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晉時期的將軍職位有哪些?都督、車騎、四征、四鎮哪個權位重?|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看三國魏晉的史書也好,小說也罷,我們總是被各式各樣的官職名稱繞暈,文官還好,多看幾遍也就明白了,像丞相、尚書、州牧、刺史、太守等,大多能搞清楚,可輪到武職,徹底抓瞎了。
不少人知道武職中的級別高低,例如最高級別的大將軍,次一級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再次一些的四鎮(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征、平也是加方位)、四征、四平,以及最後的雜號將軍。
這些將軍名號大多是瞭解的,可對於護軍、領軍以及三國兩晉時期的「都督」就有點懵了,護軍、領軍、都督同我們上述的將軍,哪個權位更重呢?
兩漢時期,驃騎將軍、車騎將軍並不常設,朝廷有戰事,便會任命一位大將為車騎將軍或車騎大將軍,帶不帶「大」字,須得看這位大將的威望、資歷的高低。
東漢外戚鄧騭、竇憲,領兵討伐匈奴、西羌等,皆是以「車騎將軍」的名義出征。兩漢時期,一旦出現驃騎、車騎名號,便是時局不穩有了戰亂。
東漢末年的曹操,雖然大多沿用漢朝制度,卻也有所變化,比如驃騎、車騎的名號,就不能隨便用,畢竟曹操沒有當皇帝,劉備登基前不過是左將軍,驃騎、車騎地位太高,誰又有資格做呢?
三國時期不同於兩漢,它時局混亂,因此兵制在不斷完善變革中,車騎、驃騎、大將軍僅僅代表官位,具體實權,其實在護軍、領軍、都督手裡。我今天就帶大家瞭解下魏晉(以魏國、西晉)的兵制。
魏晉時期,朝廷的軍隊分為兩種,一種是中央軍,由中樞朝廷直接掌控,另一種是地方兵,由刺史(管州兵)、太守(管郡兵)、縣令(管縣兵)等掌管。
漢末諸侯,董卓、袁紹、袁術等人,都是靠地方兵割據一方。因此司馬炎滅吳後,決定「罷州兵」,不允許州郡建立地方兵,這是有歷史根據的。
地方兵一般僅僅負責本地防務,防備敵方、維護治安等,有的時候還得接受中央軍指揮,開赴戰場。中央軍是曹魏作戰主力,分為中軍、外軍。
三國早期(曹操時期),各方勢力都在擴張發展中,制度都不完善,沒有所謂的中軍、外軍之說。直到曹丕黃初三年,命大將軍曹真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才有了中外軍的說法。
曹魏的中軍的根基是虎豹騎,虎豹騎最早是曹操親軍,從這也能看出中軍的大致作用——保衛君主安全。一般來說,中軍是拱衛都城、皇宮的軍隊,也會參與對外作戰,這並不是死規定。
車騎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等,都是中軍將軍,而四鎮、四征等確是外軍將軍,兩者不僅有地位上的差別,還有職權上的區別。
曹魏的中軍由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五營組成,其中武衛營為精銳主力,許褚便是武衛將軍,負責保衛曹操、曹丕安全。
中軍的統帥便是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為正,負責皇宮、城內防務,中護軍為副負責京城外部防務。司馬師借助中護軍的職務之便,才能私養3000死士,最後有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資本。
外軍更好理解——中央軍駐守地方的軍隊,外軍的指揮權在「都督」手中。司馬懿淮南三叛中的毌丘儉、諸葛誕,都屬於四鎮將軍,也掛有「都督」銜。四鎮頭銜,只是表面毌丘儉、諸葛誕二人級別高,都督保證了二人手中權力大小。
