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讓孩子從不願到自願】
(((緊迫盯人,孩子就會用功讀書?)))
對於怎麼都不肯用功的孩子,父母成天到晚叫他「快去念書」,到底有沒有用呢?以阿德勒心理學做理論依據的案一郎《不教養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明明白白的表示:不可能突然就能改變孩子!
在暢銷書「一流的教養」中,不少韓國的菁英學生都明白表示,他們最感謝的就是爸媽不太會嘮嘮叨叨叫他們「快去念書」;針對日本東大高材生的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父母不會太過頻繁地叮囑他們念書。
研究動機強度與效率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一般的狀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當然就會愈為積極,潛能就發揮得愈好,效率當然愈大;相反的,動機愈低落,成果當然就愈差。
但是當動機的強度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工作的效率不增反減,也就是過了一個頂點之後,動機愈強,效率反而愈差,這是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得人們過度焦慮、緊張,因此干擾到大腦記憶、思維的過程。
.
由此看來,父母叮囑孩子「快去念書!」在某個程度之內會有提醒作用,但若是過於頻繁,超過了動機刺激的頂點,就會讓孩子焦慮厭煩,最終一聽到這句話反而不假思索的反彈,因為父母急急如律令的叮嚀已經讓他們將「念書」和「痛苦」畫上等號,還沒打開書本,就直想辦法推拖逃避。
所以,不斷叫孩子「快去念書!」確實於事無補,反而會趕跑孩子的讀書意願,不少孩子一聽到父母叨念就會反射性的頂撞:「你愈唸我,我就愈不想念書!」,此言並非氣話!
.
(((只有孩子自己願意,才可能產生有效的動力)))
如何讓孩子產生讀書動機?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學習有樂趣、有成就感」最能讓孩子自動自發的讀書。然而,進入到高年級、國高中之後,學習再有樂趣,學習的胃口都難免被艱難的學習內容與接踵而至的考試所破壞,所以師長無不想方設法,多管齊下,只要能提振孩子的讀書動機都是好方法。
即便如此,根據研究,在尚未進入升學壓力之前,孩子若是能經常性的感受到單純的求知樂趣,在進入中學以後,確實比較願意親近書本,產生讀書的動力。
因此,從幼時就不斷引發孩子的求好奇心、求知慾,並且誘導他親近文字、喜愛閱讀,是為孩子往後願意認真讀書奠下最棒的基礎。
.
一旦進入高年級,孩子願意用功讀書的動機就變得更加複雜多元。
有些興趣特定的孩子對某些科目有強烈的求知慾,自然而然就能產生學習動機;有些好強的孩子則會鞭策自我乃是基於榮譽心、不服輸的心態;
有些孩子則可能希望獲得父母持續高度的關愛而用功;有些孩子則會為了得到同儕的友誼而持續努力。
以上的動機有的根本與求學的目的無關,甚至可以說只是短視近利,但不論孩子的動機為何,我們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出於孩子自己的意願。
不論讀書的過程有樂趣或無樂趣、是如魚得水或是辛苦難耐,如果不是孩子自己願意,那麼再多的壓制與強迫,都不會產生任何正面的效果,只會引起反彈。
.
(((唯一讓孩子持續不斷努力的動機是:知道為什麼要讀書)))
在引導孩子提起精神讀書這件事情上,父母無可推諉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為什麼要讀書?在孩子有限的人生經驗裡,這個問題非常抽象而遙遠,你跟孩子說「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充實、有意義」,或者非常務實的讓孩子提前認知到「社會取用人才的殘酷面」、「擁有學習力對往後進入社會有絕對的優勢」,孩子可能根本沒興趣聽,甚至根本聽不太懂。
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未來的優勢完全抵不過眼前放鬆玩耍的誘惑,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果效,父母只好採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採取能直接誘發孩子讀書行動的方式---紅蘿蔔與棒子,也就是獎賞與處罰。
唯一徹徹底底能讓孩子自己起而行動,而且持續不斷行動,最終只有一個動機: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孩子會為了得到獎賞而讀書,也可能怕受罰而不得不用功,當孩子願意讀書,也得到了好成績,父母可能就高枕無憂,但千萬不要忘了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讀書對未來人生很重要」這最頂層的目標。
因為總有一天,再多的獎賞或再嚴厲的處罰都可能都失效。
.
我有一位親戚的兒子在國中時只對一件事情有興趣,那就是打籃球。每天一下課就迫不及待衝到操場,打到天色昏暗還捨不得回家。
這位親戚有時會問問兒子:「明天有沒有考試?」,兒子當然說「有」;接著親戚關心兒子:「那你書讀了嗎?」,兒子總是一派輕鬆地應付過去:「我都讀得差不多了啦!」,但再進一步詢問要考什麼時,兒子竟支吾其詞達不上腔。
這位親戚當然知道兒子根本連書都懶得碰,他看在眼裡非常憂慮,但是他非常清楚,說得再多、罵得在兇都沒有用,因為眼前的兒子只聽得進與「籃球」有關的事情。
親戚說:「我非常清楚罵他、逼他,只會讓他覺得讀書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點效果都沒有,只會把青春期的孩子愈罵愈遠,我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忍住,但我總是會找機會和他分析『讀書與不讀書』的現實差別』,其他講再多真的都沒有用,我只能默默等他自己想通。」
.
當然,這個孩子考高中時考得糟透了,放眼望向身邊的同學,他便不免自慚形穢起來,爸爸過去理性的分析此時自動地跳了出來。想著別人或許都擁有燦爛的未來,他開始為自己擔心起來。
於是進了高中之後,不待任何人催逼,這孩子完全的大轉性,每天一下課就鑽到圖書館裡讀到筋疲力竭才回家,最後,他考上一個還不錯的大學科系;
而進入大學之後,他又發現大家都來自排名不錯的高中,這更促使他自我鞭策不能停止不努力,甚至期許自己要更上一層樓;大學畢業後,他又考進了一所非常優質的公立科技大學研究所。
.
