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量化交易的朋友檢討,記錄一下。
我們做了很多海外期貨的策略,回測10多年下來,看似有效因子的有很多,基本面、籌碼面、總經面、情緒面…等好幾大類,每一類裡面有好幾個大大小小的因子,所以光是一個金融商品,影響我們買賣的因素就有上百個。
問題來了,看似過去10多年能打敗大盤的這些因子,未來是否還能繼續有效?還是我們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overfitting 而已?例如我們只要想辦法在過去10多年的股市大跌躲過那關鍵的幾次崩跌,例如2008、2011、2015、2018、2020,那就能做出一條很好看的績效曲線,但「先看答案再找解法」,會不會未來的崩跌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很多量化基金都是因為過去測起來sharp看起來很好而開了槓桿,然後實戰起來發生了某次黑天鵝而爆掉。
那怎麼辦呢?讓測的時間拉更長?但拿30年、50年前的狀況測,跟現在的背景不會差太多嗎?還有參考性嗎?
我目前傾向不是拉長回測期間,而是先把自己當做塔雷伯這種疑神疑鬼的技能點滿。
把看似有效的策略進行各種嚴刑拷打,用各種不同架構來檢驗,如果有疑慮就不用,想不通為什麼這樣能賺那麼多錢就不用,如果測完發現超好賺,通常不是挖到寶,而是哪裡出錯了…
另外,最近常有朋友問我那些短線神人怎麼做的,其實他們和做量化的人的思考方式蠻不一樣的,因為台股很多潛在交易機會,常常是因為某些事件或規則,產生了一些規律,這些規率出現的時間沒有很久,然後又會隨著競爭變多慢慢變得難賺,所以變成這些神人的做法是一發現某招好像不錯用就比較敢大膽的用,做得愈順就玩愈大,一直到開始不順就愈做愈小,然後再找尋其他機會。
這是另一種不錯的思維,雖然對於那種學院派或很講究科學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樣統計樣本不足就直接用很不嚴謹。但這些神人哪管那麼多,一波行情就一次賺了好幾億,反正只要一不順馬上停就好,繼續找下一個的台股新規律,或者等待舊規律恢復。
總之,跟我這次訪談Mike裡面講的一樣,每次市場有新規則改變,就會有一群掌握到新規律的投資者,成了爆賺贏家,而沒有與時俱進的人被淘汰,敏銳的觀察變化,即時調整,是一個優秀的交易者必須付出的努力。
明年操盤室會招募新夥伴/徒弟/實習生,一起研究新策略,不斷搜集大大小小的招式,汰舊換新(我猜很像文藝復興基金他們在做的事?不過我們身處的市場,應該比他們遇到的競爭少很多)。
歡迎對交易有熱情的年輕朋友來試試,這裡的大神還蠻認真教的,也有提供完整資料庫。(有點像教授在帶研究生那樣,一步步完成論文的感覺~)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M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觀點好書會 - Miula 談反脆弱 - 跟大家分享這本我覺得超棒的書的精華,以及如何運用到我們生活上 #反脆弱 #塔雷伯 #黑天鵝 M觀點資訊 --- 科技巨頭解碼: https://bit.ly/3koflbU M觀點商學院 PressPlay 訂閱服務: https://lihi.cc/...
「塔雷伯」的推薦目錄:
- 關於塔雷伯 在 升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塔雷伯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塔雷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塔雷伯 在 M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塔雷伯 在 威宇 & 阿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塔雷伯 在 [心得] 反脆弱-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塔雷伯 在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一直在出脫手中的比特幣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塔雷伯 在 塔雷伯 的評價
- 關於塔雷伯 在 預測未來的盲點:塔雷伯黑天鵝效應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塔雷伯 在 塔雷伯-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飛比價格 的評價
- 關於塔雷伯 在 塔雷伯-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飛比價格 的評價
- 關於塔雷伯 在 [心得] 黑天鵝效應 的評價
塔雷伯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就是
一連串機會成本的決斷!
財務規劃就是
為你自己或系統出錯時,
預先做好減緩衝擊的準備。
塔雷伯說,自然系統以備餘預防風險。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永遠要準備足夠多的現金在手上!
現金是最好的選擇權。
許多人低估現金的價值。
現金可以讓你
不用忍受不想過的生活,
拒絕不想要的選項。
讓你在市場上的
高品質資產打折時便宜買進,
過好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
只要你預先準備好生活所需的金額(兩年到五年,端視能在金融市場持有的商品部位多寡,以及眼下自己創造主動收入的能力),不追求沒有必要的報酬而承擔過多沒有必要的風險,準備好能夠處理好自己犯錯時可能會造成的後果的資金,你就能從中體會到真正的自由自在。
財務規劃主題讀書會 10.3台北
https://zen1976.com/financial-plan/
有智慧的人會根據機會成本進行決策
https://zen1976.com/opportunity-cost-2/
塔雷伯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資本主義的優點,在於社會能夠利用人們的貪婪而運作,不是靠他們的慈悲」- 塔雷伯 <隨機騙局>
可惜的是,世界上真的理解與認同這句話的人還不夠多。
塔雷伯 在 M觀點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M觀點好書會 - Miula 談反脆弱 - 跟大家分享這本我覺得超棒的書的精華,以及如何運用到我們生活上
#反脆弱
#塔雷伯
#黑天鵝
M觀點資訊
---
科技巨頭解碼: https://bit.ly/3koflbU
M觀點商學院 PressPlay 訂閱服務: https://lihi.cc/zY5Qc
M觀點 Telegram - https://t.me/miulaviewpoint
M觀點Podcast - https://bit.ly/34fV7so
M觀點電子報: https://bit.ly/345gBbA
M觀點YouTube頻道訂閱 https://bit.ly/2nxHnp9
M觀點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miulaperspective/
任何合作邀約請洽 miula@outlook.com
塔雷伯 在 威宇 & 阿堯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可以靠大跌賺錢嗎?大跌跟賺錢聽起來很違和,但我們今天就是要討論這種方法。買大跌時有很高獲利的商品,提供整體資產的保護,讓你的資產在大跌時不受影響。
在塔雷伯的基金關了以後,另一位共同創辦人 Mark Spitznagel 創立了 Universa Investment,聘請塔雷伯做顧問。今天我們主要就是介紹這間公司的作法。
📺訂閱頻道看更多投資內容: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BeH-s9UqWnWMUyqBGNqdA?sub_confirmation=1
邀請大家一起幫這部影片上字幕 👉http://bit.ly/wy_trans
相關影片:
