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函作者真是湯漢,還是另有其人?
作者:不平鳴
(版權屬天主教信友平台,歡迎分享)
短短一個月內,湯漢宗座署理一連拋下三篇惹來輿論嘩然的文章——先是8月28日的「與全體教區服務的司鐸及執事共勉」家書,再來是9月8日的「幾項澄清」(針對坊間指控教區分別向神職人員、正委及學校施壓的澄清),加上這篇於9月21日撰寫的《與教會保持共融》牧函。但三篇文章卻透現出兩種風格——除了「澄清」那篇較為客觀外,另外兩篇卻是措辭強硬,與湯樞機一向的文章風格迴異。
本人之前於平台分享的《家書?抑或禁言訓示》一文概述了對湯樞機那篇家書既要求神長作先知角色又不要傳達講道者個人觀點的疑惑,故在此不贅。
細閱今篇《與教會保持共融》牧函,再次教人連連搖頭,也加深了自己的疑問:這些牧函或文章是否由他人撰寫?
其中一段「社會上某些群體,對那些在社會政治改革上與他們意見不合,或不贊同他們行為表現的人所產生的『仇恨』」,所指的群體,是向政府表達不滿的人?是721的白衣人?還是警察?如此不清不楚,有違牧函應有的清晰明確指引!
再引述一段,「不少教友的心態與部分於去年支持或反對抗爭活動的人士是一致的,他們或全部,或局部採取了以下的立場:一、於爭取社會福祉時,為求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暴力亦可以變為合理。二、一個行為只有完全對或完全錯,並不存在中間路線。三、那些跟他們政治立場不同,或不認同他們行為的人會被公開譴責、抹黑及排斥,完全沒有對話或修和的空間。」談到「爭取社會福祉」,這處應指抗爭示威者,更暗指他們合理化暴力;但全篇卻隻字不提運動開初時多次香港人和平訴求、遊行被跋扈錯判的政府漠視的這些政治暴力,以及其後警察沿用的無上武力。
繼續細閱內容,「那些堅持上述立場的教友,在教區中造成了分化。就像現時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對來自對立陣營的人士,常採用侮辱性和誹謗性語言」,這𥚃更將分化教區的罪名冠在「堅持上述立場的教友」身上。如果分化源於抗衡不公義,有何不可?耶穌不就是帶來分裂的那位?「你們以為我來是給地上送和平嗎?不,我告訴你們,而是送來分裂」。但說到侮辱性、誹謗性語言,行文嘲弄教友「真理霸」算嗎?利用講道誣蔑示威者的藍絲神職又是否犯上之前家書所言「傳達其個人觀點」的錯?
「我們在建設一個和平、正義與友愛的社會時,擔當著『先知』及『僕人』的雙重角色:我們要明辨『時代的徵兆』⋯⋯作為牧者,司鐸應以教會的社會訓導去啟迪教友,培養他們的良知,使他們在參與關社活動時,能夠採取平衡的方式及正確的行動;然而,過程中牧者不應在這些事上加諸任何影響」,這完全又是矛盾一例,司鐸既要培養教友良知,卻又不應在他們參與關社活動時加諸影響,界線如何劃?
