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
#台東米麴
我回到台北了,夥伴們。
這10天,開車幾乎等於繞了台灣兩圈的哩程數,在理解台東(原諒我增加碳排)。
心目中最美的一塊淨土,說什麼我都願意捨棄便利,不顧一切搬去的一片美好,竟人口外移這般嚴重。
以富里鄉為例,去年9月入學的1年級孩子只有10位,而全富里鄉有3個小學。這10位孩子中,4位孩子是外移新娘所生。
我住在羅山村,一個開車到台東池上只需15分鐘的村落。曾經紅極一時全台第一個有機村,也引進日本「里山倡議」做為再啟動的契機。然而,外移人口還是很多。這個村落,美的不可思議,却不斷變賣土地。
是什麼原因,讓年輕人不願留在東部。相反地,西部人口多到連喘息的空間都沒有,大家依然守著一塊壅擠的灰色天空。只因經濟力嗎?
「城市人口過度集中、鄉村人口嚴重不足」也是日本的社會議題。多年前,日本提出地方創生的口號,台灣在三年前跟進。希望一切還來的及,給我敬愛的台東。
也願上天給發酵迷智慧,能為台東做些什麼呢(包括富里鄉)
目前想到的是,運用池上米、太平洋海鹽、長濱香草、鹿野洋蔥....做成米麴、鹽麴、各式甘酒、洋蔥醬油麴......
原諒我的想像力匱乏。目前只能想到 用發酵 理解 台東土地。
#下週四和下週六開課就收一千元吧(#加送玫瑰檸檬鹽麴 和 #台東有機米 )
#台東米的發酵學
#照片取自網路
#因為富里離台東很近
#我個人把它劃為台東一部份
#請見諒
#報名專線
https://forms.gle/uJvRMeC1TwGNbvQ86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4萬的網紅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曾有過移居小島的念頭。
因為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還有我的物質欲望很低。
所以看見那些能夠遠離都市,在偏遠地方開啟生活模式的人們,我由衷地感到佩服與羨慕,我知道在資源不足的地方,要過上舒適的生活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嚮往歸嚮往,畢竟我還是一個城市小孩,低欲望的生活並不難,難在很多生活所需的條件,城市能輕鬆滿足我,因為要取得醫療和食物的來源,相對來說方便很多。
這本《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我曾經推薦給書店裡的客人,因為她想要有斜槓收入,我覺得從簡單的副業開始經營會是個不錯的起點,所以推薦這本書給她,但我其實還沒有仔細閱讀完,殊不知作者本人是個會自行創造職業和多元收入管道的人,也擁有從看不見的地方開拓市場的能力,這其實是我一直想要在教育系統推廣的概念。
未來(應該說是現在)職場上已經不是看你是否高學歷了,當然高學歷或許可以獲得一些豐富的資源,比方像是資金的取得,專業領域的人脈,或是教育的工作機會,但更多時候這些資源也不是光憑亮眼的學歷就能夠輕鬆取得,而絕大部分的工作正快速的消失中,因為可以被取代的人力愈來愈多,而能夠擠進辦公室上班的人口則逐年縮減,而且過勞的工作時數也使得人們感到疲乏和倦怠。
作者藤村靖之本身是工學博士,專業領域是物理方面,但真正的身分是個發明家,他擅長發明不用電的設備,這項專長讓他習慣去思考生活中看似不起眼,卻能帶給人們便利生活的新觀點,於是他決定運用自己的專長來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們,我覺得這個出發點很棒,仔細把書看完才發現這個人真不簡單。
例如非洲的辛巴威,既沒有取得自來水的設備,就算掘井也沒有水,更沒錢買瓶裝水。在小學裡,學生和老師都因為用水而煩惱。我給他們的小禮物,是一個裝置,這個裝置能將樓頂的降雨儲存下來,然後,只要扭開水龍頭就能有乾淨用水。這個裝置能以幾近免費的價格自己做出來,而且水中不含細菌及化學物質,這是感覺比較像發明的部分,師生也都能很開心。
如果想要移居小島的話,我想這位工學博士的能力很好用,如果在無人小島要活上一年而不會面臨饑餓與凍寒,可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克服各種障礙,它是一種求生本能,如果將解決問題當成一項工作,藤村靖之認為,能幫助有煩惱的人,同時也可以創造出工作機會,還能發展出持續性的生活模式。
