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喧囂過後,廚餘怎麼處理?】
中研院院士、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講座教授楊秋忠說,以前常聽到人家說「燒苗」,其實所謂的「燒」指的不是溫度太高,而是將未發酵過的廢棄物丟到土壤中,會造成植物受害,其中一個原因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及分解物質,搶去很多養分,例如氮、磷、鉀,導致土壤裡的營養比例失調,分解出的有機酸或酚酸,也會破壞植物的根系,作物便長得不好。
楊秋忠教授研發出了以酵素取代微生物的堆肥技術,將處理有機廢棄物變成堆肥的時間,從一到三個月縮短為三個小時內。不僅大幅提高生產效率,還解決了頭疼的臭味問題!
除了改善堆肥場惡臭、空間等問題外,其實 TTT® 技術也能夠對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糧食不足及氣候變遷等有所幫助。
如上述提及,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第一指標,若增加土壤裡的有機質,便可以使作物好好生長,產量增加,解決目前人口增加、糧食不足的危機。楊秋忠說明,現在作物的產量不好、容易生病,其實是因為土壤條件不好,有機質是控制土壤地力的指標,例如全台灣有兩千多萬噸的有機廢棄物,真正送到堆肥場的總量不到十分之一,傳統堆肥生產又耗時,這樣的情況下,若使用我們的技術,能快速將有機廢棄物生產成肥料,
全世界的垃圾裡大約含有 30%~40% 的有機廢棄物,因此楊秋忠想,若讓這些都回到田裡去,對糧食的生產會有很大的幫助,若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容易生病,這也是為什麼大量使用化肥會使土地退化,除了營養不平衡、酸化等,化肥也會讓土壤中的有機質被大量分解,地力變差,作物生長便不好。
除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外,這套新技術還能減少溫室氣體回到大氣中,例如我們不吃的那些稻稈要如何處理,若到焚化爐燒掉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若是埋到土裡也會釋放出甲烷 CH4 。「目前我們已經在發展的技術,是把有機廢棄物放回土壤裡,變成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腐植物質,便是『碳儲存』(carbon storage) 的概念。」此技術也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完整文章,詳( 科技部 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abbb9cfe-405d-4125-b5b2-715c1972ce95
#科技部科普文章分享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土壤酸化解決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最根本的土壤,解決人類面臨的危機
除了改善堆肥場惡臭、空間等問題外,其實 TTT® 技術也能夠對人類目前面臨的重大挑戰 —— 糧食不足及氣候變遷等有所幫助。
如上述提及,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的第一指標,若增加土壤裡的有機質,便可以使作物好好生長,產量增加,解決目前人口增加、糧食不足的危機。楊秋忠說明,現在作物的產量不好、容易生病,其實是因為土壤條件不好,有機質是控制土壤地力的指標,例如全台灣有兩千多萬噸的有機廢棄物,真正送到堆肥場的總量不到十分之一,傳統堆肥生產又耗時,這樣的情況下,若使用我們的技術,能快速將有機廢棄物生產成肥料。
全世界的垃圾裡大約含有 30%~40% 的有機廢棄物,因此楊秋忠想,若讓這些都回到田裡去,對糧食的生產會有很大的幫助,若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容易生病,這也是為什麼大量使用化肥會使土地退化,除了營養不平衡、酸化等,化肥也會讓土壤中的有機質被大量分解,地力變差,作物生長便不好。
不只能解決糧食不足 還能儲存碳
除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外,這套新技術還能減少溫室氣體回到大氣中,例如我們不吃的那些稻稈要如何處理,若到焚化爐燒掉會產生溫室效應氣體,若是埋到土裡也會釋放出甲烷 CH4 。「目前我們已經在發展的技術,是把有機廢棄物放回土壤裡,變成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腐植物質,便是『碳儲存』(carbon storage) 的概念。」此技術也已經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楊教授解釋,他有計算過,全世界有幾億公頃的土地,若每公頃的土壤都增加 1% 的有機質,大約可以儲存 60 Gt (兆噸) 的碳,全世界植物光合作用固碳的量大約是 120 Gt (兆噸) ,影響將近一半。最近也在計算,台灣大約七、八十萬公頃的農業用地,若以我們的技術,一樣每公頃增加 1% 有機質,幾乎等於森林固碳的能力。因此他認為,以此作法來固定二氧化碳,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解方之一,雖然多少還是會回到大氣,但目前的技術已經有點眉目,未來希望能發展出更穩定、精進的方式,將有機廢棄物變成腐植物質。
楊教授笑稱自己是思想家,光是要怎麼把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抓下來,就想過很多方法,例如造一個風洞捕捉。後來想到,應該要從土壤根本解決,把碳留在土壤裡。』
時至今日,是該輪到農業革命了
土壤酸化解決 在 賴清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知道黑水虻是什麼嗎?
今天來到力推生態教育的吉慶國小,與小朋友們一起了解奇特的昆蟲─黑水虻,牠是用吃解決農業剩餘物的幫手。
黑水虻本身就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幼蟲可以當飼料,養出來的雞能生出高品質的蛋。
而有機資源物經過黑水虻食用後,所剩餘的又可化作虻肥,改善耕地土壤酸化問題。
在解決剩餘物的同時,黑水虻不會造成新的剩餘物,締造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利用系統,從出生到死亡都能被利用。
樂見吉慶國小的生態教育不斷創新模式,黑水虻循環經濟產業 能在校園開展,未來和政府攜手努力,一定可以開創循環農業的新契機。
👉 追蹤我的IG https://pse.is/william_ig
☑️追蹤我的推特 https://twitter.com/ChingteLai
🆗加入LINE好友 https://lin.ee/KG163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