Bill Ackman 三月大跌時將 2,700 萬的投資變成 26 億,他做了什麼?
https://youtu.be/2qpo2UYtQ10
---
關於威宇:
Facebook:http://bit.ly/fb_wyli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wylin.tw/
網誌:https://wylin.tw/
財報狗:http://bit.ly/yt_statementdog
關於阿堯:
Facebook:http://bit.ly/fb_yao
網誌:http://bit.ly/blogs_yao
塔雷伯 在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一直在出脫手中的比特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一直在出脫手中的比特幣,「為什麼呢?一種貨幣不應該比你拿它來買賣的商品價格的波動更大。」 #黑天鵝#比特幣. ... <看更多>
塔雷伯 在 塔雷伯 的推薦與評價
與塔雷伯有關的話題. ... 塔雷伯. 1 篇文章0 人追蹤. 追蹤. 熱門文章最新文章. 個人看板. 6 天前. 如何運用槓鈴策略,面對投資與人生路上的黑天鵝事件? ... <看更多>
塔雷伯 在 [心得] 反脆弱-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簡介
《黑天鵝效應》一書由 Nissim Nicholas Taleb(以下稱塔雷伯)所著。塔雷伯是華頓商
學學院企管碩士以及巴黎大學管理科學博士,曾任職過多所金融機構的交易員。塔雷伯基
於其在數學、經濟、統計以及實務操作上的專業寫出本書的前作《隨機騙局》,震撼了交
易市場。後又將《隨機騙局》中的概念以更加完整的敘述寫出《黑天鵝效應》,並以此聞
名於世。《反脆弱》一書承接了《黑天鵝效應》中的觀念,發展出更大的一幅面對不確定
性的世界地圖。
本書簡介
《反脆弱》一書的原文名稱為《Antifragile: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從
原文書名會比較好理解什麼是「反脆弱」。Anti 是反對、對立面的意思,而 Fragile 則
代表脆弱的,於是Antifragile 這個詞可以直接被理解成:脆弱的相反。沒看過本書的人
會覺得困惑,難道脆弱的相反不應該是強固嗎?確實,強固是站在脆弱的對立面,但並不
是完全的「相反」。簡單來說,脆弱的東西受到傷害後會被破壞掉;那脆弱的相反呢?並
不是「傷害後不被破壞」而應該是「傷害後會獲得好處」。但自古以來,並沒有一個詞代
表了「從傷害中受益」這個意思,於是才有了本書的書名「反脆弱」。
本書晦澀難讀,塔雷伯一貫的筆法就是隨意,且時常引入大量的歷史故事(基本都是西方
、地中海那邊的歷史人物),而這些故事是我們比較不熟悉的。《反脆弱》出版於 2012
年,其實前幾年我一直沒有聽到太多有關本書的討論(可能是我孤陋寡聞),直到年初股
癌推薦的書單有這本書後,似乎就有蠻多人捧起這本書來閱讀,但本書的閱讀門檻畢竟相
對較高(尤其是附錄的部分)。塔雷伯是以他上一本著作《黑天鵝效應》聞名於世,如果
不太能接受本書的話可以先去看看上一本著作,板上也有我看完《黑天鵝效應》的心得。
塔雷伯這樣說明《反脆弱》和《黑天鵝效應》之間的關係:雖然有時間先後(以及本書將
《黑天鵝效應》的觀念帶到他的自然和規範性結論這個事實),《反脆弱》卻是主要的一
本書,《黑天鵝效應》比叫像是他的補充讀物和理論論述,甚至是作為他的初級附錄。那
既然是「補充讀物」、「初級附錄」,想當然閱讀起來就不會有本文這麼艱澀。甚至,我
認為《黑天鵝效應》中提到的許多謬誤,比起本書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以及興趣。但不論
怎麼說,先讀哪一本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的。
《反脆弱》一書的主題繁多,但總歸就是在介紹「反脆弱」這個概念。這篇心得我會以兩
種層級介紹「反脆弱」,分別是「巨觀的反脆弱:那些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加強大。」
以及「微觀的反脆弱:尼采沒說的真相。你必須要夠強,才能更加強大。」接著,我想介
紹到底要怎麼應用反脆弱「具體來說:保持選擇性、使用否定法,總之,讓自己不顯得脆
弱。」最後,我想談談書中提到有關「綠木材謬誤」的有趣概念「綠木材謬誤:蘇格拉底
錯了、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需要知道。」在本篇心得的文末,我附上了我閱讀本
書時做的章節筆記,看完心得後對本書有興趣的版友可以當作書籍大綱先參考看看。
內容簡介
#巨觀的反脆弱:那些殺不死我的,將使我更加強大。
首先,讓我們整體一下與「反脆弱」這個詞有關的三元組定義。
脆弱:遇到傷害、波動、不確定性後會產生損失
強固:遇到傷害、波動、不確定性後基本不會產生影響
反脆弱:遇到傷害、波動、不確定性後會獲得好處
什麼樣的東西是脆弱的呢?具體來說,像是陶瓷餐具、玻璃杯、汽車等等,只要在不是穩
定平常的用法中就會損壞。陶瓷餐具、玻璃杯摔到地上就會碎,汽車撞到路邊就會變形;
什麼東西是強固的呢?舉例來說,像是 101 大樓、黃金等等,在不穩定的環境中也能維
持原樣。101 大樓不會因為一次簡單地震就轟然倒塌、黃金在戰亂的年代仍然保持其交易
價值;什麼東西是反脆弱的呢?看看自己,你就是,在不穩定的環境中能夠獲得好處。你
去健身房運動的時候,當肌肉接受前所未有的極限挑戰(當然,在一定限度之內),肌肉
在之後會成長成能應付先前極限強度的模樣。
讓我們再往反脆弱的概念中深入一點。肌肉是如何適應了更高的強度?是在一個稍微超出
原本負荷的狀況下訓練,訓練結束後肌肉才進行成長。換句話說,先挑戰一點極限、遭遇
有限傷害、獲得一些干擾之後,肌肉會獲得「過度的補償」。類似的例子還有白噪音。在
完全安靜的圖書館,和放著輕音樂的咖啡廳中,有時候後者比較能讓人進入專心看書的心
流狀態。這就是「過度補償」在發揮作用,當外界有一點點干擾時,身體想要抵抗干擾、
讓自己專心而產生的力量反饋的太多了。
更專業一點的例子,就得提到「毒物興奮反應」了。在 1888 年,德國毒物學家 Hugo Sc
hulz 發現少量的毒物會刺激酵母生長,而較大的劑量則會造成傷害。簡單來說,就是服
用某種劑量的毒性物質,反而使你整個身體更好。也就是服用少許本來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不要吃太多,會對生物有益,並且因為激發某種過度反應,而使得整體更好。這種過度
補償造成的有益現象,常常隱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例如,有個很多人知道的妙招是,如
果你希望趕緊做好某件事,就將那件事交給公司裡面最忙(或是次忙)的人去做。
於是,我們可以藉由上述的內容推知「反脆弱」的基本含義,正如尼采所說的,只要你擁
有反脆弱性,那麼「殺不死你的,將使你更加強大」。可是,這個結論漏洞百出,反脆弱
遠沒有尼采說的這麼簡單。
#微觀的反脆弱:尼采沒說的真相。你必須要夠強,才能更加強大。
首先,讓我們先訂正一下尼采所說的話。
殺不死我的,並沒有使我更強大,而是因為我比別人強大而逃過一劫;但是他害死了別人
,整個群體現在的平均比以前強大,因為弱者不見了。
上一段我們提到,反脆弱遠沒有我們總結的這麼簡單。為了說明這一點,我要先請你思考
一個問題:「害蟲」擁有的是脆弱性還是反脆性呢?為了簡潔這個問題,我們把所受的傷
害定義為殺蟲劑。也就是問題變成:害蟲在面對殺蟲劑時,擁有的是脆弱性還是反脆弱性
呢?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既然殺蟲劑公司沒有倒閉,就代表它所生產的產品具有一
定的效果,能夠有效的消滅害蟲。於是,我們得知害蟲會被殺蟲劑殺死,也就是害蟲面對
殺蟲劑顯現脆弱性。
可是,我們也知道一個稱為「抗藥性」的現象,也就是同一種殺蟲劑總有一天會失去效果
,害蟲會全面戰勝殺蟲劑。這樣看來,當害蟲面對殺蟲劑,居然同時擁有脆弱性與反脆弱
性?!我想,應該很多人看出上述例子想凸現的矛盾之處了,也知道問題的核心出在哪裡
。答案是,當我們討論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時,討論的「害蟲」不是同一隻。於是,讓我們
訂正一下或說深入的討論反脆弱性吧。毒物興奮效應(表層的反脆弱性)是指「個別」的
有機體從「本身」直接受到傷害而受益;進化(深入的反脆弱性)則發生於傷害使得個別