例如蒙古的遊牧民族,由於夏天羊肉很快就會壞掉,他們對於羊肉的保存很煩惱。所以,我想出一個生意模式:讓當地創業家,以相當於一頭羊的成本製作出不插電冰箱,他們再以兩頭羊的價格賣給遊牧民族,我也發明這個不插電的冰箱送給他們。這個模式讓遊牧民族和創業家都很高興。
因為有了這樣的經驗和探索問題的過程,作者進一步意識到如果能「在地方鄉鎮做好事並愉快賺錢」非常重要,因為地方鄉鎮通常沒有什麼工作機會,導致人口外流,人口減少,工作機會也變得更少,形成惡性循環,也無力解決住民困擾的問題,這就是鄉村人口過疎化的真正原因。不僅非洲鄉村是如此,日本的鄉村也是如此。
雖然我沒有真正去接觸地方創生的實際案例和參與地方發展的工作,但我從許多討論地方創生的書籍和台灣這邊出版的相關案例上看見一個共通的原點,就是如何讓人們願意移居到鄉村或偏遠地方,並且有信心為自己和住民創造幸福生活,可能是地方創生真正的動力來源,創造幸福生活不光只是滿足工作需求或是良好的物質生活,也有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和低欲望的生活模式,在此前提之下,如果還可以做好事並愉快地賺錢,我覺得那是非常棒的,所以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熱血起來。
努力創造工作機會以及設計新的工作型態和職業,是我下個階段很想做的事,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我習慣先傾聽對方的煩惱,並找出思考邏輯上是什麼東西卡住了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彼此都試著去探索可能性很重要。作者也提及大多數的人會覺得嘗試去創造工作,似乎風險過高,因此害怕而退縮。
於是他想出了一種玩遊戲的心態來創造工作,由此想出「月入三萬日圓的生意」這個原則,三萬日圓相當於台幣一萬元,如果先從每個月多一萬元的收入去思考,不是馬上投入所謂的直銷和網路創業(對我來說二者其實是同一件事,因為聽到了太多失敗的案例)或許會有更多人願意去投入創造工作這件事。
其實這是一本關於「地方創生」的書,也是教我們如何運用「跨界思考」的書,更是一本提示未來可以發展的「潛在職業」的書。以我個人為例,目前在經營的「選書師」、「解憂大叔」、「夢想陪跑」、「行動教育」甚至「習慣改造」都是從前所沒有的職業。
未來我依然會開設各種工作坊、設計培訓課程和創意思考小學堂,不會因為少數人的意見而自我設限,如果能在幫助到別人的這個出發點去延伸我的觸角,發揮我所擅長的事,並且讓大家都能偷快地賺到錢,我相信可以替很多年輕人或中年人找回一線希望,而我自己也會從中找到活力,這本書很有啟發性,至少它啟發了我認真去思考這件事。
封面上的文案,很多都是現代人渴望的目標,好比說:「要在生活中工作,不要在工作中生活。」這不就是暢銷書 曾彥菁《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書中所要傳達的理念嗎?
還有「在這個複業時代裡,每個人都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理想生活。」我也持續在努力實踐這樣的理想生活呢。「小眾經濟就是在生活中工作的經濟。」它告訴我們擁有許多可以賺點小錢的工作,生活自然衣食無虞,還能夠輕鬆存到錢,這不就是常聽別人說,錢多事少離家近,甚至「在宅工作」已經成為主流了,或許我們應當拋棄舊有思維,認真想想可以為自己創造什麼樣的工作,以及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至少月入三萬元的小眾經濟》
推薦給對生活感到茫然,對創造職業有點興趣的你
想瞭解什麼是地方創生,這本書也會是個有趣的起點喔。
文 / 銀色快手 我是選書師,我熱愛閱讀
20201223 AM 05:46 桃園,寫作的房間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台灣進入戰後重建期,戰後的新生兒大量出生。1960年代,這些嬰兒陸續長大成人,勞動人口比重轉為長期上升,台灣經濟轉為長期成長,維持了超過50年的人口紅利,而當年的戰後嬰兒潮世代,2015年以後,陸續變成了阿公阿嬤的老人世代,然後,台灣也開始進入,需要被撫養(15歲以下的青幼年族群和65歲以上的老人族群)的人口比重,持續攀升的時代,也就是人口負債結構。
