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平太久的台灣,是否有做好備戰的準備?
今天是823炮戰62年紀念日,過去我的爺爺嚴佛元將軍更曾因參與此戰役,獲得兩座戰勳,當時我年紀還小,坐在爺爺的懷裡詢問他說,戰爭是怎麼一回事,而他跟我說得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戰爭是殘酷的,是人們的仇恨所引發的,我們不隨意開戰,但隨時要做好防衛的準備。」這句話後來也成為我人生的價值觀,我不欺負別人,但我不會讓人覺得我好欺負。
我們身邊的中共政府總是虎視眈眈,最近的軍演也不斷地加強,加上馬祖前線的抽砂船的頻率相當密集,可以看見美日等國都加強的軍事演習力度,而台灣的軍方也未曾鬆懈,多次為阻止中國敵機飛入而升空,當中的關係緊張,越發激烈。
「中國不可能打來,要打早就打了。」
這句話我大概聽不同人說過不下數十次,這些人都在安逸的台灣待了太久,自認為殘酷的戰爭不會經歷,但攤開過去的歷史,戰爭才是常態,這群人就又不當一回事了。
更蠢的就像是中國國民黨的這群人,自以為整天親中捧中舔中,就能獲得中共政府的支持與奧援,在戰爭中只要堅決支持同屬一中,自然不會受到砲火的侵襲,對此我強烈建議這群人的腦袋都該去檢查,這些人連最基本的炮火無情都不懂,當中共對台侵略開始,密集的飛彈與大量外部軍事力量,在緊繃的狀態可說是一觸即發,當看到人就攻擊了,哪管你支持台獨不台獨。
戰爭就是兩軍對壘。
這也是為何我對台灣的軍購都是強烈支持,只有我們擁有足夠的防衛性武器與軍事力量,配合其他國家的協助,這才讓台灣有和平的本事。
「現在的和平是中國入侵台灣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比攻占台灣還嚴重,所以他沒入侵。」
就像為何胖虎總喜歡欺負小夫,因為他最沒抵抗力,最不會反抗,欺負起來最有成就感,而一群國民黨的小夫們,整天在旁耀武揚威,卻不知道自己是有利用價值時才沒事,一旦沒利用價值,就是被踢到一旁跟著被欺負而已。
當年823砲戰時期,中共無預警的炮擊,郝柏村後來還敢宣稱都是其戰功,但其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一、國防部編輯的「金門砲戰戰史」惟獨查無郝柏村第9師師砲兵第34、35、36營射彈統計數(為此曾請教第9師參謀長鄭立軍將軍,鄭將軍瞬即默然閉嘴不語),但檢視郝柏村砲戰日記,小金門砲兵計射擊17次(含直接支援大二擔射擊2次),疑此17次射擊是金砲部直屬砲兵669營(配屬小金門第9師)所為。
二、郝柏村砲戰日記,記載「我砲兵」的戰績、戰果,乍看之下俱為第9師所為,而實際是砲兵600群所為。