毌丘儉是鎮東將軍,揚州都督,諸葛誕也曾為鎮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正是二人能執掌一揚州的外軍(都督銜),才有反抗司馬氏的資本,不過司馬氏實力更為強大。
司馬氏篡魏過程中,為了收攏大權,不斷將中軍規模擴大,到了後期,司馬氏手中握有20萬中軍,以絕對實力碾壓曹魏,自不存在被曹魏翻盤的可能。
兩晉時期,兵制發展逐步完善,能讓我們一窺究竟。同曹魏一樣,西晉也分中央軍、地方軍,雖然司馬炎下旨罷州兵,但是不少州郡仍握有兵權,這是世家的「特權」。
東漢時期,大將軍為軍事首領(其實皇帝才是,只不過被外戚架空),西晉卻是「都督中、外諸軍事」才是全國最高軍事統帥。所以司馬炎一朝,僅有司馬孚擔任過,便一直空著,防備權臣篡權。
中央軍同樣分為中、外二軍,中軍也是西晉的精銳以及主力。西晉中軍分為宿衛軍、牙門軍二部,宿衛軍拱衛皇宮、京城,牙門軍駐守於城外,起著機動部隊和預備役的作用。
宿衛軍只是一種習慣上的稱呼,而非官方名,它整體建制有六軍、四軍、六校、二營。六軍指領軍、護軍、左衛軍、右衛軍、驍騎軍、游擊軍。六軍是中軍主力,負責守衛皇宮內部宮殿,地位較高於其他宿衛軍。
四軍指左右前後四軍,每軍有1000人,負責皇宮宮門警戒,前後左右表示方位,說白了就是東城門守衛軍、西城門守衛軍等。
六校營指原五校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加上新設立的細軍校尉。每個校營大約11000人。二營指積弩和積射二營,每營2500人,由積弩、積射將軍分別統領。
太子東宮同樣有宿衛力量,也可劃歸為宿衛軍,早期僅有左右衛率,後來又增加前、後衛率和中衛率,一共五軍總兵力1萬多。
外軍同曹魏一樣,中央軍派駐地方的軍隊,一般由帶有「都督某州諸軍事」頭銜的人(大多是西晉宗室)率領,都督制能促進西晉政局安穩,卻也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兩晉時期,車騎將軍沒有兩漢那麼顯赫了,當然這裡指的是權柄,而非地位,車騎將軍還是最高級別的那一波,不過權柄已經歸於「都督」手裡,東晉皇帝和地方士族平分權力,諸如王敦、桓溫都帶著「都督中外諸軍事」的頭銜,而都督也成了權臣標配。
西晉的中軍、外軍在內亂中消耗殆盡,使得匈奴、鮮卑、羌、氐等趁虛而入,使得神州陸沉,偏安江左數百年。這算是制度的錯,還是人的錯?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司馬懿篡權時魏國的君主是誰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閒談歷史:可惜的英主-曹叡
說到三國,很多人知名度極高,像是魏蜀吳的奠基或開創者:曹操、劉備、孫權,就算不喜歡或不讀三國也一定聽過他們的名字。
除了本身才能,三國演義的描述、電玩的推波助瀾才是讓這些古人活躍於現代人的原因;正因如此,小說電玩或媒體少提的三國人物,他們的能見度就消弱不少了。
像是同樣為君主,魏蜀吳中的曹丕、劉禪的名聲就遠不及他們的老爸;即便如果追究歷史,曹丕才是曹魏的開國皇帝並且開創了禪讓的SOP,讓後世無數篡權之人效法。
(我當老師出題,最喜歡問學生曹操是不是曹魏的建立者,結果一大堆都說是,唉~~~這個答案除了讓老師我搖頭,還會讓曹操曹丕兩父子從墳墓裡跳起來爭辯;曹操:「我是漢朝維護者,沒有我,天下有幾人稱王稱帝?」曹丕:「拜託我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地位,孫權都向我稱臣,結果大家只知道我那腹黑的老爹?」)
而劉禪才是維繫蜀漢四十多年的掌權者。
(劉禪:「大家聽過我嗎?」老ㄕ學生:「知道呀,你是扶不起的阿斗嘛。」劉禪:「我嚓!諸葛丞相過世後,我好歹繼續幹了三十多年皇帝,雖然最後蜀漢滅亡我要負責,但面對太強大的魏國連丞相都只能勉強佔上風,何況後期人才短缺?結果大家都覺得我是個智缺,這合理嗎?)
