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05:行前約定✖️事後鼓勵 (芳瑜)
我很常運用這兩個小技巧,無論是育兒或是班級經營,都給我很大的幫助。有時孩子特別不配合的時候,事後回想,大多都是忘了「行前約定」或是「事後鼓勵」。
我們常常以為孩子大了,越來越懂事、守規矩了,就忘了身為父母及師長該注意的細節,以至於當孩子因不夠成熟的心智而踰矩甚至失控的時候,很容易只是一味惱怒及懲罰。
不論是小寶寶,或是國中生,實際上都是孩子啊😌
對於教師來說,所有活動之中最備感壓力的,大概就是「戶外教育」了吧。這種壓力和爸媽帶小孩外出遊玩相比,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畢竟,我們要承擔的是幾十個孩子的生命與家庭幸福🤯
因此,每一次出發前,除了基本注意事項,我都會提出三項「#行前約定」:
一、安全
二、榮譽
三、盡興
首顧自身安全,次重團隊榮譽,最後不忘玩得盡興。七年級的校外教學、八年級的隔宿露營、九年級的畢業旅行,都是一樣的約定,沒有因為孩子大了就輕忽它的重要性。
過程中,如果有些孩子玩過頭了,只要稍加提醒,喚起師生之間的共同約定,通常很快就會步回正軌。因此整趟旅程,我不需扳著一張臉,就為了怕孩子們失控、發生意外,反而我只要將自律的責任還給他們,並且相信他們能做到(很重要),我便能從容的一同享受這趟旅程。
旅程結束之後,我會利用不同的方式,有時在課堂上直接講,有時透過文字,進行「#事後鼓勵」。
這個鼓勵包含具體的讚美以及正向的期待,不論過程中發生什麼鳥事,我一定會挑出良好的表現(如果沒有,就挑有所改進的行為)對全班獻上我的真誠回饋。我相信,我的信任與鼓勵,都會成為他們能再次自我負責的動力。
(文末附上某屆七年級校外教學後的「事後鼓勵」信件,文長,不喜可略😆)
育兒也是一樣,上週寫完〈口罩之亂──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15615886647360/?extid=0&d=n)的隔天,我就進行了實驗。
#行前約定:「坐捷運要戴口罩,脫口罩的話,我會停止前進或是下車,直到你戴上為止。」然後,整趟路程我刻意放慢腳步,不再急躁前行只為了快步出站,也不再叨唸戴口罩這件事,將責任交還給他。
很奇妙,我的心情輕盈了好多,重點是他也有所進步,前後各半小時的車程,他只有脫2次。當然,除了那時按約定下車之外,我也不忘 #事後鼓勵。
今天的行程很平凡,只是在家裡附近走走,但也很特別,因為我善用了這兩個技巧,讓一整天的行程都順利到不行,簡直回到剛開始一打二的蜜月期🥰
早上時隔一個月去圖書館,為了避免他們忘記規範,#行前約定:「戴口罩、小聲講話」,並且加上一條「練習自己看書」。
一個多小時的閱讀時光,自在享受,他們前後自己看了10、15分鐘的書,中間穿插我講故事。即使過程中有小小違規,經過提醒也能很快修正,親子之間都沒有任何情緒波瀾。
離開圖書館後,距離午餐時間有一段小空檔。我詢問他們想回家還是去公園玩一下,他們想去玩,於是我們 #行前約定:「玩半小時就回家」。離開時非常配合,說一次就閃人。
回程途中,我一方面突然想外食,一方面又想實驗看看今天運用這些技巧到底能順利到什麼程度,於是當我們經過一家肖想了好久卻遲遲未造訪的小餐廳時,我問他們想回家吃飯還是吃餐廳,而他們選了後者。
#行前約定:一、耐心等待餐點;二、沒帶圍兜、餐具,也沒有餐椅,要坐好並自己專心吃。
結果,這次的用餐過程,可說是我一打二以來最愜意享受的一次了,竟然能好好品嘗我手中牛肉漢堡的美妙滋味!讓我決定回家前再帶他們去另一個公園爽玩一回🥳
每一次的「行前約定」,我都沒忘了「事後鼓勵」,#讓孩子知道我有看見他們的努力,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相信他們自己做得到。即使過程不盡完美,也沒關係,因為只要願意相信,就有了自我負責的動力!
