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更新8月26日入境台灣在機場不能使用國外的號碼接收簡訊
#請大家提前在網站填寫好居家檢疫表和備好接收簡訊的手機號碼
#做好功課不要添加機場人員的工作和大排長龍的隊伍
(文章最後有分享如何加快外籍人士入境台灣的方法)
原本前陣子台灣韓國的疫情看似趨緩許多,但沒想到一個大意,第二波疫情果然不出乎意料又爆發了🤦🏻♀️🤦🏻♀️🤦🏻♀️
但許多異鄉遊子有許多迫不得已的理由必須從四方各地從國外回台,因為在許多社團和群組發現越來越多韓國人妻的先生跟著一起回台,所以決定分享一下我們自身的經驗
🌟台灣國籍人士&外籍人士擁有台灣居留證入境台灣
#不需要在韓國篩檢COVID-19
🌟擁有韓國長期居留簽證的外籍人士(F6,工作簽、學生簽),需在出境韓國前取得 #再入境韓國許可證,不然再次回韓無法入境,長期簽證也會被取消,從台灣返回韓國前,還需有 #健康檢查報告 才能入境韓國,未有報告可被拒絕入境
•再入境許可證申辦方式便利性有三種:機場>出入境管理局>網上(hikorea)
➡️機場辦理現辦現領 5分鐘解決
➡️記得是在仁川機場二航廈出境大廳L櫃檯那附近
➡️護照/外國人登錄證
➡️有效期1年內必需返回韓國🇰🇷
➡️辦完會在護照內貼上許可證貼紙
出入境管理局現在申辦人數很多,所以上網預約可能要ㄧ到兩個禮拜後,但也是現辦現領,而且還要特地跑一趟,個人覺得花時間!
網上申請雖然也方便,但對於緊急需回台的人不建議,因為申辦時間要約一個禮拜!
•健康報告是返韓前必須在台灣醫院做得檢查,報告期限是2日內
(範例表和檢查項目已附在留言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籍人士無居留證、有單次簽證也包含),都需要入境台灣3日內的COVID-19 陰性報告
•3日內是指篩檢完拿到報告開始算,但如果有遇到假日可延長到5日(必須詢問航空公司可否延長)
•歐爸是在保健所篩檢的,價格₩180000
🌟歐爸是用依親名義申請單次簽證入境台灣🇹🇼
•單次入境可在台時間是兩個月(能不能再延長這部分我不清楚,或是需申請居留權)
•簽證辦完必須三個月內出境,不然就算失效要重新辦理
•護照/大頭照兩張/韓國的婚姻關係證明書or家族關係證明書擇一(主要是確認關係)/台人配偶的身分證正反面影本/台灣的戶口名簿(有歐爸名字)/機票影本/ 申辦原因書(中韓文皆可,直接自行說明幾句即可)/線上填寫申請書並列印
https://visawebapp.boca.gov.tw/BOCA_EVISA/
•簽證申辦時間約一周(不包含假日)
現在時間有拉長哦,不是原本的3天
•必須買好機票才能申請簽證,所以如果搭機日期還不確定,可先隨便挑個日期,等簽證下來再改機票日期也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天出門前除了以往必檢查的護照,大家真的要跟老公互相提醒 #護照 #再入境許可證 #外國人登錄證 #篩檢陰性報告 #台灣單次入境簽證
🌟不論國人還是外國人,搭機前48小時內可先在衛福部網站填寫居家檢疫表
➡️ https://hdhq.mohw.gov.tw/Default1?openExternalBrowser=1 (太早寫沒有用哦會失效)
當天飛機落地台灣不久就會收到簡訊,輸入護照號碼並點開連結🔗就會收到 #入境檢疫居家憑證🧾(有附圖在留言處)
之後不用再填任何紙本資料,只需要拿著手機秀出檢疫憑證給機場人員掃描即可通關
#我們從落地到出關領完行李不到15分鐘非常順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於沒有台灣手機號碼的處理方式》
小孩可以綁大人共用一個手機號碼!
