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六月是海洋的月份,而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頭
在太平洋西南方、台灣以南的不遠處,有著一片科學家俗稱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蘊藏著世界密度最高、最豐富的海洋生態,超過3,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棲息在此,超過一億多人的生活依賴著這片海域。
珊瑚大三角範圍橫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
圖片來源: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未知且神祕的大海
去年十月,一群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海下,發現約 500 公尺高、1.5 公里寬的巨大珊瑚,其高度甚至超過帝國大廈與艾菲爾鐵塔,為 120 年來首見。這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我們,儘管海洋探測儀器日趨先進,我們對於海下世界仍所知不多。
為期 12 個月的探險活動中,科研人員於繪製大堡礁北部海床地圖時發現這座分離礁
圖片來源:美國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海中熱帶雨林與氣候變遷
生存範圍不到全球表面 1% 的珊瑚礁,又被稱作海中的熱帶雨林,是超過 1/4 海洋生物及約 4,000 種魚類的家。當颱風來臨時,珊瑚礁站在第一線作為抵擋風暴的屏障。如果珊瑚礁不健康,海中的魚、藻、微生物也就無法好好長大;如果珊瑚礁消失,海洋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的衝擊。
海洋、氣候與人類的生活,就好像一個動態的環,在各種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彼此牽動著彼此。
圖片來源: Francesco Ungaro from Pexels
今年五月高溫少雨、天氣炎熱,台灣好似一個蒸爐,熱烘烘的燒著,但你知道嗎?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遠遠的超過大氣。科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產生出來額外的熱有超過 90% 被海洋吸收,而極端氣候為海洋帶來了極大影響,也衝擊了台灣的珊瑚礁。
去年夏天,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公布的研究結果,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 31%~40% 的珊瑚,背後原因與氣候變遷及海水升溫緊緊相關。
2020年後壁湖花園同潛點但非同地點與角度,珊瑚白化前(左圖) 與白化後 (右圖)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珊瑚礁也需要健康檢查?
珊瑚礁也跟人一樣,若能夠定期進行體檢,便可及早瞭解海洋的關鍵狀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年開啟珊瑚礁體檢行動,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調查方法,號召各地的潛水志工,以公民科學家的形式與志工們,紀錄海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珊瑚礁體檢就好似與海建立另一種關係
體檢前,志工必須參加行前訓練,科學指導員會教導志工如何佈線、下海後如何記錄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底質類別以及珊瑚覆蓋率。
照片: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體檢結果】
2009 年至 2021 年以來,共有超過千位志工參與。每年我們完成 22 個樣點地查,並將歷年數據公開。
珊瑚礁觀測數據的運用
長期的海下觀測,除了希望能夠瞭解海洋狀況,更同時透過生態調查、長期數據累積,將資料轉譯成可被接受的形式,提供可瞭解的資訊、可參與的活動、可加入的行動接觸更多人。此外,我們也運用數據成功阻擋台東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更推動兩種台灣特有珊瑚列入保育。
照片:杉原海岸前 50 公尺處就有珍貴的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延伸閱讀:【解構美麗灣】
2014 年起至今,環資每年至少辦理 1 梯次生態潛水家 Eco-diver 培訓課程,邀請生態潛水教練授課,透過在 3 天 2 夜的行程,提高珊瑚礁體檢相關知識,並提供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所頒發的 Eco-diver 證照,持有此證照,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入其他與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相關組織的志工行動。
2020 年也辦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放映會,共 120 人參與並邀請陳昭倫博士分享其於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第一手觀察,同時介紹珊瑚礁白化成因與影響。
透過珊瑚礁體檢,在瞭解珊瑚礁與大海的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資料反映海洋保育的成效。
海洋保育,真的有差!
2016 年 15 公頃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公告為禁漁區,2017 年環資首次協同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長年在潮境保護區潛水的潛客表示,過去潮境保護區的珊瑚礁生長不佳,各類的大小魚類也不容易發現蹤跡。自從成立保育區後,海底生態明顯逐漸恢復生機,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影!
