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會與憲法都該與時俱進!】
蔡英文總統去年成立修憲委員會,讓中華民國憲法與時俱進,然而憲改具高度政治性,提案難以獲得共識,常常胎死腹中。因此,綠黨提出修憲公投案,透過直接民權要求立委提出修憲,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改為「為因應國家現階段之需要」。
日前,陳亭妃等幾位立委也提出憲法修正案,與綠黨公投提案的理念不謀而合,顯然「以統一為前提」的憲法不合時宜,已經是台灣社會共識。
#超過九成民眾不想統一
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0年發佈「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超過九成的民眾(94.2%)並不願意與中共統一。因此修改憲法前言的提案不只是統獨意識形態之爭,也是期望憲法能夠契合台灣社會的價值。
#國民黨親中路線
然而,此提案昨天卻遭到國民黨的杯葛。 「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是1991年才首次出現的憲法條文,經過30年的社會變遷,不論是「反攻大陸」、「九二共識」或「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都早已遭到民眾的唾棄。台灣人民也多次在選舉中表態不願與中共統一的立場。綠黨呼籲國民黨,作為台灣最大的在野黨也應該與時俱進,拋棄腐朽陳舊的意識形態,別再忽視台灣社會的共識。
__
成為黨員》http://goo.gl/GHAHVu
成為志工》https://bit.ly/3nKuG8z
線上捐款》https://bit.ly/2L3uC4S
#捐款給綠黨可以抵稅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先烈中路,是為了紀念於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園內還陸續地修建了王昌墓、鄧仲元墓、馮如墓、潘達微墓、史堅如墓和楊仙逸墓。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他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
國民黨親中路線 在 吳建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女孩:中國人正在台灣逝去
两岸青年 1周前
以下文章來源于台北女孩看大陸
作者:郭雪筠
2020年3月30日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病逝。 我對“郝伯伯”的認知粗淺,大約停留在“高級外省人”的印象。 直至他去世,翻閱了他的自傳,再看見臉書上對其的是非評價,突有所感。 本文約3500字,大約費您5分鐘。
本文不著重於郝柏村其人的功過,惟寫下時代變遷,與台灣的過去及現在。
皇民的後裔──這是2014年九合一大選時郝柏村批評柯文哲的話,這是他生前最後一個在台灣社會引起的廣大輿論風波。 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病逝,一些台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倒是一些中年人對郝柏村的評價溫潤得多,”一生戎馬,愛黨愛國,至少 是個正直合格的軍人”。
在台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 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比如其“皇民後裔”一言)。 一些小青年以當今的抗中情緒將國民黨、外省與中共直接綁在一起,忽視了前人所經歷的時代變局,以自己的歷史觀度這些老人家──最後,下了一個“又一個跟不上 時代的老人家”之評價。
當然,小年輕怎麼看自己,郝柏村想必也不在意。 而觀察在其過世後網上批評(或是謾罵)之聲,可以發現,小年輕討厭的並非郝柏村,且對其認知甚少。 真正讓他們討厭的,是台灣從未擺脫“中國”。
“以前打共產黨的,怎麼反而親共了”?
2020年,1998年出生的台灣小年輕剛滿22歲,正在youtube上看著台灣知名youtuber拍的“阿里巴巴無人酒店全新體驗”,突然想到,好像有哪一個同學在阿里巴巴實習?
1942年,1919年出生的郝柏村23歲,太平洋戰爭進入第二年,蔣中正仍主導對日抗戰,郝柏村隨中國遠征軍赴印度。 他在回憶錄裡寫下在印度的日子。
“牛肉罐頭幾乎每餐必備,起初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日子久了開始倒胃了。有時手執打開的牛肉罐頭,一隻老鷹從天而降,把牛肉沖走了。”
“未到印度,只知中國人窮;來印度後,始知印度人比中國人窮上更窮”。
這種回憶不只是郝柏村的,更是許多抗戰老兵更同的歷史記憶。 且不說軍人子弟,1917年在浙江富裕家庭出生的散文家琦君,也曾寫過戰時顛沛流離,將母親給予的金手鐲一分分、一錢錢地剪去變賣。 這也不難理解後來郝柏村一面批評中共“抗戰為中流砥柱”一話不實,一面貫徹自己“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理念。
