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大境文化寄給我的新書《 #DESSERT:#新銳糕點師 – #餐廳的獨創盤式甜點 》,看著每頁精心製作的盤式甜點,感覺既熟悉又陌生,馬上放下手中的洋芋片,防疫關了人、也封了我的心。
⠀⠀
明明今年四月才參加平塚牧人與 Bar Mood 聯手的盤式甜點與調酒餐會 ,以及剛獲得2021年亞洲50大最佳甜點主廚、態芮甜點主廚 Angela Lai 在 Heritage Bakery&Cafe 舉辦的新美式甜點餐會,隔兩個月恍如隔世,食記永久低溫發酵保存。
⠀⠀
不過我永遠記得 Heritage Bakery&Cafe 往常那股美式輕鬆自在的氣氛,在那天踏進店門的瞬間,每個人都成了捧在手心的小公主,一舉一動都能得到立即且誠懇的回饋。入口的侍者引導座位與解說、漂亮的刀叉與專業葡萄酒杯,連桌上注水的濕紙巾都被妥當放置。
⠀⠀
「 啊~這就是 fine dining 餐廳盤式甜點的規格啊~ 」不由得跟對桌的朋友讚嘆起各種細節。
⠀⠀
⠀⠀
/
本書由五位日本籍甜點主廚共同著作:L'ARGENT 的加藤順一、MAISON by Sota Atsumi 的小林里佳子、FARO 的加藤峰子、Hotel de Mikuni 的淺井拓也、萌果 houka 的西尾萌美。
⠀⠀
說到盤式甜點就不得不提日本人對質地與五感的鑽研,一整個放心此書的含金量。
⠀⠀
《 解構分子料理 》一書提到:「 日語在表達質感的字彙數量遠超過其他外語,例如 サクサク ( 酥脆 )、つるつる ( 滑溜 )、ぶるぶる ( Q彈 )。美國人使用的質感用語總計有75個,日本人使用的質感用語卻多達5倍,共有406個。日語中的質感用語之所以豐富,並不是因為日本料理中擁有多彩多樣的質感,而是 #日本人對於食物的口感極為敏銳,而且 #還擁有表達這些感覺的能力。」
⠀⠀
最喜歡書中最後每位主廚詳盡說明對甜點創作的初衷,以及詮釋餐廳甜點的角度、對客人喜好的掌握、還有想要給予客人什麼樣的體驗,才能將盤式甜點的獨特性完整表現出來。
⠀⠀
畢竟不管餐廳設備有多新潮,就算用上 Pacojet 冰淇淋機、美善品多功能料理機、甚至醫院才能看到的離心機,這些也只是工具而已,只要客人覺得不好吃,那做出來的就沒有意義了。
⠀⠀
⠀⠀
/
書封的甜點照片是 Hotel de Mikuni 甜點主廚淺井拓也的作品。
⠀⠀
說起位於東京四ツ谷的 Hotel de Mikuni,餐廳店主兼主廚三国清三可是傳說中「 料理の鉄人 」,將自己與法國料理融為一體,日本人獨有的表現融入其中,這樣的概念也完整的表現在甜點上。
⠀⠀
盤中舒芙蕾糖花在經過拉長延展後敲碎,化為櫻花的虛幻渺茫,彷彿對照著盤式甜點隨時間而逝、讓人惋惜且回味不已。
-
⠀⠀
尤其喜歡幾位主廚對 #料理與甜點自然的延續節奏,可以由蔬菜或是起司等食材來做銜接的概念感到新奇。
⠀⠀
的確常會在前甜點以清口或是轉換味蕾、讓味蕾休息的理由,品嘗到各種酸度頗高的醋飲、雪酪或是粗粒冰沙。
⠀⠀
比如以芹菜的根部塊根芹與稻稈為主題的甜點,「 省去酸味的要素,是因為肉類料理之後過於強烈的清爽風味,會破壞套餐的流暢節奏。」「 作為 pre-dessert 前甜點,特意呈現 “ 曖昧 ”的感受。」
-
⠀⠀