「現今有一些教友聲稱有『權利』去公開挑戰牧者和教會⋯⋯ 那些傲慢地挑戰或批評教會,甚至誹謗教會領袖的教友,只會樹立惡表及引致教會分裂。」上文指牧者須擔當「僕人」,但這裡突然又來個華麗轉身,成為不容自己權威被挑戰的高高在上角色?但如此傲慢地指別人「傲慢」的這個權威,又可有善盡本份去規勸打壓人民的政權?自己從來不認為政權或組織不能被批評挑戰,更何況是以基督教誨為名,卻逐漸走上歧途的牧者和教會?「樹立惡表及引致教會分裂」又究竟是誰?若要如此「維護教會的共融」,不如棄若敝屣。
「至於那些像許多香港人一樣,對香港的未來抱着悲觀態度的教友,他們把自己的看法,建基於法治和政制改革的不明朗因素」,此言差矣!教友的悲觀失望不僅源於法治政制的不明朗,也因著牧者的緘默,甚至是他們的助紂為虐。
將宗座署理上次指向神父的家書及今次寫給教友的牧函,比較他此前文章一向略嫌溫吞、兩邊各打五十大板的寫作風格,不少教友已質疑:「這篇牧函果真出自湯樞機手筆?」
在此整理一下樞機自去年六月社會運動後一路以來的牧函,供讀者自行判斷:
*2019年11月24日將臨期牧函——
「自六月中旬以來,《逃犯條例》的修訂草案,使香港不少持不同立場的市民走上街頭遊行示威。經過多月來的發展,雖然修訂條例的草案已被撤回,但社會上不同政見人士的彼此猜疑、排斥、敵視的情況卻未有化解;在家人親友之間也會因對時局持不同意見而引起爭拗不和。教會既是社會的縮影,很多教友都感受到社會的撕裂,並承受着精神上的壓力、困擾、焦慮和抑鬱,或會心懷怨憤,甚至連信德也動搖。」
在社會衝突激化之時,樞機是向「社會上不同政見人士」進言。
*2019年12月12日聖誕牧函:《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
「自二〇一九年六月政府擬修訂《逃犯條例》而觸發遊行示威以來,政府與反修例者的意見對立,其他人士亦意見紛紜,導致社會撕裂,使很多市民精神和情緒上深受創傷。趁聖誕佳節將至,我們呼籲各方停止暴力,靜心反思,謀求以人道方式解決目前僵局,為重建社會和諧,並幫助因社運而在身心靈上受到創傷者獲得治癒。
我們再次籲請政府聆聽民意,儘速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俾能找出幾次嚴重警民衝突的真相,以重建官民之間的互信,開闢交談與修好的途徑。」
留意,這封牧函𥚃,湯漢雖「呼籲各方停止暴力」,但更傾向籲請政府聆聽民意。
*2020年2月11日四旬期牧函——
「從去年六月到現在,整個香港社會都好像生活在曠野中,失去信心,感到傷心和無力。首先是『反修例』事件激發的動盪,接著是疫情擴散引起的恐慌。當試探似乎一浪接一浪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的時候,正是我們需要將目光轉向基督,更新我們對祂的信賴的時機。」
*2020年3月25日復活節牧函《以信望愛面對疫情》及7月29日《疫情下的家書》更只是通篇關顧疫情的發展。
所以教人大惑不解的,是直到如今新冠疫情猖獗,加上國安法推行致社會運動未如以前衝突般激烈之際,樞機卻突然於一個月內以「強勢」連發三文,未有如去年般大部份時間隱身。究其原因,是國安法的推行?是背後有強大勢力撐腰或施壓?抑或這篇牧函根本是假手於人?
今次《與教會保持共融》牧函於聖瑪竇宗徒慶日撰寫。瑪竇在福音中記述自己被耶穌召叫為徒的經過:「耶穌從那裡經過,看見一個人在關卡坐著,名叫瑪竇,就對他說:『來,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
湯樞機或真正的牧函作者,你們跟隨的,確定是耶穌?
司鐸神父分別 在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不朽的戀人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 Abelard and Heloise >
這段可歌可泣的的歷史戀情, 同樣發生在西堤島上.
兩位相差18歲, 不受當時眾人祝福而被活生生拆散的戀人, 之間所往來的書信曾被梁實秋大師翻譯成中文, 由席慕蓉老師配上插畫. (書名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
阿伯拉是知名的神學家與哲學家, 在巴黎任教, 年輕倜儻, 學富五車, 風靡眾多學生. 36歲時在聖母院教授神學, 並被議事司鐸 Fulbert 聘請為他姪女哀綠綺思的家庭教師.
.
