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疫苗接種 醫界勇於承擔
全力守護學子 期望家長安心
-本周三(9/22)起全國校園BNT疫苗接種正式開始,這是台灣防疫史重要里程碑。
- 蔡總統非常關心校園疫苗接種工作,也期盼我們的孩子能順利接種疫苗,因此醫師公會全聯會特別請所有參與醫療院所積極與各衛生局用心研擬如何提供校園學子最專業、最周全的接種照護環境及流程。
-醫師公會全聯會近期也召開數場相關會議研議,期使校園疫苗接種能達到最安全的目標。
-今(2021/9/24)日下午,邱泰源委員理事長特地帶領團隊前往北投國中了解校園BNT疫苗接種實況。邱理事長也對洪德仁醫師率領多名醫師、護理師及行政同仁施打疫苗的辛勞表達關心與感謝。
-在參訪過程中,可發現醫療衞生單位及學校教育單位都非常用心做了許多溝通與準備,疫苗施打動線安排良好。現場醫護人員都非常細心為學生診治,並與老師們一起提供學生身心支持。今日校園BNT疫苗接種情況相當順利,為校園疫苗接種提供好的開始。
-邱委員理事長不但給予醫護及老師們鼓勵,也不斷給同學們慰問打氣。邱委員期望未來校園BNT疫苗接種在大家努力下能更順利,也感謝全國醫療院所熱心投入各項防疫工作,尤其後續疫苗接種工作更需要全國醫療院所持續全力協助。
-邱理事長也強調,未來所有防疫任務,醫界一定全力配合政府政策,共同守護全民健康。(容維,晏群,如意)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世界微光看更多 http://act.setn.com/worldlight/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
台灣 護理 公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年9月20日晚上8點24分,中秋節前夕,月圓之夜;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梧州街口,艋舺夜市一隅。路口的頂級甜不辣隔壁,屋前有種植椰子樹的房舍,是完工於1950年的仁濟醫院(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舊院。(張哲生 攝)
台北仁濟院之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的窮民救治機構,其前身為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慈善機構。
1866年,設立保嬰局,一開始收容無辜女棄嬰,後改為恤救貧兒童。
1870年,設立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以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
1875年,設立回春院,主要收容救濟行旅病人。
1879年,設立養濟院,為賑濟鰥寡孤獨及殘廢無告之窮民。
1886年,設立同善堂,主要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之所。
1899年(日明治32年)5月3日,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於艋舺育嬰堂原址(今台北市廣州街243號),後因地方改制而更名為「台北仁濟院」,並在1904與1905年,分別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
台北仁濟院重要的史蹟文物「淡北育嬰堂碑」,是在1870年(清同治9年)時,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創設育嬰堂,收置棄嬰、孤兒及孤苦無依子女,故刻立碑文「艋舺新建育嬰堂碑記」以紀念其落成。後於1972年至1975年間,因興建仁濟醫院新大樓,「淡北育嬰堂碑」重新出土,於是,文獻會為重彰古蹟蕃衍文化,則於1975年撰立「淡水育嬰堂碑沿革記略」碑文以紀念之。目前上述這兩塊碑文被並列鑲嵌在仁濟醫院大門口西側的牆上。
台北仁濟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救濟機構。救濟、收容對象為當時廢疾、病傷、老衰、幼弱之人民。在台北、基隆、宜蘭、羅東設立診療所,實施定期巡迴施診並於交通不便地區委託當地醫師進行義診。並收容行旅病人、結核病患者,補助盲啞教育及窮苦民眾之育幼教育經費。
1922年,台北仁濟院搬遷至崛江町(今西園路),收養鰥寡孤獨及廢疾無告之貧民,並辦理施療及診療、地方巡迴義診、行旅病人及精神病患免費收容、盲啞生與兒童教育委託業務,和精神病療養所,為台灣地區最早之精神病院。並於基隆市、宜蘭市及羅東街分設診療所醫治偏遠地區的民眾,及設立台北收容所,施療收容精神病及結核病者。
1923年,台北仁濟院設立台北施醫所,並於今廣州街200號位址設立16床之木造平房病室、X光室及開刀房。
1937年,增設病房、X光室及開刀房,以綜合醫院形式提供醫療服務。
國民政府遷台後,1950年,台北仁濟院,台北仁濟院辦理法人登記,改名「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以「仁心濟世」為宗旨,仍戮力於醫療及社會福利。其設立之附設機構包括:附設仁濟醫院、附設仁濟安老所、附設新莊仁濟醫院,以延續清代以降之社會慈善救濟精神。
1950年,為推動仁濟醫院現代化,將廣州街200號原有木造建築進行拆除,改建為磚造二樓新廈,設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簡稱仁濟醫院),並於1951年1月落成啟用。
1955年,完成精神療養所擴建,並將精神療養更名為「附設仁濟療養院」。
1968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日本九州嬉野病院締盟姐妹醫院。
1969年,位於舊院東側的四層樓總院大樓落成。
1972年,為擴大醫療服務,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於舊院對面(廣州街243號、華西街口旁),興建地上11層、地下一層之醫療大樓,興建工程耗時5年完成。
