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老飯盒的田秋堇監委,自請調查台電「三相不平衡」年損45億度電,其實這又是一個炒冷飯的問題。
■ 陳謨星篇
2014年,反核團體邀請號稱「電學泰斗」的陳謨星教授回台,在非核家園論壇發表一系列意見,後來被我們核終連環踢爆,他連基本電力學都不懂。
陳謨星的主要論述是「三相不平衡」導致台電損失相當「一個核電廠」到「三個核電廠」再到「兩個核電廠」的電。這些是原話,當年我們連秒數都有記下來,他在三立專訪影片就前言不對後語。
他認為「台電對改善不平衡毫無興趣」、「把錢拿去搞核能了,花核四1%的錢可以把丟的電找回」、「台灣根本不缺電,把浪費的電找回,台灣不用核電」等等。
這邊不花時間科普「三相不平衡」,有興趣請自行參考電路學。直接講結論:台電歷年線損率都壓在4%以下,全世界只有韓電(KEPCO)比我們優秀,陳謨星的謠言不攻自破。
順帶一提,陳謨星在美國教書,根據美國能源資訊部的官方數字,全美電力公司線路損失率平均是7%。你就知道這個號稱「電學泰斗」的華人教授在美國混得怎麼樣,總之後來他銷聲匿跡了。
■ 郝明義篇
2016年,郝明義動用特權搞「開放台電」,同樣拿V-V接線問題質疑「三相不平衡」損失電力。
台電回應,「造成系統電壓不平衡之原因係因用戶用電型態所造成,並非配電變壓器採V-V接線。」這是由於低壓單相負載(家庭用電)才是造成電壓不平衡主要原因。然而不平衡率區間在0.5%以下佔六成,最多不超過2%。
依照2015年實測數據,線路損失率3.72%,三相不平衡引起的損失又只佔線路損失率的2.14%,故台電計算效率損失為2.14%×3.72%=0.0796%,不到千分之一。
至於郝明義和方儉要求每個電表的停電紀錄、產業用戶的用電量、含GPS或門牌號碼的配電系統圖等項目,我們一看就驚覺有國安危機,立刻強烈抗議才把他們擋下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 田秋堇篇
2021年,田秋堇以監院名義發布新聞稿指出,「由於台電大量使用燈力併變壓器(V-V接線),造成三相不平衡日益嚴重並增加饋線損失」、「台電近三年每年線路損失約45億度至48億度,平均損失金額約92.97億元」。
但近年台電自發電量皆超過2300億度,小學算數一除,啪啪兩個耳光,差不多是2%,比台電公布的線損率還低。請田大監委不要浪費人民納稅錢炒妳那臭酸掉的冷飯,謝謝。
--
🍀小額贊助核四公投宣傳經費
https://p.ecpay.com.tw/35C87D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台灣核能發電效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們應該改變綠能對國土利用影響的認知與敘事
根據德國Fraunhofer太陽能研究中心(Fraunhofer ISE)的最新報告,太陽能和風能目前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已經接近既有燃煤和燃氣機組的運轉成本;到了2030年,由於碳價格的上升以及綠能成本的持續下降,太陽能和風能的生命週期均化成本將比燃煤運轉成本更便宜、到了2040年也會比燃氣的運轉成本便宜。如果是討論新的核能或化石燃料電廠,那根本無須再做討論-綠能早已更加便宜了。
這已經不是甚麼稀奇的事情,在台灣也慢慢被社會大眾接受。不過,能源轉型的唱衰者常會質疑,綠能有其他負面效應需要考慮;其中最常被拿出來提的是綠能裝設對於國土利用的影響,尤其是農業用地和太陽能的競合情況(因為台灣沒有煤礦、油氣田、或者鈾礦,因此使用傳統能源對全球土地利用的影響,在台灣的討論通常會被淡化)。
已經有不少就農光共存的角度討論農業和太陽能如何達成雙贏的討論。然而我認為,我們應該更進一步翻轉太陽能設置對於國土利用的影響的基本認知:事實上,不僅經濟價值較佳,設計得宜的太陽能電廠,是可以比廢棄或產值低落的農地更有環境價值。
文:Tony Yen / 德國弗萊堡大學再生能源工程與管理碩士、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比方說,假如原生植被能帶來較高的固碳能力和保土能力,而且太陽能電廠設置的同時其底下允許這些植被的復原的話,那麼將農業用地改成太陽能電廠,就能達成雙重的減碳效益:除了太陽能發電取代化石燃料發電的趨避性減碳效益,原生植被復原後增加的土地固碳能力,也能帶來額外的碳匯-而在淨零碳排過程中,負碳排選項是最後一哩路中的重要環節。