有機體消滅,將利益移轉給其他存活下來的有機體和未來的世代。
為了解釋這一點,讓我們複習一下 1859 年由達爾文發表的《物種起源》中,有關「天擇
說」的主要邏輯。就用上述的害蟲產生抗藥性當例子吧。首先,想像一個房間內有 100
隻害蟲。我們得知道,由於有性生殖造成的基因自由配對,會導致每個個體多多少少都有
些不同的特徵。換句話說,就像是人有黑人、白人、黃種人,這房間內的 100 隻害蟲也
都是具有不同性狀的害蟲。重點就在這裡,這 100 隻害蟲擁有「個體差異」:有些害蟲
確實會被這款殺蟲劑殺死,但有些害蟲原本就對這款殺蟲劑免疫。
讓我們模擬一下整個殺蟲劑運作的情形,我們假設製藥公司非常的高明,生產出了一款 9
5% 有效的殺蟲劑 。接下來,當我們對這個房間噴灑殺蟲劑的時候,100 隻害蟲大約會死
去 95 隻。可是,還有剩餘 5 隻原本就對殺蟲劑免疫的害蟲活著。而且原本其他 95 隻
被殺蟲劑殺死的孱弱害蟲所佔有的資源,會全部提供給這 5 隻害蟲使用。於是,當這 5
隻害蟲利用這些資源大量生殖出同樣具有對殺蟲劑免疫性狀的子代之後,殺蟲劑就會失去
效果。也就是我們看到的「害蟲對殺蟲劑具有反脆弱性」。
你發現了嗎?我們討論脆弱性的時候,討論的是「害蟲個體」;討論反脆弱性的時候,討
論的是「害蟲族群」。事實上,天擇說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族群)是因為反脆弱性才
能運作;它(族群)喜愛壓力因子、隨機、不確定和混亂,而有機體(個體)卻相對顯得
脆弱,基因庫(族群)則藉由震撼以增進他的適應力。於是,當我們進行脆弱會反脆弱的
分析時,需要考量有機體不是分離出來的獨立物體:這裡面有「層級」存在。如果你從群
體的角度看事情,就必須超越「毒物興奮效應」和「米特拉達提斯化」等名詞,不將他們
視為反脆弱性的特徵。為什麼?我們重複說一下前面的論點:毒物興奮效應是用來比喻直
接的反脆弱性,也就是當有機體直接從傷害受益;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則是在層級上高於
那個有機體的某樣東西從傷害中受益。從外面看,好像有毒物興奮效應存在,但從裡面看
,則有贏家和輸家。
做個小結吧。某些人的反脆弱性,必然來自犧牲別人的脆弱性。一個系統中,犧牲某些單
位(脆弱的單位),往往是其他單位或整體取得福祉之所必需。簡單來說,就是系統內部
的某些部分可能需要具有脆弱性,整個系統才能擁有反脆弱性。
在層級存在的情況下,反脆弱性變得有點複雜,也更加有趣。自然的有機體不是最後的單
位;它由次單位組成,而它本身可能是某個更大的集合體的次單位。這些次單位可能彼此
競爭。再舉個商業上的例子來說。餐廳呈現脆弱性;他們相互競爭,但一個地方上的餐廳
集合起來,而因此具有反脆弱性。讓我們延伸這個觀點,可以發現若經濟要具有反脆弱性
,就需要每家新創公司呈現脆弱性,而這正是使創業精神得以發揮的原因:個別創業家呈
現脆弱性,而且失敗率必然偏高。
於是我們要去真誠感謝那些展現脆弱性的失敗者,就算乍看之下做出「感謝」這個舉動不
太人道,但我們確實要心存感激:每一次空難都降低了下一次發生空難的可能性;鐵達尼
號是個悲劇,但如果沒有鐵達尼號,人們就會蓋出更大更豪華的遊艇,以至於下次造成遭
難時會有更多人死亡。換句話說,鐵達尼號的犧牲其實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說起來確實
殘忍,英雄行為(遭遇傷害後受益,也就是因為原本就很強所以擁有反脆弱性)及他所贏
的的尊敬,是社會給那些為別人承受風險的人的一種補償形式;但那些展現脆弱性的人們
(遭遇傷害後被毀滅,也就是因為原本就孱弱所以擁有脆弱性,卻能導致群體擁有反脆弱
性)卻沒有受到類似英雄般的掌聲。最後,用一句名言最結尾吧:「那些什麼事情都沒發
現的人,其實也提供了知識給別人」。
#具體來說:保持選擇性、使用否定法,總之,讓自己顯得不脆弱。
看完上述兩段,我相信你已經知道反脆弱的核心精神:你必須夠強,才能活得更久。
可是,正如致富的核心手段是不要破產一樣,塔雷伯喜歡用否定法來敘述事情。所以讓我
們更正一下上述的結論:「你必須不顯得脆弱,才能活得更久,或是得到反脆弱性」。我
想我應該不用再提醒讀者,這句話要建立在「層級」的討論上。這比單純的毒物興奮反應
更貼近現實,你不該毫無準備的就去接受傷害,你需要先確定這個傷害不會對自己造成毀
滅性的影響才去接受,換句話說,如果你是害蟲,在確定自己有對殺蟲劑免疫的基因之前
,不要參與製藥公司的殺蟲劑實驗。
很多人不了解上述的結論:成功是因為你夠強,具有反脆弱性;反之,失敗是因為你孱弱
,具有脆弱性。社會上的專家,從來不把失敗視為脆弱的結果。相反地,他們把失敗解讀
為預測不良的產物。舉例來說,製藥公司面對客戶的「害蟲產生抗藥性」的回覆,並不會
說出我們上述那一大段反脆弱理論,只會說公司對於殺蟲劑的成功概率預測錯誤,然後推
出另一個「更有效的預測」來回覆客戶。他們不知道,他們真正該賣的是拖鞋而不是殺蟲
劑。
先確認你夠強,再去挑戰不確定性。或是說先確定在不確定性下造成的最差結果不至於毀
滅你,再去參與遊戲。而不是去猜會毀滅你的事件到底會不會發生。將一座脆弱的橋樑倒
塌歸因於通過上方的最後一輛貨車是不明智的,而更愚蠢的是試著預測哪輛貨車會讓橋樑
垮掉(可惜人們太常做這種事)。飛機公司顯然懂得這層道理。他們會在旅客搭機之前檢
查他們是否攜帶武器。不是因為他們相信旅客會是恐怖份子(機率很低)。但他們還是會
檢查,因為飛機面對恐怖行動時顯得脆弱,只要發生意外便會造成毀滅性的結果;核電公
司顯然也懂這個道理,在福島核災之後,看看各國的核電廠多做了多少保護措施。
重要的是統計「尾端」受到壓抑的風險,而不是有沒有見到或如何預知到最後一粒沙子。
拿經濟事件作比喻:2007~2008 年的金融危機展開之後,許多人認為,若能事先預測到次
級貸款出現問題(他們心裡似乎認為是次貸問題引爆金融危機)會有幫助。老實說,不會
有幫助,因為那是危機的徵兆,不是根本成因。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容易產生局部因果鏈
的錯覺,也就是將觸媒誤為起因,並且假設一個人能夠知道哪個觸媒會產生何種效應。
對比於我們無法預測何時會發生毀滅性的災難,我們可以控制脆弱性,也就是可以控制物
體在發生災難時不至於毀滅,而且能夠控制的程度,遠高於你所想的。我們無法預知一場
地震何時會降臨,但我們可以知道沒有防震措施的房子遠比有防震措施的房子容易倒塌。
在一件事發生之後,我們要怪的不是為能預見到那件事將來臨,而是怪我們沒有了解(反
)脆弱性,以及「為什麼我們做出的某樣東西,面對這類事件時如此脆弱?」沒有見到海
嘯或經濟事件來襲是情有可原的;造出某樣東西,面對他們顯得脆弱,才不可原諒。
我想以前陣子的台鐵為例,我認為台鐵是罪大惡極的。原因不在於出現了「意料之外」的
工程車造成出軌翻車,而在於「出軌翻車」後造成的災難還是如此巨大,而不久前才有個
普悠瑪的事件當作先例。每一場空難,都會降低下一場空難發生的機率,但台鐵的系統顯
然是脆弱的。不要拿「意料之外」當作藉口,所有事情都是「意料之外」的黑天鵝,問題
在於台鐵顯然沒有為「翻車」去做準備。重點在於「出軌後造成的事故還是一樣嚴重」而
不是「還是出軌了」。(當然,出軌本身也是問題,但只將目光放在出軌上,然後自我相
信解決了這個問題就不會出軌,而不是也為「有可能」發生的出軌多做一些預備,便是愚
蠢的行為)
除了上述的有關機構、系統與資訊的反脆弱之外,在生活、心靈上也可以呈現反脆弱性。
如果說反脆弱的核心就是讓自己在最糟的狀況發生時也不至於遭受毀滅的話,那如果我說
出:「我其實沒有什麼好損失的」,就有利無弊,所以我具有反脆弱性。換句話說,我會
因此去冒最糟情況十分清楚、下檔損失有限且已知的某種風險。舉個例子吧,當我們借錢
給朋友時,最糟的情形就是朋友不還錢。於是,我們不該在我們少了這筆錢就無法生存的
狀況下還把錢借出,換個角度說,當我們把錢借出的時候,就要有把這筆錢視為無法回收
的支出的風險。
塔雷伯以斯多葛學派中一位名為賽內加的人作為例子。在《論恩惠》這本書中,賽內加以
「簿記」(bookkeeping)一詞,公開稱之為成本效益分析:「登錄效益的方法很簡單:
把它全部當成支出就行了;如果有人歸還,那顯然是利得;如果沒有歸還,並不算損失。
我是為了給而給」。他對命運使用了一個手段:留下好東西,丟棄壞東西;縮減下檔損失
,保有上檔利益。這是一種自利行為,也就是消除來自命運的傷害,以及用非哲學的方式
,保留上檔利益。
做個結論,你所做的決定主要是根據脆弱性、不是機率。或者再說一遍,你主要是根據脆
弱性,也就是最糟的狀況而做決定,不要那麼在意真的會發生或是不太會發生。
#綠木材謬誤:蘇格拉底錯了、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需要知道。