—————
🔸延伸閱讀🔸
📌「自律與負責」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44575067084776/?d=n
📌我從「九斗村之旅」所看見的716
三月七日,一個特別的日子,升上國中的你們,第一次搭著遊覽車,拋開課本與考卷,輕鬆自在地前往校外教學目的地──九斗村。在這趟短暫的旅程之中,身為導師的我,看見的不僅是天空不作美的陰雨綿綿,也不僅是你們腳下一雙雙踩踏髒了的球鞋,更不僅是稍嫌不完美的石塊地瓜。反之,我看見的是一幅又一幅美麗和諧的畫面、一張又一張可愛動人的面孔,以及一次又一次團結合作的展現。這些記憶在回程的路上(你們熟睡時的遊覽車中),彷彿跑馬燈似的在我的腦海中流轉,使我不得不提筆將之記錄下來,好好細數珍藏。
一、守時
前一日才將集合時間從7:15提前至7:00,比上學時間整整早了半小時,原以為應有零星幾人遲個十分鐘也不為過,卻在我稍晚到時,看見你們坐滿了走廊盡頭,隨口問了句:「誰最晚到呀?」你們異口同聲說是我。我雖表面上辯解自己剛剛先去了辦公室,卻在內心因你們守時的好習慣而默默嘉許。(其實OO比我晚一點XD)
二、課本
集合時,意外發現OO書包裡除了裝有零食之外,還有幾本課本與雜誌,讓我不禁懷疑難道忘了說今天不用帶書嗎?接著OO及其他人喊著他們也有帶,更讓我訝異班上何時變得那麼會把握時間、又那麼好讀了?無論為了補習用的,或是拿來裝模作樣,甚至只是帶心安的,皆不禁令人莞爾一笑。孩子們,玩的時候就認真玩,暫時拋開書本吧!
三、閱讀
上了遊覽車,聽完隊輔姐姐講解活動之後,是短暫的自由時間,有人小聲聊天,有人稍睡片刻,而出乎意料的,竟然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閱讀課外讀物。原以為只有我帶著書,恐怕是異類吧,但難道有看錯嗎?我從來沒看過誰在校外教學當天會隨身帶著讀物的,實在讓我又驚又喜!雖然在車上閱讀是比較傷眼的行為,但在你們身上,真的驗證了閱讀是無所不在的事,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手頭上有一本好書,你都能安然自適。
四、背詩
隨著遊覽車搖搖晃晃,以及控窯影片二次播放的催眠力,你們逐漸恍神,甚至睡去。當隊輔姐姐再度上來想跟大家說兩句話時,面對的卻是一群眼皮沉重,或是低頭沉浸書中的孩子們。此時,忘了是由誰提議背詩,整車的人似乎都瞬間清醒了,我心想我們班還真有事,只見一隻隻高舉的手臂,一聲聲此起彼落的詩篇,成為遊覽車上最詭異而可愛的奇觀。
五、手機
出發前幾日,幾位女孩來問我當天可否使用手機,我丟出了一個任務:請說出三個說服我的理由。經由眾人拼湊一番,其二都與照相有關,一則說要留下回憶,另一則說要拍我的美照,我心想,你們還真是為了目的而甘願如此取悅我啊。因此,我宣布了信任守則:當天可任意攜帶手機且使用,但只限於拍照功能,若有違規,則全班禁用。其實以我對你們的了解,絕對是做得到的,事實也證明你們完全沒有讓我失望。而我究竟為何如此?一年難得一次全班出遊,如果開放聽自己的音樂、滑自己的手機、玩自己的手遊、聊自己的天,請問,每一個「自己」,能否共享車上的歡樂?能否同心協力的控窯?能否更細膩地與人互動?能否創造「我們」共同擁有的716回憶?我相信你們能夠明白。
六、控窯
本日重頭戲──控窯,是多數人印象最深的活動,也讓我為你們的團結而深深感動。不論在任何步驟中,取石塊、堆窯、取木柴、燒火、顧窯、覆土、取地瓜,沒有一個人袖手旁觀,大夥們各施所長,即使是一份棉薄之力,也積極投入,即使弄得灰頭土臉,也甘之如飴。窯倒了,再堆就好;火小了,再燒就好;速度慢了,再加把勁就好。因為你們知道,全班擁有一致的目標,動力便由此而生,而沒有什麼畫面會比這更加美好了。
七、水槍