1976,為擴增醫療服務與提高醫療水準,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私立台北醫學院(現台北醫學大學)簽定「醫療合作合約」。
1977年11月12日,坐落在舊院與總院大樓對面(廣州街243號)的新式仁濟醫院大樓正式啟用。
1983年,增設復建科。
1985年,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落成並正式啟用。
1987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台北護理師護士公會簽定「居家護理合約」,提供居家護理服務。
2002年,仁濟安老所改建完成,並擴大安養服務。
2005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及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與台大醫院訂定醫療合作協議。
2006年,台北仁濟院總院於現址進行仁濟醫院大樓整建。
2010年,仁濟醫院大樓整建完工。
2012年,成立台北仁濟院社區健康營造小組。
台北仁濟院自前身保嬰局創立(1866年)至今已有150年歷史,除秉持仁心濟世之精神外,並遠瞻未來,期能成為國內聲譽卓著之公益慈善團體。
台灣 護理 公會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EPAs-進階護理教育的未來
台灣護理教育雖歷經改革,但目前的教育學程仍多偏向僵化的規定學科和時數的需求。護理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能具備專業知識和技巧的畢業生於取得護理師證照進入臨床服務,成為醫療團隊、病人、家屬以及民眾所信賴的專業人員。
雖然各界對於護理專業核心素養有基本的共識,但是如何測量教育的成果─想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專業護理師?如何將抽象的核心素養落實成為臨床工作時具體表現出來的勝任能力?學校教育和臨床工作的銜接一直是護理教育討論的重點。落實臨床教育訓練的評估和培育出可信賴的專業護理師,或許可以從由荷蘭醫學教育專家Olle ten Cate在2005年提出可信賴專業活動(Entrustable Professional Activities,簡稱EPAs)的概念找到方法和答案。
EPAs應用於醫學教育,在每個學習階段根據專科的學習目標訂定不同的EPAs,決定具備臨床任務勝任能力的程度,當評估醫學生的能力足以勝任該項專業活動(EPA)時,亦即代表他是可被信任且可獨立執行相關醫療行為。此種創新臨床教學概念已逐漸應用於醫學教育及藥學專業課程發展。
美國護理學者也在探索EPAs於進階護理教育的應用,2015年美國護理大學協會(AACN)發表的進階臨床護理教育白皮書中提到「應該將EPAs納入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的臨床教育課程中,EPAs可使NP臨床工作勝任能力評估標準化」。許多教育學者認為EPAs的概念對於未來護理教育無論是在課程設計或是能力評估標準,都提供了一個前瞻且充滿希望的架構。
筆者目前在工作的醫院嘗試發展EPAs,並導入專科護理師(簡稱專師)的訓練課程。台灣專師自2006年來都是由醫院訓練培養,如今已有超過一萬多位通過考試於臨床執業,衛生福利部雖訂有課程標準和訓練醫院標準,然而每家醫院差異非常大,若能發展和訂定專師清楚的EPAs,將有助於我國進階護理教育的發展和標準化,培養讓醫療專業和民眾信賴的專業護理師。
▶ 更多護理相關精采文章,詳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https://forum.nhri.edu.tw/nursing_info
■撰文者:
張黎露主任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護理進階教育中心
■審閱者:
王秀紅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Reference】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109年研議議題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https://forum.nhri.edu.tw/109-pp-3/
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護理諮詢會
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Koo Foundation Sun Yat-Sen Cancer Center - 和信醫院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系學生會
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
私立高雄醫學大學
台灣護理學會
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
護理正義
護理人護理魂-hi,I'm CC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台灣 護理 公會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世界微光看更多 http://act.setn.com/worldlight/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台灣 護理 公會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就把這個精華篇當作快速用聽的了解新冠病毒目前主要變種的有聲書吧!