三、郝柏村於位高權重時,公開發表郝的「砲戰日記」,因記載悖逆事實,旋遭參戰知道砲戰實情者群起攻之,並分別撰文據實抖出郝柏村「畏戰怕死」的黑歷史實情(坊間所在多有),蔣仲苓將軍因此劍指郝柏村「無恥透頂」,何以郝柏村未曾(不敢)對渠等提告「誹謗」?內中隱情耐人尋味。」
其中我也附上我爺爺嚴佛元將軍的相關介紹
民國47年金門砲戰期間,陸軍野戰砲兵第600群是當年駐防金門的眾多砲兵單位中,擁有最大口徑火砲的砲兵部隊,包括使用口徑155加農砲的砲兵691營、692營及使用口徑155榴砲的砲兵606營(八吋榴砲抵金後,亦歸該群指揮作戰)。
而就編制上,600群是直屬金門防衛司令部的一般支援砲兵,一般支援即全面支援(增援烈嶼,封鎖五通道及廈門水道),即由600群指揮官主動運用其砲兵火力,司令官更賦予砲兵指揮官射擊權。在「砲兵之神」八吋榴砲尚未駐防金門前,亦是讓對岸共軍聞砲喪膽的國軍砲兵部隊,指揮600群作戰的靈魂角色,正是出身軍校14期砲科的嚴佛元上校。
在民國47年8月23日下午6點30分共軍開始砲擊金門時,砲聲機槍聲和各種口徑的砲聲繼續不斷,指揮官嚴佛元上校即令群向FDC(砲兵射擊指揮中心)查證,見小金門(烈嶼)籠罩在一團團黑白煙霧之中。群FDC獲悉上級通信中斷,小金門亦未向600砲兵群要求火力時,當機立斷,指揮金西一部中型砲對大嶝、其餘中重型砲火力指向廈門制壓敵砲。155榴砲於1835時、155加砲於1838時開始射擊,展開激烈砲戰。至1945,敵砲全部被制壓。
我金門本島砲兵各營繼續射擊,選擇有利目標,予以摧毀,以擴張戰果。司令官胡璉上將更於9月9日1740親電指揮官嚴佛元上校,飭令該群準備射擊廈門火車站以懲罰敵人近期的瘋狂射擊,因此,該群691營第1、2連及692營第1連於9月11日對廈門火車站進行無觀測急襲。
金防部第二處處長盧鄂民上校於0917日上午面告嚴佛元指揮官,從空照圖上可以清楚地指出該群對廈門火車站的「射擊效果」,同時經敵後人員所獲得砲彈落達時和爆炸後概況,砲擊後擊毀火車調度盤「轉車台」一座,使廈門火車站半毀,鐵軌彎曲不堪使用,後續亦無法調度輸運兵員!該群於砲戰第一階段期間,共射擊砲彈3萬5千5百3拾6發,戰果如下:擊毀共軍火砲101門,擊毀共軍砲兵陣地10處,擊毀共軍彈藥庫8座,擊毀共軍油庫4座,擊毀碉堡8座,擊傷敵船2艘,擊毀共軍火車轉車台1座,斃傷共軍750名,擊毀共軍車輛11輛,可謂戰果豐碩!更贏得美軍顧問「特別傑出的砲兵部隊」稱號之砲兵部隊!防衛部副司令官劉鼎漢將軍更稱該群指揮官嚴佛元上校為我國軍果斷勇為的優秀將校,故能指導部屬以寡勝眾集中要點射擊發揮戰力!
砲兵600群指揮官嚴佛元上校因為不待命令主動反擊,穩定戰局,奉司令官胡璉上將裁定,於9月8日頒授六等雲麾勳章乙座,其餘有功官兵(包括砲兵600群副指揮官方學海、砲兵692營營長魯鳳三、副營長滕繼武、作戰官凌劍雄、砲兵691營營長李建屏、副營長劉劍虹、作戰官彭寅初、連長陳帥、張福田、湯順華等)亦頒發陸海空軍通用獎章、褒狀及軍種獎章等勳獎,以資酬庸該群的輝煌戰功!
