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紋和服着付け練習】
昨天黑留袖娶孫新抱,今天是昭和年代媽媽。
穿着和服煮飯洗碗拖地洗廁所,感受穿和服做家務扮演時代劇,自己覺得很高興。
手上的是我小學的時候買朱古力醬搽麵包留下來的朱古力醬玻璃杯,絕對是昭和年代產物;後面還有青森杯子和我做的江戶切子酒杯。
白色圍裙是10年前買的女僕服的物資。年紀大了恥力不夠穿迷你裙過膝襪,白色圍裙可以循環再用。

作為日語老師日語教學沒有停課,作為和服學生也沒有停學繼續練習着付け技巧。疫情過去之後,我的和服着付け技術一定會有進步。
#假裝在日本
#請勿旅遊防止社區爆發
#在香港都可以着和服
#喜歡和服的就學自己着
🛫Kiri出沒注意🛬
https://www.instagram.com/kirita/
https://www.instagram.com/lomore_kiri/
https://mobile.twitter.com/wongkiri
https://www.kiri-san.com
支持作者筆耕: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日本一人旅》
各大書局及博客來均有代售實體書
星夜出版網站可購買電子書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我要的自由。 人生開端的首位偉大女性,便是媽媽。掀開記憶的匣子,回憶片段總是如水墨化開的一抹淡淡黃黃,母親的雙手無比溫柔,不知從何時起,延伸着一絲絲風霜洗禮的痕迹,被歲月流光鏤成刻紋,彷彿是前世今生的鎖鏈。往昔封建社會沒得選擇,女人一輩子...
在香港都可以着和服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
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是我要的自由。
人生開端的首位偉大女性,便是媽媽。掀開記憶的匣子,回憶片段總是如水墨化開的一抹淡淡黃黃,母親的雙手無比溫柔,不知從何時起,延伸着一絲絲風霜洗禮的痕迹,被歲月流光鏤成刻紋,彷彿是前世今生的鎖鏈。往昔封建社會沒得選擇,女人一輩子當上男人背後的「賢內助」,甚而擔當母親背負千斤重,時而默默照顧着起居飲食,時而碌碌打點着大小家務,漫漫歲月磨蝕了甘心與不甘心的掙扎,反正,那時代的女人皆如此這般走到人生邊上,這種傳統無人敢非議,不認命的終歸認了命。時至千禧年,當代婦女不再被男人的身影遮蓋,然而「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根太過深,蒂太牢固,她們依舊背着性別定型的枷鎖,天經地義生活館負責人Janis慨嘆:「我認為時下香港人都唔會睇低女人,但係,依然見到成個社會,女性受到雙重身份嘅束縛。」
機緣巧合落戶花墟
沿着太子道西,徐徐踏進一個新舊融合花香氤氳的小社區。見證歷史更迭的古舊唐樓靜靜地佇立着,據稱是戰前遺留下來,冰山一角的微末印記,早於1930年代初由一間比利時建築公司興建,當時被稱為「摩登」住宅,戰後部分建築被拆卸重建,近年港府再作一番保育活化,目前只剩下10幢,是香港市區現存最大的相連戰前唐樓群。唐樓群的旁邊是歷史悠久的「花墟」,賞花買花的人群絡繹不絕。人未至,由遠而近一陣陣撲鼻的馥郁芬芳,一下子,分不清繁花盛放,抑或是果熟蒂落。花與果,總是有一種微妙的張力,在嗅覺之中魂牽夢縈,這是一種魔力,讓人不知不覺地全然放鬆身心。偶爾見路上的貓兒在花潮中悠悠蕩蕩,大家剛巧碰頭相聚,無不是花開自有因,緣來則聚首。Janis淡淡然一句「機緣巧合」帶出了落戶此地的因由,「二零一二年間,整個花墟進行重建,當時我們看到這個地方很好 ,可以接觸到很多消費者,其實想把這些人連結,買東西時可以了解生產者是誰 ,可以了解有多少人付出過。」唯獨透過真切的了解,方可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即使簡單如一粒白米,背後不知有多少人付出汗水,最終才得以來到自己手上。Janis認為從自愛開始,擴而充之,培養為惜物的習慣及心態,「希望大家由關心自己開始,再關心每件產品背後付出嘅人。」
