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寧靜並不存在於森林
#而是存在於身處森林的我們心中
.
林裡的寧靜,跟城市或附近街道的安靜不一樣。
.
因為森林裡不是全然的安靜。鳥兒歌唱、葉子摩擦的聲音,會一層層地從樹枝上傳下來;花栗鼠互相追逐、鹿穩健地踏步,以及昆蟲發出的卡嗒與嗡嗡聲,也會一層層地從地面傳上來。森林中的寧靜並不存在於樹林,而是存在於身處森林的我們心中。這就是我們來到森林所追求的,在遠離一切、甚至包括我們喜愛的事物幾天之後,深入全身心的寧靜。有時候,跟所愛的事物也需要保持點距離。
.
我們在高聳的松樹下找到一塊空曠的營地,松樹的針葉為帳篷鋪好了厚地毯。樹叢中間還有不少空地,可供我們散步或觀察動物的日常行為。望向遠處,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升起的山峰,比山丘還要高但不算是山。我們發現一個可以生火的地方,就把睡袋拿出來,整理了一下食物,把露營椅放在最適合看日落的地方。之後,我們隨處走走,找到一條湍急的溪流,我用手指撥著水流。接著發現一條前人走過的小徑,可以直通湖泊,沿途我還搜集了一些光滑的扁平石頭,可以用來打水漂。
.
晚上,我們觀賞螢火蟲。牠們就像移動中的星群,我發現牠們移動的形狀很像白天雲朵變化的形狀。在此同時,我覺得我的身體系統非常平靜,我又重新找回專注。有時候,在忙碌的工作、家事與各種待辦事項中,我的心思很難停在我努力為它開闢的路徑上。我無法維持注意力,會忘東忘西,事情只做一半。在這裡,我卻發現我可以仔細聆聽早上鳥叫的聲音,或看著湖裡的米諾魚在我腳踝旁邊繞圈子,所有感官都能留在當下。當然,這些感受不是同時發生,但的確都發生了。
.
明天我們就會打道回府。我準備好要回去了,但今晚,我希望更深入那層寧靜,完全獨處一些時間。我們兩個都希望如此。雖然在一起很好,但是各自分開也很有吸引力,所以我穿上健行鞋,出門踏上一段小徑,想要找一個可以看星星的地方。
.
那天晚上沒有雲,我越過營地邊緣那排樹木,輕易就找到一條路。有個地方,走到那裡需要幾分鐘,我邊走邊感受腳下的路徑,腳似乎更能找到對的位置,靴子能平穩地踩踏上去。這是我有時會忘記的事,若養成習慣,就會越做越好,不管是在山中健行、學一門新語言,或只是在事情不順時多點耐心。我母親經常說:﹁今天說一句好話,明就會過得更順利。﹂
.
我帶著一條舊格紋毯子,抵達後,我把毯子抖一抖,蓋在平坦的岩石上,然後全身躺上去,雙手枕在頭下方,一隻腳跨在另一腳上,十足的觀星架勢。星星明亮得叫人屏氣凝神,我幾乎捨不得眨眼。我太習慣與街燈、電子看板、高樓共享的天空,星星只是背景中模糊的一塊,但在這裡,它們佈滿了整個天空。星星亮得令人詫異,儘管它們距離我們那麼遙遠,感覺卻伸手可及。
.
我想著自己在這塊岩石上,在這片連綿的森林中,接著讓自己的視野擴大。我把視角拉得更遠,納入更多空間。我想著周遭的城市、國與國之間的邊界,還有廣闊無際的海洋。我將自己想成一丁點亮光,跟著其他幾十億顆微小的亮光,點亮我們的藍色小點。我進一步擴展我的思考範圍,將空間延伸到望遠鏡看不到的地方,或經由方程式所能預測的範圍之外,想著如果我們跨過去,可能遇到的不是一大面牆,而是更多無盡的廣闊空間。慢慢地,我開始把視角縮近。
.
