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開學延期,你們有什麼念頭與感受呢?】
過去的我,總是期待一年當中
可以出門旅遊的日子
我總是告訴自己
「加油! 再撐一下,下個月就可以出去玩了!」
以期待的心為動力
努力地撐過每日的疲憊與壓力
直到去年開始學習正念
我發現,我不再有這般過多的期待
應該是說,還是會想去旅遊
但沒去,也沒關係
想到年初疫情還沒爆發時
本來打算暑假一家人去台東旅遊
但宏爸的工作很難請假
加上公司人手不足,最多只能請三天
想想三天帶孩子這樣來回實在太累了
所以就跟宏爸說: 之後有機會再去吧!
以往可能會感到失落
但當時的心情反而很平靜
因為我心裡想的是
「出去玩很好,在家也很好」
#現在的心情也是如此
關鍵在於 #壓力的調適
過去在面對巨大的壓力往往會讓我想逃避
但逃不了的時候,就只能忍耐和壓抑
像是小孩生病,整日哭個不停
手足吵個不停,還有各種教養問題
沒時間寫文章,工作做不完
影片剪不完、家事做不完
家中食衣住行各樣的開銷
對未來的規劃與人際之間的相處等等
生活中充滿壓力與挫折
現實又無法逃離與擺脫
於是只能在精神上找到寄託
才會有所謂的 #精神糧食
可能吃些慰藉食物、喝慰藉飲料
旅遊(現在不能)、熬夜追劇、血拚
#防疫的這三週我默默成為金蝦會員
#你們的精神糧食是什麼?
目的是找回掌控感,放鬆與療癒身心
但坦白說,這些都是短暫的
因為本質還是在「逃」
逃離現實壓力帶來的各樣負面情緒
如同賣火柴的小女孩
透過火光中的幻影達成自我療癒
當火柴燃燒殆盡,美好的感覺消失
就得接著點下一支,然後下下支,下下下支
#過度依賴火柴會讓我們忽略身心所發出的訊息
也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這樣做有什麼不好
如果你已經壓力爆棚
做些能幫助自己減緩壓力的事很好
(總比不斷壓抑,大腦迴路失調要來的好)
只不過要知道這不是唯一減輕壓力的方式
當我們能有其他方式來面對自身的壓力
我們就可以從點火柴的循環中跳脫出來
而這其他方式
就是將正念帶入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
正念的與孩子相處
正念的閱讀與工作
正念的吃飯與做事
正念的讀經與禱告
很多人以為正念是正向思考
其實不是的
正念是當下保持對自己的覺察
讓你能好好跟自己在一起
最近在聽陳德中老師分享
疫情下的減壓練習引導音檔
很喜歡當中的一段話
「就在這裡,讓心回到這裡
感覺身體,感覺呼吸
呼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不論何時,呼吸一直都在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到來
當下,此刻是我們的唯一」
無論延課延到何時
當我們能好好的與自己也與當下同在
不去想疫情何時才能結束
而是專注在每個此時此刻
就算在家,也能活得精采
✏️本日金句:
「當我們的眼中只看著那片憧憬的海
就無法感受水帶給我們美好的體驗」
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有花火
就像今日喝牛奶喝到滿臉都是的小孩
讓我們母女三人笑成一團
#極力推薦靈魂急轉彎
#端午連假就待在家裡看電影吧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香蕉太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將粉老闆的擺攤初體驗用影片記錄起來, 雖然小學生在家老是挑戰阿母的理智線, 但這次經驗讓我刮目相看, 獨當一面不疾不徐的樣子,阿母佩服!! 常常有阿爸阿母問我, 若孩子喜歡畫畫,做父母的要如何引導或幫助他? 我的答案是繼續讓他順從自己的喜好,看他的需求(比如他想參考什麼圖,幫他列印。他需要什麼材...