「 #花朵塔 」的概念更是讓我訝異。平常要是看到擺這麼多食用花朵在甜點上,就知道主廚對自己的味道是有多沒自信,只能用外表來掩飾疲乏的層次。
⠀⠀
長期旅居義大利的加藤峰子小姐,以現代美食學 Gastronomy 的風貌,做出對人與環境都充滿溫柔的甜點。
⠀⠀
「 每天早上都要花一小時,整理從奈良、高知、沖繩的農家送來的野草和洋香草、及花朵。還有農家年過 80 歲的婆婆,入山仔細摘採而來,可說是『 日本的藥草 』。」
⠀⠀
「 我會被這些花草樹木吸引,或許是因爲其中特殊獨特的香氣魅力。藉由嗅聞、品嚐的體驗,而萌發內心的感受,希望這個甜點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食用,都能成爲連結記憶的美味。如同這次書中的紫蘇,李子浸漬玫瑰,英式蛋奶醬中浸漬樹木枝葉添香,隨時都有「香水調合般的香氣印象」。如此調合的風景,氣氛,有點像是煮著藥草的魔女(笑)」
⠀⠀
一個滿是花朵野草的塔,讓我想起多年前在 Den 神保町傳那碗作為主餐的「 沙拉 」:各種草本植物特有的苦韻與馨香,口感細緻如同水蜜桃般的番茄,土壤滋味滿盈卻又沒有臭土味的甜菜根,匯聚成一碗日本獨有的風土滋味。
⠀⠀
好想去日本啊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境文化&出版菊文化(生活美食地圖)
#DESSERT新銳糕點師餐廳的獨創盤式甜點
★ 日本當代糕點師,不藏私分享頂級餐廳盤式甜點配方!
★ 傳授製作、應用與變化,深入剖析發想技巧與甜點觀
#新書優惠倒數兩天
★博客來→ https://bit.ly/3flVvh0
2本7折 https://bit.ly/3z6n9GF
★誠品→ https://bit.ly/2SuCAb6
2本7折 https://bit.ly/3wwV7lI
★momo→ https://bit.ly/2SLUqX6
★金石堂→ https://bit.ly/3fI3Qfb
★大境文化→ https://bit.ly/3uojkt5
四月的東京是博客來 在 Linn / 老娘才不是日本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推薦新書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按讚分享抽新書)
身為在外打拼的台灣人,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家鄉的小吃、樸實的家庭料理一直都是我最想念的味道。現在因為疫情而無法飛回台灣享受美食,只好透過書本來撫平一點鄉愁。然而,對我們而言,台灣跟日本都是家,都有生活的軌跡,而這些生活的軌跡,大多有「食物」的存在。
回想在台灣時,偶爾有機會跟媽媽上菜市場買「著時(tio̍h-sî)」的當季水果、食材回家,總是會特別期待當天的晚餐。來到日本幾年後,開始懂得這裡的「旬(しゅん)」,隨著季節更迭,冰箱裡的常備食材也跟著變化,終於學會要在冬天買菠菜、夏天做涼拌茄子。
新井一二三的這本新書就是在講這樣平實而令人著迷的庶民飲食文化,這次有幸掛名推薦,希望大家也會喜歡這本書。在這邊出版社也提供一本贈書給大家,歡迎踴躍參加活動!
