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30 的配比是具有國際農業觀的「計劃性生產」概念。前提是先要跳脫現有生產項目與生產結構。
1. 不是只要把現有台灣過量生產的農產賣30%出國;也不單指生鮮農產品
2. 先盤點、淘汰沒有競爭力、或只適合國內市場的農產品,逐步輔導轉作。 不要一直補貼,變相鼓勵農民一直生產只能仰賴國內消費,市場季節波動大,又不賺錢的農作物。
如香蕉,看台農發三年來賣了多少到日本???
3. 找出有競爭力的農產品,透過專業團隊規模化生產,健全國際物流運輸,成為可以穩定出口的項目。 而 70-30 的市場通路配比,就可以不偏一仰賴國內或國外,降低生產者的經營風險
4. 70-30 的配比,不僅僅是指生鮮農產品。更需要倚賴加工品與飲食文化的整體推廣策略。
如鳳梨酥,70%原料進口,卻帶動鳳梨種植產業復甦!進而結合觀光,更讓農民收入,糕餅品牌業者營收,整體鳳梨產業都獲利
生鮮鳳梨年產值80億元,出口13億;鳳梨酥年產值 150億元,出口約50億元。鳳梨總體內外銷大約是 70:30 這就是韓市長理論最好的明證!
又如 茶葉、珍珠(進口樹薯粉),結合成為珍奶推廣國際。
農糧署公布台灣茶葉106年度出口量逾5,355公噸,出口值18.74億;茶葉進口量2.63萬公噸及進口值20.13億元。而台灣生產量約 1.3公噸,產值約35億。以重量看,內外消費量比 87:13,以產值比 內外消費值 55億:18.74億 (大約 75:25), 也接近韓市長的70:30。
如果加上茶湯產業,還有珍珠的產值,就更不得了了!!
所以,農產品市場的「計畫性生產」是需要從宏觀的整體產業鏈分析的,更需要有內外銷的整體經營策略。
這就是韓市長心中的計畫生產,可與農委會的計畫性作秀不一樣。
台灣茶葉出口量 在 立法委員林為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茶農的困境我們積極處理】
昨天我們接到🌱茶農👩🏻🌾👨🏻🌾的訊息,就開始了解事件始末,今天找來農委會討論如何處理這件事情,根據農委會表示我們台灣茶🌱的優勢是在於茶葉🌱的香氣和滋味,而去年進口茶葉🌱成長6%左右,而經過調查這次收茶葉🌱的公司旗下出口量減緩,今年茶葉🌱產量又增加,而公司倉庫能屯庫存的量不足。
經過與農委會的討論過後得到五項結論💯:
1️⃣協助調查本次茶🌱廠停收茶🌱菁之農民數、面積數量等影響範圍。
2️⃣因停收影響,請政府立即協助媒合轉介其他初級茶🌱廠進來收購,若收購茶🌱廠需要進一步要求農藥檢驗,另由農委會協助。
3️⃣後續對產區茶農👨🏻🌾👩🏻🌾輔導多元茶🌱品開發,及產銷輔導,並協助建立契作管道與多元銷售通路。
4️⃣兩週內農委會將提供調查書面報告,說明處理方式。
5️⃣委員將親自下鄉會勘,了解本次停收事件及後續處理情形。
我們在台北開會的同時,也立即將開會的結果用視訊方式和關西劉德樑鎮長一同讓在地茶農👨🏻🌾👩🏻🌾了解,你們遭遇的困境,我們盡全力幫忙!
林為洲服務團隊
#茶農的心聲我們聽到了
#我們將盡全力服務新竹縣縣民
#敢講肯做林為洲👍🏻
台灣茶葉出口量 在 林于凱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證實中國貨可貼牌為MIT 請韓市府別再打馬虎眼】
副市長葉匡時昨天在臉書上為 #自經區 辯護,重提立頓(Lipton)為例,但實在不倫不類。
我在質詢中提到,未來是否會面臨中國等國進口低價農產品在自經區貼牌變成「台灣製造」(MIT)洗白,衝擊台灣原有自產、有信譽的 MIT 農產品,甚至被中國連累、承受懲罰性關稅,葉副市長非但沒有回答疑慮,還舉立頓為例,說「沒有產茶葉」的國家也可以進口茶葉、經營茶葉品牌,「從中國進口茶葉生產成台灣茶何樂而不為」。
但台灣明明「有產茶葉」啊!根據農委會統計,去年我國茶葉及其製品的出口量達 9,557 公噸,價值超過 30 億元,並不像葉副市長所說的台灣茶只夠內銷。的確目前是以內銷為主,但該做的是幫助台灣茶透過精緻化來拉高單價、經營品牌,如果沒有精緻化,卻是進口外國茶葉來充數,對於經營品牌一點也幫不上。另外,立頓茶並不是由世界各國進口茶葉到荷蘭加工再出口,而是直接在印度、中國、斯里蘭卡、肯亞等國使用當地茶葉與原料進行加工生產,也有台灣茶。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案例,完全無助於解除台灣農業界的擔憂!
立頓其實是蘇格蘭品牌,被英國、荷蘭的跨國公司聯合利華收購,就被葉副市長當成了荷蘭品牌。如果葉副市長把聯合利華的立頓當作借鏡對象,把收購當成行銷世界的品牌經營,那麼台資企業直接去收購一家外資企業就是葉副市長所謂的行銷世界了,但這跟自經區完全無關。
台塑在越南的鋼鐵廠,因為使用中國鋼材,幫助中國鋼材以越南產證規避美國的反傾銷稅,去年底被美國徵收高達 256% 的罰款。血淋淋的案例就在眼前,今天凌晨更看到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上發文宣布擴大實施對中國的懲罰性關稅,如果讓中國原料進來台灣洗白成 MIT,使得 MIT 跟中國製造一起連帶被美國、歐盟抵制,台灣能夠承受得起嗎?如果台灣失去美國市場,恐怕不得不更依賴中國,這難道就是國民黨強推自經區背後的政治目的?
經濟政策絕對不能這麼草率,在沒有足夠的損益評估之下就大張旗鼓推動自經區,令人難以置信。都已經 2019 年了,還在用 1960 年代加工出口區的思維來當經濟政策主軸是行不通的。要經營品牌、要推動創新,並不是劃設一個物理空間提供各式各樣的鬆綁這麼隨便的事,產業分工越來越精細的同時,卻也越來越需要跨界、跨部門的整合,政府需要做的是針對需求提供行政協調與支援,時代力量智庫副執行長板橋新時代 彭盛韶-彭彭撰文(http://j.mp/2LznGw2)以無人小巴士、空氣盒子作為創新實證的案例,值得一讀。
國民黨縣市長曾經在 3/18 公開連署呼籲推動自經區,高雄市長韓國瑜也是其中一位,結果被問到自經區到底有什麼內容時,自己回答不出來,屬下也無法回答完整,還顛三倒四地提出一些無關的案例。為什麼韓市長會去呼籲推動一個自己也不清楚的經濟政策?為什麼市府同仁也沒能回答得出來到底是要因應哪些需求、鬆綁哪些限制?
經濟零分、政治一百分的政策,我跟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以及時代力量的立法委員一定會持續嚴格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