我把思緒從太空、行星與太陽,拉回到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腦中把大陸的形狀、地景、湖水與周遭的山巒縮得更近,畫面回到這顆岩石與我的身體上。我感受到氣息透過鼻子流動,還有放鬆的緩慢心跳。我感受到四肢的重量與身上衣服的觸感。
.
在這過程中,我的視角又重新校準了。我來,是為了尋找寧靜,我也找到了,我的身心靈都重新歸位,記起我是誰,什麼對我才是重要的。我準備好要回去了。祝你有個好夢。
.
.
------
本文摘錄自《大人的床邊故事:千萬次下載,助你安定情緒、輕鬆入眠的正念冥想》,作者: Kathryn Nicolai
了解更多👉🏻 https://bit.ly/3rlKJM5
.
這是一本讓你看了會睡著的書。作者將正念融入一篇篇甜美且撫慰人心的小故事,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自然而然學會正念冥想與自我疼惜,藉以安撫緊張的神經、疲憊的大腦,安然入睡,良好的睡眠習慣也得以慢慢養成。
.
#哇賽心理學 和 遠流粉絲團 #遠流 出版社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的安心入睡小物/方法,或是「 #大人的床邊故事」,我們將在7/26抽出幸運獲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0的網紅哇賽心理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追劇也能恢復精力嗎?確實可能!當我們能抽離繁瑣情境,進入比較不耗腦的狀態時,就可以慢慢恢復精力。」 👂本集重點。超長會議,沒發言卻累得像狗(02:28)。 疲倦三力:腦力、心力與體力(05:44)。 累到不行,還要報復熬夜滑手機(09:21)。 看廢片玩糞game,轉移注意休息法(12:2...
哇賽心理學手帳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用正港的認知作戰,破解疫情的訊息焦慮】
「每天都有新增和死亡案例,超絕望的怎麼辦?」
「如果打不到疫苗,還要撐到八月以後,怎麼辦?」
「現在空氣根本有毒,我就算戴口罩也不敢外出看病,怎麼辦?」
.
以上這三種「怎麼辦」,是自三級警戒以來,我在會談室聽見最多的類型。它們各自代表了對疫情的絕望、打不到疫苗的焦慮,以及觸碰外環境的恐懼。
.
但仔細談過之後,我發現這些問句的共通點,都是在「認知」上出現了盲點,在缺乏完整訊息的情況下便倉促判讀。由此可見,病毒不但會攻擊呼吸道,還順便了襲擊我們的大腦,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使用正確的認知作戰策略,合理判讀訊息,由此降低疫情引發的焦慮。
.
同一條訊息,穿過不同的視網膜,流進不同的大腦迴路,就會產出不同的想法,衍生不同的情緒。因此記者會直播一結束,有人放心,有人焦心,同樣都接收到確診與死亡人數,施打疫苗的時程安排,或是戴口罩的呼籲,但每個人的大腦畫面就是不一樣,當中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解讀訊息」。
.
面對大量的疫情訊息,若要從認知觀點破解焦慮,避免想法往死裡鑽,這裡提供三招:
.
1. 完整判讀:完整接收訊息,不單看帳面數字
2. 平衡觀點:任何訊息皆有其正負向效應,雙向解讀,能避免產生極端情緒
3. 換位思考:以事實為依據,從決策方的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
.
若將上述三招,套用在開頭三個問句,我們來看看有什麼結果:
.
首先,「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這兩組數字決定了我們一整天的心情,無論染疫或殞命,都是令人難過的事,我們都很希望有天打開直播,確診人數那格會把嘉玲找回來。我相信嘉玲有天會回來,但要它瞬間歸零,抱歉不可能。
.
我的孩子曾在去年初感染一般肺炎,幸虧新冠疫情彼時尚未爆發。當時除了讓他施打抗生素,能做的就是每天徒手拍痰。我和太太都很清楚,X光片的白色陰影不會隔天就清空,沒那麼好康,我們必須耐心地拍痰,持續讓他吸藥劑,濃痰才會慢慢退散,肺葉才會還原,過程中即便卡關,也只能等待。
.