在上面三段,我們分別介紹了反脆弱的不同層級,以及如何延伸應用反脆弱的例子。現在
,我想討論一個塔雷伯在本書中提及的一個謬誤:「綠木材謬誤」。(本段內容與反脆弱
的核心概念無直接相關,我只是覺得很有趣才想討論,如果對反脆弱以外的論述沒有興趣
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段)
有一種錯誤,就是認為事情總是有我們可以理解的理由,也就是我們輕而易舉就能了解所
有事情。事實上,生活中所犯的最嚴重錯誤,是誤將我們不能理解某些事情當作是我們愚
蠢無知。而這種錯誤是從蘇格拉底的時代便流傳至今的基本邏輯。有看過《理想國》或是
其他描寫蘇格拉底(他本人沒有著作)的書,會發現蘇格拉底使用的技巧,是讓以某個命
題開始的交談者,同意一連串的敘述,接著讓他了解他所同意的敘述和原先的命題不合,
因而確定他對於自己要做什麼事毫無頭緒。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必知道事情背後的
理由(或是知道了一個錯誤的理由)也能做成某些事情。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剛學會騎腳
踏車的人,我請他說明他能騎腳踏車背後的理論,他一定會摔下來。
綠木材謬誤指的正是這種情形:一種因果關係謬誤。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有一個成功
的交易員,交易著「綠木材」這個商品,他以為綠木材指的是外表塗上綠漆的木材,覺得
這種商品很有看頭,結果證明他的市場嗅覺非常靈敏,他成為了整個市場上前幾成功的交
易員。但是,荒謬的是「綠木材」指的是剛伐下的新材,而不是外表有綠漆的木材。想當
然,專業的木工當然不會誤會這個名詞,但是專業的木工不會成為綠木材市場中成功的交
易員。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做出判斷或行為的原因,其實常常不是我們原本以
為的那樣。
在上面的主題,我整理出「要衡量系統的脆弱性,而不是預測會讓系統崩潰的事件何時會
發生」這項結論。用綠木材謬誤便可以更加強化這句話的邏輯:我們根本無法「預測」。
你會看到許多專家拿個一堆「指數」或「原理」去衡量與猜測未來會發生的「真實」世界
。可是他們不了解,這個世界上有某樣東西(認知、觀念、理論),以及某樣東西的函數
(價格、現實,或者某些真實的東西)被混為一談的問題。他們將其中之一當作另一個,
忘了「函數」的存在,而這種函數的特質不同。當某樣東西和某樣東西的函數之間的不對
稱性越高,兩者之間的差異越大,他們就非常有可能彼此毫無關係。
所以,當你之後看到誰西裝筆挺的正在「預測未來」時,不要聽他「怎麼說」,而要看他
「怎麼做」。尤其是要看他「以前怎麼做」。他成功的原因很可能跟他嘴巴上說的不一樣
,更甚者他可能根本就不成功。
心得
《反脆弱》一書念起來曲折連連,塔雷伯由深入淺的介紹了反脆弱的概念,藉著把反脆弱
的想法應用到各個領域給讀者觀看。
在卡繆的小說《瘟疫》中,有個人用了一生中的部分時間,尋找一本小說的完美開頭句。
一但有了這一句,整本書就會從起頭開展出來。但是讀者如果要理解第一句,則必須將整
本書看完。而這個第一句話,在本書中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
失。脆弱性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發生損失。」書中的每一句都是從這個思想延伸出來
的,有些延伸得太遠,以至於我們無法從表面看清他的來歷,但順著本書邏輯便可以知曉
一切的發展。
如果有人現在要求我簡單介紹《反脆弱》這本書,我可能也只能說出:「反脆弱指的是因
為波動和不確定而受益。」但這句話背後隱含的邏輯是多麼龐大,哪怕這一篇心得我努力
的擷取書中精華想做的反脆弱的超級懶人包出來,但在面對塔雷伯浩瀚的思想體系時仍顯
得乏力。本書另外討論的重點還有「否定法」、「林迪效應」、「切身利益」等等。幾乎
每一個概念都是從反脆弱的中心思想中延伸出來的。讓我以「切身利益」簡單說明。
在本篇心得我們提到「某些人的反脆弱性,必然來自犧牲別人的脆弱性」。英雄之所以為
英雄,是因為他扛起了這些脆弱性並自己展現出了反脆弱性。但現代社會沒有英雄。現代
社會那些展現反脆弱性,也就是藉由波動而受益的人們,實際上是把脆弱性移轉到他人身
上了。看看那些導致金融風暴的商業人士、看看那些出了大烏龍還能位居高層的政治人物
,他們的脆弱性是由全民買單,但他們的利益卻是獨自享受。
當然,我們不奉行共產主義,我們不會要求平分他們的利益。但至少我們可以要求他們扛
起自己的脆弱性與風險吧。現代化的最糟糕問題在於將脆弱性和反脆弱性從一方惡意地移
轉到另一方,結果使另一方得到利益,另一方(在不知情之下)受到損害。例如,書中提
到,以前的建築家會被要求在自己所建築的房子或橋樑底下待一段時間,諸如此類。要知
道,當一個人不用為其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時,就有利用移轉脆弱性的現象。所以塔雷伯
提出建言:每一個提出意見的人,都應該在別人依賴他提供資訊或意見,而受到傷害的事
件中有「切身利害」。
上面就是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這些存於書中的小概念事實上都是從「反脆弱」這個核心思
想蔓延出去的。本篇心得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如果你對本書其餘的內容有興趣的話,
文末我附上了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可以幫助你簡單地瀏覽全書。
章節筆記
第一冊 反脆弱:導讀
第一章 達摩克里斯與海德拉之間
本章有三個重點:命名、毒物興奮反應、領域相依。「命名」指的是為那些我們認得的概
念賦予真實的名稱。例如,請想像你要在一段對話中表達「藍色」這個顏色卻不能使用藍
色這個詞。根據本章的內容,古希臘人缺乏「藍色」這個字詞,這也就是為何荷馬史詩一
再寫到「酒暗色的海洋」了,他確實在描寫「藍色」,只是「藍色」這個概念在當時沒有
適當的名稱。這個概念可以如何延伸呢?塔雷伯說,其實古人一直以來都知道「反脆弱」
這個概念,但是因為上述的命名問題,所以從來沒有人具體寫出「反脆弱」這個概念的名
稱。比較類似的稱呼,是在 1888 年首次由德國毒物學家 Hugo Schulz 使用科學方式描
述的現象(但仍然沒有命名):少量的毒物會刺激酵母生長,而較大的劑量則會造成傷害
。後人將這種情形稱為「毒物興奮反應」,在這本書中更具體的命名則是「反脆弱」。最
後一個重點是「領域相依」,這個概念在《黑天鵝效應》中稱為「戲劇謬誤」,指當相同
的觀念呈現在不同的情境中,我們就認不得的現象。
第二章 每個地方都有過度補償和過度反應
本章討論各個領域的「過度補償」。畢竟是第二次看本書,對於「反脆弱」的概念已經有
了一些認知,在這樣的條件下看本章,我覺得本章是在為「反脆弱」在各個領域尋求例子
。從大自然開始,到生物學和一些基本職業這樣。舉個例子,白噪音就是一個過度補償的
實例:我們在少量的背景隨機雜訊中更加專注,好像為了抗拒那種雜訊,反而有助於提升
我們的心理專注力。有趣的是,在這些舉例的附註中,塔雷伯提到當我們為了「抗拒而獲
得補償」時,事實上就是由心理學中的系統一走到系統二的時候。好,那既然過度補償這
麼有用,那誰是過度補償的專家呢?顯然,是大自然。大自然喜歡給自己過度的保險,那
些 一層又一層的備餘(兩個腎臟之類的),正是自然系統的核心風險管理特質。而會過
度補償的系統,必然處於過量的模態,建立起多餘的容量和力量,以因應最糟的結果,以
及對可能發生危險的資訊有所反應。所以為什麼要備餘?因為大自然不脆弱,當然會為以
前不曾發生的事做好準備,因為他會假定有可能發生最糟的傷害。如果說人類打的是過去
的戰爭,那麼大自然打的是下一場戰爭。那要如何做出備餘?挑戰極限,在擁有反脆弱的
領域中,或著是那些會擁有「過度補償」的領域中,自然就會產生備餘。舉例來說,當我
臥推推到了 80 公斤,我可以很自然地相信,身體會為了下次推 85 公斤做好準備。
第三章 貓與洗衣機
本章延續上一章「過度補償」的內容,討論了何種物質會有過度補償的現象。標題的貓與
洗衣機代表了一種分界,指的是「有機體」與「無機體」或是白話一點說吧,指的是「有
生命」與「無生命」。塔雷伯在本章一開始這樣說:我們在這裡要做一個大膽的推測,那
就是有生命的每一樣東西,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但是反過來說則不成立)。他
