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純 觀點】
「智者從他人的錯誤學習,傻子才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作者指出,疫情會持續升溫,這句話就是台灣防疫措施的最好寫照...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也歡迎分享您的意見!]
我要投稿:http://bit.ly/2HpW6Nv
#防疫 #篩檢 #快篩 #台灣 #疫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月以來,不少學生因為反修訂《逃犯條例》而走上街,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今集的《港。故》嘗試從老師角度,了解這班年青人到底在想甚麼? 任教通識科十年的周老師(化名)坦言,在這硝煙四起的日子,他花了不少時間在課室以外,透過電話向學生給予情緒支援,「尤其係開學之後,坦坦白白我哋所有老師都放低咗所謂嘅立場...
在錯誤中學習作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W1 2021/4/23(星期五)
今天兩個孩子都必須7:50前到校,
最簡單的午餐就是麵包類食物了。
假期期間我們去IKEA買了肉丸子和熱狗,
派上用場很方便。
而且那天我才知道,原來IKEA的熱狗是用水煮的,
不是油煎的,孩子們一致認為水煮熱狗又軟又好吃,
那樣就更簡單了啊,而且水煮熱狗可以降低鹹度,
也比較不上火,果然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啊。
難道你們都知道熱狗是用水煮的嗎?
我朋友說她一向都水煮耶!
那我也太後知後覺了。
陽陽升學記(二)
「學區!公校?私校?獎學金!」
「呵呵呵,歐美國家的教育體制對孩子們比較輕鬆,都沒有讀書壓力。」
誰說的?誰說的?(左顧右盼)先容我為這句話翻個白眼先。
澳洲小孩3,6,9,11年級,平均每兩到三年考一次Naplan(N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 – Literacy and Numeracy),此為全國性的會考。此外,為了有機會申請好一點的學校,還會鼓勵孩子們考ICAS。
當然全國性會考家長的態度可以隨意,如果不跨區升學,並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父母有能力搬到好學區,其實就開開心心的讓孩子們直接從prep讀到12年級畢業,全國性會考就輕鬆愉快的參加就好。如果父母經濟條件許可,那除了公校的選擇,還能慎重考慮讓孩子讀資源比較豐富的私校。如果像我們這樣的小康家庭,能讓孩子們讀私校的唯一方法就是考獎學金。獎學金的額度和競爭程度各校不同,這裡就不贅述,光寫到這裡,你會發現小孩子任務其實只有「上學」而已,其他「搬家」「找學區」「選學校」「申請學校」「準備考試的材料」「找錢」都是家長的事,所以本文的第一句話完整來說應該是「歐美國家的教育體制對孩子們比較輕鬆,都沒有讀書壓力,因為壓力都在父母身上」。
來到澳洲,當我聽到這裡的媽媽們從懷孕開始就要去登記排隊搶手的私立學校,有的等到孩子出生長大要上小學了,都還排不上名額。或是小孩快上小學了,就得舉家搬遷到好的公校學區,每年的第三和四個學期,我們家社區都是賣房潮,因為家裡明年有七年級生,父母得趕快搬到好中學學區讓孩子進入好高中。這些現象讓我發現「世界太大,而我眼界太小」。澳洲父母真的很忙啊,一點也不輕鬆。
澳洲推行12年國民義務教育,讀大學不是必需的成長之路,只要你有一技之長,願意付出,任何工作都能讓你累積財富,這是澳洲很棒的地方。多年前Tafe的老師曾經告訴我們,整個昆士蘭省申請大學的學生比例只有5% ,這個數據有讓我的內雙眼皮稍微外翻了一 下。但我們夫妻覺得,孩子們的未來不僅侷限在澳洲,其實他們很有機會走向全世界,如果他們有能力,而我們做得到,那我們就會陪著他們前進。
話題回歸到我家女兒,從她二年級發現成績落後,當爹的振作精神帶著女兒慢慢往上爬,終於在三年級的Naplan考試得到了中上的成績 ,程度算是從落後到追上了。然後我們第一次聽說了ICAS,也沒搞清楚狀況,學校發通知說自由報考,反正報名費很便宜,去考了,也不知道怎麼準備,更不知道這還需要準備,然後成績出來,一塌糊塗,一度懷疑小孩智力有問題。(智力有問題的是爸媽吧,沒準備就讓小孩去考,到底哪來的自信??)