根據研究,若要在某個領域學會並且精通,至少必須花費1~2萬個小時的持續專注學習,這長期的抗戰絕對需要源源不斷的學習動機,也就是孩子自己想通,打從心裡願意。
有多年輔導青少年經驗的暢銷作家盧蘇偉在讀高職時喜歡上寫作和哲學,所以決定要報考大學的哲學系,但沒想到聯考卻一再挫敗,竟然七年內考了五次才考上,支撐他的最大力量,就是自己想要,因為他對夢想有極強大的執著:「我不只是『想』,而是『我一定要做到!』,我為我自己出征,我為我自己的夢想在打拚。」
獎賞或處罰,或是為了贏得父母或同儕的關注,都可以非常有效的誘發孩子用功讀書,並且也能展現強勁的毅力,但若是沒有好好去理解為什麼,一昧死命的拚成績,即使考上了好大學,也很可能彈性疲乏,或是因頓失目標而失去讀書的動力。
(((讓孩子自然而然想讀書:身教、塑造情境、一起努力的好夥伴)))
「一流的教養」一書歸納了許多優秀青年的教養歷程,發現有不少才智品格均優、採取「自由放任」教育的父母,還是能教養出熱愛學習、努力讀書的孩子,書中歸納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父母雖然不會叨念孩子念書,但是卻會「讓孩子看見自己經常閱讀、學習身影」。
父母以身作則,比嘴巴強迫來得有效果,熱愛學習的父母,絕對能帶動孩子也投入學習;喜愛閱讀的父母,孩子自然能受到潛移默化;
喜愛學習與思考的父母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借鏡的地方,就是常常會問孩子問題,以刺激好奇心、思辨力、求知慾,自然而然就帶動孩子的學習力。
除了展現榜樣,父母還需要為孩子打造一個能安於學習的環境,比如能安靜端坐、不受資訊產品干擾的書房、無多餘物品的桌椅,同時,全家若能在每天同一時段一起專注讀書,由整體情境來帶動孩子,自然而然能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無法久坐讀書乃是因為耐不住孤單寂寞,幫這類孩子找到讀書動機強烈的好朋友,一起做功課、彼此激勵,會是好方法。
我家第三個小子從中年級開始,每週三讀半天時,就會號召四、五個同學來家裡一起寫功課,為了能爭取更多玩樂的時間,他們會彼此叮嚀要儘快完成作業,而且寫完之後還會彼此對答案,看看誰能全對、誰又錯得多,無形中塑造出一股督促作用。
沒想到,好幾次的期中考、期末考,這幾個一起讀書的孩子都考得很好。我私下偷偷打聽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很怕丟臉,成為這群學伴裡表現最差的,所以比以前更加用功。這結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延伸閱讀】
•誰說分數不重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220?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心得] 什麼是女人?對跨性別主義宣戰的紀錄片-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迷戀vs戀愛- 5大區別|Psych2Go(心理學)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戀愛小測驗|什麼是愛情?如何區別喜歡和愛?其實你沒那麼愛 ... 的評價
- 關於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喜歡是只求相處的快樂,但愛,是承擔彼此 - Facebook 的評價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生好難熊森不難 #ep3木耳其實很內向
歡迎來到 #人生好難熊森不難 系列主題,當 @moodradio_ 與 @bnnnnw 的兩隻經典代表熊,木耳與咚咚相遇後,一切就變得 #熊森不難 了!
🌟每週三、六更新系列文章,歡迎大家連載追好呀😊
-
本集的木耳與咚咚圍繞在森林營火旁,熊熊開始談心起來...
(大家自行幫熊熊加口罩喔😷🤣
⚪️咚咚:我覺得你很好聊耶,你朋友應該很多吧!
🟣木耳:其實我的朋友其實不多哈哈,我是比較內向的性格
⚪️咚咚:怎麼樣會算是內向的人啊?感覺你也不會很避諱跟我social呀~
🟣木耳:其實內向的人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害羞、不喜歡社交的!咚咚你比較喜歡在團體裏面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玩,對吧?
⚪️咚咚:對呀!
🟣木耳:內向的人,會比較偏好一對一這樣的互動方式。同時與很多人互動,對我來說會比較耗能,結束之後我也會需要一個人來充電。
不過有時候好像就也會被別人誤會不喜歡跟人互動、很邊緣
⚪️咚咚:不不不,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偏好和其他人互動的方式,跟他們說「我不是內向,我只是不想跟你講話!」,哼
🔻一點心理衛教🔻
本集連載內容來到了過去木的曾經談及的 #內向心理學
相信許多人也像咚咚一樣,對於「內向」會有一些迷思,例如:
🔹內向的人就是不愛social
🔹內向的人都很安靜害羞
🔹內向的人在群體中都很邊緣
其實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差別,僅僅只是認識世界、感知事務、與他人互動的不同罷了!
✔️內向者在與人互動上,可能更偏好「一對一的深度交流」
✔️內向者並不一定是不喜社交,但在與多人互動後,可能會需要一個人獨處與充電的時間讓自己恢復精力
✔️內向者將注意力更著墨在「內在的自我」,通常在做一件事情時,也會先考量到這件事情會損耗自己多少能量,會損耗自己多少能量,在行事之前先規劃好讓自己充電與更舒適的方式
🌟你發現了嗎?
不論內向或是外向,都是一個人去感受世界的方式,那都是獨一無二、最特別的自己。
在內外向性格的差異中,你是更偏向 #木耳派 還是 #咚咚派 呢?
一起來tag朋友看看,並留言讓我們知道吧!
更多內向者文章➡️ #木的談內向
#黑白木的幹大事 更多彩蛋請點 黑白小姐 Miss B&W耶伊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何陪伴家中凡事都愛抱怨的長輩?
受到COVID-19的影響,從五月進入三級警戒至今已經一個月了,最好的防疫就是不要出門,但也因為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拉長,平常不太會去留意到的問題也都一一浮現。
“對對對、你們以前的時代最棒了,都沒有流行病也沒有這些社會亂象。”
“能不能請爸爸媽媽不要再看新聞了,他們平常有那麼愛抱怨嗎?”
“天吶、拜託別再來教我妳當年是怎麼帶小孩的,這週已經講第三十七遍了!”
關於家庭問題,我一律建議不要同住就好,但在現實上當然沒有那麼容易執行。撇除了平常的親情道德情緒勒索外,在這疫情下也不適合搬家或是往外移動。面對愛抱怨又愛拿過去跟現在做比較的家人,該怎麼做才能夠不傷害他們同時也讓自己耳根子清靜呢?