舉了很多例子,族繁不及備載,不過最有趣的莫過於「骨頭」。骨頭跟鋼筋哪個更強固呢
?顯然是鋼筋。但骨頭跟鋼筋何者更適合擔任支撐人體的大任呢?顯然是骨頭。因為骨頭
具有反脆弱性。一根鋼筋不會因為載重增加了而變得更強壯,但骨頭卻會因為負重增加而
提高密度。藉由骨頭,塔雷伯在本身延伸了「因果不透明性」的觀念:到底是「老化(包
含高血壓、糖尿病等等)」帶來「骨質疏鬆」的現象,還是反過來呢?研究者發現其因果
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將深奧系統中的任何因果關係獨立出來:在深奧的世界
中,「因」本身的概念值得懷疑;我們不是幾乎不可能察覺它,就是根本無法定義它:這
是我們不該看報紙的另一個理由,因為他們總是在為各種事情找原因。
第四章 害死我的,使別人更強大
本章的重點是「反脆弱層級與毒物興奮反應的差別」。首先,那些把反脆弱介紹成毒物興
奮反應,或是以「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加強大」為標題的文章基本是無知(這還可以原諒
)或是亂寫(罪大惡極)。當我們從外面觀察,可以將反脆弱描述為毒物興奮效應:受到
傷害時變得更強。但事實上反脆弱性包含了層級,會產生進化。這個單位和毒物興奮反應
不同,不會因為面對壓力而變得更強;這個單位會死亡。但他會將好處移轉;其他單位會
存活下來。而存活下來的單位,擁有的特質能夠改進所有單位的集合體,帶來修正的現象
。什麼意思呢?我們慢慢解釋。首先是了解「系統內部的某些部分可能需要具有脆弱性,
整個系統才能擁有反脆弱性」這句話。舉例來說,餐廳呈現脆弱性:他們相互競爭,有些
倒閉有些存活,但一個地方上的餐廳集合起來形成的餐飲業則永續長存,具有反脆弱性。
你發現差別了嗎?「毒物興奮效應」是指個別的有機體從本身直接受到傷害而受益,進化
則發生於傷害使得個別有機體消滅,將利益移轉給其他存活下來的有機體和未來的世代。
最大的問題在於,許多人把系統的反脆弱性看成個體的反脆弱性,殊不知系統的反脆弱性
是來自個體的脆弱性,個體跟系統是不同的層級。拿維生素與細菌來舉例吧,我們都知道
抗藥性的例子,其背後的邏輯是弱的細菌(個體)被幹掉,強的細菌(個體)存活了下來
,從而讓整群細菌(系統)更為強大。尼采的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很容易
被誤解為止米特拉達提斯化或毒物興奮效應。這很可能是兩種現象之一,但也可能表示「
殺不死我的,並沒有使我更強大,而是因為我比別人強大而逃過一劫;但是他害死了別人
,整個群體現在的平均比以前強大,因為弱者不見了。」於是我們要去真誠感謝那些展現
脆弱性的失敗者,就算乍看之下做出「感謝」這個舉動不太人道,但我們確實要心存感激
:每一次空難都降低了下一次發生空難的可能性;鐵達尼號是個悲劇,但如果沒有鐵達尼
號,人們就會蓋出更大更豪華的遊艇,以至於下次造成遭難時會有更多人死亡。換句話說
,鐵達尼號的犧牲其實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說起來確實殘忍,因為英雄行為及他所贏的
的尊敬,是社會給那些為別人承受風險的人的一種補償形式;但那些展現脆弱性的人們卻
沒有受到類似英雄般的掌聲:什麼事情都沒發現的人,其實也提供了知識給別人。缺少結
果(表示此路不通)的知識正是最好的知識,可是這些人贏得的掌聲微乎其微,或者根本
沒有掌聲。這些人是這個程序的核心部分,但獎勵卻歸他人所有,更糟的是,他們沒有得
到尊敬。做個結論吧,現代社會為了進步,對待破產的創業家的方式,應該和我們紀念死
去的士兵相同。
第二冊 現代化與否定反脆弱性
第五章 露天市場與辦公大樓
本章變得稍微難閱讀一點,因為我缺乏相應的歷史與地理常識。試著做總結吧,本章以兩
個職業的差別作為開頭:白領與計程車司機。一般。來說會認為白領的風險較低,計程車
司機的風險較高,但事實上是相反的。塔雷伯稱之為人生的核心錯覺:認為隨機的風險高
,所以是壞事;消除隨機,就能消除風險。確實,技術勞工的收入容易變動,但其事業生
涯反而帶有一些反脆弱性:小小的變異會使他們不斷設法適應和改變,從環境中學習,並
且持續處於必須適應的壓力之下。換句話說,對自力營生的人來說,不致命的小錯誤是資
訊,而且是寶貴的資訊,會引導他修正原來的作法以適應環境。例如,計程車司機在幾天
內的收入降低,他就知道要改往何處跑才能賺到比較多的錢。但對白領來說,錯誤是致命
的,往往會紀錄成冊,放在檔案室或履歷中保存著。將這個想法延伸,塔雷伯把白領延伸
成由上而下的帝國,計程車司機則像由下而上的共和國。共和國比較容易出現波動,但總
體來說卻相對強固;帝國出現波動的情形很少,可是一但出現波動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效應
。本章先以瑞士為例,說明小單位組合跟大單位的效應完全不同( 單位的大小可能比系
統還要重要)。後面還舉了鄂圖曼土耳其、羅馬帝國、埃及還有單一民族帝國等等,因為
缺乏相應的知識所以感觸並不多,但大致上就是兩種職業的風險差異。
第六章 告訴他們我愛(若干)隨機性
本章延續上一章的內容,說明第二種職業(計程車司機)長期來看為何相當穩定:因為他
們本身存在某種劑量的波動性。少了波動,就沒有穩定,所以阻止反脆弱系統出現隨機性
不見得總是好主意。更甚者,在某些情況中,加進隨機性是一種標準作業方法,因為這是
始終渴望隨機性的系統必要的燃料。本章有一個舉例我覺得很傳神:現在令美國引以為苦
的不是兩黨制度,而是卡在相同的兩黨把持政局。政黨並沒有內建的有機到期日。如果政
黨的有效期限是隨機的,那麼腐敗的終將離去,優秀的後進會隨之而起。這一章不斷地在
說,砍掉隨機性會對系統造成多大的傷害,以美國在各地的政治佈局舉例。另外,本章還
有一個有趣的事例:只分析某件事造成的損失,卻忽視其餘的部分,這樣的作法犯下了錯
誤。人們往往比較容易理解相反的事情,也就是他們曉得,只分析立即得到的利益,卻不
考慮長期的副作用是錯的。但我們看到死傷慘重造成損失,卻不會採取第二步,也就是考
慮稍後發生的事。這和園丁不同,因為他們相當了解,修剪樹木反而能使他們長得更茂盛
。
第七章 天真的干預
本章討論一個重點,也就是「天真的干預」。拿前幾章的文字說明,就類似於「把反脆弱
系統中的波動性去除」的動作,白話的舉例是「切除扁桃腺」:在 1930 年代,有 389個
兒童在由紐約市的醫生看過後,建議其中 174 人接受扁桃腺切除手術。剩下的 215 個再
給醫生看,其中 99 人幾過診斷需要接受手術。其餘 116 個兒童給第三個醫生看,他們
建議其中 52 人做這種手術。請注意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是 2%~4%(這是今天的數字,不
是當時,而且當時的手術風險非常高),大約每做 15000 次這種手術,就會有一人死亡
。這個例子就是「天真的干預」,接受不必要手術的孩子,預期壽命都會縮短。二話不說
,動手干預在各個專業中非常普遍。就像切除扁桃腺那樣,把一份文件交給一般的文字編
輯,他總是會建議修改幾個地方,再拿給另一個編輯,他又會修改幾個地方(還可能是把
上次修改的地方修回來)。塔雷伯提醒讀者,不要誤解這裡傳達的訊息:他的論點並不在
於反對干預;事實上,作者同樣擔心在真正需要的時候,干預不足。他只是警告不要有天
真的干預,以及缺乏警覺,接受它所造成的傷害。塔雷伯在這裡要說的,只是我們不能無
視於系統的自然反脆弱性、他們照顧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努力抗拒一種傾向,不要不給他
們機會這麼做,而傷害他們和使他們變得脆弱。那為什麼會產生天真的干預呢?因為推銷
「看看我為你做了什麼事」遠比「看看我為你避開了什麼事」容易:不做背部手術(非常
昂貴的外科手術)的醫生,讓背部有機會自行療癒,但他們不像讓這項手術看起來缺之不
可的醫生,開了刀之後果然舒緩病患的疼痛,但同時使他暴露在手術風險中,卻給自己帶
來巨大的財務獎勵和有力的評語。產生天真干預的另外一個主因,是人們分不清楚「訊號
與雜訊」,雜訊是你理該忽視的,訊號則是你需要留意的。你越常看資料,雜訊(而不是
稱作訊號的寶貴部分)越有可能不能比例地提高,因此雜訊對訊號比越高。而且,會有不
屬於心理層面,而是存在資料本身裡面的混淆。做商業和經濟決策時,依賴資料會產生嚴
重的副作用。由於網路的關係,資料現在十分豐富,而且隨著一個人更加埋首在資料之中
,資料中虛假成份的百分率會跟著增加。資料有個很少人討論的特性:數量龐大的資料是
有毒的,連中等數量都有毒。要知道人的設計,不是為了瞭解要點,所以我們在情感上對
