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好有心嘅文章
記錄左我哋嘅青春😝
Thanks ❤️ @ga_cantopopstory
講起唱作人,你第一個諗起邊個?喺當今#香港樂壇「唱作」已經唔係一件稀有嘅事情,呢幾年出道嘅新人唔寫開歌都會識啲樂器。但以前,唱作人唔係咁普遍,甚至8,90年代好多#廣東歌 都由日本流行曲改編而成。直到千禧年代,本土唱作人先慢慢如雨後春筍湧現。而#唱作四小強 呢個朵,就喺2006年嘅#叱吒 誕生。
當晚#商台 邀請唱作人四強做一個表演,以#鋼琴、#電子琴、#鼓、#結他 合奏,唱盡四位嘅代表作 - 王菀之的《#詩情》、張繼聰的《#K型》張敬軒的《#笑忘書》及方大同的《#愛愛愛》。張繼聰更展現舞技,睇得觀眾相當投入。但叫得唱作人四強,即係有一位名落孫山。商台巧妙地安排第四名的張繼聰頒獎,到最後四位好朋友互相擁抱嘅場面莫明感動。值得一提嘅係,當年呢個item係由#細So 籌備,感激佢為香港唱作人文化種下一顆不可或缺嘅種子。
◼#方大同
最專注音樂但重心最唔喺香港樂壇嘅一位,出道多年全部都係國語歌,喺台灣已經成為金曲歌王。留喺香港樂迷心目中嘅必定要數到《#橙月》。個性低調嘅佢隨住減產已經慢慢遠離香港大眾嘅視線。近年創立自家音樂品牌「賦音樂」並簽下王詩安和孔藝弦2位創作女歌手,專心培養下一代音樂人。
◼#張敬軒
唔知有幾多人對佢嘅印象係一位唱作歌手呢?早年好多歌出自自己手筆,包括《#斷點》,《#只是太愛你》,《#笑忘書》等。近年創作作品大幅減少,多數同其他音樂人合作作曲,如Johnny Yim。
對音樂製作有追求嘅皇上曾花巨款喺廣州設立The Village Studios。Studios曾被列為世界前二十名錄音室,希望可培訓世界級華人錄音師,及吸引國際樂手或歌手錄製唱片。由此可見皇上係有幾有野心同愛音樂。可惜因為政府要收地清拆,錄音室喺2014年關門大吉。呢件事亦成為皇上永遠嘅痛。
◼#張繼聰
一樣姓張嘅張繼聰同張敬軒有冇關係呢?又真係有,張繼聰係張敬軒冇血源關係嘅表舅父。但凡任何人了解過張生嘅故事,都不得不深深佩服佢係一個#真男人,亦係四小強入面被低估嘅一個。出道幾年已經攞到#叱咤樂壇作曲人大獎(留意唔係唱作人)。《#木紋》同《#防不勝防》一直係佢最廣為人知嘅作品,但佢仲有好多值得留意嘅作品。其中 張繼聰x 小克呢個組合,創作咗大量諸如#生命之花 等經典作品。
佢同#謝安琪 嘅合唱版不能錯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oEVL7qhePQ
隨住佢喺電視同電影搵到另一片天,佢已經擺低咗音樂好耐。直到上年終於推出一首佬味十足嘅David Harleyson。
◼#王菀之
同張繼聰一樣,自從拍電視電影發掘到喜劇細胞後,投放喺影視作品嘅時間越嚟越多。一嚟因為係興趣,二嚟係要借此賺取收入,支持自己整新歌。一直比人感覺係藝術家嘅Ivana唔會盲目寫符合大眾口味既歌,喺主流同藝術之間搵到屬於自己嘅風格。但留意,佢係有能力寫諸如#好時辰,#末日,#我真的受傷了等流行歌曲。近年已經冇出碟嘅佢最令我擔心有一日,佢可能唔再出歌。
最後,希望大家睇下Ivana憑末日第一次攞叱吒十大嘅片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zKcXhTtPs
喺呢個特別時刻,Ivana特別多謝四小強嘅每一位,睇得出四位真係一路走來互相扶持嘅好戰友。衷心希望佢地每一位嘅歌,假以時日可以得到更多人嘅喜愛。
叱吒注音 在 小啵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因爲注音大會考快到了,但主角完全不上心,我只好轉念加強他的學習動機。
#他不在乎分數名譽
#只在乎快不快樂
然後話鋒一轉不知道為什麼就開始聊老牛以前在錢櫃的「風雲史」。
我:你知道爸爸以前是歌王嗎!