“想必奶奶從前比較有錢,因為到現在她還會回想當年的好日子。(中略)…奶奶總覺得從前好!她在從前也年輕一些,太陽在從前也溫暖一些,鮮奶油在從前也不那麼快變酸——都是從前好呀!”《白夜》杜斯妥也夫斯基(1848)
心智的成熟與生理年齡無關,而是受個體自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所影響,得寵的孩子、經常被拿來比較的孩子、長期遭到漠視的孩子,特別容易形成優越情結且影響個體的一生,用個較容易理解的名詞來解釋的話就是:巨嬰
他們的特徵是特別喜歡強調自己的能力,但因為某種不可抗的因素才讓他們無法發揮所長;或是拿曾經的豐功偉業(即使只有一件)講一輩子,好像這一生都無法再有所突破;也可能是抱怨現在的人事物都大不如前,只有他們的年輕時期是黃金年代。
“並不是只要歲數增加就會成為大人,成為大人必須具備三項條件。”《幸福之書》,岸見一郎,台北市,春天出版,2021年。
一、 能夠決定自己非決定不可的事。
二、 自己的價值自己決定。
三、 不以自我為中心。
將自己的失敗怪罪在大環境的衰退,或是為自己的未來去占卜、求籤,問他人「你覺得我應該要....還是要...比較好?」。
不具備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是因為缺乏了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勇氣;把自己該做的選擇推給他人幫忙決定,或是將自己的不願意改變解釋為「因為OOO所以我才無法改變」,這樣一來,人生的不順遂就可以說全都不是自己造成的了。
不去改變所要承擔的結果,就是因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產生的自卑感。人類會透過尋求優越感來彌補自己的自卑,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個體則是會透過貶低、怪罪他人來獲得優越感(又稱優越情結)。
當然,改變是需要勇氣的。個體必須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夠從中獲得勇氣;價值並非是他人給予自己的評價,而是由自己去定義的。成熟的個體會將自己的能力貢獻於社會群體並從中獲得優越感(又稱貢獻感),當能夠將自身能力貢獻給他人,明白「我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就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面對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環境時,其實我們大可以選擇改變。但改變往往伴隨著不可預期的風險,雖然有可能會讓自己變好,但也可能讓情況變得比當下還要更糟,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不去改變。
「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我們的成長環境多半都是不斷地在競爭,因此雖然從小就聽過「勝不驕;敗不餒。」這樣一句經典名言,但大多數人只能夠做到表面上的不驕傲與不氣餒;在內心深處還是會為自己比他人優秀感到得意,也會為自己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
每一個人都需要去理解,這個世界的運作並不是圍繞著自己,只要處在社會當中,人就不會總是一帆風順,而挫折也是人的一生當中會持續出現的固定戲碼;面對心智尚未成熟的巨嬰,其對待方式同正向教養孩子,幫助他們重新開始訓練對自己的價值認同,成為真正成熟的個體。
一、接受他們的情緒但不要去附和他們的抱怨。
我們可以接受他們對於自己的某些能力不如從前而氣惱,但不要去附和他們的抱怨,附和會更加強化它們的巨嬰特質,使他們堅信自己現在的不順遂都是他人造成的。當他們在抱怨現今環境有多糟糕並不斷提起自己的當年勇時,可以嘗試著去引導他們回顧自己的過去,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其他能力。
例如抱怨著現在的小孩都沈迷電玩,小小年紀就戴起厚厚的眼鏡,他們從前都是玩踢毽子啦、打陀螺啦,哪有什麼近視問題;不要嘗試跟長輩解釋近視可能是遺傳或是其他因素,可以表現出驚喜的反應詢問「爸爸現在還會打陀螺嗎?」。
當然,可以猜想得到十有八九早就不會打陀螺了,長輩唯一寶刀未老的能力可能只剩下打你而已。
二、幫助他們尋找自己的價值。
問這些的目的並不是要長輩真的現場表演打陀螺,而是從這個角度將話題帶離抱怨;可以接著詢問以前的陀螺跟現在的差別在哪?以前的孩子真的都是自己做陀螺來打嗎?甚至可以問問他,現在還能不能自己做個陀螺出來;趁著居家防疫期間帶著孫子玩點手工藝啊。
鼓勵長輩做陀螺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退休後的自己還能做其他事;在製作過程中也能夠想起自己孩提時期那些愉快回憶,成功將陀螺做出來還會帶來滿滿的成就感,若能夠增進祖孫感情或是讓孫子遠離那些電玩,長輩就能夠從中獲得貢獻感。
就算孫子不感興趣也沒關係,幫他們拍攝些製作過程以及遊戲中的照片影片放上社群網站。網路使用者那麼多,總會吸引到感興趣的孩子們,甚至釣出有共同回憶的同輩群,讓長輩的社交圈得以向外發展,並從中不斷地發掘自己的價值。
以上只是舉例,讀者們可以自行去思考能夠如何幫助家中的長輩;成熟的第三項條件「不以自我為中心」,個體要去學習接受他人的協助同時,也要去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協助他人而非一味地索取。
當我們在幫助長輩尋找自己價值的同時,就是在做「協助他人」這樣的社會貢獻。說到底人類終究是群體生物,我們必須靠著互相信任與合作,才能共同打造出一個越來越好的環境。
抬高自己、貶低他人、怪罪政府、撕裂族群等等的這些行為,都只是巨嬰的表現。即使想法與立場不同,成熟的個體還是會尊重彼此的差異。成熟的個體能夠坦然接受自己不會是完美的,他人也不會是絕對差勁的;他們能夠互相截長補短,透過合作來創造出雙贏局面。
合作互惠,才是健康的人類社會應該有的共同價值觀。
#阿德勒 #個體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 #生命的意義 #自卑與超越 #理解人性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收聽「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活在台灣的我們,很難想象哦在21世紀的今天,有很多落後國家,是沒有解決隨地大小便的問題;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最大的污染源其實就是人!
在1999年的時候,國際組織曾經給孟加拉提供了一些援助,讓他們在各個村莊都蓋公共廁所;但是後來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在於他們有沒有公共廁所,而是當地的人根本不愛用廁所啊!
在那個時候的孟加拉,不管是鄉村、田邊、路邊,還是住宅周圍,都是人的糞便,而糞便特別容易導致傳染疾病。
只是人是習慣的動物,當地人這麼多年都是這樣過生活,所以就算給他們蓋公共廁所,他們也只是偶爾才去用。
有些乾脆把它當成倉庫來使用,在當地的居民看來,這些公共廁所,比他們的房子都還要漂亮,怎麼可能在裡面大小便?