2021 年,珊瑚礁體檢步入第 12 個年頭,如果你也熱愛海洋、關心台灣珊瑚,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珊瑚礁體檢,共同加入守護台灣海洋的行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經濟部公布了3月份的外銷訂單,金額是536.6億美元,成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33.3%,連13紅。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54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
台灣歷年颱風月份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兩次跳電凸顯氣候變遷加劇影響電力系統(05/20/2021 自由時報)
文:林法正/國立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兼資訊電機學院院長
這兩週接連的跳電事件引起民眾對於國內能源現況的擔憂,但不論是人為疏失的513跳電,抑或是用電突增卻有大量歲修機組無法支援造成的517跳電,都凸顯出台電公司在尖峰負載的預估、機組歲修的排程、以及其他可快速調度機組的安排上,都小看了氣候變遷的劇烈影響,以至於預估失準、排程不符需求、備轉機組難以發揮救援功能,而對供電穩定帶來巨大挑戰。
高溫及疫情用電負載預測失準
因為氣候變遷造與疫情爆發造成負載劇升,且水情不佳使水力發電無法到位,加上共有近4.57GW裝置容量的機組正在大修無法發電,以致於5月13日及17日因發電機組跳脫之實施緊急分區輪流供電。
氣候變遷加劇,今年還沒進入暑假就已連日高溫且久旱不雨,讓家戶用電高峰比往年更早出現;這幾天又因疫情爆發,許多人改以在家活動或辦公,使得疫情升溫後的第一個上班日就出現用電量暴增的情形。往年通常要到七月份才會出現的用電高峰,今年卻在五月中就出現,5月19日更來到今年五月最高,尖峰用電量高達37.57GW,擠進歷年尖峰用電量的第三名(見下表),甚至比去年五月尖峰負載高約3.78GW,負載劇升11.1%。
昨天網路上有人說住商用電比例小,其空調用電上升對整體用電量影響不大,據此反駁因天熱和疫情升溫造成住商用電劇升的是實。實在不忍說,這些或許本身都是對瞬時尖峰負載和電力調度毫無概念的人,卻愛逾越專業發言誤導大眾,令人無奈。雖然工業用電量占比最大,但頂多隨著景氣好壞而有波動,比較少像住商用電一樣在短期、單日內出現劇烈波動,所以在台電要做用電負載預估時,住商用電反而是變化較大、容易造成預估落差的。台電通常會根據歷年同期用電情形來做當期用電量預估,這次之所以預估失準,最大的原因就是今年五月份的用電需求跟往年完全不同,因高溫和疫情導致住商用電突然爆增的影響確實不能被忽略。
用電高峰突然提前與大量機組歲修時間重疊
而這兩次跳電主要原因都是當天的用電負載比原本台電預估的高出太多,影響電力調度上的判斷準度,才會一時之間無法快速因應。這裡說的因應,包含即時備轉容量抓的裕度,還有安排機組歲修及上線的時程。
517的狀況很明顯,原本沒有預估五月中會有超大用電需求,所以安排了很多機組休息做定期檢修,預計在往年高峰來臨前(七月份)完成並重新上線幫忙發電,但五月中突然用電飆升,再加上興達電廠1號機下午故障跳機,雖然只有0.5GW,但因正在大修的機組數量太多根本來不及臨時接回來發電。這樣歲修中無法支援的機組發電量高達4.57GW,若全部歸隊根本不會有跳電疑慮。
不過,用電量突然升高不代表我們因缺電而停電,而是代表台電的用電預測會出現落差,即時備轉容量抓得太接近,使得當日各個機組在調度上之裕度留太小了。這並不是要檢討台電判斷失準,而正是在提醒台電,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影響程度加劇,應該盡早將氣候變遷相關因素納入評估當中。
乾旱使抽蓄水力發電能力大受限制
除了氣候變遷的高溫影響用電量之外,台電說明這兩次還因抽蓄水力受水情影響而無法即時救援。為什麼呢?因為抽蓄水力接上電網併聯的速度是前面說的各種發電形式當中最快的,緊急時5分鐘內就可以併聯,是最可靠的備援戰力。
然而,今年剛好適逢百年大旱,台灣已經很久沒有颱風、梅雨造訪,許多水庫已見底,甚至台中地區目前還在限水中。面對這樣嚴酷的水情,抽蓄水力發電當然也會受到限制,蓄水池水位會直接影響抽蓄水力發電。目前抽蓄水力的明潭發電廠六部機組,是以日月潭為上池、明潭水庫為下池,池間位能差帶動發電機發電,反轉則可將下池水抽回上池蓄存,水位若低於732公尺將無法進行抽蓄發電。
由以上幾點可知,高溫影響用電量而干擾預估準確度,間接導致機組歲修時程和用電高峰時間意外重疊,同時又有乾旱影響水情使水力發電救援受限,這些都可歸因於氣候變遷的影響,若台電及早具備相關概念就能預為因應。
顯然,台電對於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還相當薄弱,須要盡早將氣候變遷的影響納入其電力調度上作全面性的評估,才是這兩次事件之後最應受到重視的改善之一。
