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6新聞放輕鬆
https://youtu.be/ld8T9Qoa_Kc
※今日天氣:晨雨下中南部3天!新竹以北、東部防熱傷害,白天高溫達36度以上,體感37~42度,東南部注意有焚風機率發生,雲嘉南請注意大雨雷擊強陣風。
※今日來賓:
07:30 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徐文俊醫師 談「認識失智症與瑞智社福基金會成立活動」
08:15 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
※今日最大條
●OTT專法草案出爐 助中國業者違法播劇 可罰500萬
●北市建管官員抽檢昇降設備 涉索賄放水
●2歲以下「小小明」 今起可來台
●全美沃爾瑪要求顧客戴口罩 專家料起帶頭作用
●確診、住院、死亡人數創新高 美國加州武肺疫情失控 奧克拉荷馬州長確診!美國逾347萬人染疫。
●【三倍券】首日領買逾247萬份 超商卡卡 郵局較順 有人怨「花了2小時」
●川普簽署香港自治法 撤優惠待遇 中國嗆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
●水貨商條款 祭重罰300萬 國外攜帶寄回食品 限6公斤
●股市高檔 國安基金不退場
●紐約時報分析 美中關係像自由落體
●台泥收購信昌化 溢價22%
●金融科技發展 訂八大方向
●印度首富證實!Google將投資Jio平台45億美元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剛升上大學,進入傳播系的時候,學長姐半開玩笑地說:「傳播系就是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不過一眼往班級望去,能夠馬上感受到男女比的懸殊,也就是說畜生也才十根手指頭的數量可以拿來使喚而已。 求學時期有海量的拍攝作業,不論男女都有機會接觸各種職位的工作,從製片、編劇、導演,到攝影、燈光、美...
基金會成立 人數 在 黃越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按教育部公告的學生懷孕事件彙報,106學年在學生通報懷孕達1327人,包括大專校院1013人、高中238人、國中小76人,總人數是前一學年的1.7倍。教育部國教學安組組長林良慶說,學生懷孕現象涉及因素多,如青少年對性好奇等個人因素、同儕情感依附或社會因素等。也有許多未婚小媽媽是因被性侵非自願性懷孕,這些都是需要被關懷的議題。
我們基金會附設的未婚媽媽收容安置中心「麻二甲之家」,七年多來已經收容了近七十多位年齡未滿十八歲的未婚媽媽,其中最小的媽媽只有13歲,共有三位。
雖然我們原則上都會尊重媽媽的個人意願,但還是會提醒她們必須認清母親角色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是否有獨立撫養及教育子女的責任和能力。如果年紀稍長者,就會鼓勵並輔導她們為母則強的觀念,願意勇敢的自己撫養嬰兒,否則就會透過出養機構,安排合格的領養家庭。
從懷孕過程到生產分娩,從坐月子到教導照顧嬰兒,從做完月子後到輔導返校上課或媒合就業,短則兩三個月而長則超過一年,個案狀況雖不同但都得花上我們很多的心力與財力的付出。
從基金會成立以來,幾乎每年的暑假我都會語重心長的寫些關於少女如何避免未婚懷孕的文章分享,但可惜說著諄諄而聽者藐藐 。
青少年最容易衝動的就是對感情收放的拿捏,在認知上經常會把蠢蠢的愛當作是生命的真愛,且願意無條件的為愛付出、犧牲和奉獻。由於涉世未深容易受騙也罷,但最重要的是對於正確性知識的無知和缺乏。
導致男歡女愛留下的後遺症就是換來一生的痛,因為很多戀愛的對象並不是真正的男友而是網路上拈來的炮友,亂交的結果往往連誰是肇事的父親都不清楚,可憐的卻是無辜的孩子。
當家庭功能一旦失去而又缺乏愛的關懷與陪伴的情況下,同儕的影響力和3C產品的方便性,便趁虛而入取代了正常化的人格發展。當性開放變成性氾濫的時候,也就是社會道德沈淪與墮落的最大悲哀。
因為有性的地方就有毒品和槍,不但助長了幫派與黑道的囂張,帶來更多難以解決的各種社會問題,大家不能不重視。
切記!愛不是追求快感的性交易,唯有懂得珍惜自己的身體,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基金會成立 人數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齊柏林之子 #齊廷洹:『沒有父親的日子 今天(6/10)剛好滿三年
臺灣改變了甚麼?
