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大家都在關心疫情,不過看到一則新聞,覺得要出來講點什麼。
新竹市長林智堅,日前拋出大新竹市的議題,引發一時議論,當然藍綠各有說法。我原本以為,這只是定期出現的議題戰,畢竟台灣每個地方都吵過要升格嘛,結果不是這樣,連「新竹縣人不夠多就加苗栗」這種講法也出來。
我說啊,這說法一出爐,林智堅是不是想繼續選新竹?沒人這樣想才奇怪,也很難幫他講話,畢竟歷史並非沒有循此模式者。不過他想不想,這不是我這篇重點,我想提的是升格這件事。
基本上我反對新竹升格,原因有三個。
一個是人口基數不夠,依照內政部人口110年7月速報,竹竹苗人口如此
新竹縣573,385,新竹市452,807,苗栗縣540,312
幫忙加一下,大新竹會有1,026,192,竹竹苗1,566,504
直轄市門檻125萬,大新竹是甭想了,竹竹苗倒可以。
若為了新竹所謂的竹科生活圈,刻意切割苗栗,硬擠一個125萬人口出來,那此例一開後患無窮。為何?彰化縣就126萬人欸,人家符合資格的沒得升,然後新竹可以配合升,開玩笑嗎?
另一個原因,是地理環境不適合,竹苗的丘陵地帶比例高,人口高度集中,其他六都升格後,已經出現偏鄉資源更加缺乏的狀況,新的大新竹市長,選票基礎會更偏向新竹市周邊,苗栗大概會比二等國民更下一等去。
這不是只有新竹,其他六都除了台北,現象只是嚴重與否。現實而言,選舉要依靠大票倉,除非我們徹底重改選制,不然此題無解。
第三個原因,就是我根本上反對直轄市的結構,因為直轄市的行政區,區級首長官派,然後沒有區議會,這根本上違反地方自治的原理。我們只看到合併升格後,直轄市因為權力高度集中,大型計劃較易推動,地方反抗力量變小的優點,卻沒看到這就是缺點。
民主國家,民意要能夠反映,依靠的就是民意代表,立委人數減半後已經很清楚顯示其弊端。一者負責區域太大,難以兼顧立法與選民服務; 另一者,形同承認票票不等值,人口少的選區數千票一名立委,人口多的十萬票一名,兩者在國會的地位相等,實際上等於我們降低了人口密集度的選票價值。第三者,最嚴重的弊端,就是我們讓政治業相關人員,失去基層磨練的機會,人民漸漸放棄自己對選區在地的監督,全數交給較大的市議員、市長,這嚴重違背民主政治的真諦。
不過,透過大新竹市的概念,我倒認為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從林全院長開始,到賴清德院長兩任期間,一直都有私下探討國土重劃的合理性,只不過1124讓所有的規劃都成泡影。很多人不解,為何我老講2018,因為1124公投海嘯只是最表面的,許多具有長期性的議題,新產業的開發,全部隨著地方政權更迭,幾乎停擺殆盡,要是當初沒有被公投綁架,今天我們不會整天喊護國神山,而會有更多可以喊的新產業出現。
算了,講這講不完
我的意思是,國土重劃,是一條一定要走的路,今天六都直轄市擁有1,600萬人口,但是極端欠缺中間議會組織,像板橋區擁有55萬人口,比苗栗、嘉義縣都還要多,唯一可以代表板橋人民發聲的民意代表,只有2名立委、9名議員,這合理嗎?