作者:劉國青
-------------------------------------------
至於過去一直要求我們反共,如今舔共舔成不忍直視的國民黨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照片 : 嚴佛元將軍
想優先知道一些資訊的就加入社團,不要錯過更細部資訊的就粉專按讚勾選搶先看
重新開始日更的IG : Awater0911
喜歡影片的可以到 : https://awater0911.pros.si/NRWL5
喜歡跟我討論議題或提供資料的可以到社團
鬼才阿水Awater的東吳水軍社團
想要認識我與聊天的歡迎來直播找我
「浪Live」4791472 / 鬼才阿水Awater
國軍彈藥庫爆炸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8月6日,美軍派 B-29 轟炸機攜帶槍式原子彈「小男孩」,對日本的廣島執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次核武轟炸,造成9萬人喪命與可怕的後遺。三天後,1945年8月9日,美軍再度派 B-29 轟炸機在長崎上空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這段影片剪輯了三段美聯社在1945至1946年間針對美軍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之事件所製播的新聞影片:
(一)1945年10月4日播出的「HAVOC AND DEVASTATION IN JAPAN」(發生在日本的浩劫與毀壞)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的原爆實驗。
1945年7月初,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為此,美國總統杜魯門刻意延後了波茨坦會議的時間,因為他希望原子彈能夠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爆炸,以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
1945年7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到達波茨坦。翌日,1945年7月16日上午5時29分45秒,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實驗極為成功。
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國在波茨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威脅日本若不立即投降,「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然而日本在當日便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於是杜魯門隨即在回國途中向軍方下達命令:「去投擲那顆大炸彈吧!現在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了。」
1945年8月6日早上8時15分,由美國空軍保羅·蒂貝茨(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相生橋上空9400公尺高度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戰爭的槍式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8時15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造成7萬人立即死亡,戰後估計因燒傷、輻射和相關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9到14萬。
(二)1945年10月15日播出的「NEWS FROM JAPAN - ATOMIC BOMB ON NAGASAKI」(來自日本的新聞-投在長崎的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即廣島原爆後第三天,由美國空軍查爾斯·斯威尼(Charles Sweeney)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伯克之車」(Bockscar)在長崎上空9000公尺高度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Fat Man),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2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在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後六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時間中午12點,裕仁天皇宣布向盟軍投降,並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在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裡所拍攝的,然後可以看到日本裕仁天皇在部屬的陪同下視察遭到空襲的東京市區,接著他俯身看著桌上的地圖對部屬下達指令,到處是滿目瘡痍的景象。
影片最後拍攝於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裡,美軍約翰·亞其諾(John Archinal)正在捐血給戰後自殺未遂的日本大政翼贊會總裁(日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東條英機。
1945年9月11日下午4時20分,東條英機在三十多名荷槍實彈的美國憲兵衝進他家要拘捕他的時候,使用柯爾特32口徑手槍近距離射擊自己的左胸膛,但是沒有擊中心臟,後來當醫務人員把他抬上救護車時,他表示自己沒有朝腦袋開槍,是為了讓人們可以認出他的容貌,確認他已經死了。隨後,東條英機被送到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進行救治,在美國軍醫盡力的施救與護理下,東條英機奇跡般地迅速痊癒了,接著,他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處死,並於1948年12月23日執行。
(三)1946年8月12日播出的「HIROSHIMA ANNIVERSARY」(廣島原爆一週年)
當年美軍決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真相:
1945年8月9日,日本九州長崎市遭受了人類史上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的核子武器攻擊,當天美軍轟炸機原本要將原子彈投擲在小倉市,卻因天候因素將攻擊目標改為長崎,而此舉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
美國《大西洋》月刊回顧70年前美方選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歷史,發現其決策過程交雜著面對人類命運的興奮與焦慮。千年古都京都一度要變成核彈的實戰試驗場,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剔除轟炸名單,決策者一開始就知道投下原子彈不是只為破壞日本的戰力,而是要在心理上給日本人最大的震撼,為了達成這點,就必須將攻擊目標選在民眾聚集的區域以瞬間殺死數萬人。
美軍是在1945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國投降後三天開始討論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的地點,參與人員為科學家與軍方人員共同組成的「目標委員會」(Target Committee),他們討論的焦點是,選擇日本的哪個城市做為原子彈的投擲地點,最能展現這項劃時代武器的威力,進而對東京當局造成威攝性的震撼?
