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通識] 109-2 何文澤普通心理學- 看板NTUco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台大課程資訊交流區| 聽說是新教授所以寫一下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普心請教-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台大普通心理學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台大普通心理學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台大普通心理學ptt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評價] 109-1 謝伯讓普通心理學- 看板NTUcourse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網路上關於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pdf-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網路上關於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pdf-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通識] A58 普通心理學周珮雯- 看板NTUcourse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 關於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轉學考】心理學【心理學概論】黃以迦老師 - YouTube 的評價
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台大課程資訊交流區| 聽說是新教授所以寫一下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參與一週ntu cool的線上討論可加0.5分、參與普心實驗每半小時可加0.5分。 ... 我十分推薦這門課,在這門課中跟著老師的步調可以學到統計的基本知識(進階的證明老師說 ... ... <看更多>
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普心請教- 臺灣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上學期想修普通心理學,糾結到底選葉俊毅老師,熊欣華老師還是謝伯讓老師的課, ... 而熊欣華老師和謝伯讓老師的課是什麼風- 選課,台大,課程,學生. ... <看更多>
台大普通心理學推薦 在 [通識] 109-2 何文澤普通心理學- 看板NTUcours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是否可提供臺大同學轉作其他非營利用途?(須保留原作者 ID)
(是/否/其他條件):是
哪一學年度修課: 109-2
ψ 授課教師 (若為多人合授請寫開課教師,以方便收錄)
何文澤
δ 課程大概內容
ch1、2 心理學簡介與歷史、心理學方法
ch3 行為與心理的神經基礎
ch4 感覺與知覺
ch5 注意與意識
ch6 學習
ch7 記憶
ch8 語言與心智表徵
Midterm
ch9 思考與創造力
ch10 智力
ch11 動機與情緒
ch12 性格心理學
ch13 社會心理學
ch14 發展心理學
ch15 壓力、適應與健康
ch16 心智異常
Ω 私心推薦指數(以五分計) ★★★★★
★★★★★
η 上課用書(影印講義或是指定教科書)
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可以在臺大出版中心買到)
這本書一定要買 考試內容都會從裡面出
μ 上課方式(投影片、團體討論、老師教學風格)
用ppt上課 中間也會放好笑的圖片
如果有某些經典實驗的話 老師也會用影片去講解
課堂的最後30分鐘是小組討論時間 老師會出一個題目讓大家去討論
σ 評分方式(給分甜嗎?是紮實分?)
討論課:10%(這10%是有出席就算 不會看討論的內容去評分)
加分:4% (加分有普心實驗一小時一分 心理學期刊評論一篇2分)
另外的90%有兩個方案可以選擇
第一個方案是不交期末報告 期中期末各45%
第二個方案是交期末報告
並從 期中期末60+報告30 跟 期中期末60+報告60 擇優
所以即使期中期末沒考好還是可以用報告彌補
另外老師有說不會調分 直接照原始成績去算
個人覺得扎實甜
ρ 考題型式、作業方式
沒有作業
準備考試建議以課本為主 老師上課的投影片比較偏重點整理
考題也會出現老師上課沒講過的東西 所以課本一定要看熟
期末考是open book 考53題 但時間也縮短成一個小時 不過如果有念熟的話
考試時間應該剛剛好
ω 其它(是否注重出席率?如果為外系選修,需先有什麼基礎較好嗎?
老師個性?加簽習慣?嚴禁遲到等…)
每堂課最後三十分鐘的小組討論會點名 當中只要來十次討論課就算滿分
因為是早上九點的課 所以晚進教室的人很多 我自己也常常遲到= =
雖然也可以只去小組討論 不過還是建議大家能來就來
老師的課真的很有趣也教得很好 算是我進臺大遇過最有熱誠的老師之一了
Ψ 總結
我記得當初選課的時候選課系統上面是另一個老師開課 後來選上才發現
換成何文澤老師 只能說很幸運能上到老師的心理學
雖然老師今年是第一年進臺大教書
不過面對四百多個人卻完全感覺不到教學的生澀
而且能從很多地方感覺出老師的熱誠 有任何問題也可以隨時找老師商量
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好老師
下學期老師也會繼續開普通心理學 真心推薦大家去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99.8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TUcourse/M.1624712807.A.AA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