雜訊過度反應。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只看資料或情況的大變動,永遠不要看小變動。正如
我們不可能誤將熊看成石頭(但可能誤將石頭當成熊),理性、頭腦清楚、沒有受到感染
、沒有埋首在資料中的人,幾乎不可能誤將十分鐘要的訊號(攸關他生存的訊號)當作雜
訊。最後,塔雷伯在這張討論了「失敗」這個主題。失敗是脆弱系統的結果,但失敗從來
不被視為脆弱的結果。相反地,這種失敗被解讀為預測不良的產物:將一座脆弱的橋樑倒
塌歸因於通過上方的最後一輛貨車是不明智的,而更愚蠢的是試著預測哪輛貨車會讓橋樑
垮掉。可是人們太常做這種事。拿經濟事件作比喻:2007~2008 年的金融危機展開之後,
許多人認為,若能事先預測到次級貸款出現問題(他們心裡似乎認為是次貸問題引爆金融
危機)會有幫助。老實說,不會有幫助,因為他是危機的徵兆,不是根本成因。簡單來說
,就是人們容易產生局部因果鏈的錯覺,也就是將觸媒誤為起因,並且假設一個人能夠知
道哪個觸媒會產生何種效應。重要的是統計「尾端」受到壓抑的風險,而不是有沒有見到
或如何預知到最後一粒沙子。
第八章 預測是現代化的產物
本章談預測。其核心概念我認為在《黑天鵝效應》中都有提及了。首先,請大家記得,下
次有人西裝革履為大家預測將來某一天的事情時,應該先請他亮出過去所做的預測。我們
無法預測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機率,但我們可以輕易的猜測黑天鵝事件的嚴重程度;我們無
法預測什麼時候會發生災難,但我們可以輕易必較不同系統(脆弱或反脆或)面對災難時
的受損程度。於是,在一件事發生之後,我們要怪的不是為能預見到那件事將來臨,而是
怪我們沒有了解(反)脆弱性,以及「為什麼我們做出的某樣東西,面對這類事件時如此
脆弱?」沒有見到海嘯或經濟事件來襲是情有可原的;造出某樣東西,面對他們顯得脆弱
,才不可原諒。舉個實例,在島核災發生之後,這些聰明的核能公司現在曉得,他們應該
轉而注意暴露在失敗中的風險,因此預測或不預測失敗就變得無關緊要。採用這個方法之
後,一旦出了差錯,對我們的影響不會很大,雖然很花錢,但總比什麼事情都不做要好。
總地來說,就是把注意焦點放在脫離第四象限。第四象限也就是我們暴露在稀有「尾端」
事件的程度很高,而且這些事件無法計算(極端世界的隨機性,對極端事件的暴露程度很
高)。簡單的理解就是準備備餘,要了解為什麼備餘是種非預測性的行為模式,或者預測
成份較低的行為模式,我們拿第二章的論點來說:如果你在銀行有多餘的現金(地下室還
囤積史派母肉罐頭、鷹嘴豆和金條等可交易的物品),那麼你就不需要精準地知道,到底
哪個事件能造成你生活困難。
第三冊 非預測的世界觀
第九章 胖子東尼和脆弱推手
本章就是個小故事,以塔雷伯自創的兩個角色敘述他理想中的社會定位,以及如何用反脆
弱的思維面對世界。
第十章 塞內加的上檔利益和下檔損失
本章以斯多葛學派的賽內加為例,說明如何在生活中展現出反脆弱性。首先,我跟斯多葛
學派真的不熟,但已經好多人都提過這個古早的哲學學派了,真的該找幾本書好好研究。
這章的論點可以總結成一句話:如果我「沒有什麼好損失的」,那就有利無弊,所以我具
有反脆弱性。舉例來說,賽內加在《論恩惠》一書中說明他使用的策略,以「簿記」(bo
okkeeping)一詞,公開稱之為成本效益分析:「登錄效益的方法很簡單:把它全部當成
支出就行了;如果有人歸還,那顯然是利得;如果沒有歸還,並不算損失。我是為了給而
給。」對的,這就是一種認知上的變化,我認為跟寧靜祈禱文的中心思想很類似。或是用
另一種方式來解釋:把心理調整到「最糟狀況」。這種方法,優點勝過治療,因為我們可
以因此去冒最糟情況十分清楚、下檔損失有限且已知的某種風險。聰明的生活就是要利用
這種感情定位法,消除傷害所造成的刺痛,而我們說過,使用的方法是在心理上拋除財物
,如此一但發生損失,才不致感到痛苦。世界的波動不再對你產生負面的影響。以這種方
式來看,斯多葛學派談的是調適情緒,不見得是消除情緒。他不是要將人變成植物。我認
為,現代的斯多葛學派哲人是將恐懼化為謹慎、痛苦化為資訊、錯誤化為啟示、渴望化為
行動的人。在本章的最後,塔雷伯給了與不對稱相關的一些定義:脆弱性意味著失多於得
,等於下檔損失多於上檔利益,等於(不利的)不對稱;反脆弱性意味著得多於失,等於
上檔利益多於下檔損失,等於(有利的)不對稱;就某個波動來源而言,如果可能的得超
過可能的失,那麼你具有反脆弱性(反過來說也是一樣);如果你的上檔利益多於下檔損
失,那麼你可能因為缺乏波動和壓力因子而受到傷害。
第十一章 不要和搖滾明星結婚
本章介紹槓鈴策略。槓鈴策略在《黑天鵝效應》中就有介紹了,簡單來說就是同時極度保
守與極度激進。為什麼要這樣?因為這樣的下檔損失是可預期的(只有極度激進的部分可
能會受到傷害)。 要知道,邁向反脆弱的第一步,是先降低下檔損失,而不是提高上檔
利益(要創造利潤之前,先求生存才是好觀念);也就是說,減少暴露在負面「黑天鵝」
的機率,並讓自然的反脆弱自行運作。繼續說明先降低損失這點吧:效率的概念相當沒有
意義,如果賭徒有最後陪個精光的風險,那摩他所用策略的「潛在報酬」完全無關緊要。
就像墜機風險很高的飛機,「速度」的概念無關緊要,因為我們知道他可能到達不了目的
地,具有脆弱性的成長也撐不上成長。於是我們知道,反脆弱性是激進加偏執的組合:降
低你的下檔損失,保護你自己不受極端的傷害,並且讓上檔利益(也就是正面的「黑天鵝
」)照顧自己。所以我們明白了賽內加的不對稱:只要降低極端的下檔損失(情緒傷害)
,而不是改善中間的東西,上檔利益就會多於下檔損失。塔雷伯在本章舉出更多生活上的
槓鈴例子:你可以像希臘人在飲酒狂歡接近尾聲的時候,做些瘋狂的事情(三不五時砸爛
家具),然後再比較重大的決策上保持「理性」。你可以看有如垃圾般的八卦雜誌,同時
看經典或深奧的作品;絕不看落於兩者之間的東西。你可以找大學生、計程車司機和園丁
,或者一流的學者談話;絕對不要找平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中的學者交談。如果你不喜
歡某人,只要別理他或視若無睹就好,千萬不要用言詞攻擊他。做個總結,我們可以暫且
把面對隨機性的槓鈴策略,視為以緩和脆弱性的方式,也就是消除下檔的傷害風險,取得
反脆弱性。亦即降低不利事件所造成的痛苦,同時保有潛在利得的好處。
第四冊 可選擇性、技術與反脆弱的智慧
第十二章 泰勒斯的甜葡萄
本章介紹「選擇權」。選擇權,或稱為可選擇性是反脆弱性的代理人。在本章一開始,塔
雷伯用泰樂斯的故事為例:泰勒斯用頭期款買下米利都和希俄斯附近每一台橄欖油壓榨機
的季節性使用權,只支付很低的租金。後來橄欖大豐收,大家都需要使用橄欖油壓榨機,
於是他按自己開出的條件將橄欖油壓榨機交還所有者,一來一回間大賺一筆,然後繼續回
去哲思。先談談這件事的哲學意涵:除非你面對選擇權和各種選擇,否則你永遠不會認識
自己,或者認識你真正的偏好。換句話說,泰勒斯這件事,是能夠免除酸葡萄心理的故事
:你需要知道是不是因為你真的不喜歡追求金錢和財富,才不喜歡他們,或者是因為你說
財富對一個人的消化系統不好,或是干擾晚上的睡眠,或是其他的託辭,而說財富不是好
事,以便為自己無法取得成功自圓其說。接著,我們看看這個故事跟可選擇性和反脆弱性
的關聯。首先,亞里斯多德這樣評價這件事:「由於他的天文學知識,雖然仍是冬天,他
卻觀察到橄欖將有大豐收......。」但事實上,泰勒斯只是讓自己站在一個位置,能夠利
用本身的知識缺乏(這正是不對稱性的秘密特質)。關於這種上檔利益對下檔損失的不對
稱性,塔雷伯想要傳遞的訊息,關鍵在於他不需要了解太多來自星星的訊息。總之,當我
們知道自己用便宜的價格買進,亦即不對稱為我們效力時,我們根本不需要知道發生什麼
事。但是這個特質超越以便宜的價格買進:當我們擁有某種優勢,就不需要了解一些事情
。可選擇性的優勢在於當你做對,報償比較大,所以不需要太常做對。有限的下檔損失加
上無限的上檔利益,就是基本的選擇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模型往往不在乎平均值,
只在乎非常有利的結果,因為下檔損失在某個點內並不重要:成功的科學家人數取決於「
尾端」、極端,而不是平均數。正如選擇權不在乎不利的結果,作家也不在乎討厭他們的
人。除了這些,塔雷伯還介紹了一些隱形的選擇權:我們認為是靠自己的能力得到的許多
東西,其實主要是來自選擇權(不過是將選擇權運用的非常好),就像泰勒絲那樣,也很
像大自然,而不是來自我們聲稱自己所瞭解的事情。做個總結,照這章的邏輯,那自由便
是最大的可選擇性,自由擁有最佳的反脆弱性。自由代表了我們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而
且不論選擇哪一項對我們來說,就算失敗了損失都不大,但都有可能獲得很大的的利益(