然而,這只是個開始,三年級的考試的確只是看孩子的程度在哪裡,關鍵還是在三年級之後的那幾年。我們家的小學學區是還不錯, 對我們來說,什麼是好學校?不是學術成績頂尖,而是學生品性良好,沒有霸凌行為,學習氣氛良好,師生和睦的學校,就是好學校。可是我們的學區的高中,傳說中的剛好相反。於是,我們啟動了孟母精神,不是搬家,而是為孩子的跨區升學計畫開始做準備,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學習計劃,「緩而不慢,求精求實求穩不求快。」
我們採取的策略是:
1.與其每年盼望孩子分配到優質老師的班級實在太心焦,不如去靠老杯教。(老杯就是爸爸)
2.學校沒有課本,沒有教綱,沒有功課,老杯買彷間習作本,照著習作本的教綱進度走,反正習作本就是跟著教育部的年度教綱走,跟學校的進度八九不離十,不用問,不用猜,直接買習作本(要買有解答的喔,不然你會搞死你自己)。
3.不管孩子的學習進度是落後還是超前,學會了就繼續往下走,學不會就慢慢教到會,再走下一步。一點一滴累積,底扎實了,後面才會輕鬆。不要管學校進度怎麼樣。不要讓孩子覺得被push的感覺,遇到困難會逃避是正常,有一次有個題目老杯用了至少十種方法去解釋,花了一週的時間女兒還是不懂,最後老杯去請教我那開補習班教數學的老弟,用他傳授的方法,十分鐘女兒就通了,題目怎麼變都考不倒。之後我們知道了,孩子不懂,不是因為他們笨,而是教的人功力不夠深。(千錯萬錯都是我們的錯)
4.每天固定寫兩頁習作本,不要一次給太多功課,小孩會反彈很大。(全程不花20分鐘可以完成)
5.訂正很重要,訂正後老杯還要變化題目到小孩確定都懂了才罷休。
咦,怎麼都只講到老杯,那老母在做什麼?
ㄜ~~~我煮好晚餐就下班了,默默躲到房間去追劇啦(下班後就是廢物一個)
我們從陽陽三年級開始,日復一日的每天晚上陪她學習,一點一滴的累積,我們相信學習也是「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從一開始他能專注做功課15分鐘,訂正20分鐘(年級越小專注力越短,不要勉強),到慢慢可以拉長時間寫功課加訂正60分鐘,到四年級準備ICAS,他已經可以安靜做功課45分鐘,訂正60分鐘,現在的她,可以持續專注學習超過90分鐘,訂正時間60分鐘都沒問題。專注力就這樣培養起來了。因為他專注力夠,程度也拉上來,錯誤率不高,訂正少,常常30分鐘就完成。我們所作的目的除了培養專注力,還有就是養成小孩每天花一點時間寫功課的習慣,因為7年級之後的學校功課會很多,到時候才不會適應不過來。
姐姐是從三年級才開始認真課後學習,圈圈則是從prep就開始,因為他說:「不公平,姐姐都可以寫功課,我也要寫功課」 ,這傻孩子就這樣加入了每晚學習的行列。而事實上,他在Kindy期間,就已經把200個Sight words都學完了,也是他自己要求的。他學完sight words 我就開始從圖書館借小書給他讀,他發現自己能讀書非常有趣,從Prep時,他的閱讀能力就已經達到小二程度。所以我昨天才說,老大是試驗品,也是榜樣啊。所以,培養孩子做功課的習慣,年紀小,一天十分鐘就好,一週也至少有50分鐘的學習。(週末不算的話)
陽陽的成績從四年級慢慢開始提升,ICAS的準備,是老杯買了模擬考題回來練習,因此得到了很大的進步,ICAS科學成績更是躍進了前10%,孩子也慢慢的建立自信,在課堂上聽課輕鬆許多,今年初她才告訴我,其實他在四年級以前,老師上課說的內容,他常常是聽不懂的,連問,他都不知道要問什麼?五年級,她首次拿到除了體育,幾乎全A的成績單,ICAS的成績也相當令人欣慰,因為五年級那一年是2020年,疫情關係全國性會考Naplan停辦,我們因為有了ICAS的成績,心中踏實許多。申請跨區就讀的機會看來是有希望了。
接下來就是決定要報考私校還是公校?公立學校要報考哪幾所?