可能不多
但有許多人正在努力讓臺灣更好
https://reurl.cc/b5A5Z3 (地球公民基金會臉書)
對礦業法的持續監督 一直都有人在做
而我們也成立了基金會
https://www.chipolin.org/
我們的展館在淡水
持續展出父親生前未曝光的照片與影片
https://reurl.cc/pdA1a4
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
德忌利士洋行後棟
或許是宣傳不夠 參觀人數並不是太多
但專業的志工與精采的內容
總是讓每一位來過的朋友感動不已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有一群人如此堅定與執著
持續在為台灣環境發聲
這條路是艱困的
無論是剛性的抗議或柔性的分享
環境議題不是為了打倒誰
而是要讓大家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不只是礦業法 不只是農地變更
這條漫漫長路 艱困而不易
但並不會阻止我們繼續走下去
從基金會成立開始
我到各地國高中分享
看到國高中生被一幅幅精彩的影像感動
收到這群小聽眾的回饋
我感覺功不唐捐
「牛山之木嘗美矣。」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是單選題
而是ABCDE全選的多選題
吃不飽
環保當然無從談起
可只問吃飽與否
人之於禽獸幾希?
曾有學生問我,
小林村與他何干?
我反問他 若要如此現實
小林村救災與重建的經費難道不是你父母的納稅錢?
臺灣土地上的每一道傷痕
湯藥費難道不是全民共同負擔嗎?
臺灣這塊土地 不會因為一兩次土石流就沉入海底
但只要一次土石流 山崩
就能讓數百甚至數千人家破人亡
拯救環境
就是拯救自己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臺灣真的很美
山林田野很綠
天空海水很藍
但諷刺的是
似乎藍綠都對臺灣的藍綠不是很關心
我很敬佩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各個環保團體
能夠堅持做對的事
無論今天是誰執政
直到環境議題被重視
相關政策被落實的那天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一百年前 蔣渭水醫生寫下臨床講義
以教育與文化作為藥方 希望喚醒民智
百年後 若把父親譬喻成醫生
他會以臺灣美麗與哀愁的影像
希望喚醒大家那顆誠摯的 柔軟的心
對臺灣環境多一點關懷 多一點關切
環境現況如此 歷屆執政者責無旁貸
但也正因如此 我們更需要盡力去監督
無論是上街抗議 抑或是柔性勸說
我們都能發揮一點力量
當政府知道我們在意經濟 所以全力拼經濟
那當政府知道選民在意環境
是不是也會對環境的行動多一些呢?
特別是完全執政 沒有壓力的情況下
特別是幾乎沒有在野黨為環境發生的情況下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期勉各位一起 為臺灣努力
若未來臺灣經濟起飛
外無強敵 內無憂患
卻只留下滿目瘡痍的土地
是否也是十分的遺憾?
若您還對臺灣的土地現狀不是很清楚
或者想要眼見為憑 看看美麗與傷痕
歡迎光臨我們基金會淡水展館
除了周二公休 每日十點到十八點都有開館
https://youtu.be/ZAbnjMY-t94
希望大家知道 我們並不孤單
還是有很多人在為台灣環境努力
我們場館的成立 新北市政府其實也很幫忙
我相信 這個議題 真的是超越黨派 全民共同需要注意的!
以上 讓我們為了臺灣更好的改變而努力
謝謝大家的閱讀』
Re: [問卦] 齊柏林導演逝世三週年 至今台灣改變了什麼 https://disp.cc/b/163-cpOx
基金會成立 人數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剛升上大學,進入傳播系的時候,學長姐半開玩笑地說:「傳播系就是女生當男生用,男生當畜生用!」。不過一眼往班級望去,能夠馬上感受到男女比的懸殊,也就是說畜生也才十根手指頭的數量可以拿來使喚而已。
求學時期有海量的拍攝作業,不論男女都有機會接觸各種職位的工作,從製片、編劇、導演,到攝影、燈光、美術,但出社會後,並沒有許多同學繼續留在影視圈、電影圈,女性的佔比看起來更少了,不如學生時代的比例,我在心中埋下一絲絲小困惑。
畢業後的某天,在我工作的新聞團隊裡,刊出一篇《男人的奧斯卡?女性入圍者從未超過四分之一》,資料上顯示,女性入圍人數最少的前五名是視覺效果、攝影、原創音樂、導演、音效剪輯,最多則是服裝設計、妝髮、外語片。實在與刻板印象毫無違和啊!最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為會吸引以性別平權為主線來進攻留言的讀者,結果反而有不少「女性影視工作者低是正常現象,本來職業就有不同需求。」、「這沒什麼好爭辯吧。」的言論,完全喚醒自己差點遺忘的小困惑,我想知道,是職業需求、還是職場環境影響她們的選擇?她們現在又去了哪裡?