哀綠綺思正當花樣年華17歲, 阿伯拉立即為她的美貌與才智傾倒. 哀綠綺思也心折於阿伯拉的成熟與瀟灑. 兩人之間迸發出的天雷地火令他們不顧一切世俗的教條禁令, 卻也令他們在烈愛中灼身. 在保守的中古世紀, 師生戀非常大逆不道. #其實現在好像也沒有那麼理所當然
哀綠綺思懷孕後, 阿伯拉將她帶(綁架)到他的故鄉布列塔尼, 生下他們愛情的結晶Astrolabe. 並秘密成婚.
哀綠綺思後來將孩子留給阿伯拉的家人, 並自願進入修道院懺悔終生.
阿伯拉則繼續在拉丁區丘陵的葡萄園當中講課 (當時教授所流行的方式)
但是議事司鐸 Fulbert 知道這件事之後, 暴怒異常, 宣稱阿伯拉背叛了教廷, 除了剝奪他的教職, 還聘了兩名打手將他閹割.
Fulbert 後來也因為報復手段太不人道, 而被停職好多年.
哀綠綺思成為修道院院長, 也是出名的哲學家.
被羞辱的阿伯拉也逃到 troyes 附近成立了小禮拜堂, 成為修士, 亦未忘情於哲學.
他們的愛情昇華為魚雁往返的精神層次, 藉由文字抒發彼此之間從未消退的情感. 兩人之間洶湧蓬勃的渴望與思想化做文字, 超越年紀跨越時空, 令世世代代的讀者心醉沉迷唏噓.
兩人分別去世於1142與1162. 傳說中, 世人將他們合放在一口棺木中, 先去世20年的阿伯拉在棺木被打開時, 彷彿張開雙臂等待哀綠綺思的到來, 而且最終擁吻了摯愛! #還是有點驚悚
但是17世紀時, 一位修道院長又將他們挖出來, 分放在兩口棺木之中. 1792 又被送到Nogent-sur-Seine 教堂合葬在一起, 但是基於宗教禮儀, 兩人之間隔著一塊鉛板. #好累喔無法安息
直到1817年, 巴黎市政府才將兩人移葬於巴黎的拉雪司神父墓園. 裝飾著新歌德風格.
據說戀情受長輩阻撓的人可以到他們墓前許個願這樣....
在西堤島 11 quai de fleurs 的這一棟房子, 重建於1849年. 原址是這對悲情戀人短暫一起生活過的地方.
====
我們歌頌愛情的唯美, 卻總是加上許多的枷鎖
老少配, 師生戀, 女大男小, 禁忌好多啊!
司鐸神父分別 在 天主教台南耶穌聖心堂- 聖趙榮司鐸及中華殉道諸聖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任、湯二位神父同時在朱家河殉道。 教廷聖禮部在千萬人中,找出120位有名、有姓、有殉道地點的、確實在當時致命的,在2000聖年的10月1日,聖女小德蘭傳教 ... ... <看更多>
司鐸神父分別 在 全台各教區聖周四歡欣慶祝司鐸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聖周逾越三日慶中,聖周四上午是慶祝基督建立聖秩聖事和祝聖聖油彌撒。全台各教區 分別 在4月4日到6日期間舉行,為所有的主教和 司鐸 們祈禱。 ... <看更多>
司鐸神父分別 在 [轉錄]Re: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fwd) (fw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YYHung 信箱]
作者: [email protected]
標題: Re: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 (fwd) (fwd)
時間: Wed Jun 17 11:02:01 1998
*** Forwarded file follows ***
發信人: Anthony Fok <[email protected]>,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Re: 請問神父和牧師之間的差別
發信站: University of Alberta (Tue Jun 16 18:22:44 1998)
轉信站: Palmarama!news.ntu!spring!news.maxwell.syr.edu!scanner.worldgate.com!ro
Origin: async14-9.remote.ualberta.ca
※ 引述 搞永續經營中 <[email protected]> 的銘言:
> ※ 引述《[email protected] (小呆)》之銘言:
> : 您好!請問神父和牧師到底哪裡不一樣?Tks!!!
