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無解的文章,遇到兒子總是無解~~
#高敏媽與直男兒
#關於兒子的迷惑行為1_囤積癖
一直很想寫寫「關於兒子的迷惑行為」這個主題。其中最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行為就是「囤積癖」。
直男兒從小就熱愛囤積各種「資源回收品」,如果是顏值高又有紀念意義的東西,類如漂亮的紙袋或包裝紙之類的東西,我還可以理解。
畢竟,身為「前幼兒園老師」,我也曾經瘋迷收集好多年。
可惜,他不是走這種路線,舉凡空寶特瓶、紙盒、紙袋、用完的原子筆筆芯、修正帶替換芯、餅乾塑膠盒、衣服吊牌、路上撿的石頭和樹葉…反正,你能想到的他都要留著。
如果我纏著他整理,甚至不計髒亂下海幫他,他還會跟我翻臉。問他為什麼要堅持。
他說:「這個這麼好,怎麼可以扔!」
「誰知道我以後會不會用到!」
感覺我們母子角色對換了,收集東西捨不得扔的不該是父母嗎?結果我生出一個像老大爺一樣的直男兒,而且不小心青出於藍勝於藍(泣)😅
每次去他房間,看到那些佔地方又積灰塵的資源回收品,我都要心中反覆不斷默唸:「是親生的。」
深呼吸這招不能用,因為吸入灰塵會引發高敏媽的咳嗽和過激反應。🤷♀️
/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被我說服扔了一箱資源回收品,結果好死不死學校說要帶紙盒。
吼,他把我罵得狗血淋頭,從此後要他扔東西簡直比登天還難,開始囤得坦蕩、囤得爽快😅達到囤積出快感的境界,享受被物品包圍的滿足感。
也更加謹慎地防範高敏媽我(是防賊逆?)
之前看過一篇報導,說囤積症被定義為精神科疾病,要判斷囤積症有兩個標準,其一是患者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在正常人眼中沒有價值的物品。
其二是囤積帶來的壓力會影響正常生活。
直男兒既沒有出現大量收購,也沒有讓囤積影響他的正常生活,顯然罪狀不足,也不好強迫他改變。
不過,已經嚴重影響媽媽我的視覺感受。我沒有嚴重潔癖,只是比較愛乾淨一點的那種程度。(認真)🤔
既然造成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找到彼此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很少談到教養,也很少寫「正統的教養文」,因為我認為青春期的孩子特別討厭大人的教導。
因此,比起教養,我寧可謀求親子間的相處之道。也換一種比較生活詼諧的筆觸記錄。
我和兒子之間的差異那麼大,意味著面臨的相處挑戰也很大。書寫過程是想和大家分享,我如何認識,理解和接受一個全然陌生的個體。
/ #收集和囤積的界線
我跟兒子說,有時候越是他人眼中沒有價值的東西,越是能給我們帶來微小且綿密的幸福感。
所以,只要他開心的話,我願意接受他囤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
但是,資源回收品要保持乾淨,集中在一個區域,例如放在紙箱裡,只要超過這個紙箱的東西就要嘗試斷捨離。
畢竟,我們旅居在異鄉,所處的空間有限,根本放不下那麼多東西,再加上隨時都有搬家的可能,請不要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來上海後,我們已經歷兩次搬家,一次他們年紀尚小無法幫忙,另一次爸爸訂下嚴格規定:
房間裡的東西如果不整理出一個範圍,要他們自己整理裝箱自己搬,東西太重的要請工人幫忙,搬家費要從他們的零用錢裡面扣。
還是爸爸英明懂得小孩也有人性,一說到要自己搬自己付錢,馬上就肉痛起來,傾刻斷捨離得乾乾淨淨,所有的資源回收品都投入黑色大垃圾袋的懷抱。(媽媽竊喜)😁
結論就是,如果你家也有一個不改初心,堅持囤積的孩子,可以考慮搬(叫)個(爸)家(爸),再不行就搬兩次,如果實在不想搬家就換個更小的房間給他吧!