歐爸晚我們一個禮拜來台,因為沒有台灣號碼,但為了加速他出關時間和語言溝通上的問題,以下是我分享歐爸快速入境台灣的方式⬇️⬇️⬇️
居家檢疫表出發前一天我就先幫他填寫好,電話填我的台灣號碼,當天飛機ㄧ落地,我這邊就會收到簡訊,填上歐爸的護照號碼點開連結,出現 #入境檢疫居家憑證 畫面,我就截圖傳給歐爸,歐爸連上機場的wifi,儲存我剛傳給他的憑證畫面🧾就能非常順利的通關,中間有被海關問到預計在台的時間和配偶人的姓名電話
因為外籍人士的每日關懷電話不是區公所負責的,是另外一個專門海外部門負責的,所以我並沒有再幫歐爸特別申辦預付卡,就是從頭到尾都是用我的號碼,隔天早上打來關懷電話是我接的,我告知人員他是外國人不會說中文然後這支號碼是我的,之後關懷電話變成關懷簡訊,可能是怕無法溝通吧😅不過這樣也省事許多只要回個簡訊就好~
🌟如果不想要配偶跟自己綁在同一個號碼,可以抵達機場一下飛機通關前就能辦預付卡,據說有三家公司,價錢都差不多,但這個方式我最不推薦因為會排隊很耗出關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籍人士來台除了耗時間辦理簽證,還很花錢機票錢和篩檢費用都不是筆小數目,不過還好一切都比預期的順利~
這篇分享文我統整了三天吧,因為要一直回想流程和給大家正確的資訊
#大家可以轉發但轉發前請告知留言一下並註明出處哦
有其他關於入境的問題可以私訊詢問或直接留言~
外籍人士如何取得台灣身分證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移工‧移民‧新台灣 ◎一尾
在富裕國家裡
他們被統稱為外勞,沒有國籍之別
沒有文化,只有異國料理與潑水節
――――謝三進〈勞動半島〉
0.
a.截至2019年底外籍移工達718058人,主要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
b.內政部統計,1990年後經由婚姻取得本國籍及身分證的新住民已超過65萬人,占全台人口3%以上,超越原住民56萬人口。
1.
2019.10.03 宜蘭南方澳跨港大橋崩塌後6名菲律賓、印尼籍漁工罹難
2020.03.23 台中大肚工廠宿舍鐵窗阻逃生 3名越南移工命喪火場
2020.05.14 台生許紫涵找到印尼保姆Dwi感動兩國人
2020.五月底 臺北車站禁止席地而坐爭議
2020.06.13 尋找阿秋,我15年前的越南保姆
2.
當全世界吹起Black Lives Matter 的聲援運動時,這個月13號臺北二二八公園也由外籍人士舉辦了一場聲援活動,上禮拜我們也看到了反骨男孩模仿黑人的影片,有些人說那是美國的脈絡,他們只是致敬搞笑而已,卻不理解當中長達數百年的血淚奮鬥史。同個禮拜我們也看到台科大學生刊物提起了原住民加分的問題嘲諷,或者又會有人辯解原住民加分是事實,而漢人一貫的用自己的視野在原住民的傷口上撒鹽。我們總在世界舞臺上强調自己被歧視的身分,媒體把台灣塑造為一個國際社會下的受害者角色,但向内看,是的我們也可能成爲體制的加害者。我們可以從「瑪麗亞變老師」、「鳳凰與鷄」的比喻擴大到整個體制,我們對許多事情理所當然、漠視加深了這個體制的迫害與歧視,我們可以舉個例子,爲什麽一個國家,對於補習班教英文的丹尼爾和在螺絲工廠工作的阮氏嬌的待遇差那麽多?
3.