幾個月前,你們選了水槍DIY,我也答應當日可玩,可惜天不作美,濕濕冷冷的天氣,深怕有人感冒,我只好臨時撤銷承諾。趁著午飯時,抱著有點掃興的小小愧疚感,逐桌告知我的想法,而你們竟也大方地回答「好呀!」、「沒關係啊!」、「OK!」,頓時我安心了不少,一方面因為你們的懂「事」,另一方面因為你們的懂「我」,懂我不是刻意的刁難,懂我是真心為你們著想。
八、地瓜
中午餐點不盡人意,讓我以為下午的地瓜們也將面臨被嫌棄的命運。怎知當同學吃力地抱著熱騰騰的地瓜回班時,轉眼間就「瓜分」完畢了,人手一顆,不計較吃土不吃土,無論男女,在寒風中吃得津津有味。或許,有人吃到不符期待的地瓜,但未見誰的臉上表露厭惡之情,因為吃到嘴裡的每一口,都是大家親力親為而成就來的,值得你們用心品嘗,值得你們珍惜這份難得的滋味。
九、午休
從你們初升國中開始,我就很堅持一定要午休,當時許多人不明所以,但漸漸地開始習慣,甚至了解其重要性──在體力與精神都比以往消耗更多的學習生涯中,適量的休息絕對是必要的。因此,我極少會利用午休來讓你們補作業、補考,甚至施予處罰,我如此全心保障你們的休息時間,無非是為了提升更高的效能。然而,玩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出來玩,嗨翻天都還嫌不過癮了,誰會心心念念著睡覺?大概也只有你們了吧。隊輔姐姐告訴我,她很訝異,有人竟然問今天有沒有午休時間,但我倒覺得能夠理解,因為在回程路上,一張張可愛的熟睡面孔就說明了一切。不僅是因為你們聽了我的提醒,養精蓄銳一番,更重要的原因是,全班長時間共同養成的習慣所致,身體告訴你,該休息了,之後還有好長的路要走,還要好多的事要繼續努力呢!因此,你們一定更明白我常說「建立好習慣」的重要性了吧,無論何時何地,它都會伴你同行。
十、「老師,為什麼妳沒和我們一起玩?」
不是不想和你們一起分享這樣的樂趣,但有一些時光,確實在沒有師長的眼光底下,你們更能自在地與同學相處,更能保有你們那塊無拘無束的小天地。這是我樂意給予的自由,因為相信我的提醒「凡事以安全為先,凡事以榮譽為重」,一定能牢牢的緊拴在你們心頭,無須我特別擔憂。不過,當活動邁入尾聲時,OO問了這句話:「老師,為什麼妳沒和我們一起玩?」,我仍感受到滿滿的幸福,謝謝你們,一直將我放在心上。
Lin Binder Emily Liang
「國中生手機使用規範」的推薦目錄:
國中生手機使用規範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兒少網路誘拐失蹤頻傳,社安網如何補破洞?」
高雄國中生少女失聯案引起全台關注,所幸昨日終於尋獲該名少女,讓此案平安落幕。網路世界中充滿各種風險,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孩子呢?
各位家長們,你們知道每年離家出走的孩子有多少人嗎?根據警政署失蹤人口概況調查,未滿18歲離家出走兒少人數,近三年來,分別為4,346人(106年)、3,968人(107年)、4,184人(108年)。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像此案少女如此幸運,能夠平安回家。
今天上午,我和兒福聯盟─孩子的守護者 、 台灣展翅協會 ECPAT Taiwan 、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共同召開記者會,除了呈現目前我國失蹤兒少情況的數據外,也提出了許多關於目前體制的改革建議。
🔸台灣安珀警報不曾啟動過,通報要件應放寬!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聽過「安珀警報(AMBER Alert)」?
