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而外的美~~腸-皮膚軸(gut-skin axis)]
有人問我:「王醫師,皮膚漂亮跟腸道菌有關嗎?」
當然有關!!而且「吃進去」的影響遠大於「擦的」
許多人類和動物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範圍超出了腸道,是導致許多遠處器官系統功能失調的原因。
皮膚是僅次於腸道第二個微生物居民最多的地方,腸道跟皮膚也是最大的兩個免疫系統跟神經內分泌器官,腸道菌(例如:雙歧桿菌)跟他們的代謝產物(例如:丁酸)調控身體的T淋巴球,走向不同移除抗原的路徑,包括對抗病毒跟細胞內感染的Th1, 跟過敏還有寄生蟲感染相關的Th2, 還有細胞外細菌跟組織間平衡跟自體免疫相關的Th17。
就像第一型糖尿病被發現跟「腸道菌失衡」(dysbiosis)有關,這些小朋友在病發前,腸道菌不知為何「意見衝突」「溝通失調」(disconnection)造成身體開始攻擊自己胰臟製造胰島素的細胞。
這也就是為何「飲食」跟皮膚有很大的關係,以痤瘡(青春痘,acne vulgaris)來說,研究發現高飽和脂肪跟高糖的西式飲食會使腸道的菌相異常發生、致病菌增加造成內毒素上升、好菌下降導致腸道屏障出現破洞,於是發炎訊號從腸道壁跑到全身引起發炎,在皮膚的表現就是透過「SREBP-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 1 )增加了皮脂腺內游離脂肪酸跟三酸甘油脂的形成,助長了痤瘡桿菌的生長跟發炎性痘痘的形成。
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在皮膚表面屏障有缺陷的情況下,吃到致腸道菌紊亂的食物,就會讓發炎更嚴重。
近期許多乾癬(psoriasis)的標靶藥物,跟Th-17的路徑有關,其實很多好菌都會 #適當呈現抗原給我們的腸道,維持一定的免疫活性(inflammatory tone),所以即使腸道充滿了常在細菌,但都沒有感染的發生,但當 #致病菌有不正常增生的機會(例如不健康的飲食造成致病菌容易滋生的環境、破壞腸胃的無氧狀態跟酸鹼性),免疫系統就會從低度反應變成大量激活,造成器官組織的傷害。
這也就是為何乾癬治療上抑制介白素17(IL-17A)的藥物,有少數報告顯示會讓發炎性大腸炎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惡化或是增加其他感染風險,就是因為Th-17這個跟免疫相關的路徑其實有著保衛腸道屏障的功用,過度抑制也會弱化腸道正常免疫機制。
十八世紀法國政治家兼評論家薩瓦諾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告訴你,你是個什麼樣的人。」
(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吃什麼,相什麼」,病從口入影響的不只是內在健康跟外在身型,還有妳的皮膚健康,除了個人的先天基因,更多要考慮的,是飲食跟腸道菌互動的後天基因。
#吃甜就冒痘對我而言屢試不爽
World J Dermatol. Nov 2, 2017; 6(4): 52-58
Front Microbiol. 2018; 9: 1459.
Published online 2018 Jul 10.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