身爲一位文學閲讀者,必須和大家告解的是,由於移民工在一開始就被整個社會歧視,他們是工廠工人、家庭看護,所以我們一開始就不認定他們會有什麼文學產出,文學是用中文寫作的人的事。我們從來不會想像有另一個群體的寫作,是用另一種異鄉的語言在台灣寫作,這是閲讀台灣、閲讀東南亞的我們在視域上的缺乏。然而,早在1998年菲律賓移工就已經開始在台灣組織詩社SMI(Samahang Makata International,菲律賓國際詩人協會)印尼移工也籌辦了FLP(Forum Lingkar Pena,印尼筆社)、KPK(Komunitas Penulis Keratin,印尼作家社群)等文學社團。
4.
本周將以「台北外籍勞工詩影比賽」和「移民工文學獎」為範疇,帶大家一起來聼聼,那我們不甚熟稔的移工的聲音,他們時而懷念原來的家鄉、關心母國的一切,時而感謝台灣這塊土地給與的機會,同時抱怨和怨懟台灣,不過離鄉背井的他們在詩中最令人動容的則是對於親情的羈絆。
5.
台灣作爲移民與翻譯之島,我們透過翻譯得以跨越語言的藩籬,從最先來到這座島嶼的原住民,到現在的新住民、移民工,不同時期的移民在這座島嶼的互動造就了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景。可能許多人的父母、另一半就是新住民,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可能是那個照顧爺爺的印尼姐姐。這個月到了最後一個禮拜,如果從這週的詩歌回答,台灣是什麽?更進一步地問台灣人是什麽?我想,台灣是不同時期移民組成的社會。如果你願意認同這塊土地,那麽你也是台灣人,而這就是我們的「新台灣」。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移民工文學獎 #台北外籍勞工詩影比賽 #移工文學 #新台灣 #越南 #菲律賓 #泰國 #印尼 #東南亞 #公視越南語新聞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四方報 #一尾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6/blog-post_22.html
-
參考資料與延伸閲讀:
1.移民工文學獎 Taiwan Literature Award for Migrants.
https://tlam.sea.taipei/
2.宋家瑜:《台灣移工文學場域的生成:以文學獎為例》,台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3.吳慧娟:〈文學敘事與人權想像:移民工文學獎〉,《中外文學》48卷3期 (2019 / 09 / 30) , P89 – 132。
4.張正/台北的四方之聲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91/article/5193
5.廖雲章/一日達成千里尋人任務:從失聯移工到越南網紅,她如何串起台越為人圓夢?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49/article/9580
6.Hilton Yip/It’s Time for Taiwan to Confront Its Own Ethnic Discrimination Issues
https://ketagalanmedia.com/2020/06/10/its-time-for-taiwan-to-confront-its-own-ethnic-discrimination-issues/?fbclid=IwAR1CD2GJO5yle1wiLX-07kOX3YvOOdtnWNtRnyR92eJWpv2QsnYcXqd06gY
7.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https://www.tiwa.org.tw/
8.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Brilliant Time bookstore
https://www.facebook.com/btbookstw/
9.《四方報》
https://4wayvoice.nownews.com/