把重點放在報酬,已就是採取行動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產生,而不是做對了或做錯了)。
第十三章 教鳥如何飛
本章介紹副現象。我理解的副現象是一種因果謬誤:當你站在船橋或者舵手的位置,眼前
有一只大羅盤,你可能很容易就產生一種印象,以為羅盤正指引船隻前進的方向,而不是
只反映船前進的方向。再更深入一點,是教育成就了菁英,菁英造就了繁榮的社會,還是
其因果關係並沒有這麼明確呢?舉例來說,如果有一位大學教授對著一隻出生不久的鳥孜
孜不卷,過了幾天,這隻鳥就飛走了,於是教授趕緊寫了一篇論文:《教育鳥如何飛翔》
。你一定認為這個故事很荒謬,但如果把鳥換成大學生,把飛走換成蛻變成菁英呢?副現
象指的是我們只通常不會在不看到 B 的情況下看到 A,所以你可能認為 A 造成 B,或者
B 造成 A。因果關係到底是何者,取決於文化架構,或者當地的新聞記者認為哪種解釋
合理而定。讓副現象在世間流行的原因,是因為說故事的人往往只會挑出好的事件,他們
會說:因為我們的努力....所以結果(好)....;他們不會說:如果我們不努力....結果
(也)會....;或是:因為我們的努力....所以結果(壞)....。不要過度相信因果性,
這是副現象給我的理解。理解之後,我們回過頭來看看試誤法:試誤法有一種人們未能理
解的最主要價值:他其實不是隨機的,而是由於可選擇性,需要某種理性。一個人需要有
智慧,才會認出有利的結果,並且曉得該捨棄什麼。每一次嘗試(捨棄),我們都更接近
某樣東西,但是要假設我們在所處的環境中,十分清楚自己要追尋什麼。我們可以從未能
得到結果的嘗試,逐步摸索出應該往哪裡去。而做出行為,則需要我們認識副現象帶來的
影響,讓我們可以去除那些較為不相干的東西。
第十四章 當兩件事不是「同一回事」
本章討論「綠木材謬誤」。綠木材謬誤是另一種因果關係謬誤的例子,我們先來看看這個
故事:有一個成功的交易員,交易著「綠木材」這個商品,他以為綠木材指的是外表塗上
綠漆的木材,但其實綠木材指的是剛伐下的新材。專業的木工當然不會誤會這個名詞,但
是專業的木工不會成為綠木材市場中成功的交易員。這個故事說明了:我們做出判斷或行
為的原因,其實常常不是我們原本以為的那樣。這個世界上有某樣東西(認知、觀念、理
論),以及某樣東西的函數(價格、現實,或者某些真實的東西)。混為一談的問題,事
物將其中之一當作另一個,忘了有「函數」,而這種函數的特質不同。現在,某樣東西和
某樣東西的函數之間的不對稱性越高,兩者之間的差異越大,他們最可能彼此毫無關係。
以投資當例子,想成為一個成功的投資家,與其找一位經濟學教授,不如找一位在市場存
活好幾十年的人當老師。理論應該獨立於食物之外,綠木材謬誤告訴我們不要過度依賴敘
事(也就是不要依賴那些說漂亮話的人)多去看看實務(依賴那些專心做事的人)。
第十五章 輸家寫的歷史
本章介紹一種常見的誤區:是實踐發展出理論,而非理論發展出實踐。塔雷伯舉出一段時
間上的先後事件說明這種情形:交易員的交易、交易員想出技術和產品、學術界的經濟學
家發現公式,並且宣稱交易員使用這些公式、新的交易員相信學者的話、爆炸(因為理論
引起脆弱)。再以工業革命舉例:蒸汽機(2000 多年前便存在)是從既有的技術而來,
並由沒有受過教育、經常悶著頭自己幹的人建造出來的。他們運用實務上的常識和直覺,
解決令他們困擾的機械問題。而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帶來了明顯的經濟獎勵。當然,世
界上並不是不存在由理論發展出的實踐,但那大多是純學術類型的,例如夸克、相對論以
及一開始冥王星的存在。可是世界上的創新與技術推動大多不是這種存在,而是一種類似
於烹飪的存在:你加進食材之後,做出來的菜如果好吃,可以選擇將結果保留下來。如果
不然,則可忘了他。你是從試看看中得到結果。了解這個誤區之後,塔雷伯在最後把話題
拉向創業投資家:投資人傾向於支持創業家,而不是支持創業點子。他們做的決定,主要
是根據人的意見,再以「你認識誰」和「誰說了什麼」加以強化。拿創業投資家的術語來
說,你賭的是騎師,而不是馬匹。為什麼呢?因為資源顯然應該給修補者(實踐者),也
就是你相信會好好掌握選擇權、作風積極的修補者,他具有反脆弱性、可選擇性。也因為
這個結論,會有一種「全部都得投資」的概念出現: 在極端世界中,投入少量的金錢在
某種東西上,比完全錯過他重要「由於報償很大,所以你經不起不投資於每一樣東西」。
第十六章 混亂中的秩序
本章是一篇小小的自傳。內容在描述塔雷伯如何利用選擇權面對教育:成為自學者而不是
書呆子。首先, 沒有證據顯示一個人棋下的不錯,離開棋盤之後也會做出更好的推理。
即使是和一堆人玩盲棋遊戲,到了棋盤之外的地方,記憶力也不會比一般人來得好。這被
塔雷伯稱為「戲劇謬誤」或是「領域相關性」,這種情形在學界也很常出現。當你將一個
學者拉出他專精但還是包含其邏輯的領域,他們往往會手足無措。那要如何避免這種情形
,塔雷伯在本章結尾這樣寫:「在學校中,別人要我唸的,我已經忘記;我自己決定去讀
的,卻還記得。」另外,本章也提到,在閱讀上如何保持選擇權:當我一對某本書或某個
主題感到厭煩,就會換另一本書或另一個主題,但不整個放棄閱讀。(當你被侷限在學校
的教材,而且感到厭煩,你會有放棄的傾向,什麼事也不做,或著因為感到挫折而逃學)
我用的招數是對某本書感到厭煩,而不是對讀書這個行為感到厭煩。就像理性但沒有方向
的試誤法研究那樣。他真的像是選擇權、試誤法,不卡在某個地方動彈不得,必要的時候
一分為二,但保持廣大的自由和伺機而動的感覺。試誤就是自由。最後,塔雷伯提到他從
小就保持一週閱讀 30~60 小時的習慣,我也打算開始大量留時間來閱讀了。
第十七章 胖子東尼和蘇格拉底辯論
本章首先介紹蘇格拉底。有看過《理想國》或是其他描寫蘇格拉底(他本人沒有著作)的
書,會發現蘇格拉底使用的技巧,是讓以某個命題開始的交談者,同意一連串的敘述,接
著讓他了解他所同意的敘述和原先的命題不合,因而確定他對於自己要做什麼事毫無頭緒
。但是,世界上有一種錯誤,就是認為事情總是有我們可以理解的理由,也就是我們輕而
易舉就能了解。事實上,生活中所犯的最嚴重錯誤,是誤將我們不能理解某些事情當作是
我們愚蠢無知。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剛學會騎腳踏車的人,我請他說明他能騎腳踏車背後
的理論,他一定會摔下來。在前半段塔雷伯舉出了許多屬於蘇格拉底與屬於胖子東尼兩方
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本章介紹的第二個概念是老朋友了:報償,也就是發生在你身上的
事(利益或者傷害),總是最重要的事;事件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這個概念從《黑天鵝效
應》開始便不斷出現,在本章塔雷伯又舉了一個傳神的例子:們會在旅客搭機之前檢查他
們是否攜帶武器。我們相信他們是恐怖份子嗎:真或假?假,因為他們不可能是恐怖份子
(機率很低)。但我們還是會檢查,因為我們面對恐怖行動顯得脆弱。這裡面有不對稱性
,我們感興趣的是報償,以及問題為真時(也就是他們果然是恐怖份子)的後果或報償太
大,而檢查的成本太低。做個總結吧:如果你坐下來,用筆寫下過去一個星期所做的所有
決定,或者如果可能,寫下今生做過的所有決定,你會發現他們幾乎全有不對稱的報償,
一邊造成的後果大於另一邊;你所做的決定主要是根據脆弱性、不是機率。或者再說一遍
,你主要是根據脆弱性做決定,不是那麼在意真或假。這章對我來說又是一次當頭棒喝:
報償!報償!報償!要考慮的是行為的後果!
第五冊 非線性與非線性
第十八章 一塊大石頭和一千顆小石頭的差別
本章討論脆弱性的起源:規模。首先,有個非常簡單的要點,能讓我們察覺脆弱性:當震
撼的強度增加(到某一水準),傷害會更高,稱之為脆弱。舉例來說,拿 1000 顆小石頭
砸同一個人,跟拿一塊跟 1000 顆小石頭總重一樣重的大石頭砸,造成的傷害顯然不會是
1000 顆小石頭的總合。這是一種非線性,也是脆弱與否的判斷標準。塔雷伯在本章用「
凸性」與「凹性」代表了兩種非線性的模式(反脆弱或強固、脆弱):觀察凸性效應的另
一種方式是:考慮規模擴大的特性。如果你將暴露在某種東西之下的程度加倍,他所造成
的傷害是否多於加倍?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是一種脆弱狀況。否則便是強固。接著我們看
看非線性的起源,顯然是規模問題。問題主要和規模有關,而脆弱性是來自於規模。務必
將一塊大石頭和許多小石子的差異銘記於心。 觀察凸性效應的另一種方式是:考慮規模
擴大的特性。如果你將暴露在某種東西之下的程度加倍,他所造成的傷害是否多於加倍?
