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covid-19疫苗陸續開打,近來只要注射後發生的醫療事故都被「合理」推論是疫苗造成。最近又有一則「疑似打疫苗後餵母乳,女嬰猝死」的報導,讓很多哺乳媽媽看了很緊張,甚至覺得如果要持續餵母乳就得放棄疫苗施打。
先說結論:雖然兩件事有先後時序關係,但學理上來看兩者是不可能有關連的。
*疫苗不會直接透過肌肉注射進入母乳
首先,疫苗和口服針劑藥物不同,是採取肌肉注射,不論哪種形式的疫苗過去研究均證實,不會有任何疫苗成分直接藉由母乳傳到寶寶身上。而哺乳媽媽打疫苗,也要14天後才能產生抗體保護寶寶,因此就算是抗體造成的影響,也不可能隔天就發生。
另一方面,新生兒猝死比例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低。數據上來看 ,自然狀況下,嬰兒一歲前猝死機率為千分之一,一年平均有六百多個案例。我在住院醫師時就遇過兩次,即使事件就發生在醫院,急救後仍無法挽回、也找不出原因。而猝死可能跟呼吸道阻塞、先天性遺傳疾病等有關,有時甚至原因不明,往往需要解剖才能釐清真相。。因此針對此事件,若未經解剖釐清,實在不該將死因直接與疫苗做連結。
報導中還有幾件事情讓我感慨。事件發生後,媽媽受訪時建議其他媽媽打完疫苗後不要餵奶,雖然了解媽媽是基於好意做出提醒,但我還是認為不應該將個人經驗凌駕醫療專業和數據統計,後續也有媽媽和我哭訴,先生說打了疫苗就不准餵母乳,讓她在個人防護和母乳間進退兩難,實在是令人無奈又心疼。
媽媽在報導中也提到她有問過醫師,我在一些群組中看到有同業立刻對此表示 「這樣的起手式,就是要告醫師了」,也有人大方承認這就是為何他們從不積極推廣孕、產婦打疫苗,只要媽媽多問一句「這樣會影響胎兒、新生兒嗎?」他就會直接叫媽媽不要打。從醫師的角度和醫療糾紛如此頻繁的環境來思考,我當然可理解有些醫師對疫苗持保守的態度,畢竟是否積極推廣疫苗和要不要打疫苗一樣,完全是個人自由意志的選擇。但如果因害怕出事違背科學證據而反對、或甚至阻止孕產婦打疫苗,我就完全無法苟同。�
這也讓我回想過去在大醫院服務時,注意到孕婦流感疫苗是要自行到家醫科施打,極為不方便。我和當時的老師反應「要不要和院方申請,把這項業務移轉到婦產部,增加施打率。」結果當時得到的回應竟是「不需要沒事找事,打出問題妳負責嗎?」我還記得當下我非常衝擊,但人微言輕也不敢多說什麼。不知道現在這個現象是否已經改善?
*懷孕意外事件難掌控 不應任意歸因咎責
不過的確,各種事情放在孕婦身上總變得格外複雜難解,即使研究已證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和孕婦的食衣住行用藥無關,也很難預防。大家還是會想找到原因咎責,不只媽媽本人的行為會被放大檢視,產科醫師也常會被質疑是否粗心誤診才造成不好的結果,甚至因此吃上官司。
其實,流產、胎死腹中或早產這些狀況的發生往往是隨機、沒有原因的,也遠比想像中的多。未來疫苗大規模施打時,一定還會聽到類似的事件,我也在此拜託記者媒體勿片面報導,或至少同時採訪醫師的意見。
再次強調,目前國際間的共識都是哺乳媽媽施打完疫苗,可以繼續餵奶,且有機會產生抗體保護新生兒。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也馬上發表聲明,支持這項說法。所以我還是要再次呼籲孕產婦們「輪到妳,就去打」。另外也要叮嚀,若注射後就發燒仍可吃退燒藥,並不會影響寶寶。
最近剛好把卡繆的《瘟疫》看完,故事中的醫師有一句名言,剛好在此分享給大家。
「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什麼叫做正直?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分」
這段時間我也常在思索,到底作為一個婦產科醫師的本分是什麼?我想應該就是盡力提供孕產婦相關資訊,化解她們的焦慮,持續地保持身體健康、堅守崗位。但對於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好比預測疫情的走向,非我專業我就不該擅自評論,避免說錯誤導民眾。
那記者呢?我想應該是在確保民眾知的權利同時,謹慎地和專家求證,弭平資訊不對等的狀況,而不是草率的發文製造民眾恐慌,影響大眾福祉。
大家一起加油,我們對抗的永遠是病毒,而不是人!
