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打誤撞的意外旅程:我如何成為一位碼農》
(二) 橫跨美洲大陸的轉職歷程(文極長,慎入)
.
接下來要講的,是一個用情不專、騎驢找馬、腳踏兩條船的故事,而故事裡的那位人渣就是在下本人(誤)。
.
前情提要: (1) https://bit.ly/2SHjah7
.
* * *
.
我從2013年底開始找新工作、一直到2014年9月確定拿到新工作offer為止,整整半年多的時間都是一邊正常上班、一邊努力尋找下一份工作,某個程度上來說跟感情世界真的還蠻像的——平時看似和情人恩恩愛愛,背地裡卻不斷刷著交友軟體(喔,我說的是LinkedIn啦)物色新對象、和面容姣好的異性你來我往的傳著訊息。特別是偶爾必須要請假去面試的時候,那種怕被發現的感覺,簡直就像跟小三上摩鐵偷情一樣刺激啊(再誤)!
.
話說回來,其實那幾年美國科技業的職缺很多,job posting隨便一搜就一大堆;甚至就算自己沒有在找,每天打開LinkedIn就好幾個來自各公司HR的訊息,但為什麼我會花那麼久的時間才找到?原因正是我的外國人身份——
.
美國的工作簽證是跟雇主綁在一起的,一份簽證只有在你為那位雇主工作期間才有效,只要一辭職就失效;所以如果要換工作,那麼新的公司就必須為你申請一份新的簽證。這個限制讓我很多職缺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常常第一通電話裡講到「我需要簽證」的時候,馬上就謝謝再聯絡了。
.
半年多的時間,面試了不少公司,但最後幾乎都無疾而終,甚至後來還發生過「自費買了去現場面試的機票,結果出發前兩天被通知面試取消」這種鳥事。過程中也曾經拿到某大公司不錯的offer,但因為我當時一心嚮往新創公司而放棄(現在回頭來看這未必是個正確的抉擇,後面再提)。總之,找到後來已經開始心灰意冷,甚至都做好放棄的打算、開始思考替代方案了,直到八月底的一通電話。
.
* * *
.
「你下禮拜有沒有空?我們幫你安排飛過來面試。」
.
那是一間波士頓的公司。在聽到這句話之前,我大概只跟他們通話了半小時,聊到一些自己做前端開發和資料視覺化的背景,甚至連公司到底叫什麼名字都還沒有弄清楚(他們一口氣講了很多母公司子公司的資訊,我整個聽得霧煞煞),只知道是大公司裡的新創孵化器(incubator)部門,正好符合我當時所嚮往的新創環境,而且跟對方談起話來覺得莫名的投緣。
.
在那通電話之後一個多禮拜,我從加州飛到波士頓面試,結束後順利得到了offer,也很快就決定接受;不過我得很誠實地說,當時之所以會決定接受,大概只有一半的原因是那份工作本身,另外一半則是對波士頓這個城市的好感加持。
.
* * *
.
對當時的我而言,波士頓不是個陌生的城市,我碩士時期其實就住在廣義的波士頓都會區內,也常通勤到市區裡工作;然而,就在面試的那個週末,我發現自己竟然再次愛上了這個城市——
.
那是9月的第二個週末,也是新英格蘭最舒適宜人的時候,氣候乾爽卻又不炎熱,從公園到街上人群熙來攘往,整個城市裡充滿了活力,但又不至於擁擠或緊張。面試之餘也和幾位老朋友碰面,享受睽違已久的相聚。
.
就是在那個週末,不知道為什麼,在我腦中開始以波士頓為場景,自己勾勒(腦補?)出了一幅美好的藍圖,一個活力豐沛的城市、新的工作、新的生活再加上熟識多年的朋友,簡直完美,彷彿就是人生重開機啊!
.
* * *
.
騎驢找馬找了這麼久,終於找到了如此情投意合的小三,那不是該趕快跟現任分一分嗎(繼續誤)?
.
可惜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嗎?我的工作簽證是跟雇主綁定的,每換一個雇主就得申請一份新的簽證,等待時間從兩週到兩個月不等;而在新簽證核准之前,我得繼續為原本的雇主工作,才能確保自己擁有合法身份。因此我又繼續腳踏兩條船了兩個多月,才跟原本公司提辭呈,然後無縫接軌新工作;拿offer的時候還是秋高氣爽,等我真正搬到波士頓已經是12月初、氣溫在冰點附近徘徊的時候了。
.
搬到波士頓之後過了一段頗為興奮的時期,第一個月裡就結識了為數不少的新朋友,享受著已經失去多年的市中心生活,還找到了平均年齡和我比較接近的新教會,同時和某兩位老朋友結成了鐵三角般的三人組,每個禮拜都約好幾次飯局和桌遊。那段時間整個人完全是樂不思蜀⋯⋯喔不對,是樂不思加,加州的加。
.
