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來自意識的深處。」
.
厄拉科斯星盛產珍貴香料,弗瑞曼人飽受勢力龐大的哈肯能家族奴役與剝削,哈肯能家族因香料而富裕。皇帝下詔書要求哈肯能家族退出厄拉科斯,改派頗受敬重的亞崔迪家族進駐,讓兩大勢力相互制衡。亞崔迪家族的領袖雷托公爵,育有一子保羅,保羅的母親潔西嘉是貝尼潔瑟睿德姊妹會的成員,潔西嘉認為兒子是救世主轉世,從小訓練兒子姊妹會的祕技。年輕保羅擁有預知能力,在夢境中看見戰亂、死亡、以及與一名神秘女子的相識......
.
期待多時,終於在大銀幕看到 #Denis_Villeneuve 導演的《#沙丘》。電影有沒有比大衛林區的舊版好看?這麼說吧,《沙丘魔堡》與《沙丘》之於我的觀感,大概就像提姆波頓版的《蝙蝠俠》之於諾蘭導演版的《蝙蝠俠:開戰時刻》,舊版是暗黑童話(奇幻)外加創作者獨有的奇妙(怪)創意(趣味性十足),新版則是敘事與特效更穩重更寫實更成熟之作。前者較多童心,後者較為成人,呈現出來的效果天差地別。
.
「誰說禮物一定是種獎勵。」
.
我不討厭《沙丘魔堡》,即便它的劇情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但影片的想像力還是帶給我許多的觀影樂趣。Denis Villeneuve 的《沙丘》沒有大衛林區版的天馬行空,但它將不同家族間的政治角力處理地有條不紊,即便人物繁多也不會令人感到混亂:皇帝聯手哈肯能家族壓制亞崔迪家族,亞崔迪家族猜到皇帝的心思,急欲與弗瑞曼人結盟,貝尼潔瑟睿德姊妹會遊走在不同勢力之間,確保自己能站在順風位置,掌控權力走向...看過《沙丘魔堡》,才會明白「#把一個龐雜的故事講得條理分明」有多麼地不容易又有多麼地難得!
.
《沙丘》的敘事流暢、配樂很漢斯季默、影像構圖絕美,劇中出現的:屏蔽裝置、蒸餾服、撲翼機(這不是《#風之谷》嗎?!)、飛行燈等道具設計,不走「浮誇」的科技感,而是讓人覺得「現實生活可能真的會出現這樣的物件」的感受。另外,《沙丘》片中的「魅音」、躲避沙蟲的步伐、夢境的呈現等,也處理得不讓人尷尬(這點大勝 #旁白多到讓人惱怒 的《沙丘魔堡》!!)。
.
我也喜歡《沙丘》的演員群戲,飾演保羅的 Timothée Chalamet、飾演雷托公爵的 Oscar Isaac、飾演鄧肯的 Jason Momoa、飾演哈肯能男爵的 Stellan Skarsgård(大衛林區版的男爵像是噩夢般的存在,油膩,噁心,兩版相較,舊版讓我印象更深刻)等,整齊精彩,但不得不說,《沙丘》的最大亮點是飾演保羅母親的 #Rebecca_Ferguson,深情、堅強、脆弱,心機,每個面向都處理得很好,而且,片中有一幕母親和保羅在沙漠中更衣的戲,母子倆互看一眼(擔心會被看到裸體),我覺得那場戲超曖昧超有味道的(甚至覺得有...情愫在空氣中飄蕩)!
.
一次穩紮穩打的出擊,《沙丘》沒有讓我失望,未來若能順利推出第二集,一定去戲院報到!!