不過,我實在不忍心告訴大家,直男兒搬了新家之後又收集了新的資源回收品。(結果還是說了)😅
/
#後記:我們年底又要搬家了,兒子聽到這消息馬上跟我說,媽媽你不能搬到一個更大的房子嗎?這樣就可以裝得下我所有想囤的東西。
媽啊!我暈~~
好啦好啦,也許,囤積也是一種生存哲學吧(顯示為媽媽已放棄掙扎)😅
/
#照片故事 | 兒子戴女兒的髮箍,感覺他換了女裝就是我本人了❤
「囤積症精神科」的推薦目錄: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Re: [心情] 囤積症的家- 精華區ck54th122 的評價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治療法寶】囤積症第一節- 王駿濱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的評價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囤積症-失智、強迫症的... -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 的評價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囤積症的推薦,MOBILE01和網路上有這些評價 的評價
- 關於囤積症精神科 在 家人躁鬱症ptt 的評價
囤積症精神科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台灣本土疫情再起,面對新冠病毒安心防疫技巧與原則】: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使全球陷入不確定性,關於疫情大流行的的新聞從不間斷,讓人感到殘酷無情。所有這些都給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傷害,因此,我們應當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關注疫情的消息可以理解,但是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會使現有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更糟。英國一個關注焦慮症的組織「英國焦慮症協會」(Anxiety UK)代表尼基·利德貝特(Nicky Lidbetter)解釋,「害怕失控」和「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是許多焦慮症患者的共同特徵。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Mind」的發言人羅西·韋瑟利(Rosie Weatherley)表示,許多焦慮症源於對未知事物的擔憂,等待著事情的發生,從宏觀角度上來說,目前的疫情符合了這些條件[1]。
Covid-19疫情發展至今,大家都要接受我們正面對著一項危機,因此很自然地會感到焦慮,甚至恐慌。除了遵循醫學的指引來進行預防及自我保護之外,我們必須瞭解的是,這個危機事件影響我們的不單只是身體或是病的問題,而且還帶來心理的壓力與情緒問題,因為這項危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以及廣泛的影響性[2]。
■Covid-19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Covid-19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
1.不安及恐懼
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
2.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
3.被隔絕及孤獨感
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
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
5.醫護人員的壓力
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3]。
■預防武漢肺炎的感染,除了一般的預防措施之外,也要靠「安心」的處理
面對這看不見的敵人,許多的不安也反應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像是口罩排隊購買、賣場囤積搶購,甚至目前大家口罩不離身、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已經是一種重要且必要的習慣。除此之外,提升精神心理上的安心防疫也是很重要的。
■「安心PEACE五技巧」
畢竟持續的心情平靜,是有助於提高免疫力的。首先介紹面對疫情的焦慮不安可以做的「安心PEACE五技巧」:
►P (Prepared):預作準備並篩檢重要訊息。
▪當新聞媒體不斷報導感染人數與死亡人數的攀升,以及口罩購買的恐慌現象,會讓人擔心及愈感無助。我們在睡前不宜過份關注相關訊息,每天應盡量控制自己接收訊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減少因訊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E (Enhance your safety):焦慮不安時,採取可以安穩身心的實質行動,好好照顧自己,提升安全感。