他在KTV最常唱的一首歌歌詞是,
既然愛不能恆溫
祝福就給你下一個ㄌㄣˊ(人)
你是好ㄌㄣˊ(人),也是個壞ㄌㄣˊ(人)
那時女生們聽到開頭都覺得爸爸唱歌好帥,但一進到主歌「你是好ㄌㄣˊ」,突然就從帥哥變諧星了。
我很認真地跟他說:
你看!可見注音對一人的影響有多大,
他(曾經)本來應該是個叱吒KTV包廂、銀行界的陳奕迅的。
本來在滑手機(曾經)的陳奕迅聽到我們在說他,默默放下手機跟我對到眼。
我:這兩個詞的注音符號你示範唸一下「上司/喪屍」。
老牛很努力的拼了好幾次,
最後還是會變成「喪撕/尚濕」
兒子啊~注音雖然很難,但至少你要有爸爸這般努力的心。
#老牛最後跟我說以後注音都交給你了(拭淚.....
#拭淚的人是我
叱吒注音 在 秦嗣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個年代,這些惦記》自序】
寫這一本書是幾十年來的一個願望,源起於我生長在一個矛盾的時代:從小長輩所灌輸的大陸思維、北地風俗等和當時我在同儕之間所見聞的常常是南轅北轍;比如平日家中出入的叔叔伯伯來自天南地北,不僅鄉音不一,職業更是天差地遠;有讀書人、有當兵的、有挑大便的,還有做官的,讓家裡每天晚上猶如聯合國辦事處。印象很深刻的是,每逢過年過節的習俗也都與同學們有一些差異,比如我家的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而台灣同學家裡過小年則是臘月二十四。
等到開始上小學後,我才發現原來本省籍的同學生活十分單純,人際關係不似我家複雜,日常生活自有一份溫馨的方式,他們的親友幾乎多住在附近,來往十分密切。而反觀在我們家出入的人,大多在稱謂上都有一個「表」字,什無「二表叔」、「三表舅」、「小表嬸」等,幾乎沒有直系的親屬。後來母親給我啟蒙時,我才發現有一個遙遠的地方叫做「山東」,那裡有許許多多人跟事與我們家緊緊相連。
那是一個觸摸不到卻縈繞周遭的世界,每次聽到父母說起那個世界的事,我臉上總是流露無限的迷惘。當時的我時常弄不明白,為什麼關係如此密切的親友,卻生存在遙遠而不可觸及的地方?
而當我小學一年級學會注音符號時,不識字的母親顯得特別興奮,原因是她急欲要我幫忙寫信與大陸的親人聯繫,雖然她並不知道注音符號並不是漢字,但是一有空,便會急忙拉著我給遠在夢幻裡的舅舅、姥姥寫信。我一面懵懵懂懂地聽,一面盡全力拼出她殷切中想要傳達的內容,只是她所說的一些地名、人名我都沒聽過,而她要詢問的內容也多是跟那個地方息息相關,例如,某塊地的收成、某廟會的慶典、某親友的近況等無所不包,我常常皺著眉頭問:「哪個村?字怎麼寫?」。更要命的是一些七、八十歲的長輩聽說我會寫信,統統跑來找我,這下子牽涉的內容更複雜,最後有時連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寫了什麼。不過不變的是,寄出的信永遠石沉大海,我常覺得彷彿在向外太空投書。
就這樣,我一路慢慢地寫到四、五年級,等到可以用真正的漢字表達母親和親友的思念時,奇異地竟然也開始收到了遠從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地輾轉寄來的回信。母親和幾位老太太激動地撕開信封要我一字一字念出來,那些彷彿來自外太空的消息成了眾多老人家最企盼的時刻。老家的農地原來被生產大隊沒收了、廟會早已經停辦、家中的牲口因為鬥爭都分給了別人等,我每念一句,長輩就掉一次淚。那時我才懂了,原來他們殷切期盼的世界是真實存在,雖然當時的生活平靜而單純,不過他們的內心總有一片翻江倒海的糾結。
中學時,我看了《異域》、《代馬輸卒手記》等書,到同學居住的眷村裡玩耍,發現各個眷村裡的環境都差不多,他們一樣上演著與世隔絕的故事,原來這些叔叔伯伯成天掛在嘴上的豐功偉業不是吹牛,只是留在到不了的世界,我心中不斷地問:「為什麼他們要丟下一切跑到台灣來?」
等到我當兵時,部隊裡許多外省老兵繪聲繪影地說起當年的國共內戰逼得他們四處逃竄,為了求生糊里糊塗地擠上超載的軍艦,在海上餓得氣若游絲,上岸之後才知道正踩在一塊未知的土地上;而面對同一個時代,本省籍的同袍卻述說著不同的故事,日治時代家中的長輩被拉去當軍伕,從此音訊全無,還有日本警察的嚴苛與無情等。