外籍人士如何取得台灣身分證 在 Rabbie 創業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港澳台居住證制度
大陸要出台港澳台居民居住證制度了。怎麼看待?我的幾點想法:
1. 針對港澳台人民推出居住證制度的核心指導思想,其實就是把從改革開放以來將港澳台人士“類外籍化”、與大陸本地人盡量區隔管理的政策思維扭轉過來,朝著“類國民化”、與本地人盡量融和接近方向推進。這是總的指導原則。此後,對港澳台人民在大陸的活動開放更多的權限,同時施加更密致的管理,將成為這套政策背後的題中應有之義。
2. 不可否認,港澳台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將有其生活便捷化和行政便捷化的重大積極意義。大家都知道,大陸作為一個商業服務高度數位化、並且對於個人個資披露要求也很嚴格的社會,使用各種推陳出新、五花八門的app、網站時,但凡牽涉到交易買賣、訂票和比較嚴格的會員注冊等行為,無一不需要身分證號。縱然有一部分網站已經將台胞證載入後台,作為可接受的證件之一;但更多的網站和app在開發之初,是沒法接受台胞證號登入的。此外,一些線下交易中,例如自動取票機取火車票、入住旅館在櫃台刷證件以及在很多政府機關的讀卡機讀證件時,台胞證也無法被讀取。說得通時,讓人用手抄一下號碼、用影印機印一下留個底,也就算了;說不通時,那你就辦不成這個事情了。有了居住證之後,他的編碼和卡片設計工藝、信息儲存格式和大陸身分證相仿,應該能打破這種不便捷的門檻,當然,這也意味著在更大範圍地方便使用這些商業或公共服務的同時,你提交給大陸政府的個人資訊和生活行為軌跡,也就和一般大陸人一樣多了。
3. 這套居住證推出後,原本的台胞證並不作廢,特別是出入境大陸時,當初主要為通關功能所設計的台胞證,仍然是唯一使用的證件。這就讓當初許多人最擔心的─一旦推出居住證、頒發新居住證碼,舊有的個人在各網站、各銀行、各電子服務上榜定的登記資料全要重改一次的事情,不會發生了。這是生活面方面,有動腦筋好好思考的體現。而在政治面方面,大陸政府對新的居住證採取“略設門檻”(比如在大陸居住滿半年、或有正當就學就業等條件)及“自願領取”的原則,也展現了當前涉台政策細膩性和靈活性,尊重個人各自的選擇、尊重每個人對領取這一證件背後所體現的認同意義和融合深度的判斷;更重要的是,為台灣政府可能對此證件祭出的反制、甚至懲罰性措施,預留給在陸台胞一些轉圜的空間。總之,在這裡又隱藏了一條“太陽與北風”的劇情線索。
4. 除了生活便捷化和行政管理便捷化的意義之外,這個新證件的背後,有沒有政治思考?當然有。他呼應的是什麼趨勢?第一,是大量台灣人民到大陸,從短期旅遊、出差、交換學習,發展為大量人在陸長期工作或頻繁往返、同時擁有兩地生活的新趨勢。第二,是台灣人到大陸就業,從以往只棲身於台商、外企、往往抱團在“台灣人”小圈圈內生活;轉變為各種中青年散兵遊勇,大家化整為零、灑豆成兵,自己帶著技術、手藝和屬於個人的專業知識在各種陸企甚至大陸事業單位工作或生活的新就業形態。
5. 換言之,當後面這種新的就業形態從人數、趨勢和代表性上,逐漸超越了原本“台商外派”的舊型態時,通過管理台商來管理台胞的舊線索就不夠用了;台胞有可能出現在大陸各種企業的任何一個角落,也可能從事比以往只在台商產業鏈裡從事的更廣泛的活動。因此,必須引導、必須輔導,也必須管起來。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新的居住證,要和之前推出的所謂“惠台31條”中開放的80幾項職業證照考試資格配套綑綁的邏輯。一方面,大陸開放了台灣人在大陸擁有更廣泛的就業空間,可以應考各類技術性、專業性的崗位,取得本地證照、在本地從事更多業務;與此同時,當你通過這些崗位、這些職業資格,在大陸的社會產生更多影響力,乃至與公權力部門發生更多的博弈關係時,你所受到的法律處遇和行政對待,也會越來越向適用於本地人的規定貼近,離“外賓”越來越遠。