這是一個整體的社會氛圍,如果這個氛圍沒有改變,其實是不太可能調整他們的習慣;然而就在這個當下,有一個國際組織,他們用一個很有技巧的方法,幫助孟加拉解決了隨地大小便的問題!
他們在短時間裡,把這樣的狀況的比例,從38%降到1%。他們的做法是什麼呢?
他們的做法,是深入各個鄉村裡面,去給村民表演一個節目,這個節目怎麼演的哦?
就是他們派一個衣著整齊的外地人,走到他們的村裡,到處走走看看,然後呢,專門去看他們地上的糞便。
而且不斷的去問這些村民,關於糞便的問題;所有的村民都覺得這個人蠻有意思,於是慢慢的就聚在他身旁,看他到底要幹嘛?
而這個人就順勢的,把所有的村民都召集起來,掛了一個村子的地圖,然後讓這些村民幫忙用黃色的標記,標出那些可能出現糞便的位置。
大家就左一手、右一手,到最後就是整個地圖都變得黃色的;那我想如果你是村民,當下看到那個地圖,感覺也會很不好意思,然而到了此刻,這一場秀才準備要開始!
這個人拿出一個非常非常乾淨的水杯,在裡面倒了一杯清水,然後問這些村民說誰能喝這杯水,這所有人都認為乾淨的水當然可以喝。
那接下來這個人,拔了自己幾根頭髮,走到附近的一坨糞便,然後用他的頭髮粘了一些糞便,接著把頭髮放到水裡面,攪和了一下。
他又問,那現在還有誰願意喝這杯水?想當然爾,根本沒有人願意喝。
於是他接著問村民啊,那你知不知道蒼蠅有幾條腿呢?村民說六條啊!
他接著說,那麼當蒼蠅停在糞便上的時候,它的六隻腳沾到的糞便,是會比我這幾根頭髮沾到的多,還是來的少呢?
而且如果蒼蠅剛剛在糞便上停留過,接著又飛到你的家裡,在你吃的食物上停了一下,那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嗎?
當村民聽到這裡,根本不用再多說什麼,他們就很清楚知道,這樣的日子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而以後也不要隨地大小便。
然而這個故事你聽到這裡,你會發現噢,其實按照基本理性來看,所有人都知道蒼蠅飛來飛去很髒;而且到處都有大便這件事情,本來就會污染,可是沒有人真正面對這個問題。
然而不面對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人真正的,把這裡面的關聯「展演」給他們看。所以呢,我把這個例子談到這裡,不知道讓你想到什麼?
我們常常在面對真實的人生、真實的人際,特別是要說服別人的時候,我們總是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法,你缺什麼我給你什麼。
但是就像孟加拉的例子一樣,你覺得大家缺公共廁所,你給他廁所,問題就解決了嗎?
其實人性是很複雜,又很簡單的存在;它的複雜就在於,有時候表面上他缺的你給了,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然而簡單的部分就在於,我如何創造他有感的部分?而這「有感」的部分,並不是用強制的,也不是用規定的,更不是用簡單粗暴的所謂的滿足需求。
而是我們在傳遞信息的過程當中,我們能不能為對方設計一個親身的體驗,一個想象當中的連結;而且讓整個過程,在很短的時間裡面把它完成。
在這個過程裡,不是告訴別人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讓想法在你的對象的心中自己產生。
這也是我在這麼多年的教學過程當中,一直很努力的要帶給所有我們的學生,或者是有緣分接觸到我們內容的朋友。
在這裡面,需要用一個很敏銳、很細膩的姿態去靠近別人,並且熟悉的使用「隱喻」跟「展演」的方法。
所以關於這方面,我曾經花了很多功夫,不斷的自我精進,我也一直試圖的想要找一些可能性,把這些觀念怎麼用隱喻,怎麼去跟別人連結跟引導,帶給所有的朋友。
然而我在這邊很開心,也很興奮的跟你分享,在這麼多年的努力跟尋覓底下,我們即將在7月6號,推出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叫做【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
這一門課,是由哈克~黃士均博士所主講。
他是我所有認識的朋友,與老師當中,最懂得怎麼樣溫柔的靠近別人,怎麼樣善用隱喻跟潛意識的力量,去創造出人與人之間更好的連結。
我想,人與人之間,有的並不是好壞與優劣的差別,而是在於差別的本身;我們如果能看到這一點、也看懂這一點的話,你會發現一個人個性跟你不一樣,那又如何?
這不代表你沒有辦法跟別人連結,這更不代表你們中間,會有很多無法弭平的衝突。
或許從整個人生的角度來看,我們怎麼跟別人靠近、我們怎麼跟別人連結,永遠比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來得更為重要!
所以呢,我很開心的為你推薦7月6號,我們即將上線的【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期待你的加入。
相信你會透過這一門課,學會最溫暖、溫柔的靠近;期盼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應用裡面,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五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那當然了,也別忘了7月6號,跟我們一起加入哈克的【與人連結的三個秘密】,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7/4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9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隱喻工作坊】認識自己的獨特,與潛意識做朋友~2020/05/23 開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16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Apple或Android內建的Podcast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另外,在Spotify和Soundon也找得到喔!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 X Telegram 」:https://t.me/turnkeysolution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提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更新,透過心理學在生活裡的應用,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想要每天都有所進步,歡迎訂閱我們的頻道。
你可能有認識一些人,他們好像無時不刻都處在生病的邊緣,而你是不是這樣的人呢?
如果你是的話,你可能會感受到這樣的自己,你很不喜歡、很不舒服,好像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辦法,真正的發揮潛能、發揮實力。
然而如果我告訴你,其實這樣的想法、這樣的狀況,有可能是你為自己安排的一個保護機制,你相信嗎?
那麼聽到這邊,你可能會接著問「保護機制」到底要保護什麼?其實你要保護一件很重要的東西,叫做你的「自尊」,怎麼說呢?
在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說法叫做「自我設限」,我們透過自我設限的想法,我們會在很多事情的發生之前,去創造那些讓自己失敗的條件,如果你真的失敗了,那也只是剛好而已,因為你生病了,不是嗎?