台灣母乳哺育率 統計 在 護理師cc×跟你說懷孕234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媽媽快兩年的我,也曾在月子中心當過護理師,這篇文值得一看。
#我們應該回歸最原始的模式
PS:我們不該被那些指數、標準、門檻數字給綁架了~沒有數字壓力,媽媽哺乳育嬰更輕鬆💪💪
【陳鈺萍醫師專欄-乳妳所願】坐月子機構化所產生的「數字迷思」:媽媽的奶量、寶寶的體重與黃疸數值。
---
「乳」,可以當名詞,指乳汁;也可以當動詞,指餵小孩喝奶。餵哪種奶?由誰來餵?用什麼方式餵?有各種的排列組合。
2011年,台灣產後第一個月總母乳哺育率為87.5%,純母乳哺育率為61.8%。這樣的數字傳達出這十多年來,母乳哺育社會技術體制逐漸形成。無論是醫學專家或是一般大眾,對乳汁成分的認知,已從對配方奶象徵「科學」、「進步」的崇拜,轉而重新認識母乳的好。
令人在意的是,「總」哺育率與「純」哺育率有著25.7%的落差,有1/4的母親,是母奶與配方奶混和餵食的。這些母親並非不知道純母乳哺育對寶寶的好處,大部分是泌乳不足。
在母乳哺育的相關研究中,常有因果導置的問題。孩子們進到醫療場域,一旦有生長或感染的問題,常被給予提早吃副食品或是添加配方奶的建議。這些孩子就此落入非純母乳哺育的族群,母親如果沒有得到適切的協助,泌乳量很容易開始減少。
我們來討論三種常見的「數字迷思」:媽媽的奶量、寶寶的體重與黃疸數值。
「乳汁不足」是很多母親開始幫寶寶添加配方奶的原因,醫學上分為原發性與續發性泌乳不足。「原發性泌乳不足」在醫學上有其診斷與處置方式,但這佔少數。大部分的泌乳不足屬於續發性,醫學上的分類將其歸為「自覺乳汁不足」。這樣的分類方式,認為這些母親沒有得到足夠母乳哺育的相關知識與支持,寶寶不一定喝不飽,母親的身體也還持續泌乳,處置的方式就是加強對母親的衛教,以及尋求更多的支持方式。「自覺」,加重了母親對自己身體的責任,也讓母親對自己的泌乳能力更沒信心。
2013年夏天,我在月子中心進行例行巡診。產後第二周的Y,雖然泌乳順暢,但寶寶每天都還有二至三成的奶,需要靠配方奶補足。「陳醫師,我產前所有與母乳有關的媽媽教室都認真上了,可以買到的書,也都讀了,為什麼奶還是不夠?」Y的哺乳知識充分,家人對她的支持也足夠,為何還是泌乳不足?
我將其稱為「醫源性泌乳不足」。從醫院到月子中心,機構中的種種處置,使得母親的身體雖然具有分泌足夠乳汁的能力,卻被重新導向為泌乳不足的身體,目前最常見開始補充配方奶原因,一個是寶寶體重不足,一個是寶寶有黃疸問題。Y就是因為寶寶體重下降太多,在醫院聽從兒科醫師建議,開始補充配方奶。
「生物監測」的觀念,讓媽媽與寶寶的身體消失
寶寶體重的測量成了評估生長的指標,也等於有沒有喝到足夠的奶。坐月子機構化後,延續醫院的照顧模式,寶寶每天被測量著體重,也統計每天進出身體的奶(水)量。若是親餵,無法得知寶寶喝進肚裡的奶量,就得紀錄餵奶時間的長短。一旦寶寶在生理性脫水的階段體重掉太多,或是出生後體重該回升時沒回升,就會歸因於喝的奶不夠,如果餵的是母奶,責任完全就落到母親身上,母親開始覺得自己泌乳不足,把自己身體「病理化」成為無法分泌足夠乳汁的身體,讓醫療可以介入。焦慮的媽媽開始在意寶寶一餐究竟喝了多少奶,於是把奶擠出來度量。
另一個數字的迷思,是關於黃疸數值。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二至三天,開始有生理性黃疸。形成黃疸的「膽紅素」,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代謝過程的產物,經肝臟處理後,隨著寶寶的糞便排出。膽紅素在寶寶身體裡遊走,也會沉積在皮膚底下。遊走的膽紅素會與身體代謝產生的自由基結合,將其帶出體外;而沉積在皮膚底下的,是寶寶天然的「防曬乳」,幫助尚未成熟的皮膚抵抗紫外線的傷害。
以配方奶為嬰幼兒餵食典範的年代,寶寶不太容易有黃疸,大家不去探究為何喝配方奶較不容易有黃疸,是不是餵食配方奶的寶寶,缺少了什麼「正常」該有的身體代謝功能。反而用餵了配方奶重新導向的「不黃」身體為標準,「正常」的生理性黃疸開始被視為「不正常」。而依著這「不黃」身體立下的照光標準,寶寶黃疸數值較高,醫療上的常規是要照光讓其恢復「正常」,另一個常被提出的建議,就是改餵配方奶。