領導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美國陸軍工兵團葛羅夫斯將軍(Leslie Groves),訂出了選定目標的四個要點。第一,轟炸城市必須是日本人情感上看重的地點,摧毀該城可以降低日本人繼續作戰的意志。第二,該地要有一定的軍事重要性,像是有兵工廠或是部隊集結地點。第三,該地必須仍大致保持完好,才能展現原子彈這種新武器的摧毀威力,因此不能選擇已經被美軍空襲嚴重破壞的城市。第四,該地規模要夠大,才能表現出原子彈的破壞力之廣。
與會人員立刻點出廣島是日本境內最大的「轟炸未觸及目標」,並將之列入考慮名單,而東京則是馬上被排除,因為其已遭受連番轟炸,在李梅領導的東京大轟炸之下更是被炸到只剩日本天皇的皇居宮殿區仍然矗立。
代表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科學家史登斯博士(Joyce C. Stearns)列出四個優先考慮的攻擊目標:京都、廣島、橫濱與小倉市,這四個城市都是「市區直徑超過3英里的大型都會區」,均能在原子彈爆炸中有效地表現出破壞威力,而且它們在當年8月之前應該都不會被美軍空襲。雖然也有人提出轟炸東京皇居的想法,但是基於東京已經被炸成瓦礫,會議認為轟炸皇居在軍事上的作用並不切實際。
史登斯指出,擁有100萬人口的京都既是日本重要的工業中心,也是日本知識與文化的中心,京都的古老木造遺跡容易破壞,轟炸京都符合彰顯原子彈威力的要旨。而擁有32萬人口的廣島亦具備同樣的吸引力,廣島是日本派兵的據點,市中心的彈藥庫也是原子彈絕佳的投彈目標,能同時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而且廣島多面環山,可以讓原子彈的爆炸效果更為集中。
與會者一致同意投彈瞄準點應選在城市中心,並避免瞄準已經疏散到城市邊緣的工廠或軍事設施,這個決定一方面這是要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以彰顯威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投下原子彈的轟炸機必須在3萬英呎(1萬公尺)的高空投彈,以避免受到爆炸波的衝擊而損毀,而在這種高度下便只能瞄準大面積市區的中心。生產原子彈的洛斯阿莫斯軍備處副處長帕森斯更直接了當地說,轟炸市中心「對人員與物資的毀滅威力將非常明顯」,如果炸到任何軍事設施或部隊,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已。
葛羅夫斯將軍堅決反對預先警告轟炸地的居民,也反對選在無人地帶丟下原子彈,因為這樣將失去原子彈的震攝威力。他說,就算炸出來的彈坑非常巨大,敵人也不會感到佩服,原子彈投入實戰的第一與唯一目標就是該丟在成千上萬的日本人頭上。
1945年6月15日的備忘錄上顯示,目標委員會減少考慮攻擊的目標,不過京都仍舊是頭號標的,因為京都既是典型的日本城市,也有大量的木造建築與非常集中的民宅,並且有許多大專院校以及「文化地點」,而小倉也有絕佳的吸引力,該地是日本最大的軍火庫之一,而且可能藏有大批的毒氣。
但在「目標委員會」之外,美方另有一個「過渡委員會」(Interim Committee)參與原子彈的投彈決策。這個過渡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為美國總統提供運用原子能的諮詢,包括軍事用途與和平用途。過渡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包括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即將成為美國國務卿的杜魯門總統個人顧問伯恩斯(James Byrnes)以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與費米(Enrico Fermi),其層級看似比目標委員會高,但實際上,這個委員會的影響力在對日決戰的要務面前已日趨淡薄,葛羅夫斯將軍認為當務之急是贏得對日作戰,至於原子能與人類的前途則留待以後再談。
過渡委員會在5月31日召開一次馬拉松會議,會中有人質疑使用原子彈對於削弱日本的作戰意志,究竟與已經卓有成效的燒夷轟炸有何差別?歐本海默反駁說,原子彈將可以造成1萬到2萬英呎高的蕈狀雲,產生巨大的閃光,視覺震撼度遠非燒夷彈所能比擬,而且中子射線還能在三分之二英里範圍內殺人,歐本海默估計一顆原子彈便可以造成約2萬人喪命。
史汀生則是主張不要轟炸京都,因為這個他曾在1926年與夫人前往度蜜月而為其深受吸引的古都,「是個充滿藝術與寺廟的獨特地方」,原子彈轟炸日本「應該要瞄準軍事目標」。史汀生深被科學家估計的破壞力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問題已經不是「有多少平民會死亡」,而是「能有多少平民存活」。史汀生的焦慮使他在會議中訂下的使用原子彈三原則看似自相矛盾:一、不能給日本人任何事先警告。二、不該以平民聚集地當目標。三、應要盡可能在最多日本居民心中造成最深重的震撼。他想讓東京當局深受震撼而投降,但如果不選在殺傷力最集中的地方投彈,又怎能造成最大的震撼?會中最後的結論是,投彈的理想目標是「兵工廠以及大量圍繞兵工廠的工人住宅區」。史汀生藉此同意在住宅區向平民區域使用原子彈。