壓力的調適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mile for me,Smile for you
我一直深信,年少時,有些流行歌曲的陪伴。
當時的旋律,歌詞,演唱著的畫面,
將讓記憶深深地烙印了下來。
回味,在許久日子之後。
雖然,回首,總是令人感受到歲月的不留情。
但一步一步的走來,也在這人生的路途上,留下許多難以忘懷的情。
今天,Netflix上,補看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第六集。
劇中,不時傳來這首河合奈保子スマイル・フォー・ミー。
Smile for me,Smile for you
當然,自己熟悉的,是金瑞瑤的飛向你飛向我。
回到劇中,很是心疼那青春年少的Nori,面對自己性別認同,那不被了解的苦楚,與大環境不友善的殘酷。
面對多元性別,我一直認為請尊重每個個體,屬於他自身的傾向、決定與自由。
スマイル・フォー・ミー 河合奈保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klikMucig
金瑞瑤 - 飛向你飛向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mg_1Uc6r8
延伸電影閱讀
英國電影《我是女生》(Just Charlie)(2017)
「「我」在裡面
但感覺沒人看得見「我」
每個人都跟我說話,也聽得見我
但他們說話的對象不是我
是這個軀殼
他們是在跟陌生人說話」—查理《我是女生》
當身體被另外一個性別困住了,內心裡,那個角色,很想掙脫出來。壓抑許久的念頭,終究抵擋不住,內心那股,真正對自己的認同。
一部關於性別認同的英國電影。讓我們試著走進一位14歲的青少年,如何面對長期以來的困惑。
到底是外在身體的男生性別,抑或是在心底裡面那個女生性別,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性別認同的壓力,不止於在當事人,面對自身壓力的調適與因應。同樣的,身旁的父母,該如何來看待,這看似突如其來,但是卻一直存在的自然問題。但既然是自然,那為何又會是一個問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香港電影《翠絲》(Tracey)(2018)
禁錮的靈魂,被困在錯誤的身體軀殼裡,很難讓自己呼吸。
不想要再壓抑,自我表露,需要有勇氣,一切只為了能夠做屬於真正的自己。
跨性別,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一般人,如何來看待與接納跨性別這件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法國、比利時電影《我的美麗爸爸》(Lola Pater)(2017)
當25年,未再見面的父親,再度出現在眼前,卻是女人的裝扮。對於剛喪母的兒子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
面對自己的跨性別,從異性戀男子轉變成同性戀女子,身為一個父親,該如何向兒子自我表露,自己的性別,以及過往那一段,禁錮在內心囚牢裡,而後自由開展的心路歷程。
然而,親情之間,仍然讓自己鼓足了勇氣,向兒子自我表露,與期待維繫親情。
一部關於父子關係修復,法國、比利時電影《我的美麗爸爸》(Lola Pater)(2017)。—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法國紀錄片《性別重置》(Devenir I'll ou Elle)(Becoming he or she )(2017)
跨性別的兒童青少年,被困在錯誤的身體軀殼裡。
被禁錮的靈魂,很難讓自己呼吸。
不想要再壓抑,只為了能夠做屬於真正的自己。
面對性別不安,生活周遭不友善環境,以及被誤解的狀態。
其實,這些孩子在內心裡,非常清楚自己的性別角色。
出櫃,自我表露需要有勇氣。
出櫃,需要周圍重要他人,以及大環境的友善支持。
跨性別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一般人如何來看待跨性別這件事。
當我們能夠接納跨性別,這些孩子就不存在有所謂的問題。
許多的自我衝突,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不以為然,或者是不友善的惡意對待。
我們都想要干涉別人,期待別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生活。
這些孩子不想要再成為雙面人,不想要再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
這些孩子只想要,很單純的,做自己。自己認定的自己,如此而已。—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巴基斯坦紀錄片,《跨性別者:巴基斯坦的公開秘密》(Transgenders:Pakistan’s Open Secret)
「每一位跨性別者都應該有工作。」是一種自我的選擇,或是被迫的無奈。巴基斯坦跨性別者,追求生存與生活的尊嚴,和基本的接納與尊重。—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
因為《大佛普拉斯》裡的肚財陳竹昇,特別 follow 獲得2017第54屆金馬奬最佳男配角獎電影《阿莉芙》。一部值得關注的跨性別者議題電影。《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台灣紀錄短片,《筑位》(SHe)
接納與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一部關於跨性別者(男跨女)與女同志之間婚後的生活日常。—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MOD,Netflix)
《換身》(The Swap)
青春期很不一樣,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除了來自於外表、興趣、能力與所結交的朋友之外。當中,有很大部分受限於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與認定,而形塑出自我的意象,也關鍵地影響到能否接納自己的一切與改變。
青春期很是壓抑,除了面對生理上,賀爾蒙所帶來的衝擊,內心也不時興起困惑波浪。外加同儕或手足言語的數落、揶揄、玩笑、排擠與比較,往往產生自我否定與懷疑,而想要逃避。
我們總是容易以自己的主觀經驗與框架來看待生活周遭他人。特別是更難去理解與想像不同性別同儕的內心與外在,日常生活與生命困境到底是什麼模樣?