重覓睽違的人情味
金錢帶動經濟脈搏,儘管再富庶卻不保證快樂。維繫社區樂也融融,惟有濃濃的人情味,各家的門前雪與瓦上霜不再是避忌,而是守望相助的契機。曾經身為社工的Janis有感香港人情味愈來愈少,在天經地義生活館竟重覓睽違的暖暖人情味,更達成了最初當社工的理想,「最初做社工那時,人與人之間嘅關係愈嚟愈薄弱, 見到佢哋互相分享。除咗工作之外, 同一眾媽媽合作真係好開心,好似多咗好多個媽媽。嗰種人情味,那種關係網絡, 達成咗我做社工嘅目的。 」
這兒實則由八間本地社企,包括農夫及學生組織合作營運,此外,還組織了一群婦女經營鋪面業務,「男人出去搵食,社區入面嘅婦女,通常要照顧小朋友,好難搵工作, 佢哋都想要零散嘅工作機會,所以多接觸婦女。 整體嘅營運,而家主要由十幾個婦女一齊合作做,小至清潔場地,大至入貨 ,其實都係由一班長者,同埋婦女一手包辦 。」
每日時刻只轉一圜,對於處理大小家務的家庭主婦而言便需精打細算,榨出每刻的餘暇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來佔一經濟席位,這兒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極彈性上班時間,配合不同婦女的需要,「我要追求男女平等,所以我要出外工作,但同一時間成個社會都期望女性照顧小朋友,一個人只有廿四小時,比較難做到,佢哋可以就住要照顧家庭嘅時間,就佢哋生活嚟決定當值時間。」
開班授徒祖傳秘方
「唔係要每個婦女都成為百萬富翁,希望她們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成就她的事業。」Janis在館內時不時召募社區導師,該些導師主要由有一技之長的婦女擔任,透過提供不同興趣班予該社區,從而發揮大家的技能,同時,又可以令更多人參與社區經濟。「有啲街坊唔一定有產品推出,佢可能識得教寫字,又或者識得教唔同嘅工作坊,參加course嘅費用,會畀返導師,作為佢嘅收入,香港好多社區經濟項目,例如:天水圍區都會製作健康加工生產食物。我們有一個好深刻嘅例子,有一個蒜頭浸醋或蒜頭浸蜜糖嘅秘方,其實係一位媽媽嘅婆婆祖傳秘方,感冒、咳食咗呢個就會好番。」
Janis口中提及的蒜頭浸醋導師,便是年近花甲的秀娥,原來,她最初不太願意分享這一切,認為這些東西自己一直以來收藏於床下,沒根沒據,抱着「獻醜不如藏拙」的心態。及後,終打破內心藩籬,開班授徒吸引男女老少來報讀,秀娥謙遜推卻「Miss」的尊稱,讓學員直呼自己的名字,「其實大家都係為興趣,當係教吓其他人,我教佢哋嘅同時,都學到新知識, 傾一傾佢哋曾經學咗咩嘢,大家互相交流, 因為我已經退休無做嘢,喺呢度幫手最大得着, 就係學多啲嘢。見識多啲,自己無咁悶。」 然而民間智慧從來都是無從考證,問及蒜頭浸醋是否真的有療效,秀娥打趣道:「我無三高問題,唔知係咪因為飲咗佢?其實,呢啲屬於一種民間偏方,首先要煲熱玻璃樽,再晾乾。唔能夠有水喺入面,切咗個尾,然之後去衣,原粒放入去玻璃樽, 放咗一半左右,我哋就開始倒醋入樽,跟住緊封,一至兩個月就可以拎出嚟食。」
填充生活中留白處
原來,她們有一句言簡意賅的口號──「天地健康養生,經濟社會公義」,寥寥十數字說盡了真正的核心價值。這兒不僅銳意帶動社會創新和服務社區,更重要的是以公平合作為原則,嘗試實踐理想的經濟公義,以及創造有別於主流的另類經濟,即打破女性照顧家庭的傳統思想。先創造一些工作機會,透過婦女互相合作去參與社區,婦女的技能亦有經濟價值,並讓婦女有機會在家庭及社會經濟中佔一席位。
Janis直言,通常婦女都擔當照顧者角色,要照顧小朋友,要燒飯給一家人,這種家庭期望, 女人會加諸到自己身上,我是否不夠努力照顧家庭呢,而放棄自己的興趣。「好多婦女都好犀利,如果要佢哋工作,有適當培訓佢哋可以發揮好多,但係未必有平台畀佢哋做自已有興趣嘅事,佢哋可以整嘢食,牙膏都可以自己整,原來好多人欣賞, 原來我識煮嘢食,識整肥皂, 都會係社會好需要嘅才能。 我哋呢度好多貨品都係出自女人手,大約一半貨品係公平貿易產品,嚟自尼泊爾、印尼、斯里蘭卡,大部分都係由婦女或者低收入家庭親手製作;另外一啲就係本地生產貨品,有環保皂、醬料、果醬,全部由本地婦女生產。 」
