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學醫開始,受到的訓練就是:
「醫師有決定幫病患做什麼檢查的專業、權力與義務。」
病人當然會有對做檢查或治療的主觀要求...
(可能是基於口耳相傳、網路資訊或本身的執念等等)
醫師則必須依據專業來判斷是否該給予此項處置...
當病患主觀要求與醫師的客觀判斷不同時,就偶爾會出現爭執...
曾經我被老一輩的醫師罵過:「病人要什麼你就做什麼,那你的專業在哪裡?」因此我奉行著「用專業幫病人決定」的原則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行醫這些年,我也慢慢體認到...
病人的主觀要求,事實上很難忽視...
舉個簡單的例子:
右下腹明顯疼痛,照老師們的說法就是直接診斷為闌尾炎,
然後就可以開刀了...
(我當然知道這個道理,以有經驗的外科醫師來說,
確實問診加觸診就足以診斷這個外科常見疾病...)
問題是現在是廿一世紀,請問有幾個病人能接受醫生摸一摸就決定開刀?
「需不需要再確定一下?需不需要做個檢查?」這是病人一定會問的問題,難道我能跟他說:「不用!不需要做檢查,直接開刀!」
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曾經跟著老師學過乳房手術...
按照「正常的醫學診斷流程」,當病患自述摸到乳房硬塊時,
應該由醫師先觸診初步評估,再決定該不該做超音波或乳房攝影等檢查...
問題是現在有哪個病人,能接受醫生觸診認為「沒事,不需要做檢查」這個答案?沒有做個什麼超音波還是攝影,根本不可能滿足要求...
我甚至還遇過病人拒絕觸診:「你就直接幫我排乳房攝影就好了。」
這些要求也不是不合理,科技進步的現代,病人本來就有權利接受準確度更高的診斷工具...
所以我也慢慢調整心態,把自己從醫療處置的「決定者」,
轉變為「提供者」...
只要病人提出要求,而這要求本身沒有醫療或倫理問題,
即使我認為不是那麼需要,我也只能轉變心態來提供...
然而回到「使用者付費」的精神,這些高階診斷工具本來就需要錢,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接受高品質醫療勢必得有人買單...
不是病人自己付,就是保險公司付...
(即使將醫療視為「社會福利」也一樣,該付的錢就是要付,差別只在於是每個人都付、富人多付或政府支付。即使是福利,也不能吃霸王餐。)
之所以讓許多醫療人員感到「剝奪感」的原因,
就是病人覺得有健保所以自己不用付,健保認為這不需要做所以不付...
最後就是變成醫療業自行吸收,要不就是為了這些本來該是保戶(病人)與保險公司(政府)之間的問題,公親變事主得面對病患抱怨...
我還是覺得,不想多付錢,卻要求很高品質的服務,是一件荒謬的事...
或許有人說台灣薪資太低,人民沒錢,所以保費不應該太高...
那既然繳的費用要低,為什麼卻對醫療品質有超乎水平的要求與期待?
歐洲的狀況我不清楚,就拿我目前生活的美國來比較...
確實美國的薪資高,因此消費物價也高...
然而這僅止於食衣住行等基本開銷...
高級驕車、名牌衣物、珠寶奢侈品、高檔餐廳的消費價格,
台灣比上美國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薪資低,所以日常消費便宜,這是合理的結果時,
那為什麼同樣屬於高端消費,在國外昂貴的檢查、處置與藥物在台灣就必須廉價提供,但奢侈消費則無視於國人消費能力而一路獨走?
當口袋沒錢的時候,正常人的做法一定是吃路邊攤小吃店,穿一定是平價成衣,一切的消費都是根據預算與能力...
對於五星級飯店或名牌專櫃貨,這些超過自己能力的商品...
根本想都不會去想,更不可能告訴店家:「我薪水少,所以便宜賣我。」
健保當初成立的宗旨很良善:希望讓「因窮而病、因病而窮」的狀況消失,二十多年來,它成功了...
但也造就出另一種扭曲的價值觀...
人們可能捨得花很多錢吃一餐飯、買一件衣服,但捨不得拿來治療自己唯一的身體;多的是把卡刷爆、貸款揹一堆,只為了買超乎自己能力外的奢侈品,卻對最需要奢侈款待自己的身體健康,一毛錢都不肯多付...
回到醫療,「因為薪水低,所以醫療費用必須低廉」這個假設如果成立,那就很難對醫療品質有太多的要求...
然而身為台灣醫界的一份子,我可以很驕傲地說,
台灣的整體醫療水準,在這個星球上絕對是前段班!
在低廉的醫療費用下,能持續如此高品質的運作,
我不知道醫療人員的剝奪感還要多久...
Search
右下腹摸到硬塊會痛 在 右下腹不對勁腫脹,竟是卵巢癌第三期!健康2.0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癌症很難發現又很難治療,是否真的很難做到早期發現?到底還有哪些癌症是沉默的殺手?有沒有什麼徵兆或是檢驗可以提早發現?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