但所謂「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不久之後新鮮感慢慢褪去,新工作上的面對各種問題則開始一一浮現⋯⋯。
.
* * *
.
我總覺得「新創」這個名詞在業界有點被神格化,彷彿每個工程師都應該要趁自己年輕、帶著新鮮的肝去拼一把,當時的我也不意外——瞧不起那種每個人都待10幾20年的老字號企業,滿腦子只想著要做出一些「新的」、「別人沒做過的東西」,每天穿著開發者會議送的T-shirt、拿著貼滿GitHub貼紙的MacBook,在充滿零食與飲料的雅痞風辦公室裡趴趴走。
.
很可惜,現實世界通常不是如此。真正能成功闖出名氣的新創公司是極少數,多數的如果不是失敗,就是持續維持在不上不下的狀態,直到錢被燒光為止,我當時的公司也不例外。進去公司沒多久,母公司就因為醜聞股價大跌、裁員15%,並且決定關閉我當時加入的孵化器部門;幸運的是我手上的專案沒有被裁掉,繼續以一個有點尷尬的狀態被保留在公司裡,我也因此沒被解僱(萬一真的發生我真的就得打包行李回台灣了)。
.
這個專案的延續雖然確保了我能繼續待在美國,但也就是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成為工作上最大痛苦的來源。由於產品一直無法找到買家,專案的方向一變再變,往往是哪裡看起來有「錢」途就往哪裡做,直到發現是死路之後再重新尋找方向,讓人充滿挫折感;同事一個接著一個離職,到最後辦公室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無法離職的)印度工程師,幾乎什麼事情都要做,不懂的東西就只好土法煉鋼;原本辦公室裡堆滿的零食飲料,還有一週一次的免費午餐,也因為新創孵化器關閉而一一消失。在這一切問題之外,還得面對鬥爭得比八點檔還精彩的管理階層,以及整個團隊的溝通不良。
.
因為這些問題,其實我在加入該公司一年就已經萌生辭意,不過還是那個老問題——身為外國人,簽證如同生命一樣重要;為了簽證與申請中的永久居留權,只能繼續啞巴吃黃蓮。現在想起那段日子多少還是覺得有些不快,但在困境中努力苦中作樂,也讓我留下了一些有趣的辦公室回憶,詳見之前寫過的文章《談日劇《校對女王》,與我這幾年來的辦公室生存史》( https://ltsoj.com/2017/10/23/office-story )。
.
最後我在待了3年半、身份問題解決之後終於離職,也幸好在最後的1年多裡公司狀況明顯好轉。這個第二次的轉職經驗就留待下一篇再講。
.
* * *
.
老實說,一直到今天我都還偶爾會問自己,2014年的這次轉職是個正確的決定嗎?
.
那家公司固然一開始是新創性質,我也的確有機會做出一些有趣的東西,但這段經驗讓我理解到,新創公司未必是像我以為的那樣美好——事實上,因為資源和人力有限,往往上面叫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土法煉鋼也得煉成,到頭來自由度反而可能低於狀況穩定的大公司。最後可能短短時間內碰了一大堆東西,卻每一樣都學藝不精。更不用說處在那種前途未卜的狀態裡,缺乏升職或調薪的機會,長期累積的壓力和挫折感是很可觀的。
.
講這些並不是要說新創環境不好——事實上我覺得如果狀況許可,每個工程師都應該去嘗試看看;不過身為外國人,很現實的問題就是移民身份,就算發現苗頭不對也無法馬上辭職,因此投入之前還是要三思啊!
.
* * *
.
撇開工作不談,後來波士頓的城市生活倒是讓我非常慶幸自己做了這個決定。搬回來之後多了很多下班後可以做的事情,身邊同齡的朋友增加不少,而這個城市多元與瞬息萬變的生態也很符合我的偏好。但這真的是因為波士頓比較好嗎?老實說我覺得不是,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我之前住在洛杉磯的時候忽略了建立生活圈與支持群體的重要性,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才會到最後覺得悶到無法忍受。
.
身為移民,我們的關注焦點往往集中在學位、工作、身份、置產、投資等事情上,彷彿只要這些東西對了下半輩子就高枕無憂了;但回首這段日子,我可以很肯定的說,友誼、群體、歸屬感,這些平常不會掛在嘴邊講的東西,重要性其實不亞於前面那些⋯⋯。
.
(待續)
.
(圖為2014年9月中的波士頓,就是那個和煦溫暖的初秋陽光把我給騙回來了。)
.