▪像是為生活環境打掃消毒,準備健康的食物,從事簡單的運動,做些實質的行動照顧自己,肯定與鼓勵自己有因應危機的能力,增進身心安全感。
►A (Accept your emotion):面對未知的恐懼,我們需要先覺察自己的焦慮是否符合現實狀態,學習安撫與接納自身情緒。
▪在這段時間,每個人的心情都受到影響,找人聊聊,訴說自己內心的不安,分享彼此轉移注意力跟紓壓的好方法,並且與家人好友連結,心情會安定很多。
►C (Change your behavior):調適壓力反應,改變自己的行為。
▪在每日忙碌的生活中,安排一段時間,走出戶外,伸展一下身體,呼吸新鮮空氣;或是留給自己幾分鐘,安靜地坐一會兒,藉由短時間的靜心與舒展,重新調節與穩定自己的身心。
►E (Engage in your life):盡可能投入日常,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危機事件的發生常令人不知所措,心情浮動不安,保持生活作息的規律與穩定,能幫助我們提升免疫力,更有能量去面對與應變危機;每天可以安排一些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嘗試創造豐富的生活體驗,藉此降低焦慮,舒緩情緒。
防疫難免影響正常的經濟活動,特別是全球化影響下許多產業可能會面臨長時間經濟蕭條問題,個人、家庭、企業、國家、社會可能都要做好準備。沒有永久的黑夜,希望大家都能團結合作,一起度過這個難關[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BBC News 中文(繁體)「肺炎疫情: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51906001
∎[2]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 in Taiwan)「安心手冊-新冠肺炎風暴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https://bit.ly/3eXjO4I
∎[3] (元氣網)「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4/4430762
∎[4]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面對新冠病毒安心防疫技巧與原則(作者:張家銘/林口長庚醫院復健暨社區精神科主任):https://bit.ly/2S1LYCK
➤➤照片
∎前副總統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瘟疫中的我」:
►https://www.facebook.com/chencj/photos/pcb.2854691791278291/2854691754611628/
前副總統陳建仁說,他還記得在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期間,台灣的人心也是從初期的彼此猜疑(suspicion)、疏離抗拒 (alienation)、相互苛責(resentment)和汙名化他人(stigmatization);不斷地轉變為彼此同情 (sympathy)、相互感恩(appreciation)、反省向善(reflection)和自我奉獻(self-devotion),這就是台灣人在艱難困苦中,不斷淬鍊出來的美德。
前副總統陳建仁希望,大家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心連心、手牽手、肩並肩,一起走出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陰霾,早日恢復平安喜樂的日常生活。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疫情下的心理衛生 #安心PEACE五技巧
衛生福利部 /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囤積症精神科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精神醫學日常】你或家人有囤積習慣?會因為無法扔棄物件而感到困擾?屋企長期又亂又多雜物,行都無得行?這些行為背後可能患上精神障礙。精神科醫生細說囤積症病徵和疾病好發組群:https://bit.ly/3dEtst2
---
延伸閱讀:
愛觀看懸疑奇案非心理變態 醫生:只是日常平淡,需要尋求刺激
https://bit.ly/3s2Qa1D
「可愛侵略性」的心理學現象:太可愛的動物反而令人腦短暫錯覺想加以傷害?
https://bit.ly/37EJ0ct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https://bit.ly/3oCfmuo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囤積症 #強逼症 #家庭問題 #囤積 #過度購物 #物欲 #斷捨離 #心理學 #精神科 #精神疾病
囤積症精神科 在 【治療法寶】囤積症第一節- 王駿濱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 的推薦與評價