由美國發起的安珀警報,目的是透過公眾力量來迅速找回失蹤兒童。當出現兒童誘拐或綁架事件時,執法機關便會透過網際網路、電台、電視、手機簡訊、電郵等媒介,發布安珀警報。美國失蹤及被剝削兒童中心,更與臉書、推特、Google、Yahoo等社群網站、網路平臺合作。
而台灣也在 2016 年由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與Facebook合作,讓台灣也有安珀警報的服務,但至今卻從來沒有真正啟動過。
目前內政部設置的安珀警報執行計畫,其通報的要件為「未滿18歲之兒少擄人勒贖」或「未滿 7 歲者於緊急查尋 24 小時後仍未尋獲,且經查疑涉刑事案件,比照重大刑案列管偵辦」等重大犯罪案件。對比美國、加拿大,安珀警報的發布要件並無硬性規定「勒贖」的條件,令人質疑,台灣的規定是否過於嚴格?導致至今仍無啟動過任何一次安珀警報。
我們認同兒盟所提出的,應該將安珀警報通報規定中的「擄人勒贖」鬆綁,比照美國、加拿大做法,放寬為執法機關確認該案件屬「兒少遭誘拐或綁架事件」,便可透過社群媒體發布警報,以求迅速找回失蹤兒少。
🔸從前端預防,孩子的網路安全教育不能等!
在現今網路發達的時代,雖然學校課程都有針對使用電腦、網路進行教學,但並沒有針對網路安全有更清楚詳細的說明。
今天五月時,我曾針對N號房事件召開公聽會,希望能從前端教育做起,對此國教署承諾,各相關教育單位會去做網路安全內容的規劃,這部分我們也希望能持續確認、落實。
讓兒童及青少年能夠了解網路上可能會遇到哪些危險,例如:在網路上交友、找工作的風險等等。以此案的少女來看,她便是透過通訊軟體認識嫌犯,因為想找工作才發生被誘拐的情況。這也是先前我們在公聽會上所討論的典型網路誘拐手法。
讓兒童及青少年們具備足夠的警覺性,能去辨識風險,這就是預防端的重點!
🔸警覺面對兒少自願離家出走,建立足夠機制來阻斷危機發生
這次案件非常幸運的是,少女的家人具備足夠的警覺。之前民團曾倡議過失蹤案件應該在第一時間報案,才能在黃金時間協尋,破除過往失蹤需等 24 小時候才能報案的迷思。
這次案件,警方也迅速地動員各方警力協尋女孩,而不是將這個案件當作一般離家出走看待,才成功阻止一場可能的憾事。
但兒少離家出走的情況並不少見,每年離家出走的兒少約有 4 至 6000 人,如何讓離家出走的失蹤兒少,都能獲得足夠的資源,並建立足夠機制來阻斷離家後的危機發生,之後我們都會與警政署繼續研商討論。
🔸孩子為何選擇離家出走?回家後,是否還需要其他協助?
根據過去數據顯示,即使離家出走的兒少回家了,未來重複離家的情形也很普遍。
這時我們要思考的是,孩子為什麼會想要離開家裡?幫助他們回家後,他們是否還需要其他的幫助?
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七條,雖然已經規範警政主管機關,應負責失蹤兒童及少年之協尋等相關事宜,但並未規範針對兒少回家後之追蹤、訪視輔導服務。
對此,我們也會在下個會期中,針對《兒少權法》增定相關協助、輔導機制,以利後續服務的推展,希望能找尋孩子離家的原因,才有可能避免孩子離家的情況一再發生。
國中生手機使用規範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是不能送少年郎「智慧型手機」,但別忘了送更重要的「使用合約」】
對於今天國二生因偷買iphone 6被父母責罵而跳樓自殺此事件,我特別和家裡的少年郎們討論了一下。
小四的鈞鈞說:「我覺得爸爸媽媽應該在一開始就常常跟孩子說,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讓孩子知道是非善惡。」
七年級的凱凱說:「這個孩子真的有做錯事,而且非常不對,我覺得他的父母一定生非常大的氣,也很可能因為在氣頭上用了激將法,把孩子激到賭氣跳樓!」
九年級的翔翔說:「我覺得手機事件或許只是導火線,他們之間可能早就互相積壓了很多不滿,但是,我覺得,這個同學或許自尊心太強了!其實,他真的做不對,應該要能體諒父母真的被氣到爆炸!」
針對三個孩子的回應,我思考幾個問題:
根據鈞鈞的想法,父母應該及早讓孩子認清是非善惡,而縮小到手機的使用問題之上,如果「接觸數位資訊用品」是現代孩子無可阻擋的趨勢,那麼順應這個潮流,「事前的規範與管教」便非常重要。
客觀地去同理孩子們在社交、娛樂甚至學習上對「數位用品」的需要,而因著這些需要,親子則要一起坐下來,好好討論何時最適合擁有手機,以及該訂定那些使用規則。
這讓我想到曾經看過一個美國媽媽Janelle Hofmann,她在孩子進入青少年時,便很敏銳地偵測到孩子對智慧型手機的渴慕,以及無法跟同儕並駕齊驅的落寞,於是在聖誕節時,主動送了一支iPhone給她13歲的大兒子Gregory。
但是Janelle Hofmann不只有送手機,送了更重要的禮物--- iPhone使用合約。
看了這合約內容之後,我只能說,這個禮物有如一塊極不好咀嚼的甜蜜蛋糕,插滿一把把利刀的仁慈愛心,孩子驚喜微笑之後,必有更多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惶恐。
這位媽媽所寫的合約重點如下:
1. 這是我的手機。這是我買的、我付錢的。我現在把它借給你,夠偉大了吧?