啊?問我孫權的繼承人是誰?嘿嘿,這難不倒我,答案是:孫亮。
嗯,好,就這樣。
(孫亮:「喂!你老師怎麼連基本介紹都省略了?有必要這麼邊緣化我嗎?」老ㄕ:「歷史上的邊緣人還算少嗎?我們還是趕快進入主題吧。」孫亮:「可、可惡。」)
既然第二代掌權人都已經存在感薄弱,那第三代掌權者自然能見度更低。
像吳國第三代的孫休,基本上都是被忽略,即便在他任內吳國的文化逐漸發展,但他的知名度竟然還不及那個搞出5000人龐大後宮並且性格殘忍變態,以至於最後搞垮吳國的末代君主-孫皓。
至於蜀國第三代……啊!抱歉,蜀國活不過三代。
但是魏國的第三代君主,在我心目中幾乎可以排進三國君主前四英明的行列;他,曾打的孫權滿地找牙;他,曾親抵前線準備力抗諸葛亮;他,在曹家真正掌權時開創魏國最大的版圖,甚至在文學上,他與寫出《短歌行》的曹操、製作出論述文學的《典論》的曹丕並稱為三祖,可見其文學才華。此人就是魏明帝-曹叡。
曹叡的老媽是鼎鼎大名的大美女-甄氏(有些人喜歡叫她甄宓或是洛神,老ㄕ畢竟不是小說家,所以我維持史料上的姓名記載),但也不知道甄氏那邊得罪了曹丕,有一天曹丕竟然下令賜死甄氏,甚至不準她能好好入殮,還要她披髮蒙面(表示這人死的沒面子)、用米糠塞滿口腔(相傳這樣死者在黃泉就無法說話,真狠,連死了都不放過)。
覆巢之下無完卵,曹叡的成長背景一直都有陰影,因為他不知道父親會對他怎麼樣(事實上,曹丕曾經考慮廢除他的太子地位);坊間甚至謠傳他根本不是曹家人,反而流有曹操宿敵-袁紹的血脈(甄氏嫁給曹丕前,其實已經嫁給袁紹二兒子為妻)(我看過一種說法,說曹叡長得高大英俊,這讓曹丕很不爽:「我那老爹長得又矮又醜,然後他那強大的基因讓我也長得很不怎樣,你小子竟然是個帥哥?你他祖宗的根本不是我兒子!」如果這個說法是史實,我想曹叡一定仰天長嘯:「長、得、帥、也、有、罪、呀?」)。
恐懼是曹叡成長的搖籃,但他最終沒有死於搖籃之中,反而是跨出了搖籃,昂首面對日後的每一個挑戰。
西元226年,曹丕病亡,曹叡接班。
雖然曹叡的魏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強,但是他的處境比起老爸曹丕困難的多;因為此時蜀吳重新恢復聯盟,這讓諸葛亮經過多年策劃後,能夠以奇襲的方式,猝然發兵全力北伐,一時之間,魏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被佔領,蜀漢大軍更以半月形的態勢逐步包圍關中的核心-長安。
當時眾多大臣都認為關中已是危局,朝廷最好先做出自保的方案,但曹叡卻下令:「啟用老將張郃率軍緊急支援,朕親赴長安為全軍後盾力抗蜀寇的入侵!」大臣詫異地看著年僅22歲的年輕君主,他們沒想到這個執政經驗如此羞澀的年輕人竟如此大膽?對於曹叡來說,恐懼他再熟悉不過,但他與常人不同的是,他沒有被恐懼摧殘成退縮之人,而是獲得隨時面對危機需要的冷靜和膽識。
那一年,魏國大將張郃突擊街亭成功,在後路可能被阻斷的情況下,諸葛亮被迫撤軍,曹叡化解了重大危機。但這不是曹叡最後一次在前線禦敵的紀錄。