即使物品沒有價值,都不願棄掉,這可能已是一個精神病態,這更會令到生活空間變得擠迫和 ... 【治療法寶】 囤積症 第一節- 王駿濱醫生( 精神科 專科醫生). ... <看更多>
囤積症精神科 在 囤積症-失智、強迫症的... -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 的推薦與評價
囤積症 -失智、強迫症的症狀之一你知道「囤積症」是什麼嗎? 行為會有-將雜物堆滿房子裡 ...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江漢光表示,「囤積症」是... 徐沅宬and 209 others. ... <看更多>
囤積症精神科 在 Re: [心情] 囤積症的家- 精華區ck54th122 的推薦與評價
原PO您好,小魯是鍵盤精神科醫師,恰巧對囤積症有點興趣;
稍微分析您敘述的狀況,希望對您及家人有點幫助。
首先要釐清一個觀念,有囤積行為不一定就是囤積症,
有許多的生理心理狀況,都有可能導致囤積行為。
※ 引述《momojaja (momojaja)》之銘言:
: (手機排版請見諒)
: 因為唸書工作,所以出門在外很久了,
: 最近因緣際會回到家裡,想說有空要來整理家。
: 其實很想一直住外面,每次說到要回家,
: 就不想回去,因為家裡已經快跟google囤積症的圖片差不多了,沒什麼地方走路,覺得很
: 不舒服、很窒息。也因此我們家一直都沒客人,我媽喜歡窗簾都拉得緊緊的,不要被人看
: 到裡面,還要我們不要跟親戚朋友透露家裡的情況。
依此段最後兩行看來,媽媽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 我從小的夢想是希望能住在窗明几淨的家裡,和朋友聊天泡茶,但這只有我在外租屋時才
: 有機會實現。
: 我一直懷疑我媽有囤積症,雖說有時她也會講說要整理要丟垃圾,但當我提起時,她也只
: 會一直說沒空,同時一直堆東西,可是又強調自己有潔癖,不解。
: 最近我想真的不能再逃避,要把家裡好好整理,我媽和其他家人也同意,所以每天我就是
: 整理打掃。
媽媽會講說要整理丟垃圾,媽媽和家人同意原PO要整理家裡-->媽媽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阻擋囤積者改變的其中一個原因:東西已經太多了,不知道從何整理起。
: 但每次只要她看到我在清東西,她就一直皺眉,擺出很焦慮、嫌悪的表情,一直干涉我,
: 不像其他家人因為騰出空間而高興。
這裡要先肯定您對媽媽的尊重,沒有選擇偷偷把她的東西丟掉。
阻擋囤積者改變的另一個原因:在進行篩選、決策時,囤積者會感到高度焦慮。
其實整理是很花心力的,要分類、判斷是否要丟棄,都高度仰賴腦中的決策區域,
囤積者的個性常常優柔寡斷,一旦開始整理,就會一直猶豫、焦慮,
所以避免焦慮的方式就是:全部留下來,通通不准丟。
: 我已經陸續清出十年前沒開封過的沐浴乳、洗髮精,沒用過的化妝品、保養品,以及吃到
: 一半和根本沒吃過的餅乾,都因為過期通通丟掉了,真的超級浪費。
到這裡看起來,媽媽還能接受。可能是因為過期太久,理由很充分。
不知道在清除這些物品的過程中,原PO和媽媽的溝通情況如何?
: 就在剛剛清出了放了十年的飛機模型組合。我說要丟掉,但我媽看到說不準丟,她要送人
: 。我說這都放十年了,今天要不是我清出來,妳根本也不知道有這個東西,沒用到就是垃
: 圾要丟掉。她就一直和我吵,吵到最後叫我滾出去不准再清。
看起來這個飛機模型是壓垮媽媽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忍受了先前丟棄了一批物品的高度焦慮,可能已經很疲累了。
猜測您應該也很疲累了,因此也失去先前的耐性與尊重,替她決定丟掉。
然而這在她的眼中,是嚴重侵犯地盤的行為,因此想將您驅逐出境。
: 我當時也是有點激動,所以有點失控,拿起菜刀揮舞,說我也是活得不耐煩了,妳要我滾
: ,我就滾去冥府,妳把飛機模型燒給我,我送給我冥府的朋友好了。她就要我把菜刀放下
: ,一直說我是蕭查某。我說,對,我就是妳這個神經病生下的蕭查某。她還罵我是王八蛋
: ,我說對,我是王八蛋也是垃圾。我要她不要管我,她後來就一邊說我回家只會一直和她
: 生氣、一邊往房間移動罵我。我後來也自己跑進房間了。
其實這樣的衝突在囤積者子女成年後十分常見。
子女在童年期、青少年期還無法獨立,所以只能忍耐著部分接受囤積者父母的掌控。
離家工作後,已經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工作成就等,
父母也已逐漸年邁體衰,甚至失去工作賺錢能力,
此時,出於愛與孝順,子女很容易就會想要主導局勢,
卻忽略了父母正處於工作、經濟、健康等都開始不受自己控制的時期,
因此非常容易感到地位受到威脅。
雖然整理表面上看似是處理物品,但其實背後的人際關係,才是真正的重點。
對囤積者來說,雜物就代表著自己,
有紀念價值的物品是過去的自己,可能還有用的東西是未來的自己;
強硬地要將物品丟棄,在他們眼中,可能代表著自己將被子女丟棄。
: 真的覺得很煩躁,待不下去了。真的每次只要回家,都會吵架。很想什麼都不管,就直接
: 搬出去,但又覺得再這樣下去,我家會因為東西太多而爆炸。
: 我最近確實因為不順而有點憂鬱,剛剛自己也被自己的失控嚇到了。現在不知道應該怎麼
: 做才好,唉。
佩服您在如此狀況下尚能夠反思自省。
確實,可以思考的一點是,
囤積行為會觸發他人介入契機,通常是因囤積行為導致疾病或公共危險等,
以至於他人不得不介入;
如果媽媽沒有上述狀況,為何您決定是現在(不是更早也不是稍後)要來處理?