要做,就做得徹底,一條就是把全台組織扁平化,依照人口與地形地勢,切割成適合大小的市,好比說台灣2,300萬人口,就切成11塊,每塊200萬人上下,然後轄下每一區都民選區長,以及用里民數量規劃適當的區議員。
另一條,乾脆三級到底,台灣省廢掉,回到日本的五洲三廳概念,像是整個北北基區就合併為一個600萬人的直轄市,靠近桃園的三鶯跟林口就依照地理切割給桃園,桃園再去合併北新竹,變回古早的新竹州,或成為桃竹市都可。然後在這之下,基隆、台北港等依照港務需求,部分地區收歸中央,同樣舉辦區長跟區議員選舉。當然,博愛特區也可以擴大,整出一個首都特區。
換句話講,我不是無條件反對升格,也不是誰執政就挺誰,而是這種茲事體大的,應該是要好好坐下來談。現在這種不上不下,直轄市占了多數人口,然後直選民意代表基數超級大,根本亂七八糟,早該改一改了。
結論就是,單純升格這件事,我是很反對。
尾巴來罵幾句,進步派想選舉我沒意見,但自己去從里長、議員開始選可以嗎?2018威脅跟黃白聯合,不然要大家一起死,還想故技重施?我知道林智堅會急,市長連任又正處於衝刺的年紀,想要找新的舞台,這大家都可以理解。但那些從後面出餿主意的,幻想可以藉此撈到提名權的,還是省省吧。
威脅的戲碼玩一次兩次會有用,但選民不見得會再次買單,別以為耍手段弄到黨內提名,就可以逼選民含淚投票。地方選舉可不是總統,吃這套的人沒那麼多。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請問] 為什麼海嘯沒到台灣? - 看板EarthScience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s post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海嘯在台灣 - YouTube 的評價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921震災21週年-認識高雄地震風險】
文:李欣翰
今天是國家防災日,早上9點21分,大家可能都收到「#地震演習警報」,提醒民眾地震時應採「趴下、掩護、穩住」抗震3步驟保命。 而10點傳送的是「#海嘯演習警報」,僅有沿海居民會收到,提醒民眾收到警報時應「立即往高處避難」。11點有線電視全部切換到公視,進行防災訊息播放測試。
921地震造成 2415人死亡,此後行政院訂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每年都有防災週相關宣導活動,以國家層次提升應變能力。
到底高雄實際遭受地震海嘯的機率有多高?好過日前兩年曾為大家整理了各項研究資料,在「國家防災日」的今天,我們再來複習一下:
#南台大地震?
從台灣歷史地震資料來說,高雄和桃園地區是兩個地震危害較小的都會區。而從近期的「科技部2015年版臺灣地震危害潛勢報告」指出:50年內位於高雄市周邊的斷層危害可能如下:
旗山斷層(最大可能規模6.6,發震機率6%,但2016年發生過了規模6.4的美濃地震,近期機率降低);小岡山斷層(6.2,21%)、高屏溪構造(6.6,3%),加上屏東潮州斷層(7.0,6%),恆春斷層(6.8,24%)與 恆春離岸斷層(6.3,23%)。
但更危險的顯然是台南周邊的 後甲里斷層(6.0,44%)、中州構造(6.9,37%)、六甲斷層(6.8,32%),整體而言,未來30年南台灣發生規模6.5以上地震機率達64%,如過拉長到50年,機率更高82%!而最有可能發生的位置是在台南周邊,預計重災區會是人口密集的東區、永康區。當然,高雄市也可能受到衝擊,特別是北高雄。
