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
《特殊教育法》修法請勿忘小校
今天很感謝王婉諭委員舉辦「特殊教育法政策及修法公聽會」,邀請我以地方民意代表的角度,參與並提供特殊教育政策在縣市及學校的實務觀察,一同主辦的還有兩位在兒少和教育領域的資深委員——民主進步黨的黃國書委員和國民黨的立法委員林奕華委員,以及台灣民眾黨的邱臣遠委員。
立法院主要的四個政黨都有委員參與,正代表孩子與教育應該是超越黨派,朝野需要一同關心和支持的,尤其是特教學生這群特別的孩子。
我們從小到大的求學階段一定見過特教學生,他們曾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和玩伴,除了資賦優異的學生外,還有另外一群則是更需要我們協助的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法》如今把這些障礙區分出13種,除了肉眼能辨識出來的視覺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之外,其實有相當大一部份是過去的學習環境不太能辨識出來的特別需求,包括自閉症、語言障礙、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發展遲緩等等,這些在早期的教室裡,他們的特殊狀況不容易被辨識,當然也難以提供給他們必要的學習協助,甚至可能某些時候他們成為別人眼中「難教」、「不乖」、「不聽話」的孩子。
特殊教育的茁壯正是希望能夠創造一個「融合」的學習環境,讓這些過去難以被看見需求的孩子,能夠經由社會、學校和家庭的特別協助,滿足他們在這個社會中和其他普通孩子一起學習和人際互動能力的成長。
但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的支持需要整個社會一起投入更多,而且這份支持更要跨越原先就存在的城鄉差距。
如果從107學年度新竹市三個區國小身心障礙生佔全校學生的比例,去除實驗教育學校,東區的平均值是4.12%,北區則是6.06%,香山區的比例則是三區最高的9.63%。
香山的身心障礙學生數當然不是三區最多的,但是因為香山學校學生人數本來就少,身心障礙學生佔的比例自然會被放大,特別像是南隘、港南、茄苳和大湖國小這些「非山非市」一個年級只有一個班的小學校,身障生的比例甚至會高達20%,
這對大部分只有在師資培育過程中修過特殊教育概論的普通班老師,會是教學和班級經營上的挑戰,而這些身心障礙生的孩子,當他們碰到普通班老師無法解決的學習問題或人際衝突時,學校可能又因為特殊教育師資有限而無法幫助他們。
這兩年可能是《特殊教育法》十年大修的一個契機,目前教育部已經在準備修法,也有許多身心障礙團體提出意見和修法版本,更有跨黨派委員的關心,接下來我也會繼續以一個「小校代言人」的角色,去聽取更多像香山的小校所面臨的特教推動問題與困境,和我們中央的立法委員一起,把《特殊教育法》修得更好,創造更多特別的愛送給特別的孩子。
台灣發展遲緩兒比例 在 咖啡貓aka楊盈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論紛紛X 喜樂家族基金會 執行長潘秀霞牧師+《喜樂小田田》計劃主持人江海泙專訪
首播時間:2020/08/01 pm1:05
許多年前,認識了以照顧特殊兒(如唐寶寶、自閉症、發展遲緩...)為使命的《喜樂家族基金會》,來自於特殊兒父母、特殊兒課程教師、喜樂家族基金會全時間投入的同仁與志工們,好多好多的故事,總是深深地觸動人心,而該團隊們念茲在茲的「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變老,父母走了孩子怎麼辦?」,這份掛念,促使了「雙老家園」的誕生。
這回,我們為大家邀請到《喜樂家族基金會》執行長潘秀霞牧師、《喜樂小田田》計劃主持人江海泙,前來說說「雙老家園」的點滴故事吧!