但是如果你還沒有失敗,甚至表現得還不錯,這意味著你是天才啊,在生病的狀況底下還能做得這麼好;所以呢,你可能會發現「自我設限」其實是我們心裡的一個遊戲,也是一種弔詭。
因為如果按照最合理的狀況,眼前的事情假設它很重要,那你是不是要用最好的狀態去發揮它,去完成它呢?
可是也因為你認為它很重要,你可能會擔心萬一這麼重要的事情,我做不好,那是不是意味著我是一個很差的人?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我在這之前幫自己設下一個,自我設限的前提跟條件。
所以你可能會在求學階段認識這樣的同學,他們得到所有的師長的肯定,肯定他們什麼呢,肯定他們真的很聰明,然而一旦說到他們真的很聰明,就一定會接著下一句話,叫做好可惜,他就是不用功!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在「自我設限」的思維底下,這樣的一句話:「他好聰明只是不用功」。
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提供了一個他自我保護的機制啊,因為他只要繼續不用功,他就可以繼續享受「我很聰明」這樣的說法。
可是一旦他用功了,萬一成績也沒有提升起來,那是不是連「他很聰明」的這個信念,也被推翻了呢?
所以呢,心理學家把自我設限,也稱作叫「提早合理化」;這是對未來的一種投資,倘若到時候真的失敗了,我們就可以有別的理由可以怪罪,而不用承認是自己其實能力不夠啊!
在「自我設限」這個領域裡面的相關研究,最有名的就是心理學家~伯格拉斯跟瓊斯,在1978年他們所做的研究。
他們在研究裡面請學生,去考一個很難的考試,無論學生的表現好壞,都告訴他們得到了滿分,他們假設學生會因為這樣子自我感覺良好。
所以如果有機會可以選擇的話,他們都會想要繼續的保有自己的自尊;於是呢,在第2次的測試之前給了學生選項。
兩個選項,第一個選項是,他們可以服下減弱表現的藥品;而第二個選項,就是他們可以服下強化表現的藥品。結果你猜猜看,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了哪一種藥呢?
答案就是,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減弱表現」的藥,而這個藥是假的,但是這個行為的選擇卻是真的!
博克拉斯跟瓊斯後來就說,他們的研究指出,當你成功了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成功,你的內心就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具備了贏家的條件;也因此呢,在未來的能力測試裡面,你的風險就會提高,而對失敗的恐懼也會一樣的發生。
所以與其在事後編造太像謊言的藉口,不如事先先創造條件,讓這個藉口看起來比較說得通。
所以對這些學生來說,當第二次的測試之前,他吃下了減弱表現的藥,那當他第二次的測試結果不如預期,那就可以說,是因為吃藥造成的。
如果第二次的表現真的很好,那不就是再次證明自己真的很天才,吃了減弱表現的藥,還能考得很好;所以呢,透過這個實驗呢,我們就可以判別出兩種人。
一種人就叫做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寧可不斷的保有自己,可能是很稀薄、很微弱,沒有任何證據力的自尊,他就是想要讓自我感覺良好。
然而有另外一種人叫做他願意面對現實、他願意去好好的做健康檢查、他願意好好的去做準備,去接受任何的挑戰,無論是考試,無論是工作,還是去創業。
如果這一切的努力,到最後造成的結果不是很好,沒有關係,至少我可以很真實的知道,我之於這件事,我的程度到底在哪裡,而不是活在一種自己騙自己的幻覺裡面。
所以呢,關於自我設限的研究,就讓我想到最近哦,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很關心疫情,可是如果當我們放眼國際,其實歐洲跟美國,為什麼隨著時間的推衍,他們的疫情,似乎到了一個無法控制的狀態。
而反觀台灣,雖然我們最近的案例增加了不少,可是多數都是境外移入,我們真正的本土案例,其實相對是很少很少的,我想這裡面就區分了很大的不同。
因為在台灣我們並沒有活在一個假象,沒有活在一個自我安慰說一切會沒問題的幻想裡;我們從一剛開始就超前部署,我們從一剛開始就想很務實的去面對,並且做好準備。
然而在美國或者在歐洲呢,一直到今天,不管我們透過任何媒體的管道裡,我們看到的是這些歐美人士啊,他們連戴口罩都會覺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然後還做出一些很光怪陸離的行為。
甚至於在歐洲有個市長,他還很無奈的開直播,去告訴他的市民說,怎麼你們以前都不慢跑,現在全部都要出來慢跑了?
等於這些人他們完全無視於這個疫情的真實狀態,他們寧可活在一個快樂的想象裡;然而這些快樂的想象,衍生出就是歐美現在這麼嚴重的疫情啊!
在我認為疫情總會過去,但是關鍵在於,我們透過這個過程學到了什麼?
回到你我身上,我們還要繼續的透過自我設限,讓自己活在自我感覺良好裡面嗎?還是我們要面對真實,活出一個自己真的想要的人生呢?
這個思考題就留給你了!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還有Podcast的頻道,歡迎你訂閱,並且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我們近期推出的線上課程叫做【自信表達力】。
我想哦,在這個疫情肆虐的今天,我們必須要學著透過遠端的工具,把自己的想法去告訴別人。
然而遠端的工具,跟直接面對面的互動,它最大的差別就在於,當我們面對面的互動,有一些我們沒有講清楚,或者是我們的表達比較模糊的地方,還可以透過很多問答互動,來得到澄清。
可是當透過遠距溝通,那這個時候就很考驗你表達的能力了,其實要做好表達並不困難,關鍵在於我們可能沒有學會怎麼樣去思考,並且去設計我們內容的方法?
那在【自信表達力】裡面,你將用最有系統的方式,學會怎麼樣思考並設計自己的內容。
這一門課從推出到現在,已經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愛,並且有很多人也跟我回饋這門課,對他們的具體幫助,所以我很期待你的加入。
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前進,相關課程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歡迎你把握機會,那麼今天就跟你聊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且根深蒂固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價值觀、心態,還有愛人跟被愛的能力,都會深深的打著原生家庭的烙印。
小時候呢,我們就像一台照相機,把我們接觸到大人們的各種資訊拍攝下來;等到長大之後呢,我們又像是一台錄放影機,在一定的外界刺激的前提底下,又會把那些我們錄下來,這些大人的表現給放映出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原生家庭給一個人的影響,那麼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呢?