現在,整張台灣的疫情地圖,就跟當初那張X光片一樣。因此我們必須有心理準備,在抗疫的過程中,無論是「新增病例」與「死亡人數」,都一定會持續出現。要這些數字突然大幅降低甚至歸零,是不合邏輯的期待,但數字一直出現,是否就代表疫情沒被控制,這倒未必,因為我比較在意的數字,反而是「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
.
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呈報的是現況,但「篩檢陽性率」與「死亡比率」反應的是趨勢,趨勢才能代表疫情的起伏。因此我想請大家調整一下解讀方向,從這兩組數字著手。
.
在疫情肆虐一個多月之後,倘若新增病例變多,可能因為是篩檢人數增加,如果陽性率跟著變高,那才有沮喪的空間。若陽率不變甚至變低,那代表「安全人數」也相對增加。至於死亡人數,除了看比例(https://pansci.asia/archives/323823) ,也要試著理解「死亡原因」(包括年齡與疾病史)與「感染型態」(不明原因或家庭群聚)。
.
帳面數字,很容易成為操弄點擊率或民意對立的素材,我們可以被牽著鼻子走,也可以更完整且仔細地解讀這些訊息,焦慮的程度,取決於我們的切入角度。
.
第二,關於疫苗的施打焦慮。當前疫苗存量吃緊是個事實,倘若排在施打順位後段,甚至無法擠進梯隊的民眾,一定會感到沮喪,甚至絕望。但我想帶大家進行「觀點平衡」,分享關於施打疫苗的「正負向效應」,這是一種避免情緒走向極端的方法。
.
五月初,在我接種疫苗後兩周疫情爆發。我的身體因此多了一道防線,這是正向效應。但和往常相比,我反而更戰戰兢兢,因為我很擔心自己一旦鬆懈會波及兩個孩子。因此疫苗對我而言,不僅是種抗體,更是一種提醒。如果有「即便打了疫苗,心態也不見得比較放鬆」的案例,我就是其中之一,對我而言,這種焦慮是個負擔,也是一種負向效應。
.
無法接種疫苗的負向效應,是擔心染疫的恐懼。然而相較於疫苗,更重要的是「態度」。在排除職業風險的情況下,一個沒打疫苗,但能時刻提高警覺,做好自我防護的人,他的感染風險或許會小於打了疫苗,心態卻開始鬆懈的人。畢竟疫苗的作用,不是打造金剛不壞,而是預防重症。
.
疫苗是強悍的後盾,若能接種當然最好,但若你尚未施打疫苗也未確診,千萬別絕望,因為過去一年你都挺過來了。無法施打疫苗,會讓人格外謹慎,這是它帶來的正向效應。現在大部分的路人,態度都比前兩個月還要正則,你能做的,就是跟往常一樣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定時消毒門把,不要心存僥倖,疫苗到位之前,你的日常習慣與警覺心態會成為最實用的護具。
.
最後,關於「空氣有毒」的部分,要從一張防毒面具說起。有位案主的老木,由於每天接收里長「建議降低活動度,外出強制戴口罩」的洗腦式廣播,日子一久,便將兩件事連結起來,然後深信外界的空氣有毒。
.
更麻煩的是,她必須定期到醫院復健,但醫院對她來是說修羅戰場,因此她選擇戴防毒面具進醫院(她兒子是軍事迷),沒人能動搖她的意志。母親對此外部環境的不信任,讓她深感困擾。
.
於是在某次會談中,我們針對防疫策略進行「換位思考」,以事實為根據,經過角色扮演,重新調整了對空氣有毒這件事的看法,然後由她轉告母親:
.
「戴口罩的目的,不是讓人害怕空氣有毒,而是防止病毒傳染。」
.
當然,戴口罩的初始目的絕對是為了降低飛沫傳染的機率,然而三級警戒當前,政令禁止群聚,一脫口罩就要罰款,飛沫要在街上橫行的機率,應該比先前低了一些。因此根據上述「事實」,現在站在決策方立場,重新理解防疫原理之後,戴口罩一舉反而比較接近某種「自我約束」,目的是一起讓公共環境變得更安全,而不是讓大家更害怕外界的空氣。
.