您提到最近不順而情緒不佳可能是原因,那為何處理方式是回家整理媽媽的雜物呢?
^^^^^^^^
(不說憂鬱,是因為憂鬱可能使人有憂鬱症的誤解。)
現在可以做的事:
1. 先就模型飛機一事向媽媽道歉,請求諒解,同時感謝她願意配合整理。
2. 釐清媽媽整理的最終目標:可能是「希望改善身體健康」、「希望提升生活品質」、
「希望過年可以請親戚到家裡坐」等等。記住,是媽媽的目標。
3. 先與媽媽討論,能夠達成目標的家是什麼樣子?
4. 將整理分成數個小區塊進行,會比計劃一次完成來得容易實行。評估一下媽媽的體
力和您的體力,不要在疲憊的狀況下整理。
5. 預先保留一處,遇到雙方對於物品該不該丟棄的狀況時,將該物品暫時置於該處,
最後再來討論。避免在整理途中因為物品去留而再次發生衝突,否則媽媽對於整理
的意願會降低。
6. 在整理過程中持續向媽媽表示感謝與肯定,並適時提醒媽媽她的目標。
(salemcat大與弟弟應對的方式很有智慧,不過要視平時親子互動方式來調整)
最重要的是,唯有把親子關係處理好了,整理雜物才有意義。
希望能夠幫到您。加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59.2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17041771.A.FC3.html
※ 編輯: wintersail (1.171.159.217), 01/27/2018 16:32:52
liuedd大您好,依您提供的資訊看來,這是相對困難的狀況,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文章前段強調原PO媽媽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因為病識感對治療的影響非常大。
如果囤積者的囤積狀況已經惡化到影響健康或公共安全,
可能會需要公權力(如警方、社工)的介入,
目標無法設定得太高,以恢復基本生活機能、減少公共安全危害為主。
danielmeet大您好,通常典型囤積者家的櫃子應該都被塞滿了,所以無法發揮功能。
一般我們說的整理其實應該分成兩個步驟:篩選-->收納;
如果無法經由篩選控制物品數量,那麼再多的空間、再強的收納也是不夠的。
ines1969大您好,這要看囤積者的個性,有的囤積者面對外人會比較客氣,
但也是有把整理師當作子女的共犯同黨一起掃地出門的...QQ
liuedd大,合併有其他精神疾病的囤積症真的是非常困難的狀況。
目前囤積症的研究和治療還在發展中,現行療法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流,
簡言之就是指導囤積者練習篩選(開流),以及如何抵擋過度獲取(節源),
然而目前國內醫界尚未有正式針對囤積症的治療研究團隊。
您也許看過Phyllis的《囤積解密》這本書,她提到一個「教練」的概念,
也許是目前家屬比較能夠參考的;
但因為躁鬱症患者可能會有認知功能退化、衝動控制變差、挫折忍受度降低等,
學習的動機可能會較低,訓練的強度要適度調整;
比較可行的目標應放在維持生活機能及安全,而非完全清除雜物或根除亂撿東西的行為,會比較實際。
希望能夠幫到您!
liuedd大辛苦了,您所做的已經無可挑剔了。
我相信您的家人一定已感受到您的用心。
hareru00大您好,辛苦了,看起來您很尊重且配合家人。
如果關係還可以,不妨平時以不批判、好奇的角度(有點像採訪)來了解家人的想法,
因為囤積者的看事物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他們很容易看到物品獨特、美、有用之處,
且不願意放棄任何一個可能性(如報紙留著就可能會去念)。
囤積者如果感受到您的接納和關懷,對於之後的建議也許會比較聽得進去喔。
smartony大您好,歡迎搜尋「居家整聊室」,看看我們是不是在紙上談兵喔!
ice0007大您好,我個人認為,除非結構性毀損,否則空間或物品的問題都是相對容易的;
人的問題也遠不是二分為「有救」或「沒救」如此單純。
您或可參考上述回覆hareru00大的內容試試。祝福您!
※ 編輯: wintersail (1.171.171.219), 01/28/2018 08:50: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