他批評中共,若要紀念抗戰,就要知道抗戰是誰領導的,“是蔣委員長領導的”。 然而對於國共的認知,又不完全那麼對立。 他曾在《中國時報》寫下:
“抗戰勝利之後,我們廢除了百年不平等條約,收復失土,擺脫了列強的欺壓與控制,從次殖民地一躍而為世界四強之一,並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中國人終於驕傲 地站起來了。”
“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讓中國人站起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讓中國人強起來、富起來。”
但與此同時,他,以及那一代抗戰老兵,講的話逐漸沒人要聽,“不過是老人家憶少年勇”,人們甚至越難越難諒解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理念 和話語體系。 2014年郝柏村赴大陸,在受訪時唱了一段“義勇軍進行曲”,引起一些人撻伐“背離台灣”,甚至批評“打共產黨的,還跑去親共”。 對此郝柏村有些莫名,“是抗戰時我們就唱的。”
不必外人說,近二十年來台灣的演變,網絡世代的崛起,“郝柏村們”可能不用臉書,但也知道整個社會的輿論風嚮往哪裡走。 中國人認同度逐步降低,許多抗戰老兵的後輩也不會“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他們明白這是必然。
但是,當“愛台灣”、“守護台灣”這些詞都有一套約定成俗的標準,而自己過去深信的“家國情懷”卻很難符合這個“標準”;當“中華民國台灣”的聲音 逐漸蓋過他們心中的秋海棠時,那種孤寂和寂寥,多少促使了退休老兵一個個走向對岸。
2016年,北京舉辦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大會,台灣32名退休將領前往,輿論一片嘩然“領著民國俸祿之將士們,跑去向五星旗致敬”。 這一畫面成了歷史的諷刺。
台灣口喊“民國”,但許多人心底已無民國,昔日人人所學的“國家是秋海棠,外蒙古獨立後變成老母雞”成為歷史,版圖僅限老母雞旁邊的小不點。
而這些前往對岸找尋“中國人認同”溫暖之“民國人”,所見到的、要面對的,不是那面青天白日旗,而是五星紅旗。
在對岸,當大陸年輕人聽見國民黨老一輩“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宣言時,也會打趣“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已經沒有錢”。
很難設身處地想,老國民黨人在當今情況下究竟有什麼慨嘆,是時勢如此呢、還是有些時不我予? 但我想,彼岸的中國夢與老兵們心底的中國夢或許不一樣,至少能慰藉他們“家鄉不再戰爭貧窮,中國人強起來了”之鄉愁。
“堂堂正正的中國國民黨”難再有
就在郝柏村過世前不久,其兒子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上,慘輸給江啟臣。 而後一支支麥克風追著江啟臣問,“認不認九二共識?你到底認不認九二共識?”而後江啟臣終於表示了,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正值壯年的江啟臣,是國民黨青壯勢力代表,身負“如何拉近年輕世代與國民黨距離”之責,甚至有媒體直接以“江啟臣能否擺脫國民黨親中路線”為題。 回首過往,中國國民黨,從主導抗戰、到撤退台灣,從經濟奇蹟、再到連自身定位都左支右絀,活生生演繹了“才過二十年,卻彷彿一世紀”。
國民黨親中路線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呼籲國民黨立即啟動內部改造,如果再不徹底改革,準備走入歷史的灰燼了]
這次選舉國民黨大敗,總統候選人韓國瑜個人風格問題和落跑市長是其一,中間選民投票的選擇也反映出結果。而國民黨內部更大的結構問題是黨的路線整體與台灣當代社會主流思想背離,支持者結構老化,極端保守派掌握黨機器,對進步議題漠不關心, 對年輕人不經營,沒有系統性的栽培接班梯隊,面對中國議題提不出新論述,92共識已然崩解,對香港民主困境第一時間反應太慢...
若不改善這樣的結構性問題, 恐怕四年、八年、十二年都很難與民進黨爭鋒。
[#面對中國大陸態度]
此次的選舉, 儼然是台灣人民對國民黨親中路線投下一個反對票,要注意的是, 45歲以下的投票族群對反中議題反彈力道最大,加上118萬首投族,總共有700萬的投票人口,其中接近70%都是反中,四年後這個族群只會擴大不會縮小,而年長的國民黨支持者只會凋零。
國民黨要好好思考面對中國大陸的路線,在全球反中的浪潮, 不可能再用92共識打迷糊仗,我呼籲, 國民黨進行一個內部對中國大陸路線的大辯論。讓年輕世代的聲音得以進入, 好好辯證中國大陸路線, 說服人民, 國民黨可以處理兩岸關係,並且不會犧牲台灣的自由民主.。
而且這不能形式化,表面做做而已,辦一百場辯論,像馬克宏面對黃衫軍危機時,做的全國大對話, 國民黨真的需要再次思考[#你的存在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價值?]
[#徹底內部改造]
老人應該立即退位,中生代接班,斷層問題我四年前當立委時就遇到, 四年後依然沒有改善,甚至更嚴重。
柱柱姐說得沒錯『一開始就亂了套』從初選開始的制度一在改變,到不分區名單的爭議,中間選民厭惡了這種宮廷政治劇。
吳敦義等老人應該立即請辭,不用等到中常會准許,試問: 如果中常會慰留他呢?他要接受慰留? 這不是很難看嗎?