當然更歡迎大家直接購買,買了會看到下面這段推薦文跟老娘的名字在書腰上面喔哈哈哈
「在台灣和日本生活過,便知道兩地的庶民吃食文化有許多不同,都是深奧又令人著迷。新井一二三用她的散文串起台灣與日本之間的吃食文化,她的文字不屬豪華宴席的那種炫目鋪張,而是巷口一家平易近人的小餐館,喚醒我們內心平實而溫暖的餐桌記憶。」
🔖 贈書活動規則
1. 按讚+公開分享貼文,tag一位想一起好好吃飯的人,留言「這一年吃些什麼好?」
2. 活動至7/21(二)中午12:00截止,7/21當天以內由大田出版抽出一位得獎者並由老娘公布在留言處
3. 贈書寄送範圍僅限台灣本島
🔖 新書簡介
食物是
跨越時間與空間
愛情的紀錄
春夏秋冬,因為「吃」更豐富,更有趣,更有記憶。
一月,看著《紅白歌合戰》,搭配這道魚卵之王鯡魚子,人稱「黃金鑽石」的滋味,好好迎接新的一年。
二月,趕緊再吃一次寒鰤刺身,就可以準備向冬天告別了。
三月,春天快到了,擺上女兒節雛人形,再買來一束桃花和每次「雛祭」要吃的點心,好好來慶祝。
四月,吃筍要趁新鮮,現挖的筍要當場切來吃,像吃沙西米一樣。
五月,下班逛魚店聽到魚販的吆喝聲,又有新鮮鰹魚可買,等於是享受東京生活難得的優勢。
六月,珍珠奶茶席捲日本,小女生用手機上傳IG,長長的排隊人龍,這是社群流行的時代了。
七月,來自瀨戶內海的岡山白桃,每天剝一顆吃,慢慢享受一個星期。
八月,想起台灣的料理:燒餅、蛋餅、鹹豆漿、油條、白粥、地瓜粥、炒麵、湯麵、肉包子、菜包子﹑薑絲炒大腸、炒鱔糊﹑台東風味米苔目、豬血……
九月,酷熱的暑假裡,中午在家中煮冷素麵,吃的時候,若有茄子天麩羅陪伴,那就很高級了。
十月,日本刮的風開始有秋意,把砂鍋從櫃子裡拿出來煮今年頭一次的紅燒獅子頭。
十一月,用鐵弓燒烤的秋刀魚著實比名牌牛排高級。這個滋味總讓人想起來小津安二郎導演遺作《秋刀魚之味》。
十二月,寒冷的冬天裡,還要吃冷食海鮮丼嗎?是的,日本人對生魚片的熱愛是不分一年四季的......
新井一二三東京家庭的飯桌上,每年每天重複的一頓飯,有四季節令,有小時候的回憶,有東西方,在地日本的雜食活力。
食物再也不是單純的物質,而是跨越空間和時間,愛情的紀錄。
🔖 購書連結
《這一年吃些什麼好?東京家庭的四季飲食故事》
七月一日 全台上市
博客來:https://is.gd/yu8DOn
誠品:https://is.gd/0aHFC2
金石堂:https://is.gd/QAWddc
晨星:https://is.gd/qJM82V
#看完會很想飛回台灣吃小吃
#建議大家不要在半夜看
#就算沒有照片還是會讓你覺得肚子很餓想吃宵夜
四月的東京是博客來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好書推薦 l 5G來了 】
最近疫情新聞太密集了,有點吃不消。今天換個口味,跟大家分享一本好書。
讀書共和國的新樂園出版寄來一本書《5G來了》,希望我幫忙推薦。原本我還擔心看不太懂,畢竟自己並非理工背景,但一翻下去,竟然愛不釋手,一口氣把它看完了!