「原生家庭」喔,指的是每個人出生、成長的家庭環境,一般呢,是由我們的父母親、兄弟姐妹組成的。通常呢我們的父母親,對每個人的影響是最大、也最長久,
有很多心理學的理論像精神分析啊、心理動力啊;甚至於,最近幾年很流行的阿德勒學派。
都已經證明我們早期的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特質跟習慣,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於會決定這一個人一生的幸福。
在我的實務工作裡喔,我常常會聽到學生跟我說,小時候呢,一想到錢或者是一碰觸到跟錢有關係的事情,在印象中都離不開爭吵。
父母親的吵鬧聲,永遠離不開「錢」的這個核心。錢喔,永遠不夠用!
他們的父母親,幾乎都是那些不懂得怎麼樣賺錢,只知道怎麼樣拼命省錢的人;只要錢進了口袋就不願意拿出來。
到後來呢,就算生活條件變好,這個習慣一樣沒有變,對於錢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所有存錢的目的都是為了不可預期的意外。
像是突然失業啊、突然生病啊,而不是把錢當成是一個資源,用來改變自己的生活,去實踐自己的計劃、去投資自己的未來,讓自己能夠更有價值。
也因為他們心裡的出發點關於「存錢」,都是為了要應付那些不可預期的風險;所以呢,他們的主觀情緒都一直活在恐懼裡面,不管有沒有錢都是害怕的。
這樣的狀況,也影響了我的學生跟錢的關係。通常呢,要不就是太過謹小慎微;再不然就是把錢棄之如敝屣,沒有辦法用很理智客觀的角度,去看待錢對於一個人的意義,去做出相對合理的分配跟決策。
所以那些窮過的人哦,大多都很在意手裡面的錢,心中喔一直保持著一種無邊無際的憂患意識,永遠沒有停止的一天。
在這種環境底下長大的人,對於物質跟愛,都是充滿著匱乏感。他們一生喔,都在拼命的追求錢,一直想要擺脫貧困帶來的自卑。
但是如果他沒有先深刻的搞懂,自己跟錢的關係,重新培養富有的體質;到最終喔,錢不管他有沒有,不管他是得到還是失去,他都不會快樂,也沒有辦法得到平靜。
然而今天談到「原生家庭」,我們在原生家庭裡都曾經是個孩子,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我們來思考一下喔,那些貧窮的孩子,跟富有的孩子,他們的差別真的只是錢而已嗎?
其實喔,物質上面的貧富差距,在現在的時代裡,已經不太能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因為呢,我們現在處在的時代,已經幾乎不太可能餓死了!
但是呢,那些富有的人,他們用金錢和權利能夠換得的資源,這才是富人跟窮人在原生家庭裡,為他們的孩子所塑造出最不可避免的差距。
其實啊,比具體的貧窮更可怕的是,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所帶來的「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喔,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呢,投資理財的意識並不強,更多的時候,是想辦法用錢來解決當下的生活問題。
像是下個月的房租啊、學費啊,要付油錢啊、交通費啊;以至於喔,他們沒有辦法去規劃自己一兩年之後的事情。
他們對於長期的自我投資也沒有興趣,他們太習慣去看待當下的收益跟損失;以至於在他們的心中,對於「長期」的概念是模糊的。
所以呢,這裡所說的投資,並不是把錢拿去買股票啊,或者是去賭一把啊;這裡的投資,是我們努力的去滿足現實的需求之後,願意額外的存錢。
而把這些錢花在自我的教育、自我的學習、投資自己,讓自己有更多賺錢的機會,或者是有更多的具體價值。
所以呢,窮人思維的狀態,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們很習慣有多少就花多少。這樣子會讓他們一直處在那種剛剛好,甚至於是沒有錢的邊緣。
這也是今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的兩位得主,他們所提出的「貧窮的本質」。
貧窮的本質,最關鍵的不是窮人他們懶惰、不努力,而是他們努力的方向,常常是讓他們越來越窮的主要原因。
聽到這裡啊,如果你要翻轉貧窮,或者是去除自己心中的窮人思維;你需要的不只是學會投資理財的工具跟技巧,更重要的是從思維的根本去改變,看見自己的原生家庭,對於自己有什麼影響?
在我們近期推出的【理財心裡學】這門課當中,嘉玲老師呢,就會結合他多年的諮商工作經驗,還有他從大學以來培養的財務基礎,來幫助你看清原生家庭給自己的影響。
進而重新設定自己的內在信念、內在語言,讓你有意識的,去割捨掉那些會讓你在感受上匱乏的金錢觀。
也就是讓你割捨掉「窮人的思維」,從你的心去培養「富人的體質」,做好變有錢的準備!
透過這一門課的學習跟實踐,我相信錢這件事情,會成為你重要的基礎跟靠山,而不再會是你的負擔。
然而無論你會不會參與這門課,我都希望你在自己的生命裡找一個機會,好好的看待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
我們每個人活到現在都有自己的源頭,其實你只有真正的看懂自己的源頭;你才會知道自己在哪裡,並且往哪裡去,才會是你想要的,而且有意義的!