《The Swap》一本很特別的小說,將為你遞上一把走進內心世界的奇幻鑰匙。藉由愛莉與傑克兩位青春期孩子,「妳是我,我是妳」「我在傑克的身體裡,而他則在我的身體中。」瞬間交換位置,交換人生。
當角色互換,我們才驚訝於別人的人生與生活,竟是那麼如此地不可思議,和原先預設的情況那麼不一樣?透過性別身分互換,進入對方的世界,同理對方的感受。讓你從別人身上,也看見自己,了解自己,改變自己。
或許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像愛莉與傑克轉換身分,體驗別人的生活。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閱讀《The Swap》,讓同理、自我認同與接納,在內心裡自然地穿梭。-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換身》(The Swap)作者: 梅根.蕭爾 原文作者: Megan Shull 譯者: 柯清心 出版社:幼獅文化
壓力的調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mile for me,Smile for you
我一直深信,年少時,有些流行歌曲的陪伴。
當時的旋律,歌詞,演唱著的畫面,
將讓記憶深深地烙印了下來。
回味,在許久日子之後。
雖然,回首,總是令人感受到歲月的不留情。
但一步一步的走來,也在這人生的路途上,留下許多難以忘懷的情。
今天,Netflix上,補看了《天橋上的魔術師》第六集。
劇中,不時傳來這首河合奈保子スマイル・フォー・ミー。
Smile for me,Smile for you
當然,自己熟悉的,是金瑞瑤的飛向你飛向我。
回到劇中,很是心疼那青春年少的Nori,面對自己性別認同,那不被了解的苦楚,與大環境不友善的殘酷。
面對多元性別,我一直認為請尊重每個個體,屬於他自身的傾向、決定與自由。
スマイル・フォー・ミー 河合奈保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HklikMucig
金瑞瑤 - 飛向你飛向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Lmg_1Uc6r8
延伸電影閱讀
英國電影《我是女生》(Just Charlie)(2017)
「「我」在裡面
但感覺沒人看得見「我」
每個人都跟我說話,也聽得見我
但他們說話的對象不是我
是這個軀殼
他們是在跟陌生人說話」—查理《我是女生》
當身體被另外一個性別困住了,內心裡,那個角色,很想掙脫出來。壓抑許久的念頭,終究抵擋不住,內心那股,真正對自己的認同。
一部關於性別認同的英國電影。讓我們試著走進一位14歲的青少年,如何面對長期以來的困惑。
到底是外在身體的男生性別,抑或是在心底裡面那個女生性別,哪個才是真正的自己?
