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名利追逐而變形的恐懼催促著的必須前進;沒有以犧牲奉獻之名撐起的虛假偉大;有的只是忠於自己的熱情,跨出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
謝謝鴻鴻老師向我示範的,人,可以怎樣忠於自己的熱情活著。
無論是辦了十年的詩歌節、黑眼睛文化所做的藝文大小事、第一屆人權藝術生活節、昨天爵士詩選的新書發表會⋯⋯這些活動不主流也不商業,但每一次身為觀眾進入這些純粹的創作流之中,精神總是被餵養的飽飽飽幸福滿足。
鴻鴻老師像文化圈裡頭的蜜蜂,帶著熱情以及好奇心,到處把他覺得的美撒出去,這個潑灑的動力很單純,熱情,以至於我在授粉的狀態下也很純粹浸泡在熱情裡。
我可能會忘記老師昨天放黑膠唱片時,那位被丈夫家暴酗酒滿是菸嗓被樂評評比一顆星的黑人爵士女歌手叫什麼名字;但是我會記得當老師在播放這位女歌手唱得歌曲時,老師溫柔切入的角度,帶著我去感覺音樂和情感還可以怎麼感受,怎麼理解,這是我忘不了的,被友善邀請進入音樂靠近音樂的體感經驗。
好喜歡被這樣邀請進入一個不熟悉的美的領域,好喜歡好感動身上沾滿了被熱情跟好奇心充滿的花粉,這是我最想要穿戴在身上的,欣賞世界的濾鏡。
謝謝鴻鴻老師向我示範的,人,可以怎樣忠於自己的熱情活著。
爵士詩選,鴻鴻老師潑灑熱情與好奇心帶你進入爵士樂的座談會場次還有以下,跟大家分享。
桃園11/22(日)14:00 古碟工作室
桃園市桃園區南平路110巷68號
入場:450元(獲書一本及飲料茶點)須預先報名。
高雄11/29(日)19:00 野無境
高雄市鹽埕區必忠街229號
入場:450元(獲書一本及飲料茶點)須預先報名。
台中12/12(六)19:30 邊譜書店3F
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408號
免費入場
台南12/13(日)15:00 Lola蘿拉冷飲店
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110號
免費入場
台東01/09 晃晃(細節To be announced)
花蓮01/10 聲子(細節To be announced)
歡迎對爵士音樂、文化、詩集有興趣的人們可以跟這本爵士詩選做朋友,以下是購買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puballb/books/?pubid=darkeyes
最後,謝謝鴻鴻老師邀請我讀〈台北藍調〉,雖然臨時且毫無準備,但讀詩的當下,十分享受和感動與詩裡頭的深情共振,謝謝❤️
#黑眼睛文化
#鴻鴻
#爵士詩選
#人權藝術生活節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台灣 爵士女歌手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國際爵士樂日快樂!2020年國際爵士樂日線上全球音樂會將於4月30日美東時間下午3點開始(台灣時間5月1日凌晨3點),音樂會黃金陣容包括:葛萊美獎得主Gregory Porter、融合爵士吉他之父John McLaughlin、新生代爵士天后Jane Monheit、低音提琴手Alune Wade、爵士鋼琴家John Beasley、爵士女歌手Lizz Wright、爵士吉他三巨頭之一John Scofield、知名影星摩根費里曼、鋼琴家郎朗、傳奇爵士吉他大師Lee Ritenour、以及眾多知名爵士樂手如:Angélique Kidjo、Youn Sun Nah、Dee Dee Bridgewater、Dianne Reeves、Joey DeFrancesco、Charlie Puth、Cecile McLorin Salvant、Marcus Miller、和Forest Whitaker等等!奧斯卡金像獎與葛萊美獎得主、爵士傳奇大師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也為國際爵士樂日錄了一則訊息,一起來看看!同時也別錯過International Jazz Dayhttp://xn--jazzday-gf7nr56aos1e.com/ 官網上的線上音樂會喔!#JazzDayAtHome #intljazzday
Happy International Jazz Day! The International Jazz Day Virtual Global Concert 2020 will kick off on April 30 at 3:00 pm EST in the United States (3 a.m. on May 1, Taiwan Time) and will feature appearances by Gregory Porter, John McLaughlin, Jane Monheit, Alune Wade, John Beasley, Lizz Wright, John Scofield, Morgan Freeman, 郎朗, Lee Ritenour, Angélique Kidjo, Youn Sun Nah, Dee Dee Bridgewater, Dianne Reeves Music, Joey DeFrancesco, Charlie Puth, Cecile McLorin Salvant Music, Marcus Miller, Forest Whitaker, and so many more! Watch jazz legend Herbie Hancock’s International Jazz Day message (see below) and check out the concert on Facebook International Jazz Day or on jazzday.com.