#馬尼拉海溝大海嘯
考慮地質與震波傳遞等因素,高雄市區相對地表震動強度超標機率遠較嘉南平原小,但要小心的是地震引發的「海嘯」。其中以馬尼拉海溝對高雄影響最大。
假設馬尼拉海溝第一段發生地震,最大預測規模約達8.2級,雖相較其他海溝型海嘯為小,然而由於海嘯方向直接面對台灣,加上台灣西南沿海所特有之斜坡地形,將導致海嘯放大並侵襲台灣西南沿海包括墾丁、屏東、高雄與台南等地。高雄與台南均有淹溢災情。
在最壞情況下,海嘯將於地震後26分鐘襲擊高雄港,預定將有2~2.5公尺之溯上高。這樣的海嘯是多高呢? 以311東日本大震災引發的海嘯而言,最高達到嚇死人的40公尺,函館、銚子是2.4公尺,橫濱是1.6公尺。換句話說,是可能破壞港口設施但傷亡不會太慘烈的高度。
但要注意的是,馬尼拉海溝大地震時,核三廠將有10公尺之溯上高,南灣一帶會被摧毀。核電廠的安全性,以及屏東沿海的安危,更需優先考量。
#居安思危做好準備
看完以上報告,如果今天沒有收到地震與海嘯簡訊,重要的是檢查手機形式與設定,例如2G手機是完全收不到訊息的。2016年3月1日之後的3G與4G手機都可以收到訊息。可至NCC「手機型式認證資料查詢」確認。
而目前防災系統,考量發訊系統運作時間和P波S波時間差,大概要在震央70公里以外才能收到訊號。也就是說若在地震發生機率較高的台南中州、六甲一帶發生地震,台南市區甚至到北高雄將「沒有地震預警」,南高雄也可能只有五秒鐘。做好防災準備,訓練立即「趴下、掩護、穩住」反射甚為重要。
而以海嘯來講,預警時間較為充足,可能在20分鐘以上,平時就該做了解防災路線與高地區域,不要鐵齒,一收到訊息就按指示撤離,才能將風險降到最小。
同時,我們還是要強調,必須回到「#韌性城市」的概念,對於高雄的民生、產業等基礎建設規劃加強。
舉例而言,南科台南園區在不久後的未來,可能會遭遇嚴重地震,產業的分散佈局與緊急應變措施就應先行考量,包含分散到高雄園區在內。另外,高雄洲際貨櫃中心乃至未來循環園區,均有遭受海嘯威脅可能。
但這樣的威脅應可透過加強防護、提升設備存活能力等方向因應,甚至這些填海造陸區還能起到保護市區的作用,這些都是計畫未來50年的高雄市要考慮進去的!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基隆海岸請命】拒絕零替代方案的填海造陸政策
協和電廠改建案除了將重油機組轉成燃氣機組外,即將在協和電廠有發現保育類綠蠵龜、玳瑁龜和各種珊瑚魚類的外海填海造陸18.6公頃(也就是大家照片上看到的這片海、還要再延伸),我們當然支持能源轉型,我反對的,是 #零替代方案的填海造陸政策。
今天我針對協和電廠填海造陸投書提出填海造陸零替代方案的質疑(全文請見下方),也請關心海洋的大家跟我一起連署,叫台灣電力公司拿出誠意,把環境資料和替代方案說明清楚!
一起來連署關心💪:https://forms.gle/gBCmfvm55irpomQo9
另外,9月1日14:00-16:00 @協和發電廠勵進中心(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 80 號)是「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是第2場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現場勘察、公聽會。填海造陸環評已經走到最後階段,希望愛護基隆海洋的朋友一起來反對這個零替代方案、破壞海洋的政策!
