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別人了解你的文化,從改名開始
如果原住民沒有中文名字
我相信某些跟原住民接觸多的漢人就能有初階的知識分別某些姓名某些家屋名是什麼族的
所以改回來雖然是小事
但青年一起做一定能改變未來
*近年學西文常常讀一些文章或google一些拉美的偶像明星,久而久之就能知道在英文世界有些名字跟姓氏是從西班牙語來的,久而久之在讀到上面有一點éáí的東西就會自然而然用西語說
#這就是語言的力量
#從讀名字就可以學到小巧思
#鼓勵大家改回族語名字
回族姓氏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在近20年來一直強調重視文化多元的價值觀,而推動大眾認識這個價值觀的貢獻,一部分來自台灣原住民文化。今天,台灣原住民的藝術文化將會作為台灣藝術文化的代表,前往參與2021年的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這個消息證明了台灣重視多元文化價值不只是停留在指標性或口號性的層面,而是實實在在的踏出步伐。未來,我們期待這樣的多元價值觀可以逐漸在各個層面中站穩,讓在台灣生長、發展的各種文化都有機會被大眾所接受與認識,而且我們也不再會有單一、威權或特定族群中心式的主流價值觀。
-----------------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21年「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由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獲推舉為參展代表。
對於本次參展,撒古流分享:「我一直認為,長年從事的藝術創作,是連著自己民族命運而生、是打散在生活裡,一時很難從中抽離。每每碰上展覽這一檔事,總是讓自己的心跳動,不知怎麼辦才好。我想像將面對的是未曾踏過的深深獵場,正考驗著自己的思維膽量和技能,如何贏得獵物的青睞?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謹以慎重和敬畏的心,在這個重要的發聲場域嘗試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做分享。」
撒古流(1960-)以全方位的藝術社會實踐備受肯定。成長於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的藝匠家族,其作品不拘於形式,舉凡繪畫、雕塑、建築及裝置等皆為其所擅長。其名於排灣語中為「箭頭」,蘊含「挺身而出」之意;承載了名字所賦予的使命,撒古流以思想開拓與傳遞者自居,三十餘年來透過創作回溯、振興傳統文化,甚而溢注當代精神於其中。曾於2018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成為首位獲該獎項的原民藝術家。
撒古流在年輕時穿梭於部落之間作水電修繕,深刻經歷族人對於傳統文化被移花接木、甚至漸次消逝的無力感。因此,他開始做田野調查、訪談耆老以傳遞部族智慧,並以圖文並茂的手稿,系統性地進行知識採集與整理,如記錄古陶壺圖紋、壺體及排灣傳統婚慶等文化內涵等,藉此重振逐漸凋零的部落技藝,更拾回族群消逝中的集體記憶。他在24歲即成立工作室,透過教學保存並復興傳統技藝、培育後起藝術家使用不同媒材雕刻及創作,繼後踏入石板屋的研究與重建以傳承文化象徵與精神;不到30歲便開辦「達瓦蘭部落有教室」,從部落裡開始教育改革、提攜晚輩,發起「原民菁英回流」、「原民正名」及「還我姓氏」等民族自覺行動。從重建與新闢技藝、教育系統,到經營空間、部落,數十年如一日,撒古流將藝術創作植基於日常社會實踐中,不只力行不輟Pulima(排灣語,意指手巧之人)精神,更以Pu-ʔulu(排灣語,意指動腦之人)的思維,自詡能化身為水、成為知識的源頭,滋養他所深愛的土地與文化。近年來專注於排灣族古典哲學的思想與研究,並化為文字與繪圖方式呈現。所著《祖靈的居所》(排灣語書名為Dredretan,意指陶壺)透過傳統神話故事與口述歷史,探索文化內在價值的獨特性,獲第38屆金鼎獎。
https://artemperor.tw/focus/3256?fbclid=IwAR3doYuAsfZk3YMwHU5d8OCjUTS9F2dyDq4Y3LCr8OMkGT1zIgrfu7063dI
回族姓氏 在 回族人的祖先是來自哪裡?和維吾爾族有何關係?簡直太傳奇了 的推薦與評價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