吳應該立即請辭,宣佈即刻起動內部改造計畫,從黨主席以降包含副主席等一級主管,徹底年輕化。年輕化不是口號,,不是需要年輕人時才找年輕人裝飾點綴,
而是徹底地從思維、運作模式、品牌溝通、形象美學、政策路、培育人才..徹底的思考台灣當代社會要什麼?往前看 10年,20年..思考如何改變
過去,國民黨把年輕人的議題推得遠遠的,比如說 婚姻平權,這明明是年輕人支持的議題,並非政黨意識形態,黨內卻被保守派把持,把政黨跟反同團體綁在一起,徹底掉入政黨對決的泥沼, 還對於黨內支持同婚的同志加以責罰,一個黨如果不容許多元聲音, 注定支持者的base 越來越縮小。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國民黨,而是國民黨自己把年輕人推遠遠,年輕人要想支持國民黨也找不到理由。
反觀民進黨,找林飛帆接副秘書長,拉攏太陽花世代,這次選舉成功推出年輕派的候選人,找吳怡農, 賴品妤, 陳柏惟...狙殺老將,挑戰國民黨內政治明星。這些人即使選輸了都贏了知名度,更而況選贏了,打敗政治世家。蔣萬安這麼穩,都孤軍奮戰打得這麼辛苦。李彥秀、顏寬恆、柯志恩等中箭落馬...這些都是我立法院共處四年的優秀同事,他們孤立無援,策略沒整合,黨中央面對大環境反應又過慢, 當初不分區名單爭議, 吳主席沒能力處理,,任憑這些議題發酵, 區域立委挨悶棍, 民調直落, 這不是黨中央的問題, 什麼才是?
這些問題, 四年後會改變嗎?
國民黨如果不徹底內部改造, 恐怕真的會走入歷史灰燼。
以上說的話有點重, 但是對這個黨還是希望它更好。民進黨贏得選舉,再次完全執政,未來四年台灣命運好壞,我們都要共同承擔,台灣還是要有一個強壯的反對黨制衡一黨專政的執政黨,需要有健康的政黨政治。衷心期盼:台灣更好,中華民國更強大!
國民黨親中路線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先烈中路,是為了紀念於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72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園內還陸續地修建了王昌墓、鄧仲元墓、馮如墓、潘達微墓、史堅如墓和楊仙逸墓。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他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後,購得東郊紅花崗,改原地名為黃花崗,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最初該處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此後,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募得僑資贊助。早期墓園為著名設計師楊錫宗設計,孫中山親手栽植了馬尾松。1921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又查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於黃花崗起義,共86人,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1924年,大本營軍政部與廣東省長公署保護墓園佈告:大本營軍政部及廣東省長公署奉孫中山大元帥訓令,以《佈告第一一號》文,由軍政部長程潛及廣東省長廖仲愷聯合簽署發布。公佈劃定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地界範圍:
“ 東至二望崗(今黃花崗劇院後方一帶),西至廣州模範監獄及永泰村(今華僑新村一帶),南至東沙馬路(今執信中學一線),北至墓後田塘(今動物園西門外),已劃為七十二烈士墳園。嗣後應概行禁止在界內附葬。其在於界內之民間舊墳,亦限於佈告後三個月內另行擇地遷葬,以崇先烈,各宜凜遵,毋得玩違於咎此布。 ”
現時墓園內仍存有刻有全文的石碑,落款時間為1924年2月。上述範圍也說明瞭為何先烈路有如此多的革命志士的墓地。墓園落成後不久,有人認為,整個結構像公園式,因內有茶亭、水池、音樂台等遊樂設施,有失莊嚴,建議改為墳場式;紀功坊上的自由神,是外國人崇拜的偶像,不宜用在紀念七十二烈士的墳場中。因此在1930年5月,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78次會議議決重修黃花崗墳園計劃。改建工程分三期進行,最大工程有二:紀功坊上的自由神像換成國民黨黨徽;改建墓道,開闢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處建築一座宏偉古樸的牌坊,上嵌孫中山1921年所題「浩氣長存」四字,作為正門,原來的大門改為側門。整個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廣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並擴建了該陵園,並命名為黃花崗公園。潘達微墓於1951年自模範監獄旁遷入;範鴻泰墓於1958年自先烈路二望崗遷入。1961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城市的發展,道路的開拓,本來廣袤而完整的七十二烈士墓園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把一個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壓縮為一個不大的「公園」。1985年,黃花崗公園以「黃花浩氣」成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7月被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黃花皓月。
國民黨親中路線 在 朱立倫稱國民黨「親美不親中」 胡錫進批倒退:將淪小民進黨 的推薦與評價
中國 國民黨 主席朱立倫近日訪問美國,期間他強調 國民黨 建黨以來就是親美的政黨,並稱 親中 是民進黨給他們貼的標籤,「我們從來不是一個所謂的 親中 的一個 ... ... <看更多>
國民黨親中路線 在 民進黨內心深處祈望「郭柯配」搭檔參選總統大選!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國民黨 高層跟郭台銘董事長應該是知道的吧? ... 郭柯配,不可諱言,是目前最強的一組民進黨已承認2024會敗選,但也不希望親中的國民黨拿到政權. ... <看更多>
國民黨親中路線 在 親中路線-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的國民黨「#幫中共講話的態度」,看在美國眼裡,當然會生氣!因為,#國民黨認為目前主要敵人是民進黨,次要敵人才是共產黨;所以他們把全副精力拿來對付民進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