在這兒工作退休婦女阿范及阿甘,因子女長大,過往忙碌的生活頓然多了留白,她們不約而同在這兒得到滿足感,認同自我價值,阿范分享:「我喺呢度差不多第四年,本身十分好動,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回來當值嘅工作,主要係上貨、點貨、打點所有嘢。好有滿足感,起初有啲怕醜,慢慢學,而家我覺得自己應付得好好,說話技巧好咗。」天經地義經營的,豈止是一間小店?更是,巾幗可支撐半邊天,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天經地義生活館
地址:旺角太子道西204號
電話:9388 5560
營業時間:11am-7pm(逢星期一3p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在香港都可以着和服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來自大阪的一宝,創立於1850年,是有過百年歷史的天婦羅老字號。最初其實是賣油的店,成為後來開設天婦羅店的契機。一直以來都由家族經營,作風低調,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政要都是座上客。
2014年來港開店,由一宝第五代傳人關豊一郎親自掌廚,徒弟只在旁協助,穿着和服的妻子負責接待。「曾在美國留學,因此也能說英語,希望能活用這一點,不單只是介紹食物,而是透過香港,向全世界介紹天婦羅文化,所以就來香港了。」
店子小,僅八個吧位,由手上的一隻碟到枱上的古董銀器,都由大阪本店運來。午市提供$1,100/位及晚市$1,500/位做的廚師發辦,用料跟大阪本店一樣,全是日本空運來的時令貨,千葉沙追、北海道海膽、琵琶湖香魚、秋田舞茸等。用來做天汁的昆布及鰹魚片,都選用最高級的。
天婦羅的粉漿都很考究,為了讓粉漿不散開,預先篩粉和放入雪櫃冷凍粉漿才用。 「粉漿其實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會一直改變,現在看起來很完美的漿,十分鐘後就變得完全不同。如何有技巧地加水作出調校,以及加入新的麵粉,去保持那個好的狀態,只有有經驗的人才能做到。」
油,亦是美味的關鍵。一宝做的是關西風味的天婦羅,用的是紅花油而不是芝麻油來炸,味醇而清爽,天婦羅毫不油膩。炸爐也與別不同,用人手調校的煤氣爐,勝在傳熱性能佳,油溫變化較快,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油調到理想溫度。
作為天婦羅匠人,關豊一郎每天緊守崗位,契而不捨做着同一樣的工作。「我希望能讓這家店,成為世界第一的天婦羅店,我會為此而努力。」
採訪:黎詠詩
攝影:鄧廣基、周義安
一宝
地:中環鴨巴甸街39號地鋪
電話:2468 0641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二12nn-3pm,6pm-11pm;星期四至日12nn-3pm,6pm-11pm(星期三休息)
詳情: http://bit.ly/2yJFyea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在香港都可以着和服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新不如舊,碎布升呢變高質杯套
生於八零年代,曾經縱橫時裝界,因為一場大病而「重新」。黃桂香(Alice),由速食時裝文化幫兇,到踏上環保不歸路。
珍珠奶茶,台式飲品,經歷塑化劑災難後又再重生。在尖沙咀的一條街道上,總有一間喺左近,一杯飲品一個塑膠袋,還有無數用完即棄飲管,炎夏中,我們得以解渴,偏偏污染問題就無法解決。Alice作為一個時裝設計師,望着這杯「凍飲」,思前想後,決定為環保出一分力,將一直收藏的布碎,循環再造,製作出自家環保杯套。
物盡其用,甚麼都是寶
廢物,其實未必一無是處,看看落在誰的手上,就有不一樣的化學作用,能夠懂得欣賞人家唾棄的東西,化腐朽為神奇,不是「誰」都可以!