Herbie Hancock UNESCO Goodwill Ambassador Message for International Jazz Day 2020:
台灣 爵士女歌手 在 Roger Chung 鍾一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的十年十張專輯】
作為一個音樂人Slash樂迷,我總喜歡把自己聽過後帶給我靈感、啟發、感動、莫大享受的音樂紀錄下來。而可能有別於很多人的是,我很少只聽單曲,通常都會整張專輯由頭到尾聽一遍;而如果我很喜歡的,會聽幾遍。雖然我每天都會聽新的音樂,但我會注意自己不要過份地走馬看花,因為很多時候聽得太急會令我錯過不少值得細聽的細節。
2019年的最後一天,也是二零一零年代的最後一天,我在回想起這十年來最令我回味及對我最有影響的音樂專輯是哪幾張,為我自己這十年的鑑賞經歷作一次總結。當然,在音樂上,這十年也是我在專業創作上的第一個十年,也是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創隊第十一年,所以我會以另一篇文章嘗試為自己的音樂創作歷程作一個小總。但作為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我不單是一個音樂創作者,也是一個不節不扣的音樂發燒友;兩者的角色既不同但亦相互影響。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我是極度主觀,甚至自我的 -- 換句話說,我只會把我自己認為好的、我自己喜歡的、我自己想做的音樂呈獻給大家;但作為一個聆聽者,我會嘗試放開純粹自己的個人喜好,去了解為何某些歌曲那麼多人喜歡,以及去分析其他創作人及音樂人在他們的作品中的元素、提材、概念、靈感、製作等。我認為這兩個角色對於我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以下這十張,我相信是這十年來對自己最重要的專輯,但也不是只有這十張的音樂才打動過我。喜好從來都是很個人的,所以在這裡,我沒有任何要選出甚麼十年來最出色的專輯的意圖,亦不認為有任何人可以有這個絕對權威去選出一個這樣的列表。況且,我亦沒有把所有出版過的專輯聽過,所以也不能說這是經過甚麼客觀評鑑過的列表。在這裡,我也不會把自己的作品選入,因為它們是我自己輸出的創作和幻想,而不是輸入到我的腦部神經與感官情緒的物質。只可以說,平均每天聽一張新碟的我,這十年來都了聽不少專輯,而這些就是那些曾在某一個時空帶給我無比的衝擊與啟發的音樂。
我的2010-2019 十張專輯:
1. Random Access Memories - Daft Punk (2013)
Disco在它的發源地美國自80年代開始因為這種音樂與次文化的聯繫及不夠搖滾的原因變成了樂壇禁忌,就算玩Disco的音樂人也不會說自己的音樂是Disco,而是Soul(如Bruno Mars)。殿堂電子組合Daft Punk這張專輯把Electronica元素加進Disco的框架,還特邀70年代Disco勁旅Chic的靈魂人物Nile Rodgers、Disco歌后Donna Summer的監制Giorgio Moroder等粉墨登場,製作出一張劃時代鉅著,一洗Disco的污名,也令這些被遺忘了的一代巨星被重新發掘。
2. The Journey - Andrae Crouch (2011)
現代福音音樂教父Andrae Crouch去世前的最後一張專輯乃是他登峰造極之作。很多人把《獅子王》的音樂歸功於作曲的Elton John與配樂的Hans Zimmer,但其實那些非洲黑人和聲合唱和吟誦乃出自Andrae Crouch的手筆。基本上,我們現在對黑人福音音樂的認知(包括那些澎湃的合聲、強烈的節奏)都是由Andrae Crouch普及的。筆者有幸在2014年鍾氏兄弟的《One World》一曲中與Andrae Crouch合作,患有長期病的他還特地出院參與來自香港的我們的錄音製作,其對音樂的熱誠與謙虛令我畢生難忘。僅一年後他便與世長辭,而我們的《One World》亦成為了他最後的錄音遺作。
3. Blackstar - David Bowie (2016)