根據一份針對美國中西部太陽能電廠的研究,種植草皮或原生植被的太陽能電廠,固碳、水土保持、傳粉供應等環境指標都比農業用地好。在台灣因為許多農業用地是水稻田,被取代後也許還可以減少水稻田的甲烷排放量。
這聽起來很不錯,但是當農業用地被太陽能電廠取代之後,不就代表該土地原本的糧食供應服務被取代掉了?目前能源轉型支持者主要的應對論述,大多從農光共存的土地利用效率更高來切入:如果原本單位面積土地的太陽能電廠和農業用地各產生x單位的太陽能發電和y單位的農作物產量,那麼只要農光共存後單位面積土地產生的x’單位太陽能發電和y’單位的農作物產量滿足x’ + y’ > 0.5 * (x + y),則站在整體國土利用的角度,農光共存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同時滿足社會上的綠電與糧食需求。
而農光共存的土地由於太陽能板密度較低,也是實驗各種提升太陽能總發電量技術(追日設計、雙面式板面、多層太陽能電池等等)的絕佳場域,以進一步提升整體國土利用效率。
但我認為綠能支持者應該更進一步指出當前農業用地使用效率過低的事實,並且同時指出利用綠能做能源供應來源的先進農業可以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有研究指出,利用太陽能電廠搭配微生物產製蛋白質,單位土地卡洛里產量可以比傳統農業高、單位土地蛋白質產量也會遠高於傳統農業。我們應該尋找更多這樣的例子,讓農業的未來發展和綠能變成密不可分的雙贏關係。
綜合以上,這些未來願景可能才是能源轉型過程中我們必需強調的敘事:綠能不僅越來越便宜,其大量設置,對於面臨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等等複合議題下的國土利用來說,有潛力提供諸多正面影響。
♡
台灣核能發電效率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核電抗暖化?等一下,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真相:天氣愈熱,核電愈自身難保!!
曾經聽過核電是「抗暖化英雄」的說法嗎?諷刺的是,核電根本無法抵禦酷熱或嚴寒!面臨高溫、缺水等極端氣候常態化,台灣真的還適合發展核電嗎?
🔥核電不耐熱
因為核電運作的熱效率低,需排放大量廢熱,每分每秒都得汲取大量海水降溫、再排出熱水,所以當環境溫度過高,就無法有效冷卻核電廠,排出的熱水甚至還會再加熱鄰近的海洋或河流。
因此,近年無論在台灣或歐洲多國,都發生核電廠因高溫而被迫降載的情形,德國、瑞典和法國甚至有完全停機分別長達三天、四天至一週的案例。
❄核電不耐寒
而因為核電降溫需要用水,若核電廠的管路因為嚴寒低溫而凍結,核電廠一樣會面臨無法運作的狀況。這正是今年初發生的德州大停電原因之一。
⚡極端氣候下核電更脆弱
根據哈佛大學最新的研究指出,因為氣候變遷,核電廠停機事故則愈來愈頻繁,從 1990 年代的每年平均停 0.2 次,到過去 10 年,已增加到年平均停機 1.5 次。因為氣候變遷而越來越常跳機、無法使用的核電,未來恐怕只會讓電網更不穩定。
-
近年極端氣候影響各國核能發電的紀錄:
➤ 2018年 歐洲熱浪導致芬、德、法核電廠降載、瑞典反應爐停機
➤ 2019年 歐洲再次出現熱浪 德、法核電廠停機
➤ 2020年 台灣核二廠1號機過熱降載
➤ 2021年 美國加州暴風雪使核電廠降載
#分手吧我們不核四
#核四公投17不同意
台灣核能發電效率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太陽光這個取之不竭,乾淨又安全的能源,讓很多人對它的未來,充滿著美好的想像。不過,在成為主要能源之前,還有幾個問題要克服。
以效能最高的單晶矽太陽電池來說,發電轉換效率平均在15%左右,遠低於傳統核能電廠的30%,以及火力發電廠的37%。
誰能掌握到提升效能的關鍵技術,就能開闢這個產業的新藍海。
薄膜太陽電池被認為是太陽能產業的下一個明日之星。未來的應用也將更為廣泛。
連水養建議,台灣應該在前端的研發,投入大量的經費,掌握關鍵技術和設備,才有可能在這個產業裡頭發光發熱。 "
台灣核能發電效率 在 經濟部- 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是什麼? 其實是火力發電喔! 的推薦與評價
根據台綜院最近調查,有近6成受訪民眾認為台灣主要電力來源是「核能」,這其實是誤解 ... 政客惡搞才會核電降比率,火力漸提高,而且都是成本高、效率低的火力發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