繼續閱讀系列文: (3) https://bit.ly/2SRVtmu
台杉投資職缺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紀念到矽谷四年:生活、工作的比較及心得
2015 年的一月,我和親愛的老婆從美國東岸那時大雪紛飛的馬里蘭州搬到陽光普照的加州灣區。時間轉眼一下就過了 4 年, 我們也從當初的灣區菜鳥,到現在大概知曉這裡的各式生活狀況、職場秘辛。 對於矽谷,大家總是有許多憧憬、幻想,當初的我也不例外,希望在這個世界科技之都能立足,並和各國高手一起競爭、合作、參與改變世界的產品。 四年後,在矽谷這個入門工程師的領域,我算是站穩腳步,小有成就,這篇是我的回顧及心得。
2015 年一月,我們從零下還在下雪的地方穿超級厚重的外套在雷根華盛頓國家機場(DCA)上飛機,我們剛下飛機就發現晚上攝氏 10 幾度的舊金山實在好溫暖,脫下了外套後, 要拿我們 2 個大行李箱、 3 個小行李箱,隨身背包、及大外套讓我們手忙腳亂了一陣子。那時要從舊金山機場坐 Uber 到定的 Airbnb 房子,我們選擇最大容量的 Uber XL, 來接我們的大叔開一台大 SUV, 在塞完我們所有的東西後幾乎沒有什麼剩下的空間了。 40 分鐘的路程,我們到了舊金山 Glen Park 附近定的房子,我們知道房東在上夜班,她 90 歲的媽媽會幫我們開門。 在按了門鈴後,過了許久,房子才出現亮光,2 樓窗戶出現一位老太太,揮手示意她知道了。 我們於是在一樓門口等著她, 等著等、大概過了將近 5 分鐘都沒有動靜,我們一度懷疑老太太怎麼了, 正要打電話給房東時,老太太才步履蹣跚的到門口來開門,原來她只是因為走路很慢,但並沒有出什麼事。 當我們走到 3 樓的房間時,發現房間內放一張床和一個小桌子就沒有什麼空位了,我們的行李根本就放不進房間裡。 只能先拿貴重及那晚需要的東西,剩下的先暫時放在他們的車庫裡。
我們搬到舊金山之前,在馬里蘭的 Rockville 租一個 one bedroom 採光不錯的電梯公寓, 850 square feet 包水電, 一個月的租金是 $1350, 而舊金山我們租的房間是一間獨立的房子裡 4 個房間中的一間,大概只有 200 square feet,要和另外一個房間共用廁所,而整個家住了 9 個人加 3 隻狗,一個月的租金是 $1700。 我們知道舊金山的房價及房租很高,要找短期租房的更是困難,所以也只能摸摸鼻子,住在一個不是那麼舒服的地方。希望一切在我上完 3 個月的程式密集班(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Coding bootcamp 程式語言密集班- 從不會寫程式到3個月被矽谷科技公司雇用的終南捷徑?) 後就可以穩定下來。
在開始上課之前,我們有大概幾天的空檔,那時候 Uber 和 Lyft 剛推出共乘服務, Uber Pool 或 Lyft Line 只要 $5 就可以讓你搭車到舊金山任何地方, 而且還可以帶一個人。而舊金山的公車系統 Muni, 一個人的基本票價是 $2.25, 而且你要到的地方可能要換很多次車多花很多錢。 那時候的演算法可能還沒有很完善,我們常常上車後,司機到我們的目的地前也沒有接到共乘的人,所以和一般票價的 Uber/Lyft 沒什麼差別。 我們第一次覺得在矽谷可以嘗試新產品真是好棒!