如果是這樣,那麼這是一種脆弱狀況。否則便是強固。商學院提到「規模經濟」的好處,
規模卻會在你承受壓力的時候傷害你:處境艱難的時候,規模大並不好。最後,塔雷伯在
本章介紹了「忍痛」的概念:當一個人別無選擇,不得不去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而且不管
代價如何,都需要馬上去做,那就叫忍痛。通常規模越大時越會發生忍痛的現象,也就是
那些「不得不」,而瓶頸是所有忍痛成本之源。
第十九章 點金石與反點金石
本章非為兩個部分,首先是「脆弱性試探啟發法」以及其數學證明。脆弱性試探啟發法指
的是:假設你想要探討一座城鎮是否過度優化。假設你衡量行經那座城鎮的汽車增加一萬
輛時,通車時間多出十分鐘。如果再增加一萬輛,通車時間多出三十分鐘。通車時間加速
增加,顯示交通呈現脆弱性。表示車輛太多,需要減少,直到加速增加變得溫和為止(再
說一次,加速是一種急凹性或著負凸性效應)。這給我們一個簡單判斷脆弱性的方式。確
實,這個方式不精準,但卻很有用。塔雷伯這樣說明:拿一把不準的尺測量孩子的身高,
也許我們不能正確地知道孩子長高了幾公分,卻能很簡單地看出孩子有在長高。另外,本
章提到一個非線性的例子很有趣:假設你收到一個通知,接下來兩個小時你將待在平均 2
0 度的環境中,這時你也許會覺得溫度宜人相當不錯;但緊接著第二個通知來了,他說接
下來地一個小時你將待在 80 度的環境中,後一個小時會待在 -40 度的環境中。平均下
來是 20 度,不過顯然這個體驗不會相當宜人。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當一個人面對變異顯
得脆弱,平均數的概念便不重要。這個時候,溫度可能的離散情形,重要性大得多。換句
話說,反應的非線性越大,平均數的重要性越低,而穩定在這種平均數附近的重要性越高
。最後,本章是一些數學運算,用來證明函數的凹性與凸性,簡單來說,就是在「變數的
平均」以及「函數的平均」間比大小,這部分算是基本的高中數學。
第六冊 否定法
第二十章 時間與脆弱性
本章敘述「林迪效應」:對易損的東西來說,每多活一天,都會縮短額外的預期壽命。對
不易損的東西來說,每多活一天,可能意味著預期生命拉長。換句話說,就是已經存在很
久的東西會繼續存在很久,新出現的東西總是容易滅亡。為何林迪效應會存在呢?我們可
以從兩個面向探討:第一,為何長壽的東西會繼續長壽;第二,為何新創的東西滅亡的很
快。首先,
長壽的東西繼續長壽是因為,能夠在時間長河中存活下來的東西,一定長於達成某個(
大底上隱形的)目的。時間能看到這個目的,但我們的眼睛和邏輯能力無法捕捉他。簡單
來說,就是長壽的東西具有某種反脆弱性(或強固性),也許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但他就
是存在。例如鞋子、餐具、交通工具等等存在好幾世紀的東西。第二,為何新創的東西滅
亡的很快,因為當我們被要求去想像未來的時候,總是有個傾向,拿現在作為基本,將過
去的發展內插,然後加上新的技術和產品,以及看起來合理的東西,產生一個臆測性的命
運。要知道,以前的人想像的幾乎每一件事情都沒有發生,但以前的人使用的東西大部分
我們都還在使用:食物還是用火製作、椅子仍是椅子、世界並沒有飛行摩托車,但倒是有
滿街道的計程車(馬車的僅不版)。但是,請不要誤會林迪效應的意思,這個效應的核心
不是說所有的技術都不會老化,只是表示容易老化的技術已經死亡。而我們比起預測哪些
新技術不容易老化,不如直接看見那些不容易老化的技術。本章在中段提及很多領域的林
迪效應,有建築學、單位制等等。最後塔雷伯舉了一個很傳神的例子,有一次有位學生問
他怎麼挑選閱讀的書籍,他這樣回答:「盡量不要讀過去二十年內的書,但不談過去五十
年的歷史書籍除外」。總結一下,林迪效應告訴我們長壽的東西可能會繼續長壽下去,所
以如果你覺得某件事情沒有道理(例如你是無神論者,會覺得宗教或著被稱為不合理性、
某種行之有年的習慣或實務沒有道理),而且那件事情已經存在很久,那麼不管他是否不
合理性,你都可以預期他還會繼續存在很久,並且比預言他會敗亡的人活得還久。本章內
容似乎還隱藏著一些更深的邏輯,但我摸不太到這邏輯的樣貌,似乎在探討「敘述與意見
」、「創新與依循已有」、「可見與實踐才可見或實踐後不可見但依然存在」等等。
第二十一章 醫療、凸性和不透明
本章將前幾章提及的「凸性」與「凹性」觀念帶進醫療領域。醫學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
都是錯誤的科學:醫生心裡就只有冤大頭理性主義,根據智慧有限的人覺得有道理,加上
干預主義作祟,而認為需要做點事情。這種想法的缺點我們相當清楚,那就是貶損我們看
不到的事情。怎麼解釋這件事情呢?塔雷伯說我們生而盲從於理論。但是理論來了又走;
經驗卻一直留著。解釋時時在變,而且在歷史上隨時改變(原因在於因果的不透明性,或
著看不到原因),參與緩步漸進發展觀念的人認為,他們已經擁有一套完整正確且可靠的
理論;經驗卻一直維持原狀。物理學家稱為過程的現象,是一種實證表現,沒有去觀察它
如何貼合現有的一般理論。以下這句完全以證據為基礎的話來說:如果你整在鍛鍊肌肉,
你可以吃得更多,不至於讓更多的脂肪囤積在肚子內。以前用來合理化這句話的理論是:
「你的新陳代謝比較高,因為肌肉燃燒掉卡路里。」現在我比較常聽到的是:「你變得對
胰島素較為敏感,所以囤積較少的脂肪。」將來會有另一個理論出現,也會有另一個物質
冒出來,但是完全相同的效應會繼續存在。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現象其實我們根本不知
道這個現象的真正原因,但卻總是試著去解釋(綠木材謬誤)。既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那最好的方式便是什麼都不做,讓大自然設計出來的強固系統去應對問題就好:對於幾乎
健康的人,我們不應該冒險;但是對於處在危險中的人,則應該冒高出很多的風險。也就
是說,只在健康報償很大(例如拯救人命),並且明顯超越潛在傷害時,例如不容置疑需
要進行手術或開出拯救生命的藥物(盤尼西林),才訴諸醫療技術。
第二十二章 活得久,但不是太久
本章延續上一章的內容,並且推進到其他領域,諸如斷食、睡眠、宗教等等。把這一冊做
個總結吧,首先,大自然是絕對的反脆弱,人體是由大自然設計的,當然也擁有反脆弱的
特性。因此在那些不太嚴重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的設計,維持身體的自然活動
。例如,早餐這件事情的出現就違反了初衷。以前的人類是要做事(打獵、採集)之後才
有東西吃的,而不是吃了東西之後才去工作;人類雜食性的目的是為了能隨時有食物可以
吃,而不是為了每一餐都有平均的營養素(五天內十餐均衡的營養,並沒有比五天個別攝
取極端營養素與斷食來得好)。我覺得將反脆弱性應用到生活領域是極其有趣的,反脆弱
性喜歡波動、不確定性、隨機性,於是我們在生活時可以採許一些隨機措施,例如隨機的
睡眠時長、隨機的用餐量等等。本章最後探討生命的反脆弱性,人類擁有反脆弱性的原因
是終究會有個體的衰敗(但資訊,也就是基因會延續下去),於是永生就變成了一個很奇
怪的想法。人的資訊,也就是人的基因,也就是人裡面的反脆弱性,才應該尋求永生,而
不是人類個體自己尋求永生。
第七冊 脆弱性與反脆弱性的推理
第二十三章 切身利害:反脆性和犧牲他的可選擇性
本章說明社會上有些人享受反脆弱性,卻沒有承擔應承擔的下檔損失。換句話說,就是把
脆弱性加諸到他人身上以讓自己獲得反脆弱性。預言家或政府官員便是一個例子,看看那
些因為某些事件而「下台」的官員,在下台之後是否真的蒙受損失?或是只是「沒有之前
賺得那麼多」罷了。那些在引起金融風暴的推手們,有多少人是真正破產的(這裡指的當
然是經濟學家、學者以及政府機構的「專家」)。當一個人不用為其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時,就有利用移轉脆弱性的現象。塔雷伯說,每一個提出意見的人,都應該在別人依賴他
提供資訊或意見,而受到傷害的事件中有「切身利害」。例如,以前的建築家會被要求在
自己所建築的房子或橋樑底下待一段時間等等。上面指的當然就是要發言者負起責任:
一個人不必承受傷害,問題出在他能從過去講的話,盡揀好的來說;以前說過的話有許多
相互牴觸之處,可是他們最後竟然說服自己,相信他們在知識上十分清明。於是,我們可
以遵守一個守則:絕對不要請任何人發表他們的意見、預測或是建議。只要問他們的投資
組合裡面有什麼,或者沒有什麼就行。不要去相信那些不與事件切身相關的人,也不要信
任並不自由的人所說的話。
第二十四章 配適倫理到一種專業上
本章是上一個章節的延伸。總歸在討論那些移轉脆弱性的人們,以及為何他們能移轉,還
有為何社會容許他們移轉。這仍舊是個代理問題,一個知道目前風險管理公式並不完整的
教授,
究竟應該教學生「正確」的知識,還是能讓學生在市場上「找到工作」的知識?教授教
導的知識造成社會上的經濟危機,但卻不用負起代價,這就是一個移轉脆弱性的例子。塔
雷伯在最後提到:我只想要消除可選擇性,以減少某些人犧牲他人以取得反脆性的行為。
這是簡單的否定法。其餘的會照顧好自己。按照這幾本書的邏輯,塔雷伯的下一本書應該
就是會深入討論這個概念了。
第二十五章 結語
卡繆的小說《瘟疫》中,有個人用了一生中的部分時間,尋找一本小說的完美開頭句。一
但有了這一句,整本書就會從起頭開展出來。但是讀者要了解和理解第一句,將必須看完
整本書。這句話,在本書中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脆弱性
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發生損失。」書中的每一句都是從這個思想延伸出來的,有些延
伸得太遠,以至於我們無法從表面看清他的來歷,但順著本書邏輯便可以知曉一切的發展
。我想,有些人會質疑《反脆弱》一書中的部分觀念,但首先我會想先確定他們是否完整
的唸過本書,邏輯是從一個起點延伸出去的,先順著這條路走一次,而不是空降到一個地
方然後開始無知的質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0312708.A.3D2.html
這篇心得我自己漏了一個大重點,是關於如何進行反脆弱的實際判斷(不是單純說喜不喜
歡波動,會不會從中受益而已;是以規模還有函數圖做比較)。但因為這部分比較技術性
,加
上這篇心得的篇幅以及章節筆記多多少少有提到,就沒有整理了。
然後塔雷伯的文筆就是這樣QQ聽說下一本更晦澀,希望我看的下去:(
※ 編輯: biemelo157 (101.10.92.232 臺灣), 05/07/2021 00:54:26
※ 編輯: biemelo157 (101.10.92.232 臺灣), 05/07/2021 12:49:09
※ 編輯: biemelo157 (101.10.44.111 臺灣), 05/10/2021 15:06:47
脆弱則是針對一個概念做全方面的發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