2. 密碼要讓我知道。
3.用有禮貌的態度接電話,說「您好」。不可以忽視任何一通顯示為「老媽」 或「老爸」的電話。
4. 平日要在晚上7:30前把iphone交還給爸媽,週末則在晚上9:00 前,隔日早上7:30再打開。
5. 使用iphone和使用一般電話一樣,要尊重別人的作息,不可太晚打給別人。
6. 不可帶iphone到學校去。
7.和同學、朋友用簡訊溝通,比不上當面和他說點話好。
8. 如果iphone故障或是遺失,你要承擔維修的費用。
9. 不要用這項科技去欺騙、愚弄其他人,同時也不參討論。
10. 如果面對面不會說、不會寫的話,更不能用電話說、寫出來。
11. 如果在同學、朋友的父母親在的情況下,不會大聲去說的話,請不要寫、或寄電郵。
10. 別看色情資訊。瀏覽那些你會大大方方和我分享的網站,如果你對任個事物有疑問、感到好奇,不如問我或爸爸。
11. 在公共場合要將它關機、靜音。
12. 別郵寄、接收身體私密部位的圖片,也許有一天你會被外界干擾,誘惑你這麼做,這樣非常危險,會毀掉你的青少年、大學甚至是人生。
13. 不要下載一卡車的圖片和視頻。
14. 偶爾把iphone留在家裡,別感到沒「安全感」,它並不是活的,更不是你身體一部分。
15. 不要一直當「低頭族」,眼光要常放在生活周遭的世界中,往窗外看看有什麼新鮮事。
………..(其餘省略)
事實上,綜觀Janelle Hofmann媽咪列出的條約,猶如密織的防網,能全然堵住「手機少年郎」可能犯下的輕率與偏差行為。我想,未來,這將會是我和孩子訂定類似合約的最佳範本!
然,洋洋灑灑的條約,面面俱到的關切,卻有一個我認為尚待商榷的問題:
一個才從小學進入中學的十三歲孩子,或許都看得懂父母所寫的白紙黑字,但未必都能記得牢;
而或許能記得牢,卻未必都能做得到。
畢竟,十三歲,確實是自我控制力極為薄弱的年齡。大部分的十三歲孩子,想得不多也不深,忘記的卻很多;能受自己主導的不多,但是受同儕影響的卻很多;打從心裡認同的規矩不可能太多,但想要冒險衝撞的機率卻非常多!
我問咱家十五歲、十三歲少年郎,沒有智慧型手機,真的很不方便嗎?
「還好!」、「不會!」、「反正在學校也不能用,回到家有電腦也有iPad,沒差!」
我再問:「同學使用智慧型手機,除了打電話,學習上非得需要它嗎?」
「用在學習?很少用在學習啦!用來上網、line、臉書、電玩比較多!」
看來,十三十五少年郎使用「智慧型手機」,多半「不太智慧」!
因為看不出一個小學生、國中生非得有「智慧型手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孩子中年級時,我就曾和他們討論,並拍板定案:
1.國二可以擁有手機,但是不需要智慧型手機,只要能打通、接通的電話即可,主要功能在於「和家人朋友聯絡」,若要上網,請回家之後使用家庭電腦。
2.最早「高一」才可能提供智慧型手機。
屆時,我必會效仿Janelle Hofmann,附送給孩子們比手機更為重要的「借用(非使用)合約」
再來,針對凱凱的回答:「父母有可能因為在氣頭上而使用了強烈的激將法,孩子因而被激到賭氣去跳樓!」
看著小子們一路從幼兒、兒童到青少年,著實覺得「和孩子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隨著每一個階段,父母都必須重新學習,改變策略!