人生啊,不是在忍受就是在享受。希望透過我們跟你的分享、透過學習,你可以享受自己的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分享給你的朋友們;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
如同今天所提到的【理財心裡學】的課程,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你的加入。
更期待知道你在這一門課的學習跟成長,今天的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裡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迷戀vs戀愛- 5大區別|Psych2Go(心理學)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迷戀便建立在這種基礎訊息之上或許你倆都最 喜歡 同一種顏色或者你們能將某部電影從頭到尾全部背下來但那不一定是愛愛不怕更深層次的了解愛讓我們展示 ... ... <看更多>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戀愛小測驗|什麼是愛情?如何區別喜歡和愛?其實你沒那麼愛 ...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有朋友問我,他覺得他好像愛上了一個人?但又不是很確定那個感覺是不是愛情。因此今天特別來拍這一支影片來跟大家說明一下,愛情是一個非常非常 ... ... <看更多>
喜歡跟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心得] 什麼是女人?對跨性別主義宣戰的紀錄片-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沒有中文字幕,但在這裡可以免費收看:
https://fito.cc/34xqZ
Daily Wire是一間由Ben Shapiro創辦的中間偏右保守派媒體公司,多年來致力於宣傳保
守派的價值觀,主要的立場包括反社會主義政策,反對同志婚姻跟跨性別,反對西蒙波娃
的女權主義,反墮胎,反對BLM運動,推崇西方的傳統宗教文化(基督教、天主教以及猶
太教)等等
當然因為他們的這些觀點,早早就被各家主流媒體評為仇恨假新聞媒體。
Daily Wire的成員雖然不會局限在同一個議題上,但多有他們自己擅長以及主要討論的內
容,如成員中的黑人女性Candace Owens就專門談種族問題,還拍了一部紀錄片專門揭發B
LM運動的腐敗跟虛偽。最年輕才21歲的的Brett Cooper, AKA 我老婆(X)則是專門反應流
行文化,以及各種Z世代年輕人的亂象跟錯誤的價值觀,她的YT頻道The comment section
創立不到兩年就達到了兩百萬訂閱。Jordan Peterson則是一個本來學術地位極高,但因
為在國會講了幾句實話,於是就被學生趕出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讓他聲明大躁的莫過於
那場在英國Channel 4電視台的專訪,除了徹底論破男女同工不同酬的謊言外,那一句經
典名言「如果想要思考,就必須冒著冒犯他人的風險」更是把採訪者辯得啞口無言。
而今天這部紀錄片What is a woman?什麼是女人?的製作人Matt Walsh,近年就是主要在
談論跨性別的問題,這部紀錄片就是他在揭發這些跨性別主義運動的人物,他們的思想是
多麼漏洞百出,他們的邏輯是多麼支離破碎,以及他們對社會造成了什麼傷害。
在紀錄片中,他訪問了各種左派的群體,包括在路上的示威抗議潮,大學裡的性別議題教
授,還有在醫療系統工作,進行變形手術以及諮商等等的從業人員,而這些人都無法正面
回答一個基本簡單的問題:女人是什麼?
既然跨性別女想要大家視他們為女人,而這些支持跨性別的人也大方的接受他們就是女人
,那女人到底是什麼?
長年以來,跨性別有這麼一個論調:Sex是生理性別,而Gender是一個社會框架,兩者是
應該分開的。大部分的人的Sex跟Gender是相同的,但有少部份人的自我認同不一樣,社
會性別跟生理性別無關。
但在這個前提下,請問女人究竟是指生理性別還是社會性別?跨性別者認為應該是社會性
別,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女人這個社會性別的角色代表了什麼?
我相信可能很多人都發現了一件事,如果你拒絕用生理性別去定義女人這個詞,那女人這
個概念還剩下什麼?是不是就剩下那些關於女人的各種刻板印象,那些會被左派人物稱為
“歧視女性”的描述?
畢竟那些描述確實是社會賦予的不是嗎?喜歡化妝,喜歡穿裙子跟各種女性化的衣服,愛
哭等等,如果你拒絕把這個詞彙定義在現實的生物學,那麼你就只剩下這些刻板印象的描
述不是嗎?難道陰柔的男人就不是男人,陽剛的女人就不是女人嗎?
那些受訪的進步人士都意識到這一點,於是他們一個個都無法回答,不是用一些模糊的說
詞帶過,就是回答出一個死迴圈的螺旋定義「女人就是自我認同為女人的人」
這麼一個邏輯完全不通的意識形態,卻在年輕族群之間成為某種不容質疑的聖訓。大學規
定每個人必須使用他人要求的稱謂(pronounce),否則便會被視為仇恨犯罪。前面我提
到Jordan Peterson在加拿大國會的發言,是反對一個侵害言論自由的法律Bill C-16,法
律內容是「若拒絕使用他人要求的稱謂,可以被視為騷擾逮捕。」
Jordan Peterson因為反對這個法案,被跨運團體稱為Transfobic Piece of shit,在各
種他上的課大聲抗議搗亂,拒絕讓他上課,當然這些都是以「打倒法西斯」為名,有沒有
覺得很眼熟
醫院公開接受幫未成年的孩子進行變性手術以及提供荷爾蒙「治療」,因為他們宣稱跨性
別的孩子自殺率很高,如果不給他們做跨性手術,就是危及他們的生命
但事實完全不是如此。當跨性別主義開始盛行後,年輕族群間爆發式的出現年輕的跨性別
者,然而於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反悔,那些在年輕時被「很接納」的父母帶去變性的人
,許多人在成年後意識到,自己當初只是因為青春期的各種煩惱,包括身體成熟經歷的不
舒服不方便(尤其是剛開始月經的女生),同儕問題,課業以及人生規劃問題等等
一個身體在經歷變化的孩子,會有討厭自己身體的想法很正常,能夠改善這個問題的方式
也可能很多樣,但在跨性別主義的影響下,這些大人選擇用最可怕,傷害最大最長遠,完
全不可逆的方式,去「治療」這些孩子們
初經剛來的女生經期不穩,時常經痛,動不動就想哭怎麼辦?荷爾蒙阻滯劑打下去,月經
就停了,精神變好了,哇好棒喔!青春期的孩子只會這麼想,但服用荷爾蒙阻滯的負面效
果,可能會跟隨她們的一生。這種「荷爾蒙治療」的副作用之一,有可能讓你再也無法達
到性高潮,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藥物,還被有些國家拿來對性犯罪者化學去勢。
「你們對孩子們做化學去勢,卻稱這是治療?」
「我不喜歡你的用詞。」醫療從業者只有這麼回應
而跨性別手術真的對跨性別是最好的治療嗎?這世界上唯一的長期研究顯示,有作跨性別
手術的跨性別者,自殺率根本沒有比較低,甚至在做完手術後七年,自殺率還稍稍提高。
這整個跨性別主義運動,是由一群可以透過化學去勢,甚至物理去勢來賺大錢的醫藥系統
