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腳開好店,後腳卻被無情的雨水給狠狠地咬濕了。這一咬如同狂犬病的狗嘴那般,滿是濕潤。最近這瞬間豪大雨淋得路人頗有心得,在路邊表演三秒雨衣全副武裝的國軍精實演出。
我總愛跟老闆討論疫情這兩三個月到底對我們帶來什麼影響。老闆也總是給我一個苦瓜苦瓜苦哈哈的臉並且說著「山不轉路轉,自由路左轉(我其實不太懂)。」對我來說最大的改變就是現場品項的增加與變化。我們把雪花冰的糕點部門轉移,連同糕點部的主任米奇也跟著人事異動轉到霜淇淋來。人員的快速調動以及高度的適性發展可為疫情期間我們最棒的一步棋。(其實也只是讓米奇換個地方上班)
感恩的心滿滿,期間許多朋友紛紛響應外頌以及杯霜的外縣市宅配(在此因版面有限無法一一唱名,但你知我知默契眨眼)。許多朋友也趁此訂了蛋糕,無論是家人朋友生日抑或是週末傍晚的一個人狂歡,都讓我們的蛋糕在你的生活當中發揮了一些影響力(還有附贈一張親筆提字,你不要我要)。如果還沒有嘗試過外頌,外帶以及杯霜宅配服務的朋友,請按九有客服人員與你接洽。
現在的生活如同健身房的教練希望你負重深蹲三組,平時熟悉的重量還算可以應付,如今卻硬生生加了重量,每一下滿滿煎熬。但是,你真的得來看看老闆的小腿與大腿核心肌群,他算游刃有餘。
如果你問我生活苦不苦,我會說就像飲料點半糖,喝到是無糖,沒了糖香反而多了茶香。現在是有些苦沒錯,但人生不就是像苦瓜封肉一樣,媽媽總是拿著藤條看著你說道:「別給我只想把好吃的肉吃掉,苦瓜一鼓作氣!」
(此文絕無任何商業意圖,如果有那可能就只有一點點)
國軍全副武裝重量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急行軍一天多少里,才配叫精銳?
歷史春秋網
在古今中外的戰場上,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就是「急行軍」的能力。確切說,軍隊能不能打,夠不夠精銳,先要看「能不能跑」。這個道理,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就早已深入人心。比如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春秋名臣管仲就認為,軍隊要打勝仗,就得「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匱,一氣專定」。
但不管是進是退,首先就得能跑。所以管仲軍事理念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教其足以進退度」。
同樣完成春秋霸業的吳王闔閭,也是花了七年時間打造一支五百人的精兵。這支曾創下長途奔襲滅楚奇蹟,貢獻「如火如荼」成語的部隊,也能做到「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這種能全副武裝跑三百里才宿營的軍隊,打起仗來誰能擋得住?
當然,說到古代軍隊中「誰能跑」。戰國軍神吳起親手締造的「魏武卒」,更是豎起了一個標竿:想要成為「魏武卒」中的一員?就必須要全副武裝背著強弓刀矛,做到從天明到中午跑夠百里。想要能打?就得先能跑!
而如果對照中國古代軍隊裝備的演變史的話,就知「魏武卒」這個「奔跑距離」,到底有多難。隨著古代兵器裝備的演進,士兵的盔甲負重也越來越高。比如在宋朝,一個全副武裝的精銳宋軍,僅盔甲就重達五十斤以上。明初一個士兵,連盔甲帶武器糧食加起來,負重也多達八十八斤。後來隨著棉甲等裝備的普及,士兵們也「減負」,鴉片戰爭前一名披甲的士兵,盔甲重量也減到了24斤。但即使如此,「負重跑」的壓力,也是相當大。
所以,比起那些精銳部隊在古代戰爭史上「狂奔」的奇蹟來,古代大部隊每天「高標準」的行軍距離,往往是在三十里左右。能做到這標準的,就可以算虎師。
而且,一支軍隊能不能跑,當然不止要看選兵,更需要有嚴格的訓練條令。比如北宋的禁軍。軍人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不但以嚴格標準進行全國海選,組成二十萬人規模的禁軍。訓練更是抓得緊:領著高工資的禁軍士兵,每天都要「早教習閱,無得翻休」。等於天天都要嚴格訓練。重要的一條訓練項目,就是「練跑」。
在「練跑」這事兒上,趙匡胤也是獨出心裁,不止是日常要練,領工資的時候也要練。每到發工資(當時工資主要是糧食錢財)的時候,假如你軍營在城東邊,發工資就要在城西邊,要跑步穿過整座城市領工資,然後再跑步扛回來。等於是每月都要扛著一百八十斤錢糧來個「急行軍」。不會跑?這個月就等著喝西北風吧!
如此練法,效果也極好。比如宋太宗年間,宋遼戰爭爆發,兵鋒直指燕雲十六州的宋軍,從鎮州出發直撲幽州,十天狂奔了五百里,且沒顧上休息就與遼軍交戰,又把遼軍打了個稀里嘩啦。所以強大素質,也叫遼國一度嚇破了膽。如果不是接下來「軍事愛好者」宋太宗一頓作死瞎指揮,這叫北宋歷代皇帝悵恨了一個半世紀的幽雲十六州,原本應順風順水拿下。
而比起宋太祖的「領工資刺激法」,明代大英雄戚繼光,在「練跑」這事兒上更理性:「領工資」只能刺激一時,長期積累才是王道。以戚繼光的話說,跑步這事兒要循序漸進,「凡平時各兵須學趨跑,一氣跑得一里,不氣喘才好,如古人裹足以沙,漸漸加之,臨敵去沙,自然輕便」。到了實戰戰場上,這支多次「零傷亡」痛打倭寇韃靼的戚家軍,也一次次上演過「狂奔」奇蹟。、最典型的,就是嘉靖四十年的「台州花街大戰」。是年四月二十五日,連續奔襲作戰的戚繼光,得知了大股倭寇正偷襲台州的消息。他當機立斷,不顧部隊已斷糧的困境,硬是帶著部隊兩天空腹奔跑了七十里,成功在花街堵住了倭寇。而後這支飢腸轆轆的部隊,連飯都顧不得吃,就投入到殘酷血戰裡,終於以傷亡三人的代價,將這支數千規模的倭寇斬殺殆盡,救出被擄百姓五千多人。看過這給力場面就知道,「能跑」的部隊,有多英雄!
