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副縣長
#熟悉嘉義,無縫接軌
嘉義縣副縣長吳容輝即將接任台鹽實業公司董事長,新任副縣長將由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劉培東擔任,並定於5月3日佈達。
新任劉培東副縣長曾任本府建設局局長、城鄉發展處處長共六年,對嘉義並不陌生,大埔美工業園區的開發就是在其任內招商完成。
劉副縣長本身有工程背景及都市計劃專業,未來嘉義縣要邁向農工大縣,有關工業區、航太園區及科學園區開發需借助劉副縣長的專業,尤其工業發展所帶來的城鎮發展,都需要都市計劃先期規劃及掌握趨勢。
劉培東
49年生
現職: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學歴: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畢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畢
經歷:內政部營建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103–107)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副分署長(99–100)
嘉義縣政府建設局局長、城鄉發展處處長(93–99)
高雄縣政府簡任秘書、建設局局長(91–93)
內政部營建署都市計劃組、新市鎮建設組科長、技正、技士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5的網紅凌子楚 最清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
嘉義縣政府 工業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個故事有點長
#化不可能為可能
今天阿文在嘉義跑行程的空檔,看到大埔美工業區內「和大工業」為了因應電動車的需求要繼續在嘉義擴廠的新聞,阿文的思緒也跟著回到了2008年之前。(故事都是這樣開始的)
大埔美工業區是在阿文在縣長任內開始推動的,這也是嘉義縣政府自己籌劃開辦的工業區,2008年5月正式辦理園區土地預售,在2016年10月園區的公共設施完成,廠商開始進駐,現在更已變成嘉義縣轉型成「農工大縣」的重要關鍵。
其實,大埔美工業區並不是一路這麼順遂的,阿文還記得,剛開始辦理土地預售的時候,台中地區有很多精密機械的業者都跑來縣府下訂金要購買土地,但不幸的是,2008年下半年爆發了全球金融海嘯,導致那些已經下訂金的精密機械業者全部縮手,陸續辦理退訂,也因為這件事情,導致縣府委託的園區開發商遲遲不敢進場開發,讓大埔美工業區面臨重大的挫折。
雖然當時的全球經濟情勢惡劣,國內各界大都不看好大埔美工業區的開發,所以都不願意貸款給開發商,但當時還在當縣長的阿文並沒有就此認輸,因為這是我們嘉義縣政府第一個自行開發的工業區,我們一定要堅定走下去。
因為金融海嘯的關係,各大銀行都不願意貸款給開發商,導致園區的開發進度完全停擺,所以阿文跟縣府團隊改採主動出擊的方式,帶著團隊去各大銀行拜會,所幸遇到同為大林人的土地銀行王耀興董事長大力協助,王董事長親自到園區會勘後立刻簽准66億元的貸款,36億元土地款及30億元開發款分別由縣府和開發商向土銀借貸支應,大埔美工業區的開發才能走到今天。
當年的決策決定了嘉義縣現在的樣貌,現在的決策當然也會改變嘉義縣的未來,不論是大埔美園區、故宮南院、阿里山國家風景區、民雄航太園區、中埔公館工業區,或是還沒成形的嘉義科學園區,對阿文來講,只要努力爭取,未來就有機會,阿文也相信科學園區總有一天會落腳在我們嘉義縣,翻轉嘉義縣的整體發展。
#專注投入做好每一件嘉義大小事
#用超過40個年頭的付出累積咱嘉義發展的實力
嘉義縣政府 工業區 在 翁章梁 Weng Chang-L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建管得來速APP #城鄉經理人培訓
鄉親們經常有建使照申請或有老屋重建修繕、建物用途變更以及土地使用等問題,嘉義縣政府未來有兩項新的政策宣佈,一個是「城鄉經理人」的志工服務,另一項是建使照得來速APP擴大服務。
城鄉經理人從9月18日開課,有21小時的訓練課程,未來這些志工可到縣府、鄉鎮公所或工業區服務中心擔任諮詢志工。
至於建使照得來速APP擴大服務值得說一説,我剛就任縣長,就請經濟發展處對於建使照的透明及審理速度進行改善,後來我們委託建築師公會先預審且在去年8月1日設計APP讓申請者可以透過手機馬上知道最新進度,大大縮短發照速度,現在平均速度是5.01天,因為評價相當好,所以我們把APP服務擴大,將鄉鎮市公所建管也納入,因為縣府有授權鄉鎭市公所五樓以下店舖、住宅、農舍等非公眾使用之核發,行政流程將更有效率。
#創新嘉義 #便民利民 #行政有效率
嘉義縣政府 工業區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凌子楚最清楚直播】說清楚,嘉義科學園區(1044)
從嘉義市和新竹市城市發展的比較,談嘉義市沿途老化,青年外移的發展困境,一次講清楚科學園區對嘉義市城市發展的重要性。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代表清朝政府,巧妙地運用民間信仰,象徵了政府合法統治。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開發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嘉義縣政府 工業區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四次質詢,質詢都市發展處處長,和市長(1004)
今天本次議會的總諮詢,終結這一個月來,以文化導向的城市設計,如何能讓各局處的公共建設投資,帶動觀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和市府財政收入,達成三贏的境界,質詢都市發展處和嘉義市市長。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宣示了清朝政府合法統治的象徵。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嘉義縣政府 工業區 在 林緗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花7.5 億辦最貴台灣燈會值得嗎? 張花冠:外媒讚譽
2018-06-05 17:52聯合報 記者魯永明╱即時報導
嘉義縣政府過年承辦台灣燈會,史上時間最長共24天,花費也最多,預算從5.5億元追加到7.5億元,增加2億元,縣長張花冠今天上午議會施政報告說,用大數據分析,燈會共吸引1006萬人次參觀,創造145億餘元觀光效益,獲國外媒體讚譽。
張花冠報告結束,徵求議長張明達同意,離開議場北上中央開會,議員林緗亭質詢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說,嘉縣辦台灣燈會,花費史上最多,預算從5.5億元追加到7.5億元,如果預算的使用讓民眾認同、能為民眾帶來福址、能留下成果,一定會支持。
但台灣燈會花費7.5億元,動支廢棄物清除處理基金、平均地權基金、環境教育基金、環境汙染防制基金、工業區開發基金等專業用途基金預算,縮減各單位預算,顯然有失預算正確使用。
舉辦期間,民眾抱怨連連,遊園車收費問題、停車場接駁問題、私攤到處流竄、委外經營的攤位進駐率不及一半、攤位區積水、木棧板破裂等等,都是缺失引發民怨,燈會結束,嘉縣留下了什麼? 花費7.5億,為縣民帶來什麼?這些都是舉辦之初,應詳細評估規劃,不是拿其他縣市預算來合理化。
許有仁說,燈會長達24天史上最長,原估計預算10億元,增加的2億,用在廣達50公頃燈會場地,以及設施交通表演節目,共4個舞台200多場國內外表演節目。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318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