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索加槍傷,救傷崁頂小黑熊僅能以流質進食,人熊如何共存引議】
#窩動保時事 https://wuo.pros.is/3b68ah
2020年12月10日林務局臺東林區管理處(下稱台東林管處)接獲通報,臺東縣海端鄉的崁頂村發現一隻2歲公熊在私人農地被套索陷阱困住。
在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 及 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搶救下,崁頂黑熊已經暫時脫離險境,但右前掌仍因傷口潰爛,為了避免引發敗血症而截除。
在全身檢查與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身上有三處槍傷,除了後續醫療外,警政署保七總隊第九大隊也針對槍傷進行調查,待進一步釐清原因。
🐻槍擊傷勢引起網友議論,中槍因素還在調查
崁頂黑熊的槍擊傷勢曝光後,引起網友討論,除了祈禱與祝福傷勢復原外,也有提出要求國家要有所作為,抑或是斥責原住民狩獵行為等聲浪。
目前中槍始末檢方還在進一步釐清,針對中槍事件,林務局則強調,依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1條規定,保育類野生動物有危害農林作物、家禽、家畜等,在緊急情況下,得以主管機關核定之人道方式予以獵捕或宰殺。否則將觸犯刑責,最重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20至100萬元罰金。
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發表聲明回應輿論,期待大眾能「正視人熊衝突,停止污名狩獵文化」,認為臺灣黑熊雖然極需保育,但不是可愛動物,野外更不是動物園。
對於居住山區周遭的民眾來說,一旦不小心巧遇臺灣黑熊仍有既定危險性,且野保法也表明在緊急狀況下,開槍並沒有違法問題,並推測此次案例未必與狩獵有關聯。
而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針對槍傷表示,本案已經交由警方調查,在真相未明之前,希望大眾不要簡化議題,讓議題失焦,且在乎臺灣黑熊的生存權益同時也應尊重原住民文化,也希望大家能為受傷的崁頂黑熊集氣,期盼牠能早日康復。
🐻瀕危黑熊承受了多少壓力?
臺灣黑熊為臺灣最大型的食肉目野生動物,預估數量僅約200-600隻之間,被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的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中央山脈的山區。經常遭遇到的困境有棲地喪失、人為開發破壞、誤觸陷阱與非法盜獵等。
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也整理近三年關於臺灣黑熊的通報事件共11起,有的落單、受傷或死亡。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黃美秀表示,對於瀕危物種來說,每一起事件都很「悲壯」,至於部分聲音推測「熊變多」的說法可能欠缺根據,尤其臺灣黑熊的移動範圍大,雖然通報量增加,也未必代表族群成長穩定。
原住民青年陣線的聲明也提到:「近年臺灣黑熊出沒頻繁,是因為物種數量擴大?核心棲息地被破壞?需要被釐清,也希望主管機關因應現況做出相對應的政策調整。」
🐻山區田野的人獸衝突繁多
11起臺灣黑熊通報記錄之中有兩起廣原、利稻小熊落單事件,還有一起錦屏林道的黑熊中套索陷阱事件,再來就是本次的誤捕公熊事件。上述4件通報皆發生海端鄉,其中就有兩件屬於山豬吊陷阱造成的傷害。
原住民青年陣線則提出,本次發現崁頂黑熊的陷阱位於海端鄉海拔370公尺左右的山區田地,不但是是農民活動頻繁的區域,農地也容易遭到野生動物的滋擾,因此農民會鋪設陷阱,但防範的目標物種其實是山豬,並非黑熊。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的發文也提到,臺灣黑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只要不刻意獵捕,在防治農損、人身安全及傳統狩獵的陷阱架設也都屬於合法範圍,但由於陷阱的使用及管理不夠細緻,往往成為黑熊的威脅,因此建議應使用精準式套索外,也不斷呼籲官方管理上的巡視及實名制政策的推行,避免黑熊誤觸陷阱的憾事不斷發生。
林務局也提醒農民,若遭遇農損問題,可以先向地方政府通報及申請電牧器*的架設,政府也會補助4分之1的架設補助。若遇到地形受限而無法架設者,林務局即將準備2000套精準式套索陷阱提供農民申請使用,並派專業團隊輔導操作。
*什麼是電牧器?