其實有些已開發國家早就已經進入人口負債了,例如日本、德國、義大利等國家,早在1990年代就進入人口負債階段,後續緊接著就是國家人口長年邁入減少,例如日本已經連續十年人口持續減少,十年來累積減少的數量超過200萬人,對於進入人口負債結構的國家來說,經濟的長期負面影響會相當大。
在全球化的社會裡,地球上大部分國家的商品需求都可以滿足,自身的產能不足,就透過進口貿易來輔助達成,反而是消費的成長相對有限。從宏觀經濟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國家長期的消費低於生產,就會有長期陷入通貨緊縮的風險。
一個國家的人口長期減少,穩定的消費力成長就不容易產生,另外,人的一生中,消費力在成年以後會快速增加,中年末期可能會達到巔峰,進入老年以後轉為下降。因此,當一個國家的人口主力是中壯年族群,那麼該國家的消費成長力很可能會相對強勁,但是進入人口負債以後,國民老化的比例越來越高,消費成長力很可能就會停滯不前了。
日本的例子最明顯。1995年以後的日本,陷入通貨緊縮的頻率越來越長,直到歐債危機後,首相安倍晉三上台,日本央行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透過貨幣政策去輔助國家經濟發展,日本才進入相對弱的通貨膨脹環境,但已經比通貨緊縮理想多了。
在一個通貨緊縮的經濟環境中,物價會長期疲弱,這會讓民眾延遲消費,不願意進行購買耐久財,進而弱化國內企業的營運效益與利潤,然後削弱企業雇用能力,企業內部的晉升制度也會明顯停滯,舉國上下的民間企業薪資成長嚴重弱化,然後影響民眾的消費意願,一直惡性循環下去。這也是為什麼維持2%的通貨膨脹環境,會比通貨緊縮理想許多,更是日本政府的重要目標。
台灣2015年進入人口負債結構以後,到2020年已經兩度出現通貨緊縮環境,不過時間都相當短暫,除了國際經濟不景氣,還有通貨膨脹率相對高基期,所以一年內就恢復溫和的通貨膨脹環境了,只要避免長期進入通貨緊縮環境,那麼貨幣政策加上財政政策,理論上可以讓進入人口負債結構的台灣,景氣熱絡一段時間,至少我們從歐元區和日本的例子,還是能看到貨幣政策加上財政政策,有效延緩人口負債結構衝擊的經驗。
以台灣和南韓這種出口貿易比重相對高的國家來說,人口結構弱化,造成的國內消費力轉弱隱憂,或許還可以靠國外的消費力來彌補,也就是國內的製造業和工業必須具備相對強的競爭力,透過外部需求,大量生產和出口,去滿足外國人的需求。這樣一來,國內企業有充足訂單和持續維持產生,才能養活大量員工,廣大的勞工有穩定收入,自然會願意持續消費,維持台灣本土內需消費的成長力。
考量美國FED、歐元區ECB、日本BOJ、英國BOE、中國央行等規模較大的中央銀行,未來很可能都會持續擴大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這有助於延緩已開發國家集體人口勞動力長期減弱的副作用,台灣也會受惠,減少人口負債結構對台灣經濟的負面影響。
但是很多內需型的消費產業還是很可能會受到負面衝擊,例如教育產業、房地產業,也就是消費主力是來自於台灣本土民眾的產業,長遠來看受到人口負債結構的衝擊會比較大,因為有該商品或服務需求的消費者在持續減少,如果政府無法去延長該產業的衰退速度,該產業的需求萎縮,能養活的勞工自然就會縮減。
例如,少子化使得台灣的幼教和小學教育產業就會難以經營,而且台灣人口過度集中在六大都市,所以都市的負面衝擊可能相對少,但鄉村就會嚴重衰退。實務上來說,因為都市的生活機能和公共資源都遠遠完善許多,政府長期而言,實在很難用財政政策解決鄉村人口加速移動到都市裡的問題。
最難處理的應該是各種退休年金制度的衝擊,尤其是那種類似大水庫概念的年金制度,所有用戶在一個帳戶內,而不是個人專戶,未來很可能就會面臨破產風險。因為人口結構呈現倒金字塔,繳錢的人越來越少,領錢的人越來越多,就數學上來說,一定會破產,除非政府進場去接管,彌補虧損。包含軍公教、勞保、健保,基本上都得長期修改,使每年要繳的金額越來越多,再限制領錢的額度,這樣才能有效延緩破產的期限,但這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法,真正的唯一解就是政府用國家資源去接管。
按照以往的經驗來看,不論在哪個國家,長期的生活費都是年年增加的,扣除台灣相對少數的老一輩公職人員,有相對高替代率的退休金以外(這些族群隨著時間只會越來越少),單純只靠退休金要過生活,那是極度困難的事情。歐洲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解決方式之一就是延後人們的退休年齡,大家繼續上班就業,養活自己,這大概也是台灣的唯一解法。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三立新聞 #消失的國界 #李天怡