另一方面,建議台電各種備轉輔助服務(調頻、及時與補充)應儘量擴大量能以備不時之需,利用輔助服務因應電力系統故障(發電機組跳脫、輸電線路故障)與再生能源間歇性,以容量市場支撐氣候變遷與未來綠電高占比對台電系統帶來的挑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539933
♡
台灣歷年颱風月份 在 氣象達人彭啟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太平洋高壓穩定影響,週末及下週持續高溫
受到異常穩定的太平洋高壓影響,台灣連續多天的高溫炎熱天氣仍在持續,其中昨天台北市已經再度連續10天高溫超過36度,最高溫甚至達到38.6度,為歷年7月的第二高溫,其他地方也同樣是高溫不退的情況,降雨部分並不多,都是山區午後單純的熱對流雷雨,集中在山區為主,平地的降雨並不明顯,對於降溫來說也沒有太大幫助。
預估這個週末(18-19日),甚至展望到下一週,太平洋高壓仍然維持較為強勢且穩定的影響,因此台灣的天氣狀況並沒有太大改變,還是延續夏季型的天氣,上午大部分地方為晴到多雲,只有南部沿海地區在夜晚清晨到上午這段時間可能有零星局部降雨機會,中午過後山區有熱對流發展降雨,主要降雨區集中在山區,部分靠山區的平地也可能有些下雨的狀況,提醒前往山區或溪流邊活動的朋友要多加注意午後的天氣變化。高溫悶熱,各地高溫可達33-36度,其中在大台北、花東地區以及中南部部分山區可能有37-38度高溫發生的機會,外出活動要記得多喝水預防中暑,同時要記得做好防曬預防曬傷。
由於太平洋高壓勢力偏強,籠罩低緯度海面,因此目前在熱帶洋面上並沒有明顯的熱帶擾動存在或發展,短時間內高壓勢力仍沒有要退開的趨勢,所以颱風或熱帶低壓不易出現,這種不利颱風發生的環境預估至少會延續到本月底,是否會造成7月份沒有颱風發生的情況值得觀察。
以上氣象由 天氣風險/ 吳聖宇 提供
天氣職人-吳聖宇
彭啟明
台灣歷年颱風月份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經濟部公布了3月份的外銷訂單,金額是536.6億美元,成為歷年同月新高,年增33.3%,連13紅。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254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台灣歷年颱風月份 在 防汛抗旱粉絲團- 歷年5月份較大的颱風與豪雨事件繼白海豚輕颱 ... 的推薦與評價
歷年 5月份較大的颱風與豪雨事件繼白海豚輕颱今年至今(5/10)已是第七號颱風形成臺灣水文豐枯現象相當明顯,從5月1日開始進入防汛期,也開始有較嚴重的豪雨與颱風災情 ... ... <看更多>
台灣歷年颱風月份 在 歷年颱風警報記錄- 看板TY_Research 的推薦與評價
今年夏季的大氣環流型態有些異常,颱風形成個數甚少
八月已過了一大半,本年迄今尚未發布任何颱風警報
一時好奇之下,瀏覽了過去五十年來的颱風警報發布資料
資料來源為氣象局的歷年颱風警報發布概況,自 1958 年起始
(更早的年份缺乏資料,當時的颱風調查報告亦缺乏相關記載)
(1) 最早的颱風警報
一般而言臺灣地區在五月上旬之前不易有颱風接近,
因此四月份的颱風警報就顯得相當特別了
1967 的衛萊特颱風,氣象局於 4/7 10:40 發海上警報,
4/10 19:40 發布陸上警報,堪稱最早的颱風警報
其它四月份的警報個案尚有:
2003 柯吉拉(4/21)、1978 歐莉芙(4/24)、1960 凱倫(4/25,僅海警)
(2) 最晚的颱風警報
大部分版友對於 2004 南瑪都颱風印象大概都很深刻,
不但是史上首次的 12 月侵臺颱風,也是迄今最晚的陸上警報
至於海上警報則還有更晚的記錄:1964 歐珀(12/14 10 時發海警)
值得一提的是:1967 年的風季相當長,從四月初就有強颱衛萊特光臨,
一直到 11 月中旬的中颱吉達肆虐為止。在南瑪都尚未出現之前,
吉達應該是史上最晚的侵臺颱風,造成不少災情
(3) 最晚出現的當年度首次警報
今年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海上警報,確實已經打破過去記錄
最晚出現的首次警報在今年之前是 1993 塔莎(8/17),
其次是 1997 溫妮(8/16,林肯大郡的災害令人震驚)
而 2007 帕布(8/6)與 1975 妮娜(8/2)也是直到八月份才有首次警報
至於陸上警報,記錄保持者目前是 1989 莎拉(9/8)
2010 年是否會挑戰成功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4) 最早結束的當年度最後警報
一般而言九月甚至十月仍容易有颱風造訪臺灣,
是否有較早結束的例子呢?也是有的,1972 貝蒂(8/14)即是,
當年度八月中旬之後就沒有再發布任何海陸警報,
這也是記錄上唯一在八月份就結束全年警報的例子
當年度的第一個警報為 7/11 的蘇珊,不過一個月多幾天就全部結束
以上資料為個人自行整理。因所需過濾之資料量龐大,其中可能有所疏漏
倘有錯誤或漏失之處,還麻煩予以指正,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9.237.202.8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