕整理費時又費工;日常維護有許多鋩角與細節;要符合現代人生活使用習慣,必須重新調整轉化;最重要的,若想讓老屋真正活起來,要找出獨特的定位與目標,並要有創新的營運方式,當中學問可是不小。因此,如果你擁有一棟老房子,或者你期待營運一棟老房子,你打算如何整理它、修復它,使用它,讓它重新活起來並煥發新生光彩呢?
本書蒐集了台灣25個活化使用老房子的案例,每個老房子的年資至少五十年至上百年;建築形式從傳統三合院、老街屋,到日式宿舍、老廠房、老穀倉、近代產業建築……多元多樣;空間營運的型態則分成多功能書店、文化場館、民宿旅店、餐飲空間、藝術空間、工作空間及創意複合空間等七大類來探討。
25位老屋的新主人皆無私分享了他們對於老屋的熱愛、修復的工法以及各種創新再利用的營運學問,每篇並有「老屋創生帖」要點整理,對於老屋有興趣的個人與團體,是深具啟發性的故事書,更是第一手活化利用的參考指南。
作者簡介:總策劃/陳國慈
擔任律師三十餘年,曾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首任執行長、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暨法務長、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首任董事長。
以全國第一位個人認養政府古蹟創辦台北故事館,活化撫臺街洋樓。
曾獲台北文化獎、國家文資保存獎,二○一七年創辦迪化二○七博物館。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tKKh2RDNY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