畢竟,空氣有毒與否,始終取決於群體的憂患共識。
.
因此即便在低活動度呼籲下,該走的行程,也不用過度焦慮,只要大家都做好自我約束,病毒不會主動敲門。倘若病況嚴重,建議還是及早就醫,畢竟醫院比一般單位還要重視環境清潔,醫師比一般人還要擔心人身安危,醫院之所以比其他機構更容易出現確診病患,不一定是防護做得差,而是因為它們接收的潛在病患樣本數比一般單位還要多得多。
.
然而考量身體抵抗力,年齡過老、有慢性病史或幼齡孩童,只要病況不是太嚴重,仍然建議暫緩就醫。
.
三級警戒未歇,疫情訊息撲面,把現況想糟絕對是人之常情,畢竟現有牌面算不上漂亮,而我們每天又被提醒沒有樂觀的條件。但經換位思考,我相信這種提醒不是恐嚇,而是為了維持危機意識。
.
使用認知作戰調整想法,並非為了自爽,或對危機視而不見,而是避免讓情緒走向極端。若只對訊息單向判讀,囫圇吞棗,很容易讓人對現況感到絕望。但若能仔細解讀訊息,通盤考量正負向效應,即便現況變得險峻,訊息依舊不利,我們都能做出適當的應對之舉。
.
一旦大腦能合理解讀訊息,心理解毒便指日可待。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疫情期間,相信大家不管在生活、工作中,多少會遇到一些不適應的地方。下一棒,想點名 哇賽心理學 的佳璇心理師來跟大家分享,她在疫情期間,還觀察到那些常見的困擾,又有怎樣的秘訣想跟大家分享~
.
【疫情期間,心理師教你的心理照顧秘訣・文章串連】
.
完整文章串列請看下方留言喔
哇賽心理學手帳 在 哇賽心理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時候跟別人吵架翻舊帳時,會發生一種情況,就是雙方的記憶不同,明明對方以前做過一件錯事,但是他現在卻不承認呢?而且這事情明明很嚴重,他卻對自己做過哪些行為都不清楚了,真是個混蛋啊...
好的,這個也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有研究發現人們對於自己做過的不道德行為會記得比較差哦,就算記得也會比較模糊,不像其他事件有良好的記憶。
看來人類的記憶真的很微妙啊,並不像錄影機一樣會精確錄下來,其實會有很多因素影響啊...
📌不錯過哇賽心理學
【網頁版】點選正上方的讚將我們設定為「搶先看」。【手機版】從上方標有⭐️的選單,設為「搶先看」模式。您就可以掌握我們的第一手消息囉!
哇賽心理學手帳 在 哇賽心理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追劇也能恢復精力嗎?確實可能!當我們能抽離繁瑣情境,進入比較不耗腦的狀態時,就可以慢慢恢復精力。」
👂本集重點。超長會議,沒發言卻累得像狗(02:28)。
疲倦三力:腦力、心力與體力(05:44)。
累到不行,還要報復熬夜滑手機(09:21)。
看廢片玩糞game,轉移注意休息法(12:21)。
三小休息法:抽空轉換身心(17:53)。
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22:28)
本集內容出自心靈工坊出版《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一書,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可進一步參考此書,
bit.ly/2PIYuDh
___
這個節目專門聊心理學,不管是生活、育兒、司法、自我成長...等,只要跟人有關就有心理學在裡面。但我們不是心靈雞湯那種感性的,而是大腦牛肉湯那種理性的。透過理論與科學研究來談心理學,而不是哪個大師說了算。
若你覺得我們節目不錯,請記得要訂閱哦。也歡迎來跟我們聊聊
哇賽!心理學
👇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onyourpsy/
👇Telegram頻道t.me/onyourpsy
👇IG帳號www.instagram.com/onyourpsy/
___本系列使用音樂:youtube音效庫www.youtube.com/audiolibrary/music?nv=1
主談:蔡宇哲
統籌:N.
