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的今天, #無殼蝸牛 運動震撼全國,那年我才9歲。
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從新聞上看到的畫面。當時的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運動的意義。
什麼是高房價呢?小男孩不懂。當時我們家住在台南市南區的國宅。要到很久很久之後,我才理解原來那叫做階級差異。
當然,9歲的小男孩也不可能想到,在自己長大之後,竟然要面對比小時候更高不可攀的房價。
買房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已經越來越難以想像,連做夢都是奢侈。兩三百萬的頭期款,在沒有家人的幫忙之下,幾乎不可能。好不容易湊齊了頭期款,每個月的房貸幾乎讓你喘不過氣。
年輕人怎麼敢結婚?
年輕人怎麼敢有小孩?
連自己要吃飽都很困難,談個戀愛已經是難得的幸福。結婚?不,結婚後要換房子,負擔更高的房租,哪來的錢?而且結婚之後,長輩就開始期望抱孫。
抱孫?敢想嗎?政府縱使有生育補助,但比起養兒育女的昂貴開銷,那些補助幾乎是杯水車薪。
小孩很快長大,接下來就遇到上學的問題。公托不足,只好念私幼,一個月兩萬多的費用一年得紮紮實實繳滿12個月。
沒關係,努力工作吧!但年輕人很快發現,低薪的困境幾乎是日日夜夜揮之不去的陰霾。
更別說,高物價。一張千元大鈔,一家四口出去吃飯,一下就沒了。你的薪水,能有幾張千元大鈔?
政客還在 #吵藍綠,但同時也不忘默默 #炒房。
每天一堆政治口水,互相指控對方不愛台灣,假裝對這塊土地有滿滿的感情,但選舉一到,建商的紅包一塞,幹什麼新政治都是唬爛。
32年前,我真的不懂無殼蝸牛運動為何引起人民的憤怒。
想不到,32年後,連要當個無殼蝸牛都還得唯唯諾諾,努力卑微地解釋「高房價真的存在」。
不,政府說,囤房不明顯。網路上一堆不認識的帳號跟粉專也說,對啊,囤房不明顯,你他媽自己魯蛇就不要怪政府。
突然想起「海角七號」片頭那句話:我操你媽的台北。
買不起房,是年輕人不夠努力。建商養了一堆議員,選上之後一個一個都乖乖聽話。
到底要我們怎樣?
#年輕人你怎麼不生氣
#無殼蝸牛運動32週年
#高房價
#高物價
#低薪
#公托不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90的網紅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0825八大 房價下修有限 租金指數連漲54個月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3IL_IcFLUIA 打開房間只有簡單的床鋪和衣櫃桌椅,年輕人在台北買不起房靠租屋,但這租金卻是漲不停。 記者/陳靜宜、黃冠瑋 採訪報導……↓ 以台北市來看租金從2014年每坪1345塊錢,到了...
台北買不起房 在 Dcar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買不起房,在台南生活比較有品質但要和親朋好友分開🤔
是你的話會怎麼選👉https://dcard.link/9c7uPK (#辣編)
---------------------------------------------
壓力大想耍廢,打開 Dcard 逃離日常!
不限大學生,誰都能加入👉 https://dcard.link/YtsrHO
---------------------------------------------
台北買不起房 在 林穎孟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買不起房想租社宅的年輕人,是對國家具有未來性的年輕人。希望柯市長應該認識這樣的事實,不要再汙名標籤化。
今天柯市長說:明倫社宅4萬元大房型重要目的是要防止標籤化,因過去社宅常被認為是低社經地位,住進去都窮人,逐漸變貧民窟,因此混居是重要的概念,增加坪數提高租金,不希望整棟社宅裡面都住窮人。
我認為:
1.台北市房價所得比世界排名非常高,甚至比紐約還高,導致在台北買不起房成為常態。而社會住宅的基礎用途,我已經在過去質詢中都跟柯市長討論非常多次,除了法律規範三成給弱勢外,其他基本上應是提供給在台北買不起房子的居民,讓大家即便買不起房,也可以安居樂業。當時柯市長也認同這樣的價值。
2.因應不同單身或年輕小家庭需求,社會住宅空間設計不同房型,本是合理。可是目的絕對不是為了「不希望整棟社宅裡面都住窮人」才設置了四萬元的三人房型。若真如此,豈不是直指住一房二房的一般人都是窮人?其次,若四萬元房型只是如市長所說,為了「看起來社宅不像是貧民窟」而設,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3.回到根本問題,「過去社宅常被認為是低社經地位,住進去都窮人,逐漸變貧民窟」,基本上這命題就是汙名本身,待政府大刀闊斧洗刷清白。今天怎麼會有政策是以肯認汙名為基礎來衍生制定?
我認為,一個政策的制定需要先有基礎問題確立,才能依照邏輯解決,一旦汙名加深就很難撕除,更會造成族群的傷害,也破壞了社宅興建的美意。
請市長去看看Goffman的著作《Stigma》,好好了解汙名是怎麼回事吧。
台北買不起房 在 陳泰源-房仲/主持人/歌手/作家/演講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90825八大 房價下修有限 租金指數連漲54個月
影片網址→https://youtu.be/3IL_IcFLUIA
打開房間只有簡單的床鋪和衣櫃桌椅,年輕人在台北買不起房靠租屋,但這租金卻是漲不停。
記者/陳靜宜、黃冠瑋 採訪報導……↓
以台北市來看租金從2014年每坪1345塊錢,到了2018年已經來到每坪1414元,也就是說10坪套房租金就要1.4萬,全台的租金指數也從2014年12月連漲了54個月,儘管房價下修、租金上揚,但租屋族似乎沒有進場意願。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房價雖然有下修,但是下修到對於很多買家而言她覺得還沒有下修到一個甜蜜點,現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再普遍年輕人的身上有漸漸比較淡化,她覺得人生一輩子沒有一定要買房子,她可以租房子。」
簡單來說買房對年輕人來說負擔還是太大,而根據另一份家庭年消費的數據,六都排行第一名的台北市每年的家庭支出高達108萬,因為光是房地租金家水電就要花29萬元。
房仲業者/陳泰源 表示「這個租金比例對於現在租屋族普遍而言負擔真的是比較有點偏高。」
房租連年翻漲,佔家戶消費越來越大比例,也讓居住問題再浮上檯面。
部落格網址→https://taiyuanchen1223.blogspot.com/2019/08/190825-54.htm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IL_IcFLUI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