---
原文刊載於8月28日《蘋果新聞網》「蘋評理」即時論壇
為基隆海岸請命,拒絕零替代方案的填海造陸政策
🖥 全文投書連結: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28/IQPB2J7KKBDSZBIC53QWOPKNKQ/
位於基隆市中山區文化路80號的協和電廠將於2019年開始陸續除役協和電廠內燃油機組更新改建為天然氣發電機組,以持續供應北部地區用電。
#填海造陸的環境與景觀爭議甚大
除機組改建,為設置天然氣儲槽、卸收站及氣化設施用地,計畫將於協和電廠外海興建碼頭,以及自海岸延伸數百公尺且高12-14公尺的海堤,總填海造陸共18.6公頃。此舉,將造成海岸地形、大範圍海洋生態、海流與景觀嚴重的傷害。
首先,廠址外海有基隆海底火山並有深淺層地震紀錄,同時該區域也是海嘯潛勢範圍,很難確保天然氣儲氣槽、接收碼頭的安全。預計興建巨大海堤與防波堤除了影響沿岸海流,亦可能影響基隆港和周遭漁港的靜穩度。
該區域是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珊瑚與藻類覆蓋率不算低,填海造陸可能影響附近漁民的漁獲,在2017年2次調查與環評書階段4次調查皆發現綠蠵龜、玳瑁等保育類動物,顯見此處豐富生態是海龜和海洋生物重要的覓食地。然而,台電回應,此處僅是海龜迴游地,工程一開始,「海龜會離開」。
此外,周遭外木山海域為基隆市近年來重點觀光區域,亦是基隆市民親近自然的地點。海堤與防波堤將成為近海龐大且突兀的水泥設施,大幅度破壞景觀風貌。
#拒絕零替代方案的填海造陸能源政策
在此案二階環評範疇界定會上,前任環評學者提供了替代方案:採用永久浮動式碼頭或是在既有空間,如台北港第四期或林口電廠碼頭興築天然氣接收碼頭並以海底管線將天然氣運送到協和電廠。
即使如此,台電仍在環評書中堅持填海造陸「完全沒有」替代方案,卻從未在環評中納入有信度與效度之替代方案評估,並針對工程技術難度、工程期程、工程經費提供嚴謹資料,就逕行和大眾宣布協和電廠改建中的填海造陸是「唯一選項」。
外木山這片美麗海洋是許多海洋生物的家、更是基隆市的環境資產,不該在零替代方案的粗暴工程手段被迫消失!作為基隆市民和基隆市民意代表,我完全無法接受這種缺乏由獨佔市場的電力公司一手畫出的環境與能源的零和遊戲,請台灣電力公司拿出誠意,把環境資料和替代方案說明清楚!也邀請市民一起來連署關心!
https://forms.gle/gBCmfvm55irpomQo9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學廳
今天是第二次帶著聽眾朋友走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由館方展示教育組的研究人員 #彭海鯤博士,來為大家介紹這個常設展。
「海洋科技博物館」談海洋科學是名正言順且不可或缺的項目,但基於一般民眾生活在四周充滿科學的環境中,但又常聞「科學」而色變、對「科學」感到疏離高深又難親近,因此本廳的目的在於讓民眾消除對於海洋科學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海洋科學的興趣。本廳將以活潑有趣的互動方式,呈現出海洋科學中已經了解與尚待探索的課題,同時也讓參觀者感受到海洋科學的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祉,也希望藉由參觀者提出觀後省思,共築海洋可能的未來。
展廳主題:
海洋科學廳包含四大主題。為了讓參觀者從地球整體的角度了解所看到的海,同時也循著歷史軌跡介紹海洋的誕生,因此我們安排第一個主題為海洋面貌。在設計成海洋研究中心的空間裡,將以重視體驗的方式多元地呈現展示。為了呈現海洋波浪產生的情形,海中光線與聲音的傳遞方式,模擬深海水壓的實驗裝置、實際運用於海洋調查與資源探勘的儀器等,介紹海洋的科學特性以及海洋科學的現狀,我們安排第二個主題為「海洋探索」。為了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海洋資源製造的產品與一些半成品的原料實物,提醒參觀者其實在各種情形下我們不知不覺使用了許多海洋資源,生活中更少不了海洋資源,藉以說明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們擬定第三個主題為「海洋資源」。在對海洋科學有些瞭解後,民眾可能會對現況有些好奇,因此我們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安排第四個主題為「海洋資訊」。
主題一 海洋面貌:
利用七塊LED 柱狀的顯示板顯示裝置,以燈光與聲音製造出波浪、冰山、海嘯與海中生物等的海洋意象空間效果,稱為Data Pole。「海水的運動」是從不同的時間點、尺度,呈現海水的各種動態。「海洋生態剪影」呈現飛魚躍出水面、浮游生物群在海中徜徉、大鯨鯊在海上覓食、淺水的海藻隨波漂動、深海巨大的魷魚身影晃動、帶著螢光的水母群等。「海嘯」顯現海底發生地層斷裂大水激湧,跨越大洋的海嘯衝上海岸,形成一片汪洋滾流。「海冰與冰山」展現冰川與海水匯合處的大片崩落冰山,激起如山高的水花並形成一座座大型的冰山。北極熊帶著小熊追逐著海獅,最後出現一路挺進的破冰船。這四段重複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一進展廳就感受到海洋的氣氛。地球是一個「水的星球」,地表有七成是海洋。這裡要從全球的角度介紹海洋的分布,海洋的寬度與廣度,同時讓參觀者與陸地作比較。另以「海洋相簿」來「重現古代海洋環境」與認識「海洋環境的變遷」。接著介紹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海的分布與深度、地球剖面與地殼厚度、全球海洋拼圖、從空中看地球(SOS)等課題。其中SOS 球型劇場是以「海洋與地球」為主題介紹全球性的現像,例如全球的洋流、海溫、海風、海面高度、海底地形、溫室效應等。
主題二 海洋探索:
將模擬研究中心創造空間感覺,以體驗型的展示方式介紹海水的性質與運動等等。
「海水的特性」是讓參觀者了解海水所具有的各種性質(溫度、鹽分濃度、壓力、光線、聲音等),同時也透
過海洋生物的生態學習海水所擁有的各種性質。「海水的成份」是介紹海水中含有哪些物質、多少份量,及各佔多少比例。比較海水所含物質與人體所含物質,可以發現主要成份的種類十分類似。「海洋生產力」是介紹在海洋生態系的最底層是微小的植物浮游生物,二氧化碳與陽光等無機物會產生養分供應給其他生物。另在全球物質的循環上,海洋與海洋生物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介紹海洋與海洋生物所扮演功能的重要性。
「海水的運動」介紹海中發生各種運動,同時利用實驗裝置讓參觀者體驗、學習該性質。過去在研究海洋時,必須實際到海上才能進行調查,但是由於遙測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在不必到海上即能進行觀測,並且將觀測的結果應用到許多領域,「海洋遙測」將介紹相關內容。
「海洋調查船探勘」是以我國最新建造的海研五號為題,介紹研究船的結構、船內研究室所從事的活動、調查儀器等,引發參觀者對海洋調查的興趣。
主題三 海洋資源
呈現可從海洋取得各種資源的圖像,並利用影像與實物介紹人類對各種海洋資源的利用
其中海洋的非生物資源包含海洋礦物資源、海洋空間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礦物資源的應用,包含化工、紡織、造紙、染料、治金、陶瓷、肥皂、玻璃、醫藥、農漁業、食用等。海洋深層水以水產養殖與農業為應用重點,並用於漁牧、食品醫療、觀光休閒與溫差發電等相關產業。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人工島、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度假村等。海洋能展項介紹溫差發電、波浪發電、海流發電等。
主題四 海洋資訊:
介紹國際與國內最新的海洋科學研究情形,同時介紹台灣海洋研究的歷程與發展狀況。
海洋的未來:
是以越來越熱的地球,引出全球暖化下的海水溫度上升等海洋的危機,作為本區的引言,讓參觀者警覺「我們僅有一個藍色地球」,開始關心海洋。然後針對人類與海洋關係的四大主題(環境、科學、科技、能源)一一介紹,讓參觀者了解世界各地保護海洋、研究海洋、運用海洋的各種未來可能的海洋願景,而達到「築夢海洋」。最後以「向海洋立約」為題,讓參觀者以自己的話或畫,寫「給海洋的一封信」,傳達對海洋未來的反思與展望。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立法委員林佳龍今(1)天在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質詢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針對台電不斷錯誤引用國科會報告,替核四可能達到的海嘯高度背書,要求朱敬一表達立場,朱敬一承諾,會派副主委了解實情,若有重大誤差,將發新聞稿澄清說明。