不過,史汀生依舊不放棄保護京都。葛羅夫斯很不滿意要把京都移除,因為京都是他心目中展示原子彈威力的絕佳場所,但在戰爭部長史汀生不斷的指示下,葛羅夫斯終於在6月30日很不情願地把京都從轟炸目標候選名單裡剔除。葛羅夫斯最後選定的四個目標,依序是廣島、小倉、新潟與長崎。地形崎嶇的長崎不是原子彈轟炸的絕佳地點,但是因為長崎造船廠曾是日本海軍多艘戰艦的誕生地,具有象徵性地位,因此被選上。7月25日,美軍敲定這四個城市作為原子彈的投彈目標,並預定在8月3日之後於天候狀況許可時進行轟炸。
1945年8月6日,晴朗的天候讓美軍派出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小男孩」對廣島執行了史上第一次核武轟炸,約有9萬人因而喪命。三天後,1945年8月9日,另一隊B-29轟炸機前往轟炸第二目標小倉市,卻因天候阻礙觀測,改飛往鄰近的次要目標長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彈「胖子」,導致死亡的人數則多達15萬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避免了第三次的原子彈轟炸。
影片來源:British Movieton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q777_waKMJw6SZdABmyaA
國軍彈藥庫爆炸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有何內幕?
作者: 看點網
導讀: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之所以做出投降的決定,是因為美國投下的原子彈。美國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加速了研製原子彈的進程,在試爆成功後,在日本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那麼,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內幕是什麼呢?
1939年,物理學領域裡的原子分裂實驗就已在德國取得成功。二戰前夕,為逃避德國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國的一些科學家,擔心德國搶先造出原子彈,推舉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加強利用核裂變過程來製造超級炸彈。羅斯福總統採納了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建議,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員會。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加速了研製原子彈的進程。1942年開始實施以“曼哈頓工程”命名的龐大計畫,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全面負責研製原子彈。該計畫投資25億美元,動用10多萬科技人員和工人,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加緊研製。1945年7月16日淩晨,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爾空軍基地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其威力相當於1500—2000噸TNT炸藥。
珍珠港事件促使美國重視研究原子彈
1932年,著名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因納粹迫害,被迫離開德國到美國定居,很多在歐洲工作的猶太裔科學家也陸續逃往美國,他們告知美國:德國正在製造原子彈!科學家們知道,如果納粹德國搶先製造出原子彈。人類就將面臨史無前例的核災難,因此呼籲美國抓緊研製原子彈,當時軍界的一些領導人對這個新生事物不太理解,把他們看作怪人。
科學家們心急如焚,為了增加說服力,他們推舉愛因斯坦作為代表,勸說美國總統羅斯福。但愛因斯坦署了名的建議報告並未引起羅斯福的重視,只是在半信半疑中接受了勸說,因為他下令研製之後的第一筆撥款只有6000美元,相對於最後的總投入20億研製3顆原子彈,顯然是杯水車薪。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這成為美國加快研製原子彈的一個轉捩點。1942年6月,美國的原子彈研製計畫正式開始,由於研製計畫的總部開始設在紐約市曼哈頓區,因此叫做“曼哈頓計畫”。
新墨西哥州人跡罕至的一片沙漠,在1942年以後突然熱鬧起來,美國原子彈研製的心臟機構——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建在了這裡。全美國只有12人知道整個工程情況,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正在從事原子彈的研製,即便是高層領導,也只有羅斯福總統和陸軍部長史汀生知道內情。當時的副總統杜魯門都不知道美國還有原子彈的研製計畫。