> 最大的差異是「牧師是新教(基督教)的神職人員」而「神父(與修女)是
> 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當然兩個體系對神職人員的看法可能略有差異,以致於許
> 多制度方面會有不同。例如最明顯的,牧師可以結婚(甚至被鼓勵結婚),神父
> 不結婚(ㄟ!我不確定是不是規定不可以結婚,也許請天主教的網友來說明一下
> 更好)。而牧師與神父的工作內容也會有差異。
謝謝! ^_^
不錯,羅馬天主教的神父(仍稱「司鐸」)和修女是規定不可以結婚。
至於東方的天主教會(教派?)(如 Ukrainian Catholic Church
烏黑蘭天主教會?)的禮儀、規例等各有特式,已婚的男士可以領受神品
升為神父,但未婚神父不可以結婚,而已婚神父,其妻去世後,不可再婚。
(註:這些東方教會 (Eastern Rites) 雖然禮儀、規例等與
羅馬教會有別,但皆一致承認羅馬的教宗,所以大家都是天主教。
(你們在台灣可能沒有機會見到這些東方教會的禮儀了。 ^_^)
也就是說,東方天主教教會與「東正教」(Orthodox Church) 有別。
天主教與東正教間的交談和合一,還有相當的一段路要走。)
不過,這些東方教會中,修道院中的修士 (? monks) 則一律要
守獨身,而東方教會的主教則從這些修士中選出,所以東方教會的主教
全部不結婚。
西方的羅馬教會的規例稍有不同。初期教會中,司鐸(神父)和主教,
不論東方或西方,都可以結婚,但不久以後,聖教會一致鼓勵神職人員
守獨身,後來更成為規例。在中世紀,羅馬教會(=拉丁教派? Latin Rite)
守獨身的規例已經確立了。註:此乃教會的紀律規例 (disciplinary rule),
並非教理 (doctrine);而那項規例的實施,並不代表任何教理的變更。
近年來,我們見到一些已婚的羅馬教會神父,其中一些是從路德會
轉入天主教的,有些原是路德會中已婚的牧師,也有越來越多是從
聖公會 (? Episcopalianism) 轉入天主教的。這些都是特殊情況,
守獨身例外的例子。
天主教會中的神職人員,選擇獨身,有多個原因:
瑪竇(瑪太)福音 第十九章 12 節:
「……有些閹人,卻是為了天國。……」
(「閹人」此處解作守獨身的人,不是真的像宦官一樣被閹割!) ^_^
格林多(哥林多)前書 第七章
「32. 我願你們無所掛慮:沒有妻子的,所掛慮的是主的事,想怎樣悅樂主;
33. 娶了妻子的,所掛慮的是怎樣悅樂妻子:這樣他的心就分散了。
34. 沒有丈夫的婦女和童女,所掛慮的是主的事,一心使身心聖潔;
至於已出嫁的,所掛慮的是世俗的事,想怎樣悅樂丈夫。
35. 我所這話,是為你們的益處,並不是要設下圈奪陷害你們,
而只為叫你們更齊全,得以不斷地專心事主。」
也就是為了天主,效法耶穌基督和聖保祿宗徒的榜樣,欣然自願克己獨身,
希望全心事奉天主和祂的子民。(見《天主教教理》#1579, 1580)
另外,https://www.catholic.com/answers/tracts/celibacy.htm
內有更詳細的資料可以參考。 :-)
東東
--
Anthony Fok Tung-Ling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mail protected]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email protected] Keep smiling! *^_^*
Come visit Our Lady of Victory Camp -- https://olvc.home.ml.org/
or https://www.ualberta.ca/~foka/OLVC/
--
☆ [Origin:椰林風情] [From: 140.112.8.76 ] [Login: **] [Post: 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m8.ntu.edu.tw)
◆ From: cox.math.ntu.e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