根據媒體報導,台電董事長黃重球昨天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成員見面時表示:「國科會評估台灣地形與所有海嘯模式,認為核一可能遇到的海嘯高度為2.8公尺、核二2.5公尺、核三10公尺、核四3.4公尺。」
林佳龍表示,針對台電將國科會「海嘯溢淹模擬成果研究」作為核四廠興建海嘯牆高度的證據及證明,曾多次質詢行政院院長、原能會及台電,並將資料送交監察院後,行政院也要求原能會製作勘誤表,「國科會補助學界之研究報告係對海溝型地震進行模擬,未包含其他海嘯源(例如海底山崩、火山等)與暴潮情境。」但台電仍無動於衷。
另外,林佳龍指出,去年12月20日教育文化委員會至中興新村高等園區考察時,會議結論明載「中興新村的人文、地景價值難以估計,不宜以開發科學工業園區的方式來規劃,加以目前園區作業基金負債高達1289億元,本案自償率亦僅24%,須由政府撥補非自償部分,均顯示由園區作業基金開發本案之不合理性。」
但半年的時間已過,不僅跨部會會議尚未召開,亦未進行檢討。
林佳龍說,針對中興新村開發案,因為國科會仍只做「鑑請行政院召開跨部會的會議」的消極作為,已提出繼續凍結「高等研究員區開發業務」相關預算,待行政院跨部會協調後,方可動支。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台灣的核電廠是否能夠承受大地震,以及海嘯的衝擊呢?雖然先前台電曾經在立法院報告表示,核四廠可以耐規模八的地震,還有12公尺高的海嘯,不過今天立委田秋堇卻拿出一份民國72年的海嘯模擬報告,表示台灣有可能發生200年一次、高24公尺的海嘯,所以立委批評台電,隱匿海嘯研究資料,陷台灣人民於不義。
日本仙台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地震、海嘯讓福島核電廠陷入空前危機,地震頻繁的台灣,專家學者評估,也有規模8以上的大地震發生的可能,台灣東北部和西南部地形,也利於海嘯的產生,核電廠耐震和海嘯的承受力備受考驗,雖然台電表示,核四廠耐海嘯的設計,是以規模8的地震,可以耐12公尺的海嘯,但早在民國72年就有一分海嘯研究指出,海嘯的高度可能不僅於此。
目前國科會和中央地調所也指出,台灣有發生規模8的大地震可能性,也可能引發海嘯。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也指出,28年前所做的海嘯模擬,只是簡單的計算,研究方法粗糙,未加入海底地形來做評估,建議台電應該重新針對海嘯進行研究報告,而目前國科會和台電也已經分別啟動海嘯的模擬研究,以四個核電廠附近優先來進行,預計最快半年就會有結果。
記者陳姝君彭耀祖台北報導。"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東加的火山爆發後,日本有海嘯侵襲,台灣卻沒有? 台灣很幸運的,因為海底地形,遠地海嘯不容易聚焦,遠地海嘯的威脅小很多。 台灣島主要的海嘯威脅, ... ... <看更多>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海嘯在台灣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當 海嘯 波抵達 台灣 的北海岸時,由於受到琉球島弧 地形 的影響, 海嘯 波幾乎是以平行於海岸的形態「劃過」 台灣 北海岸。這樣的 海嘯 衝擊形態對於三座核能電廠 ... ... <看更多>
台灣海底地形海嘯 在 [請問] 為什麼海嘯沒到台灣? - 看板EarthScience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ask 看板 #1DUYqo-X ]
作者: dyspnea (敵死批你呀) 看板: ask
標題: [請問] 為什麼海嘯沒到台灣?
時間: Fri Mar 11 22:09:51 2011
先說我不是幸災樂禍希望台灣遭受還海嘯的衝擊,激動者可以出去了。
想請教一下各位,以日本這次的地震規模和深度來看
足夠產生和南亞那次差不多程度的海嘯吧?
上次的南亞大地震繞了半個印度洋到中南半島
還是引起相當程度的海嘯
為何日本到台灣距離不太遠,沒有產生和上次一樣的情形呢?
和海底的地形有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141.21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7.141.2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