下集待續。
祝大家有美好的一天
在錯誤中學習作文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史教科書裡評鑑或發表意見的問題改成理解 / 應用的答題模式,由高階思維變成低階思維,本來要求學生闡釋人權是否可貴的觀點,現在卻著學生歌功頌德地列出特衰政府如何保障香港人人權的例子,真的教育大倒退。
———
眾新聞:
【去敏感去討論】歷史學者楊穎宇: //收到某君私訊,內含附件。他是中學教師,說自己不方便發言,望我代為處理。打開附件,是某出版社發給學校的中史教科書「勘誤表」。快速讀完,心裏一寒:以培養思維能能力為中心的歷史教育,已告落幕。
「勘誤表」共四份,一份2017年,兩份2020年7月,一份是同年9月。重點是2020年的三份。它們訂正什麼錯誤?茲引錄如下。//【下載中史教科書勘誤表詳細引錄】https://bit.ly/3cbdoN2
//「訂正」多涉及學生練習。習作設計反映所需培育的能力,因此所作改動會反映教育理念甚至社會環境的轉變。上述改變涉及中國國家形象、日本侵華、人權等課題。「訂正」後的練習,有教育意義但敏感的討論如「慰安婦倖存者應否向日本提出訴訟」被去勢,學生不需評鑑和發表意見。由此路進,「敏感」這個概念已植根歷史教育,而「去敏感」、「去討論」可能是歷史教育的新常態。//
全文閱讀
【時代終結的勘誤表】http://bit.ly/38nUnFU
【楊穎宇.談史論道】http://bit.ly/3bsl6C7
在錯誤中學習作文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連月以來,不少學生因為反修訂《逃犯條例》而走上街,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今集的《港。故》嘗試從老師角度,了解這班年青人到底在想甚麼?
任教通識科十年的周老師(化名)坦言,在這硝煙四起的日子,他花了不少時間在課室以外,透過電話向學生給予情緒支援,「尤其係開學之後,坦坦白白我哋所有老師都放低咗所謂嘅立場,去協助紓緩佢哋(學生)嘅精神壓力。」而他也會在「人鏈活動」中觀察,以確保現場學生的安全。
學生與家人爭執 老師充當和事佬
今時今日,反修例風波不止於政治爭拗,撕裂已波及各個家庭。周老師也遇過有學生因政見不同與父母爭執後,有情緒問題而求助,需要他深夜趕到學生家中處理,「其實佢係好愛錫佢嘅父母,佢都明白自己喺意見上一啲好衝動嘅表達可能會傷到佢哋嘅心。」在他的協助下,經歷幾小時傾談,學生和他父母間的火藥味也慢慢減退。
「其實回歸生活,無嘢比親情重要,原來無論係嗰位同學又好,或者佢嘅屋企人又好,大家都係想大家平平安安、安安樂樂咁食餐飯,但呢幾個月可能因為政治,令大家嘅關係愈走愈遠,所以我覺得有自己嘅使命感喺度。」周老師他坦言現在工作量大增,但卻未想過放棄,「只要能夠幫到我哋嘅下一代,幫到我哋嘅年輕人,哪怕只係好皮毛嘅力量,我都覺得係值得。」
堅持信念,另一原因是他也在這幾個月的經歷中,找回了當初選擇投身教育的初心,就是實踐人文關懷,「佢哋要求嘅所謂獨立調查,呢個喺社會上有廣泛共識嘅一個訴求,得唔得到正視,我相信可以證明到佢哋係強勢定係弱勢位置。對於呢班唔能夠得到正面看待嘅人嘅處境,我對佢哋予以多一點關懷,我相信呢樣嘢都係我自己當初抱有嘅初心。」