大衛寶兒對多代音樂人的影響不用多講了,但對我來說,他的遺作才是影響我最多的專輯。搖滾與爵士的結合不是新的概念 (70年代的Jazz Fusion便是這融合的代表曲風類型),但以搖滾作框架再加入爵士元素的音樂當中,少有像Bowie這張處理得那麼有型有格,既不失他本人的個性,亦把音樂層次昇華了。以這張專輯為自己一生作結,我想,再沒有更完美的句號了。
4.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Soundtrack - Sixto Rodriguez (2012)
雖然這是一張有關早以隱居多年的美國創作歌手Rodriguez的紀錄片原聲大碟,而且收錄在內的歌曲都是他70年代頭的作品,但對於大部份樂迷來說都是新歌,因為他的作品從來沒有在美國本土流行過,反而在南非卻出乎意料地成為了影響著當地社運的反建制音樂。當我第一次聽他的音樂時,簡直是驚為天人!以民謠風格為本,歌詞更帶有對社會批判、控訴、諷刺及豐富故事性的個人潦倒經歷,筆者認為他當時的作品可以媲美Bob Dylan。這是屬於無權者的音樂。
5. 我庄 - 林生祥 (2013)
台灣客語創作歌手林生祥堅持以自己的母語客家話唱自己的歌,在華語樂壇打出一片新天地。顧名思義,《我庄》就是寫關於他長大的家鄉美濃的故事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變遷。每次聽生祥的音樂也會帶給我無窮的幻想,也令我想多了關於「家」這回事。受到生祥的啟發,在鍾氏兄弟《One World》一曲中,我們便邀請了生祥本人以客家話唱出歌詞,還特地到他的家鄉進行戶外錄音與拍攝,以音樂把「全球在地化」的概念表達出來。
6. The Imagine Project - Herbie Hancock (2010)
我認為這是一張一是很喜歡一是很不喜歡的專輯。來到千禧年後,爵士變色龍Herbie Hancock 一直探索如何將爵士樂與不同的流行音樂曲風融合;成功的例子包括把民謠創作歌手Joni Mitchell的歌曲爵士化的格林美年道專輯《River: The Joni Letters》,而這張則是延伸那概念的續作,歌曲則選自不同歌手的有關愛與社會變革的作品。加入了爵士、非洲、R&B元素的約翰連儂名曲《Imagine》令我大開眼界,確實有世界無盡的感覺。
7. Spirityouall - Bobby Mcferrin (2013)
歌唱家Bobby Mcferrin來到這個年頭不再需要證明他可以用喉嚨做到無人能夠做到的聲音效果了,而這專輯中卻聽到最自然的他,是令人感動的作品。這是他向他先父致敬的專輯,以自己的風格唱出他父親以前錄製過的福音音樂。而Bobby Mcferrin與天才後輩歌后Esperanza Spalding的互動是天作之合,有承傳的感覺。
8. Day Breaks - Norah Jones (2016)
來到2010年後,Norah Jones志不在製作大熱歌曲,但不代表她的音樂品質比不上以前;相反,她的音樂變得更有深度、更具開創性。Norah Jones雖擁有一把很爵士的磁性聲線,但她的音樂一直更偏向Country風格;把她標籤為爵士樂也只不過是市場策略,而這張專輯才是她最爵士的一次嘗試。在《Day Breaks》除了可以聽到她個人的演進外,還有爵士巨匠Wayne Shorter的推波助瀾,爵士味更濃。
9. Dreams and Daggers - Cecile McLorin Salvant (2017)
新一代的爵士女歌手中,我會說Cecile McLorin Salvant在唱功上尤其突出,就像當代版的Sarah Vaughan。這張專輯收錄了她在錄音室及現場拉闊的一些精彩作品。多得像Cecile Mclorint Salvant這類尊重傳統的歌手,爵士歌唱這門藝術得以承傳。
10. Inside Llewyn Davis Soundtrack - Various Artists (2013)
高安兄弟2013年這套電影嘗試呈現上世紀60年代民謠復興時一些未被發掘但甚具天份的音樂人他們嘗試一舉成名的經歷。音樂則由製作大師T Bone Burnett主理,把一些滄海遺珠以一個根據很多不同人物的真實經歷虛構出來的故事從新介紹給樂迷。
《One World》MV - 鍾氏兄弟 featuring Various Artists:
https://youtu.be/35LrNR7E-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