有一回,我去一位軍中同袍家裡作客,發現他的母親少了一隻手,聊天時才知道她讀書時被校方帶去嘉義修建機場,第一天就遇上美軍轟炸,不幸被炸斷一隻手,他的母親還安慰我說:「少一隻手是幸運的,有許多人少了一條命。」至於那些國民政府來台後的悲慘往事,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悲歡離合的故事,常常都是大夥兒酒後茶餘慷慨激昂的話題。
一直到了我三十歲左右,兩岸終於開放探親,許多少小離家的遊子終於滿心歡喜地回到了老家,但卻又上演著另一齣世事無常的悲喜劇情。有些被親人騙盡家財,受虐而死;有的人全心期待一家團聚,卻發現親人早已去世;那一些曾經叱吒風雲的人,再也沒有回到舞台中央的機會。
那個台灣解嚴、大陸開放的年代,華人世界像歷經驚天動地的變動,彷彿上天的手在麻將桌上洗牌,把東南西北風洗個混亂,要凡人設法重新組合,用數十年的餘生胡出一手牌。為什麼長輩常把「平安是福」掛在嘴邊?因為生活經驗教訓他們,千金易得,平安難求,活著就是最好的祝福。
一九四九年,中國國國民黨輸掉了國共內戰,輸掉了大片江山,也破碎了無數家庭。許多人匆匆揮別親人,跟著國民黨部隊撤退到從沒聽過的小島,期待生聚教訓之後,總有一天反攻大陸,與家人重聚。幾十年過去了,返鄉的渴望取代了反攻的熱血,他們在台灣這塊土地重新建立自己的家,也日夜期盼著回到魂縈夢繫故鄉的那一天。這些血淚斑斑的故事都發生在我這一代,而這種因為戰爭所造成的悲劇,我也衷心希望能永遠消失在人類的歷史中。
回顧台灣的近代史,有外族入侵、同族相殘、有人禍、有天災……但是同時卻也充滿了包容、憐憫、努力、勤奮、創意等正面的能量,這四百年來交織成不一樣的台灣,她被稱為「寶島」不單是因為好山麗水,更是由於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經過無數的激盪,終能凝結為絢爛瑰麗的寶島文化。
近五十年來我們遠離了戰爭的侵擾,經過民主改革的風風雨雨,提煉出新的台灣新生命。同時此刻新移民也正不斷的融入台灣文化,在這個地球的海角一隅能上演這麼多動人故事,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紐約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知名的大都市,正是因為紐約成為各方文化的熔爐,去蕪存菁之後,表現出了人類文化最璀璨的一面。所以在紐約有看不完的文化風采,數不盡的族群特色,這些統統代表紐約的文化,也是紐約人的驕傲。
日本的明治維新結合儒學跟西方文化,帶動日本進步;在中國的歷史上來說,漢朝、唐朝到清朝的民族融合,都產生了新的氣象,反觀刻意講求封閉的朝代反而都是最黑暗閉塞的時期。
因此,任何一個民族經過融合之後都能往上提升,這是歷史的普遍現象。現在的台灣人以熱情、禮貌、勤奮、充滿理想而聞名於世,這些特質誰又能說不是因為多年的苦難與包容所造成的呢?
老天爺注定要讓台灣這塊土地產生一些五彩繽紛的成果。本書裡面的人物多半是出現在我身邊的親友,他們可能不是什麼呼風喚雨的達官顯貴,只是歷史洪流中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遍布在台灣寶島各個角落。但他們並不只存在於過去,也會存在於未來。
我希望藉著簡單的文字,一方面記錄他們生存的軌跡,讓流離失所的靈魂得到祝福;一方面也以過去的故事,鼓勵生活在台灣的同胞,摒棄分離彼此的內心戰爭,珍惜現在,挑戰未來。只要是愛這一塊土地的人,這塊土地就是屬於你的。
特別說明,本書的所有故事皆真實曾發生在過往的時光裡,但是為了避免大家的聯想與猜測,因此刻意將人名與地名做了一些更動,希望不會另起漣漪。同時,有些故事因為時間長遠或多係長者口述,記憶與事實難免有些出入,也懇請讀者賢達惠予指正。
【《那個年代,這些惦記》上市】
◆博客來:http://goo.gl/vktWYl
◆誠品:http://goo.gl/6wCMMU
◆金石堂:http://goo.gl/WfRFtN
◆讀冊:http://goo.gl/f1AVfZ
◆城邦讀書花園:http://goo.gl/oajJd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