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中國企業獲利的關鍵武器就是....。」
美中貿易戰的癥結之一,是中國政府對中國企業的慷慨補貼。究竟中國北京出手有多大方?
日經新聞彙整Wind數據發現,2018年中國政府對上海和深圳上市公司,共發出1562億人民幣的補助,此金額相當於2018年上市中國企業總淨利5%。今年中國北京手筆更大,今年1~9月間,補助提高15%,3748家上市中國企業中,超過九成都收受補助,收到最多政府補助的是中國石化(Sinopec),總額達4.5億美元。政府前10大企業補助名單有4家是車廠,包括第2名的廣州汽車集團、第3名的上海汽車集團。消費電子廠也名列前茅,兩家面板廠京東方和TCL分別排名第4、第6,冷氣生產商格力電器則排第7,地方政府也發放補助,協助情況艱難的公司並保護就業。中型車廠江淮汽車收到5500萬美元補助,約占前三季淨利三分之一。中國認為補助可保護國內產業,不願對美國要求讓步,專家估計要中國北京根本改變,相當困難。
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簽署後,將立刻啟動第二階段貿易談判。Obama時期的美國政府官員指出,真正棘手的議題如結構性問題和市場准入,都尚未解決,意味第二階段談判可能會讓雙方迅速重回緊張態勢。另外,地緣政治議題如香港、台灣、新疆、南海等也會增添談判變數。
中國和美國雖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過前中國財長樓繼偉倡議可考慮大規模發行特別國債,以購買當前一半的外匯儲備,大約向市場釋放人民幣10兆元(43兆台幣);市場臆測,在中國經濟受貿易戰衝擊放緩急遽,這項倡議有可能給予另類的貨幣刺激支持,中國經濟成長目前已降至近30年來最低。野村本週發布的2020年亞洲投資展望報告預計,明年中國經濟成長將繼續放緩至5.7%~5.8%,中國地方政府債務是經濟減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31個省市截至今年8月,除了上海,其它都沒有財政盈餘。
現任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外事委員會主任的樓繼偉表示,上述方法可解決中國政府債券流動性不足,夠規模的流動性國債可為中國「央行提供貨幣政策操作工具」,改變貨幣政策大多需要由央行操作對沖自身到期,這種貨幣政策操作方式成本高昂,市場還需判斷具體實現多少流動性淨回收和淨投放,「政策透明度不高」;中國央票期間越來越長,央行常設各種定向中期借貸便利期限最長可達3年(TMLF),降低了貨幣政策操作的靈活性,這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其實是借鑒歐洲央行的做法,中國政府債券流動性不足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被銀行等金融機構按到期資產持有到期、並用於抵押融資,真正被買方機構階段性持有做高流動性低風險配置的比例太少。
據路透統計,迄今為止,中國中期借貸便利(MLF)未到期餘額人民幣3兆6900億元,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未到期餘額人民幣8226億元。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012067
https://technews.tw/2019/12/17/china-government-generously-subsidizes-companies/?utm_source=fb_finace&utm_medium=facebook&fbclid=IwAR1anYpCjvQ0jALBl8fT_xXKKgiwrI0IXRHXKzT6In7LqFUJYjjVSPsbMa8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