相信大家這一年來聽過很多關於5G的新聞,坊間也有不少以5G為主題的座談會或論壇,但以我自己而言,我並非資通相關背景,對於5G技術的許多專有名詞總是似懂非懂,更別說相關專業資通概念了。如果你是像我這樣的文組男,那這本書真的是非常實用且清楚的工具書。當然,如果你是資通產業達人,這本書中有許多各國5G技術的最新商業發展,相信也會對你很有幫助。
這本書的作者是龜井卓也,他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研究所,目前任職於野村綜合研究所。特別提一下,譯者是劉愛夌,翻譯文筆流暢,讀起來很舒服。
5G有三大概念,分別是:
1. 高速大流量通訊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2. 高可靠度低延遲通訊 (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3. 大規模機器型通訊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書中緊扣這三大概念,用大量舉例的方式深入淺出說明,降低了讀者的閱讀門檻。作者非常貼心地在序章以情境的方式讓讀者對於5G生活的樣貌有了栩栩如生的想像。
我在閱讀這本書時,心裡想到的其實是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我之前曾經發文指出,中華職棒應該思考包括延賽在內的各種可能性。結果今天中職已經公布將延到四月中視疫情狀況再開打。其實如果在5G的世代,球迷可以透過VR/AR的形式在家觀賞,一樣能感受到球賽的樂趣。
書中提到一個例子,日本KDDI在2018年完成實測,在沖繩蜂窩體育場的職棒賽季中,成功用5G將多角度畫面傳送給觀眾。當時的做法是,在球場內建構5G環境,並且在球場內裝設多顆鏡頭。
我特地上網找了當時的影片讓大家看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eZ9NJEKFT8
以球迷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是很值得期待的觀影體驗。如果我們已經進入成熟的5G世代,日後大型運動賽事或音樂活動都可以在家中觀賞。如果我們未來註定要與疫情長期共處,那5G的確能有效解決目前許多問題,包括該不該停賽等。
除了運動賽事,書中還提到一點讓我很有興趣,就是:動態數位戶外廣告。如果5G技術成熟,我們有沒有可能發展出動態數位選舉看板呢?會這樣思考,是因為台灣的選舉常常需要花很多錢在掛看板上,市議員或立委選舉的看板費用動輒數百萬或數千萬,對新人來說,如果沒有財團奧援,幾乎不可能支付這筆看板費用。
所以想像一下,在5G的時代,所有戶外實體看板不再懸掛,城市美學提升,而你身上的穿戴式裝置根據你平時的閱讀及上網習慣,在特定的區域彈出相關候選人照片或資訊,這不是很酷嗎?如此一來,選舉文宣費用可大幅降低,對民主的發展也是好事。
本書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圖表製作相當清晰。我特地拍了幾個圖表讓大家參考,包括「邊緣運算的機制」、「行動通訊技術第一代到第五代的演變」、「無允諾傳輸機制」、「B2B2X」等等。以「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來說,在這張圖表中讀者可以清楚比較一般通訊及邊緣運算在路徑上的差異。另外「無允諾傳輸機制」( grant free)圖表也清楚地比較了傳統傳輸及5G傳輸的差異。
除了文字生動簡潔、圖表清晰外,本書還有一個特色是提到許多國家的最新5G技術及法規發展。在4G時代,網路以下行傳輸為主,但在5G世代,上行傳輸及下行傳輸同等重要。這帶出了5G世代的風險:對個人資料及隱私的可能侵犯。在資料上下傳輸的過程中,業者將取得用戶的個資。
作者以AmazonGo為例,說明Amazon為了避免臉部認證隱含的個資風險,所以改採多顆鏡頭辨識人的動作來取代。作者也以2018年在歐盟通過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為例,說明歐盟的準則是「本人才握有管理個資的權利」。
不知不覺,我的推薦文搞得跟讀書摘要一樣,落落長。但這本書真的挺不錯,給了讀者許多關於5G世代的有趣想像,包括無人車的自動駕駛、數位後視鏡、遠距醫療、車聯網、雲端遊戲、看護機器人等。對於5G,一般人可能會理解為上網速度比4G很快,但速度只是5G的一個面向。更重要的是,它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社會的結構。
作者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以目前4G的網路速度而言,其實對多數人的觀賞影片或上網已經夠用,所以5G的真正價值是我們要努力「創造需求」,創造出能夠充分運用5G大流量、高可靠度及低延遲特色的商品及產業。
特別注意的是,不同的產品對於低延遲度的要求不一樣,例如無人駕駛自動車及遠距醫療手術,當然就需要高度穩定的網路環境,否則有安全疑慮。而其他諸如數位電錶等設施,相較而言就無需高度要求低延遲。這就是書中說的「網路切片」概念(network slicing)。
好了,我不囉唆了。總之這本書真的不錯,大家沒事在家躲病毒,不妨去買來看嚕!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320
順帶一提,如果有其他出版社要寄書請我推薦,也都歡迎喔!我最愛看書了!
#5G來了
華爾街日報3.4折訂購優惠:
https://reurl.cc/M7p8ev
Instagram: old_dog_chasing_ball
【胖犬電子報】免費訂閱連結:https://reurl.cc/yypqq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