西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除了率領空前眾多的十萬蜀軍,這一次,孫權也出兵攻打魏國,並且是出動三路軍隊分別襲擊合肥、江夏、襄陽。如果翻看地圖,會發現曹魏在西、東、中三路皆被攻擊;一個國家最怕的就是被夾擊,所以德國在一戰及二戰面對必然會被夾擊的情況下,都制訂出集中兵力先搞定一條戰線再說。同樣地,曹叡也需要找出最優先要搞定的戰線。
曹叡最後決定:「朕親率水軍支援合肥,先前有人建議召回休假的將士及出動大量的中央軍,朕覺得無此必要,這反而會造成休假將士的軍心不穩(有在放假時突然被找回軍中待命的國軍應該很明白那一肚子怨氣)以及民心的動搖;各地只需堅守挫敵銳氣,等到賊寇聽到大軍增援,必然不敢久戰就會自動退去。」
事情的發展和曹叡設想的一樣,親征合肥的孫權無法攻破要塞的防禦,結果聽到曹叡親自增援的消息,他老小子就撤退了。
而在魏國的西線,諸葛亮正使盡渾身解數,好使堅守不出的司馬懿踹共決戰。在諸葛亮幹話、奧步的挑釁下,所有魏國將士的仇恨值都累積到爆表,他們向司馬懿表示:「格老子地!請下令全軍出擊!我們寧願死都不能忍受諸葛亮那個賤貨!」當司馬懿說:「大家平心靜氣,就當諸葛亮的話都是假的……」魏國將領:「諸葛亮前陣子不是還罵你是妖豔賤貨,還要你乾脆穿女裝搞cosplay嗎?你沒膽我們有膽!讓我們出戰掛掉諸葛亮!」
「真要作戰,應該是諸葛亮掛掉你們吧。」內心os不斷的司馬懿只好說:「那我上奏天子要求出戰吧。」而接到請戰令的曹叡一眼就看出司馬懿是要藉由天子的威望壓下將士們的不滿,於是曹叡下令:「拿著象徵我身份的符節到司馬懿軍中,嚴令全軍禁止出戰。」
最終,諸葛亮無法突破魏軍的防禦,病逝於軍中。曹叡總算熬死了這一生最強大的外患。
之後,曹叡命令司馬懿遠征遼東,滅亡雄踞當地40多年的公孫家,進一步擴展魏國版圖。
曹叡雖然面對蜀吳都是防禦取勝,不像他爺爺曹操屢次吞併強敵那麼耀眼,但是能夠統管全局,並兩次趕赴前線,瓦解蜀國諸葛亮及吳國陸遜這兩大軍事強將的攻勢,而曹叡訂下的堅守西路祁山、中路襄陽、東路合肥的先防禦再反擊戰略一直被後來曹魏乃至司馬家的掌權人徹底執行,曹叡在軍事上的有膽有識絕對值得讚揚。
非常可惜,這樣有才的英主竟在35歲那一年就病逝(或許他和曹丕都早死這一點終於證明了他們有基因上的遺傳)。曹叡死後,曹氏宗親會似乎人才殆盡(除了被評為武似曹操文似曹植的曹髦可能是例外),即便曹叡已經讓宗親中的曹爽擔任輔政大臣輔佐即將即位的年幼皇帝,無奈曹爽自己不爭氣,最終讓司馬懿逆襲奪得實權,可
只能感嘆沒有人能真的機關算盡呀……
說了這麼多,講結論吧……我覺得這預告片的曹叡演的真好!讚!
#都說是閒聊所以結語當然沒有要太認真
#我不喜歡被漂白的司馬懿但我喜歡這愛恨分明雄姿英發的曹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