➲ 深度節目及國際時事都在這裡 【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
➲新聞HD直播 三立LIVE新聞 https://goo.gl/7FaFJW
➲追蹤消失的國界粉絲團:http://bit.ly/SETBorderlessWorld
➲驚爆新聞線 爆內幕追真相 https://goo.gl/qnrjSt
➲政論第一品牌 新台灣加油 https://goo.gl/Hthr3e
➲雲端秘檔揭秘辛解碼真相 https://goo.gl/vi3Gzd
➲美食趣遊必看54Free食代 https://goo.gl/bSdR3e
#國際新聞 #國際局勢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21TSR9wRf8/hqdefault.jpg)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510《一日議會》工務處建設處總質詢
在議會,我們有一個嘉速前進無黨籍聯盟,今天是我們第一次操作,聯合質詢的模式。
由黃思婷議員擔任第一棒,質詢衛生局局長,有關復原復健相關的醫療業務規劃與執行內容。
第二棒,由戴寧議員質詢工務處,130條都市計畫預定道路徵收補償和開發問題。
工務處,每年固定編列九千萬的預算,作為計畫道路補償徵收開發工程款。
由於需要開發的道路太多,能使用的預算資源太少,很難追求開發的時效性。
我們希望透過公開透明的機制,用救災防洪優先,人口密度交通需求第二為標準,以里為單位,建立公開透明,和公平的 SOP 道路徵收機制,上網公佈預定開闢道路順序名單,供民眾上網查詢,避免民眾等到,望眼欲穿,海枯石爛,影響政府公信力和執政形象。
此外,工務處也可依照公告順序,編列次年預算。
最後一棒,由我質詢,因為只剩下3分鐘的時間, 我只能向建設處陳處長預告,未來和市長總質詢的內容,請建設處為市長準備資料,我將從比較城市發展的角度,比較新竹市和嘉義市,37年來升格成省轄市之後,結構性的根本差異,就是嘉義市沒有產業沒有就業的困境所在。
如今,如果要振衰起敝,除了在觀光產業上,用文化絲路,百尺竿頭外,更應該爭取科學園區或工業區,作為戰略發展策略,重塑嘉義市在日治時代作為輕工業重鎮的光榮印記。
目前,可以爭取縣市合作,利用全世界最大的電動車齒輪生產廠商,和大股份有限公司,在嘉義縣大埔美工業區設廠的利基,將嘉義規畫成台灣電動車產業發展的科學園區,做好全面性都市發展檢討的戰略規劃,提供足夠的土地資源,向中央爭取,迎接這一波美中貿易大戰,台商回流的資金與技術,產業與發展,重新定位城市發展,找回曾經屬於嘉義市的光榮城市記憶。
一舉逆轉今天,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少子化,長照成本負擔沉重,自有財源嚴重不足等等,城市鄉村化發展的種種困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Rdz0iuyvo/hqdefault.jpg)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有工作機會就能吸引人口?別再用都市看鄉村! | 地方創生 的相關結果
現有的地方創生計畫中,是以中央規劃邊界、鄉村配合城市,暴露了台灣長久 ... 但實際上,壽豐鄉的人口仍是每年不斷的外移,勞動缺額無法補足,連鄉鎮 ... ... <看更多>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生」不如「死」的時代七成人口住六都,地方快沒人怎麼辦? 的相關結果
今年,台灣1到7月的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出現黃金交叉。問題不只是高齡化、少子化,南與北、東與西、都會與非都會,台灣失衡現象不斷擴大。 ... <看更多>
台灣 鄉村人口 外 移 在 人口增減「生不如死」!全台241鄉鎮爆死城危機| 蔣濬浩 - 城市學 的相關結果
台灣人口 「生不如死」早已是進行式,預計今年起,全台死亡率更將首度超越生育率。 ... 長濱鄉鄉長潘淑芳無奈地說,這幾年人口外移嚴重,當地空屋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