6. 長遠來看,這樣有什麼影響?從大陸方面的期待面來看,這是由培養台灣人對大陸的“經濟認同”、“文化認同”,推進到“制度認同”、“社會認同”的指標性的一步。過去,台灣人願意到大陸來,可能是出於語言的便利、文化的親緣性、或市場遼闊的誘因;爾後,大陸當然更希望台灣人認為大陸的制度在某些角度比台灣更make sense,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遠視的、是符合經濟理性和發展邏輯的。話說,認同要怎麼塑造?我常常跟大陸朋友說,你讓人參與,才有認同;你更多地參與了本地的公共生活,你才越會把這裡也當作你自己的家。台灣人在台灣如此;台灣人在大陸,亦然如此。隨著越來越多台灣人在陸企工作、在大陸擁有自己的房子,在大陸組建自己的家庭、加入各種行業協會,甚至在企事業單位內擔任一定程度的領導職務、在小區業主大會或行業協會裡被選為代表、理事;或是被納入政策制定或法規制定前的諮詢pool裡、被邀請對某些政府文件或行業規則的草稿發表修改意件,都會越來越經常地發生。一方面,台灣人越來越不像“外賓”,被允許參與進更多本地公共事務的改變;二方面,你在發揮經濟/社會影響力的同時,大陸政府也需要一套新的管理你、跟你互動的準繩和標準。新的台灣居民居住證制度,於焉出台。
7. 最後,台灣這一邊的政府會怎麼辦?台灣政府的反應如何,無疑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在陸台胞申請這一證件的意願高低和腳步。首先,就看台灣政府如何看待上述的,台灣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在大陸社會參與公共生活、發揮社會影響力的趨勢。你更多地把上述趨勢,視為一種有威脅性、挖牆腳式的黑雲壓城;抑或視之為一種相對正面的,讓台灣人在大陸介入社會、參與社會,甚至一定程度上引領某些行業或某些領域改變進步的池魚入海?老實說,這兩個性質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更有可能同步發生。至於把哪一個層面的影響性看得更大,更重?說到底,這是一個政治判斷,也能反應一個政權的眼界和襟懷。
8. 今天在台灣政府的朝堂之上,從陸委會到國安會、從外交部到總統府,有很多要員都曾是台灣解嚴後新型態中國研究的育苗者,從個人淵源和輩份來看,我們這一輩人也都是他們那一輩人的學生輩。而他們從前在課堂上主張的新型態中國研究,按照我的理解,是希望超越過去,為政治需要服務的“匪情研究”範式,更多地主張一種介入的、田野的、帶有同理心和階層觀照的社會科學研究;而現在正在發生的新就業形態、新融合趨勢,以及連帶發生的台灣人突破“台灣人小圈圈”,在各領域更深入揮灑的形勢,跟他們當年所教諭咱們的、所期盼的,還真有點像。
9. 當然,我們也知到,從士林到仕途,很多事情的決策,不是一兩人、兩三人,憑其在知識份子時期的原則和理念,就可以直接拍板。他得要考慮執政黨的立場、選舉時期的訴求、長官們的意志、核心選民的觀感,甚至還有太平洋彼岸的外部因素。所以,回到“匪情”時代的對抗式思維,回到漢賊不兩立式的“非此即彼”的政策軸線,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比如,最極端的做法可能會是,你如果拿了這個新的居住證,我就把你的台灣戶口、台灣身分給取消了,把領取居住證、使用更多的大陸app服務、應考大陸新開放的80多種職業證照,都視為一種“背棄台灣”的行為,那麼如此一來,願意去領居住證的在陸台胞,可能就會少得多了。我在北京打滴滴順風車,尚且可以因為注冊有障礙而打不到;但要讓我回家都回不了、入境台灣還要先辦簽注,那算什麼?
10. 當然,如果採取這種最極端的反制作法,也形同台灣政府以對台灣人民的管制權,實質否決了台灣人民在大陸地區應考新開放的80種證照的擇業自由權。這種作法是否合於憲、合於法,暫且就先不論了;而這種作法是否符合台灣發展的策略、是否裨益台灣人才的成長,抑或是,這麼做才能夠更好保護台灣的安全?這個各人心中恐怕各有一把尺。
11. 畢竟,每個人心目中對於台灣發展之道的priority不一樣;對於接受或不接受每個選項的損益定價也不一樣。而政府最後端出來的決策,當然反映的是當政者對於形勢的判斷,以及他們對機遇相對於風險的評估。作為個人,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太強的籌碼,來和政府的決定對抗;但作為個人,公民仍可以選擇要用什麼樣的眼光和行動,來看待、回應一個政府。
而最後的這點空間,或許也是台灣人對台灣─以及台灣對台灣人來說,最主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