當然,如前文所說,一支部隊的急行軍能力,是建立在嚴格的紀律與訓練上。所以很多時候,部隊「能不能跑」,也是一個王朝興衰的鏡子。比如曾經很能跑的宋軍,到了北宋末年時,就特別不能跑。連每個月「奔跑領工資」這事兒,都常僱人「替跑」。可領工資的時候能替,打仗的時候可沒人替。多年文恬武嬉,宋軍「兵不成形,戰全無紀律」。特別是在黃河邊的大戰裡,數千宋軍見了金軍就跑,卻是跑都跑不贏,被人家一口氣全趕進了黃河裡。而肆意追殺的金軍,傷亡才不過三人。在多少古代王朝的亡國畫面裡,「軍隊不能跑」「跑不過」這事兒,也是常常做了生動的註解。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急行軍 #一日千里 #千里 #精銳 #練跑 #宋太祖 #精銳部隊 #軍隊
國軍全副武裝重量 在 91 敏捷開發之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敏捷就是為了讓隨機應變、持續改善、找到團隊最適合的方式、最有價值的方式,只看結果、尊重團隊自主管理的方式。
最後被一致性的policy綁住,對落後的team來說是有幫助的,但對最大效益肯定不是。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那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那只是好管、好作業,決不是最大化價值,也會使得衝比別人快就因此被鏈子拴住。
沒有啥對錯,就看目的。目的是要大家一樣好或一樣爛,這是合理的決策。不惜讓一些衝在前面的人熱情冷卻,這是合理的犧牲。
但這是取捨,而不要當作是個十全十美的聰明決定。
反正,在前線打仗的不是我嘛....
既然有人說拿美軍跟國軍比, 用美軍為例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我就來說說我個人經驗吧.
我05年宣誓加入美國陸軍後備役, 06年決定轉簽到正規役. 07年11月~09年2月被派遣到在伊拉克 摩蘇爾是執行作戰任務.
當時服役的單位是美國陸軍第三裝甲騎兵團.
雖然我們單位是美國陸軍體制下團級編制最大的裝甲團, 擁有將近一個步兵師的火力, 但我們在伊拉克境內時 絕大多數時間卻是在執行步兵旅的任務, 每天徒步巡邏摩蘇爾市街頭, 與當地的伊拉克陸軍和伊拉克警察執行聯合掃蕩任務.
隨著任務逐漸的增加, 我們逐漸地發現到我們公發裝備根本不符合我們的實際要求. 所以就開始出現向民間軍用產品公司購買裝備的情況.
當時我們公發的瞄具是Aimpoint的M68紅點瞄具, 用過這個瞄具的人都知道, 這算是近戰型瞄具, 適合攻堅, 室內作戰,卻不適合跟2~300公尺外拿著SVD的游擊隊交戰. 我的同袍們開始從國內買ACOG 然後叫家人寄到伊拉克.
隨著這種情況增加後, 我們當時裝甲團團長 (上校) 就發出一道命令, 批准全單位根據任務的要求, 適當對武器及裝備做出更改. 並規定任何所有人員在步槍上裝設非公發瞄具後, 必須到靶場上, 重新歸零瞄具,並射擊鑑定合格後才可攜帶該瞄具出基地執行作戰任務.
我自己本身則是全騎兵中隊裡第一批自購P Mag的人員, 08年那時候Magpul P Mag 才上市沒多久 普通軍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種超適合沙漠作戰, 可以減少M4卡彈機率, 並可以降低裝備重量的特殊彈匣. 當大家還在用公發的鋁製彈匣, 並抱怨為什麼會卡彈時, 我跟我的同袍則帶著P Mag在伊拉克沙漠裡進進出出, 執行各樣的任務. 因為P Mag的底部比公發的彈匣要寬, 所以我也相對的買了適合P Mag的彈藥袋.
其實洋洋灑灑這麼一篇, 總結一句話就是 規定是死的, 人是活的.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說過 將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那些做辦公室的將領們, 又沒有全副武裝隨著第一線作戰人員在外執行任務, 那他們又有什麼資格判定裝備是否實用呢?
第一線作戰人員要求的是實用,而不是堪用.
畢竟當子彈到處亂飛時, 第一線作戰人員唯一需要擔心的應該是,是否有足夠火力消滅敵人, 而不是擔心身上的裝備會不會在最需要的時候凸槌.
(照片是我跟我的上士一起在靶場試射槍枝, 我的上士在試射同袍自費買的ACOG,而我手上拿的則是中國製56式56式自動步槍. 對於之前有人說如果士兵要打AK, 後勤的彈藥補給會是問題這件事, 我只想說, 當時在伊拉克時, 我們AK的彈藥就是從我們後勤系統拿來的. 如果一個軍隊連敵人的彈藥都搞不到, 那更別想搞到敵人的情報了)
其實Allen大哥應該也有跟我相同的經驗, 因為記憶沒錯的話, 我們都在同一個地方作戰過, 時間上應該相隔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