(當然醫學上還是有病理性黃疸,需要積極治療的情況。但通常寶寶能出院隨著媽媽住進月子中心,幾乎都是生理性黃疸,或是餵食不足的黃疸,黃疸數值尚在可接受的範圍,否則醫院「不會放人」。)
另一次月子中心例行性的巡診,C產後第五天,寶寶在醫院時就因為黃疸數值過高照過光,月子中心每天都會幫寶寶測量黃疸指數,今天數值又升高了,C很擔心。
「今天有沒有什麼問題?」C正好在擠奶。
「陳醫師,寶寶今天黃疸值又升高了,我覺得奶不夠,衝不上來。」C回答。
「為什麼不把寶寶帶回房裡餵,而在這裡擠奶?」我問。
「寶寶要照光啊!」C認為跟醫院一樣,寶寶照光得在嬰兒室,所以她把奶擠出來,再送到嬰兒室請護理人員瓶餵。
「我們用的是照光毯,寶寶可以推來身邊啊!」我這麼說。
C把讓寶寶黃疸值下降當作首要目標,認為照光是目前最重要的解決方式。為了不中斷照光的進行,就把奶擠出來送至嬰兒室讓護理人員用奶瓶餵食。然而寶寶與媽媽分開,會減少討奶的次數,喝不到足夠的奶,黃疸數值更不容易下降,媽媽泌乳也會因為寶寶沒有在身邊頻繁的刺激與互動,而開始減少。但目前對寶寶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喝到足夠的奶,而不是照光。
我們常說,媽媽能選擇餵寶寶什麼奶,但許多醫療處置無形之中,限縮了媽媽的權利,在現今的醫療場域中,母親泌乳的功能與寶寶身體的運作,都被重新導向,只有釐清這種處境帶來的問題,才能提升哺乳母親的行動能力,不再泌乳不足。
回顧:
專欄01:月子中心如何改變近代母乳哺育文化?
https://goo.gl/kfqaD4
台灣母乳哺育率 統計 在 不來的郭醫師 《 Dr. Brad Kuo 》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剖腹生的孩子較容易過敏
過敏的因素,除了遺傳跟環境外,醫界又發現了另一個過敏的高危險族群,那就是
"剖腹產生的嬰幼兒" !!
過去幾年,世界各國剖腹產率大幅增加,而台灣近幾年來,剖腹產率更高達32%至34%,在全球各國,排名第三。
臨床上統計,剖腹產的嬰幼兒患有過敏的機率明顯較高。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剖腹產對寶寶的健康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剖腹產寶寶在新生兒時期較易罹患呼吸窘迫症,長大後則可能發展成氣喘或其他過敏疾病等。
美國一項研究,針對1200多位新生兒做追蹤調查,發現剖腹兒日後對塵螨或動物毛髮過敏的機率,比自然生產的小孩高出5倍!
而本土研究,基隆長庚研究報告指出,依照2014年健保資料推估國內約有16萬5千多名12歲以下兒童罹患氣喘,研究統計新生兒的新生兒免疫激素的反應,以及咽喉的帶菌率,已經證實會增加氣喘或是過敏的機率。
而基隆長庚研究院內的579名新生兒,發現剖腹產的新生兒的確比自然產的新生兒,更容易有過敏或氣喘。這項研究共收案579名新生兒,剖腹產209名、自然產370名,剖腹產寶寶1個月大時,咽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帶菌率達52%,到了1歲時,咽喉仍有高達23%的帶菌率;相較之下,自然產寶寶1個月時帶菌率為57%,雖然較高,但到了1歲時,已降至15%。
肺功能檢查結果顯示,剖腹產寶寶在1歲時,肺功能比自然產寶寶來的差。問卷結果則顯示,剖腹產寶寶在1歲內發生喘鳴的機率,是自然產寶寶的1.6倍。
這幾乎已經證明,剖腹產的嬰幼兒患有過敏的機率明顯較高。
過敏的發展從出生後是不斷演進的,不同年紀的幼兒會衍生出一系列不同的過敏症狀,從1歲前的的異位性皮膚炎,到後來的氣喘、過敏性鼻炎,將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的健康。
母乳對嬰幼兒有百益而無一害,臨床上也發現喝母乳的幼兒較不會出現過敏現象,因為母乳中有天然的抗體,可以給寶寶最佳的防護。
除非逼不得已,不要選擇以剖腹產的方式生產而且盡可能的採取母乳哺育。家中有剖腹產寶寶的家長們,應從運動、飲食和環境等多方面著手,以降低孩子氣喘和過敏疾病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