性別認同的壓力,不止於在當事人,面對自身壓力的調適與因應。同樣的,身旁的父母,該如何來看待,這看似突如其來,但是卻一直存在的自然問題。但既然是自然,那為何又會是一個問題?—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香港電影《翠絲》(Tracey)(2018)
禁錮的靈魂,被困在錯誤的身體軀殼裡,很難讓自己呼吸。
不想要再壓抑,自我表露,需要有勇氣,一切只為了能夠做屬於真正的自己。
跨性別,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一般人,如何來看待與接納跨性別這件事。—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法國、比利時電影《我的美麗爸爸》(Lola Pater)(2017)
當25年,未再見面的父親,再度出現在眼前,卻是女人的裝扮。對於剛喪母的兒子來說,真的是情何以堪。
面對自己的跨性別,從異性戀男子轉變成同性戀女子,身為一個父親,該如何向兒子自我表露,自己的性別,以及過往那一段,禁錮在內心囚牢裡,而後自由開展的心路歷程。
然而,親情之間,仍然讓自己鼓足了勇氣,向兒子自我表露,與期待維繫親情。
一部關於父子關係修復,法國、比利時電影《我的美麗爸爸》(Lola Pater)(2017)。—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法國紀錄片《性別重置》(Devenir I'll ou Elle)(Becoming he or she )(2017)
跨性別的兒童青少年,被困在錯誤的身體軀殼裡。
被禁錮的靈魂,很難讓自己呼吸。
不想要再壓抑,只為了能夠做屬於真正的自己。
面對性別不安,生活周遭不友善環境,以及被誤解的狀態。
其實,這些孩子在內心裡,非常清楚自己的性別角色。
出櫃,自我表露需要有勇氣。
出櫃,需要周圍重要他人,以及大環境的友善支持。
跨性別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一般人如何來看待跨性別這件事。
當我們能夠接納跨性別,這些孩子就不存在有所謂的問題。
許多的自我衝突,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不以為然,或者是不友善的惡意對待。
我們都想要干涉別人,期待別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生活。
這些孩子不想要再成為雙面人,不想要再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
這些孩子只想要,很單純的,做自己。自己認定的自己,如此而已。—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巴基斯坦紀錄片,《跨性別者:巴基斯坦的公開秘密》(Transgenders:Pakistan’s Open Secret)
「每一位跨性別者都應該有工作。」是一種自我的選擇,或是被迫的無奈。巴基斯坦跨性別者,追求生存與生活的尊嚴,和基本的接納與尊重。—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
因為《大佛普拉斯》裡的肚財陳竹昇,特別 follow 獲得2017第54屆金馬奬最佳男配角獎電影《阿莉芙》。一部值得關注的跨性別者議題電影。《阿莉芙》(Alifu, the prince/ss)—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台灣紀錄短片,《筑位》(SHe)
接納與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一部關於跨性別者(男跨女)與女同志之間婚後的生活日常。—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MOD,Netflix)
《換身》(The Swap)
青春期很不一樣,對於自我概念的形成,除了來自於外表、興趣、能力與所結交的朋友之外。當中,有很大部分受限於別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與認定,而形塑出自我的意象,也關鍵地影響到能否接納自己的一切與改變。
青春期很是壓抑,除了面對生理上,賀爾蒙所帶來的衝擊,內心也不時興起困惑波浪。外加同儕或手足言語的數落、揶揄、玩笑、排擠與比較,往往產生自我否定與懷疑,而想要逃避。
我們總是容易以自己的主觀經驗與框架來看待生活周遭他人。特別是更難去理解與想像不同性別同儕的內心與外在,日常生活與生命困境到底是什麼模樣?
《The Swap》一本很特別的小說,將為你遞上一把走進內心世界的奇幻鑰匙。藉由愛莉與傑克兩位青春期孩子,「妳是我,我是妳」「我在傑克的身體裡,而他則在我的身體中。」瞬間交換位置,交換人生。
當角色互換,我們才驚訝於別人的人生與生活,竟是那麼如此地不可思議,和原先預設的情況那麼不一樣?透過性別身分互換,進入對方的世界,同理對方的感受。讓你從別人身上,也看見自己,了解自己,改變自己。
或許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像愛莉與傑克轉換身分,體驗別人的生活。但是我們卻可以透過閱讀《The Swap》,讓同理、自我認同與接納,在內心裡自然地穿梭。-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換身》(The Swap)作者: 梅根.蕭爾 原文作者: Megan Shull 譯者: 柯清心 出版社:幼獅文化
壓力的調適 在 香蕉太太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將粉老闆的擺攤初體驗用影片記錄起來,
雖然小學生在家老是挑戰阿母的理智線,
但這次經驗讓我刮目相看,
獨當一面不疾不徐的樣子,阿母佩服!!