哈 利 波 特 演員 死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完美劇金牌製作萊恩墨菲的「艷放80」 (POSE)今年第三季最終回,有種依依不捨的感覺,說明好劇能打動人心,果然艾美獎再獲提名,這齣講80年代紐約LGBT(女同、男同、雙性戀、跨性別)族群先驅的故事,華麗、殘酷、溫馨、傷感,幾乎由LGBT 包辦幕前主要演出與幕後製作的這齣美劇,堪稱是深入美國彩虹族群文化與衍進的透視鏡,有如LGBT版的「喜福會」。
三季故事架構主要在於「家庭」與「舞場」。但這裡的家庭並非原生家庭,而是由被原生家庭拋棄的跨性別者 (舊稱人妖與變性人)以「母親」 (Mother)身份自居,收養同樣不被見容原生家庭而流落街頭的性別邊緣淪落者,這些家庭成員相互依持包容、也有爭吵分歧,有「女兒」羽翼漸豐後背叛「母親」出來另組「家庭」、自己做「母親」再收容子女。
「舞場」 (Ball Room)也非一般跳舞池,而是80年代紐約LGBT特有的地下舞場文化,聚集著跨性別、性小眾、邊緣人,隨著每次競賽的主題做特殊妝扮變身,爭奇門艷奪取獎盃 (90年代才演變成對嘴演唱的變裝秀),劇中幾大「家庭」的「母親」帶著子女在「舞場」挖空心思的變裝走秀,拚個你死我活是全劇妝髮服裝設計與視覺享宴的一大看點 (艾美獎技術提名)。
2018年首季有80年代川普時代的初現,象徵金錢的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川普大樓裡,白人上班族迷戀跨性別黑人美女造成的動盪; 下城區同志夜店也有階層之分,跨性別者最被歧視拒絕入內。
2019年第二季從90年瑪丹娜名曲「Vogue」風靡,舞場舌璨蓮花主持人比利波特 (以首季獲艾美獎視帝的黑人同志男星)片頭詞,「The category is: live、work、pose」競賽項目是「生活、工作、姿態」。這裡的「姿態」當然是指LGBT族群要勇敢活著的生命姿態,同時也是包括瑪丹娜Vogue興起的折手舞所擺弄的時尚Pose。
被譽為2021上半年美劇佳作的第三季,在愛滋病恐懼侵襲下兩大家庭與母親開始蛻變,連珠炮罵人不嘴軟氣勢凌駕白人之上的母親始祖Elektra艾麗卡 (多明尼克傑克森)締造財富王國; 善良堅毅的第二代母親Blanca布蘭卡 (MJ羅德里格斯)愛情順遂子女成材,兩位演母親的黑人跨性別女演員都出色,尤其是今年終於贏得艾美獎女主角提名的MJ羅德里格斯,真想讓人鼓掌叫好。
家族最後一場舞會競演,MJ羅德里格斯與比利波特 (今年再度提名艾美視帝)聯手演出對嘴變裝秀,向黑人女歌神黛安娜蘿絲經典靈魂曲「愛比山高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致敬,也唱出這個歷經苦樂起伏的LGBT家族之愛; 以及試驗愛滋新藥露出生命曙光其實另有隱情的比利波特卸妝換上絲質睡袍翩然迎接死亡,都看到讓人熱淚盈眶。
「被奪走的那種自由、還是從沒體會過的自由,那種更糟糕? 」這是劇中角色砥礪勇敢追求愛與人生,很重要的一句對白,看完「艷放80」最大收獲會對LGBT族群有不帶偏見的認知與看法。
哈 利 波 特 演員 死亡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力女超人與女雷神的意見相左!?這不是漫畫電影中的情節或是同人的想像創作,而是兩位演員在現實生活中,對於近日以巴衝突抱持著不同看法的情形。最近的以巴衝突雖然在這週雙方終於停火,但已經造成了許多人民的傷亡。而且最關鍵的是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自二戰之後形成的緊張關係,仍舊沒有看到解決的方案,停火只是暫時將衝突再次轉為檯面下、非武力的形式。在中美貿易戰之後,國際秩序在各個國家民族主義的升高下,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內排他性民族主義情感與意識形態的影響。身在亞洲東緣的另一個可能衝突區域,我們也應該多認識與了解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並試著從中學習到如何理解衝突,最後將經驗帶回來重新思考我們的處境。
---------------------
「應許之地」上綿延世世代代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血恨,2021年5月再度升溫。在超過兩個星期的互轟中,數千枚的土製火箭與上千架次的戰機轟炸,不僅再一次炸爛了加薩走廊,以色列本土也面臨了十多年未見的大規模空襲警報。
儘管在美國的政治施壓下,以色列與哈瑪斯已藉由埃及的中間穿梭,已於5月21日清晨各自宣布「無條件停火」。但累積11日的狂轟濫炸,除了雙方共計242人死亡、加倍仇恨情緒之外,戰略意義上卻純屬「意圖不明」的無道理消耗戰。
在這場血腥互轟中,除了以色列與加薩的對抗,更還切分出更多細微的亂鬥支線,像是以色列猶太人與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社區互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哈瑪斯的內鬥、以色列朝野政黨的政爭,甚至是北美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與蓋兒加朵(Gal Gadot)的立場摩擦與分歧。
然而這場戰爭究竟所為何事?巴勒斯坦人認為,這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為了拯救政治生涯的見縫插針;以色列人則指控,被美國、歐盟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必定早有預謀,一切都是為了箭在弦上的「巴勒斯坦大選」?