十四歲是男孩睪固酮最旺盛的階段,意味著衝動指數最高、頭腦因重新整合而極度紛亂,有時連少年郎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在想些什麼,該做什麼,一個衝動,色情圖片也看了,不良網站也闖了,網路霸凌也參與了!
而此時,因內心湧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因此自尊心特別的強烈卻也特別的脆弱,父母的管教必定要先從「同理」出發,才可能打開少年願意聆聽的耳,願意溝通的的心,然後才有機會一起坐下來,訂定合理的規則。
而在用字遣詞上,因青少年衝動先於思考,自尊勝於道德,故切莫過於頻繁的以數落、激將、強押、威迫的方式來管教,不但不會有效果,反而激起叛逆心理。
這幾年和少年們的朝夕相處,我逐漸抓到十個原則:
1.一起訂定合理有效的規則
2.挑選在重要時機擺出父母的威嚴
3.管大方向,不緊迫盯人
4.保持適當距離
5.尊重適度隱私
6.適當的置身事外
7.相信他的能力
8.持續給予視野、榜樣、身教
7.適度的關心
8.肢體的溫暖鼓舞
9.書面的關心與溝通
10.讓新奇的興趣成為交集
國中生手機使用規範 在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TYAD - 許多學生好奇,學校 ... 的推薦與評價
師生和家長共同討論手機管理機制,包括手機使用的申請程序、使用時間、管理方式等,管理機制,並且一定要在校務會議討論、通過,且要「統一規範避免班級個別訂定」。 ... <看更多>
國中生手機使用規範 在 學校如何規範青少年手機使用?蒙特梭利這樣做 的推薦與評價
社區大學終身學習網,2019年3月20日— 亞當認為,國中生接觸手機還太早,應該等到高中,因為就發展來看,高中生的大腦較能做出明智抉擇,這時便能引導他們如何在有限度 ... ... <看更多>
國中生手機使用規範 在 [新聞] 3成中學生沉迷手機學者:家長應以身作則 的推薦與評價
欸其實想想這問題蠻嚴重的
畢竟學齡時間就是該把時間耗在課業上
好像不應該把時間燒在電玩跟手機上
不過拿自己當例子的話..啊我當學生的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阿
電腦當年了不起56k也搞不出甚麼事情
一個首頁要等一分鐘我還不太想花時間去看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又不太一樣
如果學以前那種家裡禁看電視禁用消費3C又太高壓了
該怎麼辦才好呢QQ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35672
2017-09-16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教育部昨天公布「台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
在上萬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職三年級的學生之中,沉迷網路占比約一成,有國中生因此中
輟,如不讓他上網就大哭大鬧。交大教授周倩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手機及網路使用
規範,且以身作則共同執行,學生網路沉迷的情形會比較低。
不讓上網就大哭大鬧 1國中生因此中輟
教育部委託交大教育研究所教授周倩團隊,於今年三至五月進行問卷抽樣調查,共抽測二
七七所學校,有效問卷一萬零一十二份。
教育部政次姚立德表示,他任北科大校長時,發現不少大學生常熬夜在網路上「對戰廝殺
」,開會時也曾注意到教育部同事「屢低頭」,如果是他的孩子沉網,他也不知道怎麼辦
?或許家長以身作則「智慧上網」,可協助孩子脫離網路控制。
在智慧型手機沉迷現況調查中,國中生與高中職生具有智慧型手機沉迷傾向的人數約三成
。新竹縣自強國中老師陳震齊表示,有一名國中生因沉網而中輟,老師到家中輔導,父母
竟稱「又沒有殺人放火、只是上網」,家長態度很重要,學校才可結合家庭及專業醫療機
構輔導網路沉迷的學生。
陳震齊表示,他也曾輔導一名國三學生,因課業壓力成績變差,家長向學校反映學生有過
度網路使用情況,學校發現因為親子關係緊張,造成學生過度使用網路,尋求心理師的介
入,協助父母調整管教方法,學生後來回到正常的生活、考上理想高中。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9.146.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bileComm/M.1505557229.A.FD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