首次試爆超出了現場所有人的想像
1945年7月初,也就是希特勒自殺後的2個月,美國3顆原子彈終於製造出來,被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
1945年7月初,在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座高達30米的鐵塔豎立了起來,原子彈爆炸實驗就將在這個架子上完成,大卡車裝的就是供第一次核實驗使用的原子彈“大男孩”。這時的“大男孩”還沒有裝上核裂變物質,這次試驗的代號為“復活日”。
當原子彈實驗在阿拉莫戈多沙漠準備就緒的時候,新任美國總統杜魯門正準備去德國參加波茨坦會議。德國投降後,為了協調處理德國戰敗後的相關問題以及對日作戰等有關事宜,同盟國決定於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的波茨坦舉行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代號為“終點”,表示這將是二戰期間最後一次盟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原定於7月1日召開,為了借助原子彈爆炸抬高美國的地位,杜魯門特別建議將會議推遲了兩個星期。
7月15日,杜魯門到達波茨坦,而在萬里之外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美國的核子試驗人員也把核裂變物質放入了“大男孩”的肚子裡。試驗人員在14公里以外設置了觀察所,裡面隱蔽著425名科學家和軍事專家,他們懷著緊張的心情,等待著驚心動魄的最後一刻。
7月16日淩晨5時29分45秒,“大男孩”轟然炸響,一個蘑菇狀的大圓球突然升到了10000英尺以上的高空,爆炸核心的鐵塔也被高溫在瞬間蒸發得無影無蹤!
這場爆炸超出了現場所有人的想像,以至於整個美國西南部都感到了爆炸的震撼,為隱瞞真相,美國編織謊言說是阿拉莫戈多軍事基地的彈藥庫發生了爆炸。
投下二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政府投降
前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前,曾命令空軍組成一個秘密分隊,用於執行“曼哈頓計畫”,這支特殊的航空部隊就是509大隊。
509大隊的成員只知道將來要執行一項特殊使命,在任務到來之前,他們每天只進行精確投彈訓練。後期的訓練就是每天出動兩三架飛機,到日本去扔一顆炸彈然後回來。在實戰訓練中,509大隊總共投下了38枚模擬炸彈。
波茨坦會議結束時,通過了“波茨坦公告”,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日本就只有“迅速和徹底地毀滅”。日本沒有意識到這一警告的背後就是將使用原子彈的暗示,所以拒絕了“波茨坦公告”。
波茨坦會議後,杜魯門乘美國軍艦回國,回國途中,杜魯門就向軍方下達了命令:去投擲那顆大炸彈吧,現在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了。
1945年8月6日上午9時15分,美軍飛機投下的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方圓42平方公里的城市被摧毀,房屋毀壞率達70%以上,14萬人死亡。
第一顆原子彈投擲後,美國在3天內沒有聽到日本人有任何的反應,美國政府宣佈,只要能降低對日本本土作戰的風險,再投幾顆原子彈也在所不惜,實際上這是美國的虛張聲勢,因為美國只剩下一顆原子彈了。
8月9日上午9點零1分,第二顆原子彈被投向了有27萬人口的海港城市長崎,長崎上空隨即騰起了巨大的蘑菇雲,1.4萬棟建築物被毀,7萬多人死亡。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發佈了投降詔書。
點評: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加速研發下終於誕生,在1945年7月16日試爆成功,這意味著當今世界已進入核武器時代。在1945年的8月,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二顆原子彈,迫使日本天皇作出了投降決定。原子彈的威力使二戰提前結束,但是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給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嚴重的破壞,為此人們呼籲:人類今後不應再使用這類武器!
文章來源: http://www.390020.com/zzmt/1454_2.html
鳴謝:看點網
更多文章:https://peaceinhistory70.wordpress.com/…/%E4%B8%96%E4%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