你也可以和我一起閱讀——
喜樂家族新書《與土地共築雙老夢》孵一塊喜樂的小田田
【藝論紛紛】播出資訊
台北地區FM90.9週六13:05
蘭陽平原FM90.3週日16:00
佳音Love聯播網
佳音電台FM90.9 +羅東電台FM90.3
全球線上收聽:http://www.goodnews.org.tw/goodnews.php
手機及行動平台,請連結 app.goodnews.org.tw
*******
《與土地共築雙老夢》書介
《與土地共築雙老夢》孵一塊喜樂的小田田
一個有關台灣第一座由心智障礙者協力建造 未來雙老家園實驗基地的故事。
一群與土地「零」互動的父母,他們唯一的共同點,是身邊都帶著一位「特殊兒」。
【不用很強才開始,只要開始,就會變很強。】
※你我都該關心的社會議題
當心智障礙者和父母逐漸「雙老」,許多家庭開始面臨如何安置這些特殊兒的課題。
※地表最強的友善土地運動
用八萬個腳印創建一座野地廚房,自造五百顆土磚實現冬暖夏涼的夢想。
※愛的黃金比例
30%工作培力,70%緩慢生活療育,充滿五感樂趣的雙老練習曲。
台灣發展遲緩兒比例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日感謝教文委員會黃國書召委安排特教及早期療育公聽會,讓大家了解早療需求兒童,在不同階段對於相關服務的需要,也能思考如何讓特教政策更進步。
#需要掌握黃金治療期
現實中需要早療的孩子比一般人想像的多很多,像是自閉及語言、肢體、認知等能力發展遲緩,都是需要醫療復健、特殊教育、福利服務及家庭支持等整合性介入。由於6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3歲前更是療育黃金期,過去因為民情,有些長輩可能會抗拒帶孩子去兒童身心科檢查,耽誤了6歲前的黃金治療期,也造成台灣早療的機制不完善。
#監察院報告中指出通報轉介比例低 僅1.3%
根據監察院今(109)年2月中旬調查報告:國內半數以上的發展遲緩個案係在滿3歲後才被發現,約有5%甚至是滿6歲後才通報,錯失早期療育介入的機會。據衛福部「歷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統計表,就個案以通報來源統計,107年醫療機構及衛生所通報人數1萬3472人,兒童預防保健107萬4728人,疑似發展遲緩兒童轉介比率僅1.3%,也需要進行檢討,並改善這樣的情形。
#國建署資料庫因個資法部分無法串接
目前早期療育方案,衛生及教育單位都有建置資料系統,並規劃跨體系資料交換整合系統,但就醫療機構之聯合評估報告,屬病歷範圍之特殊資料,衛福部因受限於個人資料保護法限制,無法再提供上傳至國健署系統供相關單位查詢運用,恐怕增加更多的行政流程,而讓服務能量受限制。衛福部及教育部應研議聯合評估報告資訊授權共享的可行性,並簡化現行之行政流程,才能幫助這些早療家庭,未來我也會研議相關修法。
虹安將👉👉👉
✅重新檢視特教法第十條,列入親職教育,將家庭視為重要核心
✅討論是否將親子早療諮商、家庭功能評估等項目納入健保給付
✅推動跨體系資料交換整合系統,開放資料存取和共享權,增加早療服務能量
過去我在師大就學期間也有修習教育學程,雖然沒有實際擔任教職,也能體會身為特教的老師與家長們在支持並加強孩子的各項發展是如此重要。這次也在公聽會中特別感謝師大特教系系主任姜義村教授、台灣兒科醫學會王煇雄醫師、台北聯合醫院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鄒國蘇醫師和台大物理治療學系廖華芳教授等多位學者專家及家長代表給予許多專業上的分享及建議,讓我們有具體的目標方向研議相關修法。
台灣發展遲緩兒比例 在 偏鄉遲緩兒多熱血早療師攜愛前行|鏡新聞調查報告#鏡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 發展遲緩 的發生率,大約是6%至8%,而以內政部戶 ... 依推估 台灣 有將近11萬名兒童需要接受早期療育,尤其偏遠地區 比例 偏高。 ... <看更多>
台灣發展遲緩兒比例 在 心路基金會- #發展遲緩知多少【遲緩兒多嗎?】 你知道…台灣 ... 的推薦與評價
你知道…台灣有多少「發展遲緩」的孩子? 台灣近年雖然出生率頻創新低,但遲緩兒的人數卻屢創新高。根據衛福部統計, 2018年0~6 歲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數為23,953名,尚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