但事實上,為了組閣鬥爭而疲於奔命的納坦雅胡,頂多只能算是戰爭之中的「被動得利者」,在哈瑪斯火箭發射之前,政治生命差一點要被終結的他基本無暇「設局」這麼複雜的族群鬥。
至於「哈瑪斯拚選舉論」則更為去脈絡化,因為巴勒斯坦的大選早已連續15年「因故無法舉辦」,在當前的政治現實中,也根本沒有任何條件能逼迫巴勒斯坦總統、法塔(Fatah)派的阿巴斯「發動大選」——反倒是戰爭的出現,才更替阿巴斯解套了政府改選的壓力,甚至讓與以色列、CIA合作「維安」的法塔,藉此擴大打擊在約旦河西岸的哈瑪斯與反法塔勢力。
這場戰爭為何降臨?為什麼選擇「此刻」大打出手?撇開以巴之間超過一世紀的愛恨情仇,2021年5月的加薩戰爭,前前後後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誰是最大的衝突贏家?這一切又與「娜塔莉波曼」有什麼關係?
在5月以巴衝突激化、受到國際關注之際,具有以色列背景的娜塔莉波曼以及蓋兒加朵,兩位好萊塢明星分別在社群平台上表達各自的立場並引發論戰。
娜塔莉波曼轉發了一名美國演員的貼文,以懶人包的方式說明耶路撒冷謝赫・賈拉迫遷案到底是怎樣的迫害?對巴勒斯坦人如何不公平?這個表態立刻在社群網路上引起很大漣漪,特別是許多巴勒斯坦人的聲援團體,對娜塔莉波曼的表態感到非常的驚訝甚至感動。同時也引發很多衝突。有以色列演員表示,娜塔莉波曼傷害且背叛同胞,質疑她為什麼都沒有提及哈瑪斯發射火箭?為什麼都沒有認可同胞活在恐懼之中?
雖然娜塔莉波曼的以色列人身分時常受到質疑,即便長期在美國生活,但她確實出生於耶路撒冷並且具有雙重國籍,認可以色列為祖國。過往娜塔莉波曼跟以色列關係十分密切,不僅會回以色列捐贈投資,也為以色列的文化遺產,甚至文化政策提供支持與協助。
而與之時常一同被討論的,便是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這次的衝突中,蓋兒加朵發表了聲明,內容雖然沒有指責巴勒斯坦或哈瑪斯,只是強調以色列也有和平生存的權利、祖國愛好和平,希望這種惡意交集的衝突不要再發生。但從過往至今的中東衝突,都可以在蓋兒加朵的社群網路上,看見相對同情以色列國防軍的內容,也因此招來批評,認為她只是片面強調以色列的被害形象,沒有提及因為以巴衝突而造成巴勒斯坦的死傷與難民問題等。
不過,相比娜塔莉波曼來說,蓋兒加朵的背景確實相對單純,在以色列出生、成長,且曾經在國防軍服過兩年兵役,這段經驗在她演藝生涯也不斷被提起,蓋兒加朵所發表的內容,也正是反映了她的成長過程或是人生經驗。
至於娜塔莉波曼的態度,所反映則是美國比較進步派的猶太裔年輕社群,對於以色列抱持著一種矛盾的態度,過往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以色列其實是主打希望促成多元的共濟跟扶持:因為大家都是移民,來自各地不一樣的人,在這塊土地上,只有彼此團結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這幾年其實比較主流的政治思想,反而是猶太民族主義——在法律上,以宗教跟血緣的方式,來辨別是否為猶太人。如果不是猶太人,那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公民。也變成是某種程度上變相承認,以色列是一個宗教、神權的國家,若要成為公民,就必須要是猶太教徒。
以色列所主張的猶太民族主義立場,在近年引發美國猶太裔社群的反彈,其中便包括娜塔莉波曼。在2018年之後,她多次拒領以色列頒發的和平獎項,過往積極扶植的以色列影視、文化發展。在此之後也都是抱持著相對抵制或抽離的態度。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3/547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