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不是薪資能多高,而是怎麼選最適合你。
諮:「所以,以你的專業來看,我現在在市場上的薪資能到多少呢?」
我:「得看你去的產業、組織規模、職務內容而定;以你來說,若你把自己放在差不多的產業、組織規模跟職位,例如:X碩、X寶;能談到的年薪不會比現在多多少。但是若你去某很缺人的新創,對方可能會願意出1.5倍的薪資;或是有機會到XX外商,年薪也會至少多30~50萬,可是外商組織變動性比本土高。所以,關鍵不是薪資能多高,而是怎麼選最適合你。」
諮:「新創真的能開到1.5倍嗎?」
我:「有啊!通常僅限關鍵職位,技術職居多,其他業務行銷類會綁業績;然後給你一個漂亮的抬頭。所以你想進新創?」
諮:「也沒有啦!就是很好奇他們能給到多高,不過我也知道拿得多不一定待的住,能領多久也說不準。」
我:「沒錯,所以你覺得最佳的選擇會是什麼?」
諮:「應該是品牌外商吧!只是我不知道有什麼方法,感覺很多人跟我一樣,不知道怎麼跳過去。」
我:「為什麼是品牌外商?」
諮:「當然是薪資高啊!」
我:「新創可能更高喔!」
諮:「風險太高了,而且我怕會回不來。」
我:「很不錯,所以你是用跳板的角度在思考,能否延續經驗與市場價值。確實,若有機會跳至品牌外商,之後還跳得回來,只不過薪資會回跌,尤其外商組織扁平,現在真能換過去也是非管理職。但你若繼續待本土,反而有機會直接挑戰管理職。」
諮:「對,我現在已經掛課級,雖然沒有帶人,但我老闆有說明年會升副理,就會實際管理了。」
我:「所以,現在的方向有兩個,一個是繼續待本土往上歷練管理職,一個是轉品牌外商。現在,我們就針對往後五年的可能性,做預演吧!」
於是,我們把兩種選項的後續發展,演練了一遍,並從他的考量中看到,對選項可能的風險承受度。由於他已婚,小孩剛出生,房子也剛買沒多久,所以薪資的吸引力突然變得明顯,才會有轉換念頭。但仔細思考後,目前的薪資也不會不夠用,只是不如從前寬裕,有那麼多閒錢吃喝玩樂。但人生進入不同的階段,考慮的本就不同,而身份的轉變,帶來生活的改變;面對這些改變,難免需要調整適應。因此,看清以後,他心裡也有了答案,神情也從一開始的緊繃放鬆不少。
最後,他的答案是什麼並不重要,而思緒是否釐清才是諮詢的重點;因為答案往往不在更好的工作,而是更好的生活。
#生涯健檢
#因個人隱私內容皆經過部分調整
Search
因個人隱私內容皆經過部分調整 在 學術倫理解答,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台灣 ... - GitHub Gist 的推薦與評價
隱私 權能「使個人緩和自身的緊張與壓力,並使其能在私密領域內真正做自己,不受他人的干預與責備」,這是屬於隱私的何種價值? 1, 研究者若故意忽視研究倫理,可能衍伸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