電牧器是一種利用高壓電、低電流的原理的電圍籬,利用低電流讓動物產生痛感造成驚嚇,使動物而不敢靠近,通常用來管理圈養的經濟動物或防止農作物、果園遭到獸害。
🐻通報系統的建置,幫助臺灣黑熊保育及救援的推行
這次崁頂黑熊的事件發生在山區田間,主要仰賴當地部落的周姓族人的通報,才能讓臺灣黑熊能盡早就醫治療,再次顯示通報系統與社區保育意識的重要性。
林務局強調,民眾若遭遇人熊衝突或發現臺灣黑熊需要救援,可以通報林務局各地林區管理處或是撥打1999聯繫縣市政府農業局;亦可至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官網填寫熊出沒問卷。協會也製作熊出沒判讀資料,讓大家學習如何判斷臺灣黑熊出沒的蹤跡。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提醒,每個人遭遇臺灣黑熊的場合、情況有不同,過去的報導也告訴我們,「由於臺灣黑熊生性膽小,若遭遇臺灣黑熊,適時地迴避,發出聲響驅趕,多半能化解衝突。」
最後也期盼民眾對臺灣黑熊生態、行為有更深的認識,也多善用通報機制,幫助釐清、掌握黑熊的族群動態,降低人熊衝突與黑熊受到的威脅,才能減少擦槍走火的機會。
🐻遇到熊怎麼辦?人熊共存之道看這邊
1. 熊仍在遠處,繞道而行或安靜離開現場
2. 正面衝撞保持冷靜,緩緩退後或離開,但不要背對著熊跑開
3. 準備好威嚇物(如防熊胡椒噴霧劑),盡量與同行者待在一起
4. 當熊不斷噴氣、喀喀聲、踱地,或朝人衝刺時,代表距離過近,請緩緩退後。
5. 面對任何野生動物,都不應有餵食、試圖靠近、觸摸等干擾野生動物的行為
———————
發現黑熊從這裡通報:https://reurl.cc/Dv9DWO
———————
|訂閱窩窩 為牠發聲|
https://wuo-wuo.com/subscribe
台灣黑熊 分布 圖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把握花蓮幸「蝠」,從認識台灣狐蝠開始】🦇
關心新冠肺炎防疫過程中,動物保育的議題也浮上檯面。🤓
新冠肺炎爆發後,病毒來源莫衷一是、眾說紛紜,坊間流傳有此一說:都是蝙蝠惹的禍。但其實是有科學研究提出,新冠病毒與菊頭蝠科下的「菊頭蝠亞種」有關,可能是透過中間宿主「穿山甲」的媒介傳到人體,使中國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內的野生動物交易,一直被懷疑是全球疫情的起源點,因此,還不能武斷地把所有罪過都怪在蝙蝠身上。🙅♀
在緊張的防疫期間,出現另外一則重要的蝙蝠新聞:曾以為絕跡台灣本島的台灣狐蝠,現身花蓮市!美崙溪出海口是台灣目前最大型的蝙蝠-「台灣狐蝠」的重要棲地。在生態學家的眼中,狐蝠與石虎、黑熊、水獺並列為「四大神獸」,這個被列為極度瀕絕等級的保育動物,現在全球僅存200隻上下。對花蓮人而言最可貴的是,台灣狐蝠主要分布花蓮縣、龜山島、綠島,又以花蓮市記錄到的數量最多。因此,當然不能讓大家因為新冠肺炎而對牠們有所誤解、甚至加以殺害,一定要來好好地介紹牠們給大家認識一下~📢
一隻台灣狐蝠體重約400-600g,飛翔時雙翼展開可達1m,背部和腹部毛色暗褐色,頸肩部環繞金黃或乳白色短毛,頭顱大型,吻端突出、似犬類狐的鼻子,很像犬或狐狸的頭型。🦇
牠們是夜行性,不冬眠,一年四季喜棲息在闊葉樹林地,白天以單隻型式倒掛於樹枝上棲息,日落黃昏後始飛離外出覓食,清晨與傍晚應是最為活躍的時刻。🌃