2015 年初的舊金山不太冷,白天有到攝氏 20 多度,我們出門去 Dolores Park 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穿著短袖加一個薄外套,對於在東岸生活了幾年的我們,真的很享受能在冬天公園裡曬曬太陽。
而灣區的餐廳選擇很多、不管是中式、日式、或是哪種料理,我們都可以找到沒有太貴,但就很好吃的,當然我們知道和洛杉磯 LA 的美食可能還是有差距,但我們真的很感動灣區的食物選擇及品質。
在舊金山市區上課時,我覺得最不能忍受的是 Market Street 附近的遊民,有時候一個轉彎,你就看到整條街 30~40個遊民聚集在要走的路上。 因為聽到了不少被遊民謾罵、甚至毆打的案例,通常我都會繞路而行。 但舊金山遊民數量實在太多,路上常常有許多遊民的排泄物,走路真的要很小心。 到 2019 年的現在,每次去舊金山我們還是覺得要經過遊民附近是很可怕的經驗。
那時候我每天早上 9 點到晚上 9 點在學習,要回家的路上沒什麼人,從上課到 Bart 車站 5 分鐘,及從 Glen Park 車站走回家的 15 分鐘,我每天都很害怕被搶劫或是襲擊,我會多帶一個備用錢包放一些小錢,並穿著慢跑鞋,想說希望如果真的遇上了,就把備用錢包丟到反方向、拔腿就跑,好在到搬離開舊金山時都平安沒有遇到。
矽谷的工作機會很多,以軟體工程師來說,大中小公司面試的重點不太一樣,大公司著重演算法、資料結構、 system design、小公司著重實際經驗及所要的技能是否能立即使用。 2015 年的時候,大家提到想進的夢想公司是 FLAG , FLAG 是 Facebook、 LinkedIn、 Google 這 3 間公司、A 有人說是為了順口加的,有人說是 Apple , 有人說是 Amazon。 FLG 都是相對年輕的公司、公司福利待遇類似、公司有提供三餐等等,是眾多畢業生想加入的公司。 到現在比較多人在講的是 FAANG (Facebook, Apple, Amazon, Netflix and Google), 到去年下半年前,這幾家公司的過去幾年股票漲很多, 讓投資人或是工作申請者趨之若鶩。
我 2015 年在找工作時,我主要要靠自己及朋友內推來申請職缺。 我開始在 SolarCity 工作之後, 不時的信箱或是 LinkedIn 就會收到 recruiter 寄信,詢問有沒有興趣去了解他們的公司或是面試。 而我加入 Facebook 之後, recruiter 們寄來的信就更多了。 在矽谷,1 年半 到 2 年換一個工作是很正常的, 文章像是 Employees Who Stay In Companies Longer Than Two Years Get Paid 50% Less, Why you should switch jobs every 2 to 3 years to boost your earnings 都鼓勵著大家時常去就業市場上看看自己的行情。 而前幾年許多獨角獸公司的擴張,大舉砸錢找人才, 也讓 FAANG 公司許多員工流向像是 Uber、 Airbnb、Dropbox、Pinterest、 Snapchat、Slack 等公司。
因為工作機會多,許多朋友也早就、或是後來搬到矽谷發展, 參加朋友們之間的活動, 讓我也認識許多在不同科技公司的朋友們。 在矽谷這裡, 可能認識的 3 個人就有 2 個是在科技公司工作。 軟體工程師是佔最大的比例、而 Product Manager 、Designer 等科技公司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有不少人。 相對來說, 其他地區的職業傾向沒有像矽谷這裡這麼傾向科技業。
美國的產假在已開發國家中是很落後的, 但加州的父母福利在美國各州還算是還不錯的, 加州規定懷孕的媽媽在產前 4 週可以開始請 maternity leave, 產後有 12 週的 paid maternity leave 。 爸爸也有在小孩出生到一歲前的 6 週 leave。 而科技公司為了讓員工有小孩時無後顧之憂, 也會加碼提高爸媽在家照顧嬰兒時間, 最高的 Netflix 可以提供到一年的帶薪產假呢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親身看到請一年假的 Netflix 同事),這篇文章提供了矽谷各大科技公司的產假福利時間 Netflix parents get a paid year off and Amazon pays for spouses’ parental leave。我所在的 Facebook 是不論是爸爸或媽媽都可以請 17週的產假,公司及部門也都會盡量鼓勵大家在小孩一歲前把這個假放完,多在家陪小孩。
在生活壓力上,矽谷的工作壓力也還是蠻大的, 你的同事及朋友們,大家都是聰明人,也賭上一切在這裡努力求生。 每個人真的都非常努力的在工作中表現及爭取。 因為矽谷灣區蓋的房子數目跟不上人搬進來的速度, 房價飛漲, 100萬美金在矽谷只能在沒有那麼好地區學區買 60 年以上屋齡的小小的老房子。 相比之下, 馬里蘭最好學區 Potomac 10, 10, 10 的房子,有著可大 2、3 倍的室內室外空間及較新的屋齡, 許多也不到 100 萬美金。 有許多有小孩家庭的人, 因為受不了房價及學區, 紛紛搬離矽谷, 其中, 蠻多人選擇搬到西雅圖, 我一年半前寫的西雅圖要超越矽谷了?提到了西雅圖的崛起及人才的流動,我最近也剛好有同事調到西雅圖,薪水不變的情況下,因為不用繳交華盛頓州的收入稅、及相對低廉的生活成本,每個月可以用的稅後收入增加許多,除了冬天下雨多了些之外,生活過的很開心。
我知道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優缺點, 我很感激來灣區矽谷的一切體驗, 對我來說,矽谷願意接受一個半路出家的我, 讓我有機會證明我自己, 這裡的氣候、食物、福利、及各種機會,都是很多地方沒有的。 上一個 4 年,我過的很精彩,希望下一個在矽谷的 4 年能更加適應、綻放光芒。
你的矽谷經驗或者你的美國經驗是怎麼樣呢? 歡迎一起留言討論分享。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9/01/4YearInSilliconVall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