我開始跟拍仍待在影視產業的大學同學,與剛畢業(也許)即將踏入圈子的學妹,她們告訴我曾經的遭遇,包含因為女性身份不被信任的工作能力,「妳可以嗎?」、「妹妹拿得動嗎?」只是基礎提問,還有家人的擔憂、對未來的不確定、接案工作的不穩定、思考創作的動力。
雖然這部紀錄片是以女性影視工作者為出發點,但我並非想把問題根源一味怪罪給男性,我相信他們同樣會有他們碰到的難處,就像在片中主角身上看見的困頓,不全然是「女性限定」。影片後半部,一場平凡的大學同學聚會,我們畢業三年左右,不長不短,有人在媒體圈、有人在影視圈、有人在公關業、也有人做著毫不相干的工作內容。「誰明早五點要出班」、「哪個台立場誰買的」、「我們也是要吃飯賺錢啊」是老友間的娛樂家常,卻讓我感到微微的心酸、微微的無奈。
紀錄片暫時告一段落,我可能還無法找到完美的答案來解釋困惑、去解決問題。對我來說,眾人齊力完成一部電影、一項產品、一場展演,都是件既浪漫又了不起的事,就像裡頭主角說的:你只要喜歡,可以把事情做好,專業不應該被性別侷限住。
攝影:李昭妟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female-on-the-set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在地影像扎根計畫 #攝影工作坊
基金會成立 人數 在 高松傑高Sir正能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聖誕日完了,就是「拆禮物日」 ,世界各地歡度方式各異,而一班熱愛音樂、對社會有承擔、有抱負的青年選擇在這個特別日子於荃灣大會堂舉辦音樂堂 MusicZone 成立16周年及色士風音樂會 2016暨 音樂堂慈善基金會成立一周年慶祝活動。活動先由女藝人王穎宣布開始、主辦單位代表致歡迎詞,接著由參與《音樂無界限色士風義教計劃》的學員代表林彩娜小朋友進行畢業演奏、最後由一眾大大小小的色士風樂手表演助慶結束,出席人數多達300人,活動在充滿正能量的歡樂氣氛結束。
音樂堂創辦人暨音樂堂慈善基金會聯席主席張志仁表示:感謝各位在過去一直支持我們的發展和工作,今天的表演也正正是一年派成績表的時候,演出好壞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善,勤練習勤改正就會離成功不遠,明年我們將希望以港人的身份挑戰世界紀錄,希望大家積極參與。
音樂堂市場及亞洲業務總監暨音樂堂慈善基金會聯席主席高松傑表示: 在過去一年,在張Sir 及團隊的努力下,我們推出了多項創新的產品及服務,感謝各位的支持。為了持續讓更多的基層學生提供平等丶更多的學習機會,音樂堂慈善基金成立至今已超過一周年。在過去一直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會員及義工由30人增至超過100人,並正式啟動了"音樂無界限" 十八區義教大行動,計劃相繼在油尖旺區丶九龍城 丶灣仔區 及深水埗區 投入色士風義教計劃,實踐音樂無分國界貧富,人人也享有平等學習 的機會。在過去,一共有超過50位基層小朋友持續受惠丶超過20名長者獲得短期的色士風學習體驗。剛於7月更聯合新家園協會和香港菁英會舉辦「音樂無界限色士風義教計劃」,開設色士風義教班,義教共20位新移民的基層孩子學習色士風音樂,實現他們的願望。活動包括:「啟動禮」、十六堂免費課程、「基層報佳音 .為香港奏出正能量」以及「今天的畢業演奏」。為各大慈善團體提供超過30次義務音樂表演。贊助及支持政府及多個慈善團體舉辦的活動共超過20多項。本年的三次捐血活動共號召了超過50多位年輕人及超過20位「首捐族」及「次捐族」支持。推出全港首個義教APPS 「義教及活動管理易」,成功招募大量音樂義工為社羣服務。亦積極為基層· 教育界及特區政府發聲,在過去,於報章發表了多編文章,向行政長官提交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建議。在短短一年間感謝各位幹事及義工的支持,成員包括鄧卓恒 、羅頌欣 、張珺、區偉祺、 王靖喬 、李誠傑 及梁建彰。正所謂非以役人 乃役於人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在過去雖然略有成績,但我們自覺仍未足夠,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為香港弱勢社群一份鼓勵和支持。亦希望大家也可以把互助的精神去幫更多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就算只是小小的幫助,將會使香港更進一步,變得更加美好。敬望各位多多支持本會之工作 , 最後祝願各位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