台灣狐蝠最主要以花朵、花粉、花蜜、果實與樹葉為食,所以亦被稱為果蝠,憑視覺與嗅覺探查週遭環境與尋找食物。牠們最愛稜果榕果實,也很喜歡花蓮市目前有種植的水同木、小葉桑、三葉山香圓、構樹、福木、大葉山欖、欖仁與林投等。狐蝠會促進植物種子傳播與授粉的功能,對生態助益很大。🌳
台灣並沒有食血性蝙蝠,研究也證實牠們不具感染人類病毒的能力。在華人世界裡,蝙蝠的「蝠」與幸福的「福」音同字似,是福氣的象徵。而有著圓圓大眼的台灣狐蝠,模樣相當可愛,辦公室的夥伴驚呼好像是會飛的小型台灣黑熊阿~😍
「一個地球,健康一體」是很重要的「保育醫學」概念,保護好生物圈,將野生動物照顧好,人類也會跟著好。希望大家能多認識並保護台灣狐蝠,不干擾、不接觸,若幸運地發現蹤跡,切勿以手電筒照射拍照,也不要徒手捕捉甚至獵食,維持對彼此的溫柔陪伴。🤗
記得,幸「蝠」,在我們日常生活不遠處,不打擾~是我們的溫柔喔~🙏
🗂參考資料:
台灣狐蝠再現!曾以為絕跡本島 重磅調查確認花蓮市就有
https://reurl.cc/vn9elj
野生蝙蝠傳染?實驗室外洩?新冠病毒來源陰謀論,專家憂削弱大眾對科學信任
https://reurl.cc/W4pk5D
新冠肺炎源頭確定! WHO:與「菊頭蝠」可能有關聯
https://reurl.cc/qDM51p
科研新證:穿山甲為新冠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https://reurl.cc/mdeo9M
肺炎疫情:模糊不清的「零號病人」與病毒來源爭議
https://reurl.cc/Qp8LYp
冠狀病毒是蝙蝠的錯? 防檢局長:近五年監測顯示,台灣原生蝙蝠不具感染人能力
https://reurl.cc/GkMoWx
【台灣紅皮書】即將消失的飛行哺乳類——台灣狐蝠
https://reurl.cc/RdaXen
瀕絕保育類「台灣狐蝠」 粗估約2百隻以內 20200205 公視晚間新聞
https://reurl.cc/6gAZ66
「蝙蝠俠」現身花蓮!台灣狐蝠住進文創園區
https://reurl.cc/GkMxYA
洄瀾灣流水環境改善計畫(含美崙溪水環境改善計畫)
https://reurl.cc/k5G12n
🔸圖片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https://reurl.cc/RdaOZg
台灣黑熊 分布 圖 在 MIT 台灣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只剩幾個小時了,下午4:00前,快投下心中最冀望的人選~
✨ 昨晚“黑熊來了”外商銀行包場映後,感謝銀行家幫忙麥哥催票,希望走出電影院的觀影人,今天投完票後,每一位再努力替“黑熊來了”拉5票🖐,為臺灣所有野生生命的存續🖐Give Me Five…
📣 麥哥映後第一次揭開了熊吉拉的智商之謎🤔是因為牙痛熊太懸疑?還是BUNI太令人揪心?怎麼都沒人問起那位驚悚指數、讓工作人員崩潰的大胖熊🐻
【全文】金鐘導演《黑熊來了》磨11年 麥覺明影像美學為保育發聲
https://today.line.me/TW/article/wwJaWa?utm_source=lin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