支持,殘害國家幼苗的一場巨大騙局
紀錄片中除了訪問這些人之外,Matt Walsh也訪問了一些不持這些立場的普通人,譬如他
訪問了一個因為拒絕承認一個很明顯就是男人的女裝大佬是女人,因此在網路上瘋傳的商
店老闆,他怎麼知道自己是男的?「因為我有老二啊。」
飛去非洲的部落,問了土著部落什麼是男人女人,他們也都很簡單的回答出來。
Matt Walsh想表達的是,這個性別的概念是如此的簡單基本,任何人都能輕易的回答出來
,不需要什麼學識,也不用讀什麼大學專門科,反而是那些讀了大學,自詡為社會精英的
知識分子,卻連這麼基本的問題都回答不出來。
跨性別主義是從西方誕生的意識形態,由幾個測試觀察兒童性欲的變態學者所發明的。它
是一個自我矛盾,沒有過去,殘害現在,毀滅未來的思想體系。
這是一部對跨性別意識形態宣戰的紀錄片,但我不認為他是一個對跨性別者宣戰的紀錄片
。Matt Walsh對跨性別者的態度比較像看待被邪教洗腦的受害者,真正邪惡的是那些理念
,以及推動理念的人
本片是2022年即推出的紀錄片,在Daily Wire的網站上付費觀看。一推出就引發了軒然大
波,當然正面跟負面的評價都有,有人稱他們為恐跨法西斯,也有人表示終於有人肯說真
話了。今年初田納西州通過了法案,禁止未成年進行跨性別治療,包含荷爾蒙阻滯以及性
器官摘除的手術。許多州也正在想辦法推動這項立法,然而同一時間,一名自稱跨性別的
女性殺進田納西州的一所天主教小學掃射,殺死了三個小孩三個大人後被警察擊斃。警方
拒絕公開這個殺手的遺書。
前幾天,在這部紀錄片滿一周年時,Daily Wire將這部紀錄片公開免費觀看,並且置頂到
他們的推特上,一開始有推特的人將這個紀錄片定義成仇恨內容,但據傳馬斯克把那兩個
審查員開除了,接著他轉發了這部紀錄片,表示「所有父母都該看看這部片」
如果你關心美國的時事,這自然是一部必看的紀錄片,不過我覺得在最後,還是得平衡報
導一下
我們在網路世界以及美國大學系統裡面看到的,那些關於跨性別的亂象,根本原因在於他
們沒有一個根基在現實之上的定義,這一個群體我們稱他們為Self id group,也就是那
些整天說我自我認同為XX的人
但醫學上的跨性別也就是性別認同障礙,其實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根據我查到的資料,跨
性別者的大腦某些地方跟他們認為的性別一樣,而不是他們的生理性別,這種不同導致不
管再多的諮商跟各種幫助,都無法改變他們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的問題,這是一個生理
現象,可以被醫學量化的,而不是每個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Matt Walsh不是什麼學醫的,他對這種跨性別的定義的回應是,如果一個人的大腦讓他認
為自己的性別跟他實際的性別不一樣,應該處理的是大腦而不是身體。就像有些受傷的老
兵因為腦損傷認為自己應該少一隻手,難道你就要把他截肢嗎?(就我所知好像還真的有
這樣做的)一個有厭食症的女孩明明骨瘦如柴,但仍然相信自己太胖,你難道幫她抽脂嗎
?
這個回應有沒有道理,我覺得一半一半吧,有討論空間,但可以確定的是,Self id grou
p就是一群覺醒文革衛兵,他們的瘋癲對於真正的跨性別沒有一丁點的幫助,美其名是All
y,實際上只是打著這個旗號在奪取權力而已。
另一個問題是,保守派發現在打擊Self id group這件事上他們佔了輿論上風,於是他們
開始不斷的討論這個問題,但這個問題實際上,可能根本沒有很多人想的那麼嚴重
在Joe Rogan Experience這個Podcast裡面,主持人問Matt Walsh他認為美國每年有多少孩
子被進行化學去勢跟性器官摘除,Matt回答他認為有上百萬,但現實是五年來共有4000人
,你可能會說一個人都不應該有,這我同意,但這可以看出Matt Walsh對這個議題的具體
理解,可能沒有他的紀錄片看起來的那麼完整。
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的各種研究內容跟數據,包括意識形態的起源等等,是我直接引用紀錄
片的內容。我目前沒看到關於這些內容的具體反駁,所以我就假設這些數據是對的,但我
不敢百分之百保證他們都是對的,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證然後分享給大家
最後我們再複習一次JP的名言:
「In order to be able to think, you must risk being offensiv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29.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85941801.A.24F.html
別的瞎掰跑去吃荷爾蒙阻滯劑,切胸部什麼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信這些東西
的可能女生反而比較多,尤其美國的教育系統長期左妖化,女生從小被教育社會是男性霸
權你是被壓迫者,那會有人想著要變成男性也不意外
Ben Shapiro之前有說過,雖然他是純正的保守派,但他也認為西方的主流思想一直都會
是傳統的自由主義
不是你搞錯重點了
女性男性是有社會框架沒錯,但是你不可能只用社會框架來定義男女,而不是建立在生理
的這個基本現實上,因為你如果不用生理框架就只能用性別框架,那就變成刻板印象大賽
可以去看看Dylan Mulvany這個人(我可能有拼錯),他就是用各種女人的刻板印象在表
演女人,美其名說那是跨性別,我看起來比較像是在侮辱女性
如果你不用生理性別,又拒絕所有的社會框架,那女人這個詞就失去了意義,這也是為什
麼那些進步人士回答不出女人是什麼
在一起,因為男女真的就不一樣啊
明明都有講到跨男,只是跨女的爭議比較大,因為我們社會上很多場合之所以分男女都是
為了保護女性
這我不知道,問題就是首先這個醫學定義必須要明確,沒有甚麼自我認同就可以這回事。
而且還得把誤判考慮進去。第二就是到底是不是真的沒有別的方法治療,這個學問還很新
根本沒人知道,所以在處理這種手術的時候還是應該保守一點,至少患者應該等到成年,
這不應該有爭議的
※ 編輯: j27910681 (49.216.129.40 臺灣), 06/05/2023 14:46:44
我準備好被冒犯了
自由即奴役
強姦你的屌是女人的
搞到都失去意義了
一樣
你說他同意了,問題是法律上未成年就不具備同意這種事情的能力
美國很多州的法律規定未成年是連刺青都不行的,因為法律認定你沒有做出這種會影響你
一生的決定的能力,不能刺青卻可以切屌?
急診室看到一個生理男性跑進來說我要流產了,你會認真給他檢查他是不是真的要流產嗎
?」那個護士說不會,語畢哄堂大笑
我覺得沒什麼問題
建議你去看一下他反對的理由跟具體反對的東西,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
※ 編輯: j27910681 (49.216.129.40 臺灣), 06/05/2023 15:58:48
推 KingKingCold: 如果有人長大之後經過自己考慮去變性 那無所謂 06/05 16:24
異常?
但是你看到他對這個議題的理解這麼脫離現實,確實會讓他的公信力打很多折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