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吃苦教育更重要的事』
前幾天在 親子天下 讀到這篇文章
「當美國家長遇上虎媽學校,值得學習的吃苦精神」
(https://goo.gl/3VNgyi)心裡有一點無法認同。
文章說的「吃苦」是指在面對課業壓力時,小孩所能承受的範圍。
事實上,才剛開學才一個月,中國就接二連三的發生學生跳樓的事件,而這些負面的事件往往都是「被隱藏」的新聞,中國學生的自殺率絕對比書面上統計的還要高出許多。
人生的苦難不是只來自於課業,更何況「吃為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念,能夠適用於每個人身上嗎?
中國近年來很流行「吃苦教育」,許多父母認為下一代的生活富裕、抗壓性太低,如果不讓孩子吃苦,會造就唯我獨尊的一代,於是用人為的方式,刻意製造「吃苦耐勞」的環境,來磨練孩子的心性。
暑假中國有個引起廣泛討論的例子,著名相親節目「非誠勿擾」固定佳賓樂嘉,為了磨練孩子的耐力,用4天走完76公里沙漠,樂嘉對4歲女兒的表現頗為自豪,卻引起兩方不同的輿論。
有些傳統經過歲月的淬練,仍然值得我們傳承給下一代,但有些舊有的觀念,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稍為轉換改變。
就拿「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觀念來說,是過度將苦難的價值放大,在現實生活中,吃苦吃得多的人,未必能成為人上人,只是在過度強調正面能量的社會裡,這是多數人不會提到的負面結果。
今天我讀報時讀到一個故事,一個孩子生於三代都是中低收入的家庭,用正常的眼光來看都會認同這是一個正在吃苦中的孩子!當一般孩子放學可以吃點心慢慢寫功課的時候,這個孩子要幫忙做家事還得去打工。
他喪氣的表示想翻轉自己命運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他的長輩失敗了,他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他吃的苦夠多了吧!可是他的家庭、甚至是整個社會沒有力量可以支撐他翻轉命運,成為人上人對他而言是很遙遠的夢想,他只求自己能脫離貧窮就好。
每次看類似的新聞,記者都一定會問當事人「下課後要幫忙做家事、打工覺得辛苦嗎?」而這些孩子也固定回答「不會」,這也不過是記者拿一般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粗茶淡飯有些人甘之如貽,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是苦難,一個人所謂的幸福,也許是另一個人眼中的苦難,定義不同如何相比較。
所以,父母怎麼能安排「苦難」讓孩子去品嚐呢?父母刻意製造的「苦難」就是孩子實際人生的「苦難」嗎?刻意製造的吃苦教育,是孩子成長中的災難,是沒有必要的做法。
比吃苦教育更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孩子面對人生的價值觀,我們不能控制人生的遭遇,卻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態度
遇到挫折困難勇敢克服
擁有幸福更要學會珍惜
批評苦難不如創造幸福
老子在道德經51章提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孩子的生長發育不是我們能控制的,做父母的我們不過是在替上天暫時照顧這個生命,生育孩子而不把孩子據為己有當作私有財產,養育孩子而不覺得自己了不起有功勞,當孩子獨立長大成人後更不要事事為他做決定,主宰孩子的人生,這樣才是上德的做法。
與其刻意製造誇大不符合實際生活的吃苦教育,不如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只要孩子可以做的事情,絕對放手不代勞,給予機會獨立完成才能養成孩子對自己的責任心,不管是做家事、照顧自己,從小事開始隨著孩子年紀慢慢擴大範圍,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從中學會如何安排自己生活中各種人事物,也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觀。
#吃苦教育不如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歡迎分享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