目前新冠病毒的變種已經多到你都快要沒辦法跟上
它到2020年1月底的時候
統計出來是全球異變的COVID-19有3931種
這一個病毒沒有在跟你開玩笑的啦
這個病毒呢它的目的就是不停的變異
那最先出現的病毒株
就是我們剛剛講在2020年1月下旬或2月初出現
D614G就是歐美主要流行的病毒株
那5個月之後就取代了最初的SARS-CoV-2病毒株
這個Cluster 5 那是在丹麥的水貂繁殖場
那第三種病毒株呢是英國
第四個變種就是501.V2
是2020年12月18號在非洲現蹤
然後在南非的三個省份內快速傳遞
我跟你講這個東西台灣也有
而且最鳥的就是
是史瓦帝尼的那個外交官帶來(謝謝你喔)
【所以其實阿這個一線醫護,網友直接講他全家都是醫護
他說應該要修法疫情期間暫停評鑑,用前年的舊評鑑等級讓他不要那操
不然一個評鑑要搞三個月,然後只有醫護人員知道,評鑑事項細到不符合臨床可能。
他直接講他舉的例子喔這是他講的:如果你評鑑要5S連醫護的休息室桌上不能放水杯和便當,是要叫醫護人員評鑑當天餓死嗎
因為護理師離職率今年很高,那我就去問了基層護理師公會:就是因為壓力太大。然後很多時候分配的錢也分配不到
那到了最後,稽核沒有用因為只是增加你年度例行的工作而已
那所以這個就是何不食肉糜,你一邊在防疫一邊說我們要挺醫護 評鑑照做
你評鑑不趕快宣布停,下級單位是要提前準備
不是說超前部署嗎,超前部署,那你怎麼可能不先準備資料
上級單位可以在最後一秒我跟你講說我不評鑑了!
下級單位可以在最後一秒的時候我現在才開始準備?
怎麼可能?!】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台灣 護理 公會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針扎是職業風險!醫護人員是肝炎的高危險族群
🔸台灣是B、C型肝炎高盛行率的國家,國內患有C肝的人數約有40萬人,其中8萬人已完治,但仍有32萬名病人需要治療。此外,僅有20%到30%的C肝病患會出現臨床症狀,預估國內有70萬到80萬的潛在C肝病患。
🔸衛生福利部雖然提出了許多C肝的治療、篩檢與預防策略,卻疏於保護C肝的高危險族群——醫護人員。由於C肝、愛滋病毒、梅毒、SARS等疾病皆可透過血液傳播,故時常需要執行注射業務的醫事人員便成為了感染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據統計,200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間,發生針扎的醫師共有22919人,護理人員有65258人,醫技人員則有21862人。
🔸雖然醫療法第56條有規定,醫療機構對於所屬醫事人員執行直接接觸病人體液或血液之醫療處置時,應自中華民國101年起,5年內按比例逐步完成全面提供安全針具,並在106年達到全面使用。然而根據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針對106年安全針具使用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88家醫院中,覺得安全針具難用的醫院比率有高達47.3%,使用安全針具的比率竟然不到一半!更不用提沒有將安全針具列入評鑑基準,連罰責都沒有的診所。
🔸其實很多好用的安全針具健保也都沒有給付,像是洗腎個案使用的L型針頭,以及先前全面施打的流感疫苗,竟然也都沒有可用的安全針具!不僅如此,安全針具還有規定給付的適用對象,相當不合情理。有7、8成的C肝個案在住院時,並不知道自己患有C肝,而醫護人員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更不會冒著被健保核刪的風險使用安全針具。
🔸WHO日前也指出,全球有約3.25億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超過90%並不知道本身為感染者,因此政策建議採全面性防護(universal precautions)。
📌請健保署檢討開放無針式接頭及延長管安全針具之給付規定。
📌請衛福部提出包括醫院、診所在內的醫療機構全面提供安全針具的落實時程與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