哇賽心理學手帳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聽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這裡跟你做分享哦!
就是呢,有一對新婚夫婦,他們到賭城拉斯維加斯去度蜜月,他們花了1000塊美金,在賭場裡玩了一天;結果呢,跟大部分人一樣全部輸光了。
到了晚上,他們回到酒店準備休息的時候,丈夫發現喔他自己的口袋裡,還有一個價值5塊美元的籌碼;上面呢莫名其妙的貼著一張,寫著數字17的紙條。
丈夫呢,就認為這是神對他的某個暗示,所以呢,他都沒有換衣服,就穿著睡袍直接跑到樓下的賭場裡,把這個籌碼壓在數字17上面。
結果還真的被他壓中,賠率是一賠35。他獲得了175塊美元,他又繼續把這175塊喔,壓到17上面。
結果又贏了,獲得了6125塊,接下來呢有如神助,他不斷的把他的賭注押在17上面,而且不斷的贏了。
幾局之後呢,他的賭金累積到了2.6億美元,哇賽!這是個天文數字啊!
然而當他把全部的賭資都壓到17的時候,最後一次,幸運女神離開了他,賭局的結果是開18,他輸掉了所有的錢,於是呢就悻悻然的回到房間。
在房間裡的妻子就問他說,你剛才急急忙忙去了哪裡?他就說我剛剛又去賭賭了幾把。
而妻子問他說結果怎麼樣?他淡淡的說,沒怎麼樣,我輸了五塊錢。
好的!這個故事說到了這裡,你聽到了什麼?你可能會對於那2.6億感覺很後悔,甚至於你會覺得如果是你的話,你可能早就收手了。
那當然了,我相信你自己一定會收手,但是呢,我更相信人性。
然而今天呢,我不是要跟你討論收不收手的問題哦,我要跟你討論的,是他最後的反應很有趣,在他的主觀認知裡,他不覺得自己損失了2.6億,他只覺得自己損失了5塊。
而這個5塊,是他從一剛開始就進場的籌碼。這中間到底發生什麼事了?他怎麼會對這中間的差異,有這樣子自我合理化的解釋呢?
其實這樣的狀況,透過這個故事產生了一個極端化的效果,可是你我生活當中,就沒有過那種經驗嗎?
比如說吧,你如果在路上撿到了1000塊,這個時候你對於這1000塊的感受,你會把它當1000塊嗎?
當你在花錢的時候,在動用這1000塊的時候,你真的會很理性的把它跟你自己,透過你的勞力賺來的1000塊,一樣的等量齊觀嗎?
我想是不會的吧,如果再延伸來看,每當你領到三節獎金、年終獎金的時候,那一陣子會不會特別的大手大腳啊?
好像在那個狀況底下,錢已經不是錢你;可以對它有更多的自由,但是其實這背後叫做是更多的揮霍。
可是如果是一樣數字的錢,是你領到的月薪,你還會這樣花嗎?
再來,繼續談消費。你去買東西的時候,你用現金支付,跟你使用刷卡支付,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體會到,它在感受上的細微差別?
好像當你不是拿貨幣,一旦你是用信用卡,你有沒有感覺好像要你拿五千塊,我們俗稱的五張小朋友,你會感覺到很痛,你可能會猶豫再三。
但如果你是刷卡呢?刷個五千,甚至於是刷個一萬二,你可能都有點無感耶!當然了,最有感的時候,就是你收到信用卡帳單的時候嘛!
所以喔,我常常遇到許多案例,他其實在財務上很困擾,真的仔細的去分析,並不是他賺的錢不夠,而是他常常在某些時空、某些狀況底下,他並沒有把錢當錢。
我們假設一個狀況哦,如果剛剛講的那個故事的主人翁,他每一次下注,他每一次賺到的錢,他都把它記錄下來、他都把它記帳。
其實不要小看這個動作喔!讓他每一次賺到的賭資,而把它記帳的那一刻,它同時也給自己的心裡一個很強烈的暗示,什麼樣的暗示呢?