常常有阿爸阿母問我,
若孩子喜歡畫畫,做父母的要如何引導或幫助他?
我的答案是繼續讓他順從自己的喜好,看他的需求(比如他想參考什麼圖,幫他列印。他需要什麼材料,帶他去書局選。把他的畫作佈置在家裡,聆聽他畫作裡想表達的。能力所及範圍內,讓他知道爸媽很支持他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一個人從小就有熱愛的事物,是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至於要不要去外面學畫圖,一切遵照他的心意,可以鼓勵他去試試,可以跟他一起討論他喜歡的是哪種畫?比如漫畫,圖書館可以借些畫漫畫的技巧,但你要問他是否有需要,孩子想要,再帶他去,讓他自己決定。
不要想著未來可以有什麼出路,最重要的是那顆喜好畫畫的心,畫畫如果是一種壓力的調適,這樣就足夠了,而當父母的全力支持著他那份熱情~就是最好的引導❤️
【香蕉太太 http://www.MrsBanana.com】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anana065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wiFQH-gF88/hqdefault.jpg)
壓力的調適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逃避型人格 #活著覺得麻煩 #熊仁謙 #快樂大學
「談戀愛好麻煩...」「覺得活著好麻煩...」「覺得依靠他人好煩...」
你身邊有遇到複雜情況或人際問題就迴避躲得遠遠的人嗎?
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呢?通常這種情況有個專有名詞稱為「迴避型人格」
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才好?
00:15 迴避型人格的特色
01:26 迴避型人格會面臨到的壓力和應對方式
02:17 迴避型人格的優點/擅長是什麼?
02:53 如何協助迴避型人格的人呢?(說書介紹)
03:38 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該怎麼辦?
------------------------------------------------
👇更多【南方哲學系列影片】別錯過❗
🔶愛情自由:當局迷,旁觀清👀 https://is.gd/imvUwN
🔹分手之後💔: https://is.gd/2UBlhO
🔶焦慮革命:擺脫情緒勒索💪 https://is.gd/zskwzR
🔹成功學,大祕辛👂 https://is.gd/NfmscU
🔶價值觀自由:為何不這樣想💬?https://is.gd/n7Ll2v
🔹人際自由👥:快樂溝通學 https://is.gd/Ex8ZHm
🔶Do it Smart:讓生命不卡卡✊ https://is.gd/SExkcb
🔹職場攻略:別讓薪水限制你🤓! https://is.gd/8K4ycx
🔶科學快樂論:進化論,看人生🧠 https://is.gd/P12Ywp
🔹快樂說書秀🗣 https://is.gd/ga8wng
👉訂閱快樂大學的頻道,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快樂👈https://is.gd/BU3x93
-------------------------------------------------
🌟想發問?有苦惱?
🌟追蹤IG|日常|問答|直播:mars.kuma
https://reurl.cc/oex7g
👤活動|文章|日常
👤追蹤臉書:熊仁謙・大鼻子哲人
✅課程、影片、直播的最新消息,加入送免費電子書
✅官方LINE:@happinessun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mJlPy3Jggk/hqdefault.jpg)
壓力的調適 在 【壓力調適】和你想像的不一樣喔! 馬大元醫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隔周日台灣時間晚間8點馬醫師直播+問答,歡迎一同參與喔!歡迎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會員收入將轉作為公益用途,與馬醫師夫婦一起為社會盡一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