嘆有權者對年青人缺乏體諒
周老師憶述一次與學生們聊天的感受,對話中他表示欣賞他們對關注的政治,也為他們有可能違法或傷害到自己而痛心,說完之後同學感動地表示多謝。這次經歷令他明白到,年青人並不是需要政見上的支持,而只是一份關心和諒解,偏偏現在已很難找到,「如果有更多成年人或擁有權力嘅人,對於呢班年青人係予以體諒、諒解,事情又會唔會發展成今日嘅地步呢?我永遠都相信給予正面能量嘅重要性。」
理解錯誤原因 正向教育打破不信任
他相信在教育之前,是先要跟學生建立信任,「年青人可能對於建制或政府有好大不滿,我哋嘅職責係修補所謂嘅撕裂或世代隔膜,我哋可以畀一個平台佢去展示不滿,我哋有空間畀佢去做想做嘅事,但係我哋希望佢能夠對老師、學校多予信任嘅態度,唔好輕易去同我哋作出對立嘅局面,之後再同佢哋講罷課嘅利害,又或者違法行為對自己嘅影響,一定要先建立信任,之後一切教育工作先會嚟得比較容易。」
他堅信,為人師表師應該以正向方式助學生重回正軌,「縱使佢哋係有錯,但你只要可能講聲『我會理解你唔交功課背後嘅原因,但係都希望你清楚自己嘅角色同責任』,原來一句所謂嘅理解,係可以令學生未必一次就聽話,但經歷咗兩次、三次、四次後,佢慢慢會重回佢嘅正軌。」
「星期一見」 冀學生平安
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撕裂,周老師也有一個願望,「我希望呢個社會真係可以共融,共融第一步我覺得要做嘅係,大人要更加體諒小朋友嘅需求,而小朋友們得到大人嘅愛後,能夠建立返屬於佢哋嘅理性思考,最後培養出屬於佢哋嘅智慧,去帶領社會走向更長遠嘅路。」
現時逢星期五下課前,周老師對學生都有句例牌對白,就是「星期一見」,「呢句話喺平時無事發生嘅時候,會係一句好平常不過嘅說話,但去到今日,你會發現原來佢哋能夠平安歸來,保持健康嘅心境回歸校園,係有些少難度。」
他也確信,年青人是未來的主人翁,「只要佢哋能夠保持安全、健康,我相信我仍然會對呢個社會有信心,所以希望各位學生們,每一個星期都可以平安回家。」
今集《港。故》用8分鐘,邀請大家跟周老師一同放下政見,走入年青人的內心世界,聽聽他們的心聲。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fVBV-LLyao/hqdefault.jpg)
在錯誤中學習作文 在 我思。作文 的推薦與評價
孩子成為一個有自信、懂得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的人;讓 孩子從生活中了解學習的樂趣,從學習中學會更好的生 活。 生活從學會照顧自己開始---- 寫完作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玩 ... ... <看更多>
在錯誤中學習作文 在 Pada masa kini | 作文急诊室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作文 急诊室| 第一集| BM KARANGAN 每期一诊; 作文 稳稳这系列的视频将与你分享学生常在写作里犯的坏毛病~ 我们都知道从 错误中学习 是最快、最有效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