就是這一筆錢,從他贏來的賭資,變成是他的錢。請問一下,你贏來的賭資你會怎麼花?而同樣的錢,那是你的錢,你會怎麼花?
你有沒有發現,你在花你的錢的時候,會不會更加的謹慎一些呢?
好!一樣的道理,現在的時代,如果不讓你用塑膠貨幣,不讓你用一些虛擬的支付,好像也蠻奇怪的,因為這畢竟是趨勢嘛!
可是你每當在做出這樣的消費,當你信用卡刷下去的那一刻,當你用線上支付支付的那一刻,你有沒有同樣的去把它記錄下來?
如果你有這個動作的話,你就會很清楚知道,那是你付出去的錢,那是你的支出,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而已。
你會發現喔,有時候信用卡可怕的地方就在於,你刷卡的金額不管是多少,它就是一個動作而已。
可是如果你是付紙鈔呢?你想想喔,如果今天要付出一萬塊,是十張一千塊耶!你怎樣也要數十次一千塊吧!這個動作本身,就足以讓你對於這樣的消費,更加的謹慎。
所以當我們談到這裡,你可能已經聽出來了,我在談什麼?我在談的就是「記帳」!記帳它不止記錄了我們的支出,也記錄了我們的收入。
然而不管你記錄的是「收入」還是「支出」,在你有「記」,不管你什麼樣的載體,你可能用APP、你可能用手寫。
當你有「記」的那一刻,你會發現那個錢,不管你用什麼管道取得?或者是你用什麼樣方式支付?在你記的那一刻,它就會變成是你的收入、跟你的支出。
當有這樣的心理框架之後,回頭看看我們這個故事的主人翁,他可能不會真的拼到2.6億。
他或許有可能在過程當中,他賺回了當初帶進賭場的1000塊美元,他就收手了,那又如何?至少他回本了啊!
可是呢,這個故事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沒有把錢當錢,所以這2.6億,成了他這一輩子永遠的遺憾。
而這樣的一份遺憾,我猜他可能需要花比1000塊,還要更多更多倍的錢,都不一定能夠彌補回來。
然而當你聽到這裡,問問自己,你有記帳的習慣嗎?你知道什麼叫做「有效的記帳方法」嗎?
更重要的一點是,就算你有做,那你知不知道,影響我們對財務、對金錢,其實背後有很多是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的內在心理狀態,帶給我們的影響。
如果你沒有去深入這背後最深的議題,你會發現,你可能在形式上做對了很多事;但總會在一些你不預期的地方,讓你的錢又不見了,又或者是讓你沒有辦法去享受到,你所累積的這一切的財富跟資源。
我常常說喔,人生應該是來享受,而不是來忍受的!而「錢」,往往又是最多人,對它最糾結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想要從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去探索你自己內在的金錢觀念,到底從何而來?
到底要怎麼樣,真正的把錢當錢?到底要怎麼樣去管理自己的慾望,讓你養出富有的體質?
甚至於可以越花越有錢,你可以好好期待,我們即將在12月2號,即將要上線的【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
這一門課是嘉玲老師,她打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幾乎從她大學時代就開始做準備了!因為她的大學唸的是經濟系,而後來你所知道的心理專業,是在研究所的階段所養成。
然而更重要的一點是,這麼多年來,我跟她,我們一直在實務工作裡前進,而這一份實務工作,並不是指個案的輔導而已,我們同時也是一個創業者。
所以呢,我們結合了這些經驗,跟我們實際教練幫助很多人,去穿越財務的困境,我們把它結合、打磨成為【理財心裡學】這一門課。
我相信它絕對是有別於一般你在市場上,能夠參與到的財務課程。
它能夠陪伴你,看見你內心最深刻,最需要了解的部分,請你期待我們在12月2號,要推出的新課程~【理財心裡學】。
歡迎你的加入,也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們很期待你的加入,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