製作杯套看似容易,誰知要花上兩個小時。度尺寸、量體積,符合不同大小的飲品杯,計算要精準。再畫紙樣、揀布碎,還要考慮兩幅和四幅剪裁出來的效果,「首先你要了解布嘅質地,好似一個環保杯托,如果面布用咗有彈性,底嗰塊就要揀無彈性,咁先可以有足夠承托力,我哋呢啲紅褲仔出身嘅設計師,先會諗到呢啲細位,唔係求祈車埋就算。」
一個杯套,兩種風格
一個幾十蚊的環保杯套,花上的心思和時間,並非金錢可以衡量,「要賺錢就唔做杯套啦,我車一個杯套要用兩個鐘,除咗手腳慢,揀布碎都好花時間,買塊新布唔同,簡單得多,設計上無規限,但就做唔到真正環保。女士鍾意喱士,男士鍾意簡單,要一個杯套符合兩種要求,反轉用就可以有唔同風格,喺製作上要諗得好仔細。」坊間常見杯套的手抽位,都用上方形線步,Alice卻覺得過於平凡,令整個設計變得笨拙,她改用Z線步,「Z線少人用,其實好穩陣,又型啲,呢啲detail位,可能連用嗰個都未必察覺到,但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Alice笑着,娓娓道來。
堅持,只因曾經「犯錯」
Alice,在時裝界打滾多年,每季使命必達,400個新設計絕對難不到她,但卻在事業高峰期,皮膚病不斷纏擾她,迫不得已下請辭,休息期間,大病卻不藥而癒,反思人生,獲得「重新」機會!決定經營自家品牌「pause & ponder」,目的是希望大家買任何東西前,都要停一停,想一想,真的有需要嗎?這個理念不是純粹說出來,Alice身體力行,把每件衣服Upcycle,「如果唔係一場大病,從來無諗過,原來我都係時裝污染嘅幫兇,速食時裝文化,買得快,丟得快,捐得更快。其實捐衫,已經飽和,根本唔係環保,係不斷破壞生態,破壞第三世界嘅傳統服飾手工藝。」
改衣,改變了人生
最初,Alice賣自家製二手衫,後期索性轉型,專做改衫,為每件衫upcycle,除了環保,原來幫到別人,從中得到快樂。「試過有個女仔,拎件好舊嘅婚紗嚟改,細問之下,原來佢媽咪已經過咗身,佢希望着住媽咪嘅婚紗嚟行禮,等媽咪都可以見證佢嘅婚禮。」。每件衫,每幅布,背後都有它的小故事。
除了本地人,亦有日本人專誠找Alice改和服,改成頭飾、筷子套等等,能夠衝出香港,打入國際市場,Alice全靠手工精細,真心對待每件衣物。
由設計師化身成為改衫師,Alice覺得這個轉變,幫到人也幫到自己,「每一塊布都有它的生命,有它的價值,我只希望令每一塊布都可以物盡其用,找到真正需要它的主人。」
記者:馬小玲
攝影:李春風 謝致中
剪接:謝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