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治療新冠症狀?避免重症死亡的曙光]
糞便微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目前最有證據且臨床實驗證實有效的適應症,是符合「復發性或嚴重性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infection, CDI )感染診斷之病人經標準治療無效後即可考慮。
看過我之前分享的《自然期刊研究—-餓瘦的恐怖真相》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74864279983203/?d=n
的影片,應該對這種吃極低熱量飲食的人身上增加的困難梭狀桿菌有印象,而這種菌的不正常上升,其實就暗示著正常腸道菌相的破壞。
在極具權威的期刊《Gut》前天分享了兩個病例報告(case report),一個是衰弱且有多重共病症(frailty/comorbidities)的80 歲的肺炎住院患者,一個是有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藥物(immunosuppression) 的19 歲男子。
這兩人都是屬於得到新冠肺炎,有高風險會重症及死亡的族群。
但是兩人都碰巧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的情況下,因爲嚴重的困難梭菌 (Clostridium difficile) 感染而接受了「糞便移植」療程。後來COVID-19的感染症狀出現後非常輕微,並且在幾天內就消失。
科學家跟醫師們比對所有其中介入的其他治療,都無法解釋為何這兩人的新冠症狀如此輕微,研判FMT除了治療了CDI,也同時藉由矯正了失衡的菌相,透過腸道菌相-免疫反應的聯動(microbiome-immune interactions),減緩了病毒所造成的免疫激活跟一連串的破壞。
醫學就是這樣, #無心插柳柳成蔭,跟當初杜絕了天花的牛痘疫苗的發想一樣,常常是一個陰錯陽差,迸出了新的火花,一個 #嶄新的療法於焉產生。
#或許以腸道微菌為治療標的
#會是下一個降低死亡率的治療方式
#希望4加2R也會是杜絕復胖的新療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
「多重共病」的推薦目錄:
多重共病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機構群聚感染最為嚴重,經常由工作人員染疫而傳開】
去年年初,當疫情開始出現,許多國家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具有多重共病的高齡者,尤以長照機構的群聚感染最為嚴重,從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美國等,幾乎所有國家的長照機構都是重災區,無一倖免,
值得重視的應該是發生於去年2月22日,日本東京都一家長照機構中,一名60多歲養老機構男性員工確診COVID-19,他先前曾前往印尼旅遊。為何說這一案例值得重視,因為此一案例說明,長照機構的感染源是以來自工作人員為主……
#長照 #感染 #防疫 #高齡
多重共病 在 張維文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透析病患更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腎友常合併多重共病與嚴重系統性疾病,和一般民眾相比,血液透析患者被傳染得到 COVID-19 的機率是 5~16 倍。
一旦染病,極高機率會變成重症需住院,病死率是一般人的 3.6 倍。
根據英國的資料庫分析,和同年齡層的一般族群相比,洗腎病人罹患 COVID-19 的死亡率,依年齡分述如下:
❗ 20-39 歲:432 倍
❗ 40-59 歲:94 倍
❗ 60-79 歲:33 倍
❗ > 80 歲:~10 倍
施打新冠病毒疫苗,可保護病人免於感染及有效降低重症機率。💪
打完疫苗可能出現發燒畏寒、倦怠無力、接種部位疼痛腫脹、頭痛、關節痛、肌肉痛等症狀,年長者的發生頻率低於年輕人;就算真的有不舒服,通常會在一兩天內緩解。
用兩天的不適換取避免得到新冠肺炎重症,張醫師覺得是相當划算的投資!👍
至於大家聞之色變的「打 AZ 疫苗可能會得血栓」,發生機率很低(約為十萬分之一),若過去有發生過「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或是「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建議避免施打,其他情況則否。
在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積極奔走與呼籲下,透析病人之新冠肺炎疫苗施打順序由原本的第八或九順位,改列為第五類,6 月 15 日後即可接受施打。
只要資格符合,無禁忌症,強烈建議腎友們趕快捲起袖子把新冠疫苗打起來吧!💉
#AZ莫德納或輝瑞疫苗預防重症保護力百分百
#目前可以打得到的就是最好的疫苗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
#輪到你就去打
多重共病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如何落實分級醫療、減少大醫院門診量?區域聯盟是關鍵
⭐台灣在2018年4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每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由於老年人口多有多重共病,醫療需求高,加上無法自行判斷正確就醫科別,可能衍生出就醫安全與無效醫療等問題,且大型醫院就診人數過多,長時間候診亦會造成老人就醫的困境,也相對排擠其他重症病患的就醫權益,故健保署提出分級醫療等相關策略,使區域級以上醫院自107年起每年門診量減量2%、5年減量10%,希望可以透過醫療體系院所間的分工與合作,維護全民健康。
⭐ 107年90家區域級以上醫院,符合減量範圍件數計2197萬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51.5萬件,整體下降約2.3%,略高於原設定目標,但門診減量措施大多是透過整合門診和延長開藥日數的方式,#減少的只是本來就會來大醫院就診的那批人來的次數,並沒有達成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就醫的初衷。
⭐107年第3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6家,區域醫院有14家,共計20家,第4季未達標的醫學中心有8家,區域醫院有27家,共計35家,相比上一季多出了15家,新法規才剛上路,執行效果馬上變差,到底健保署的區域級以上大醫院門診減量措施,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健保署真的有信心可以在5年減少10%門診量嗎?
⭐此外,在雙向轉診下轉上的部份,民眾端雖然有部分的負擔優惠,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就醫者,醫學中心的門診費由210元降至170元,區域醫院的門診費則由140元降至100元,#但診所端卻沒有相關的鼓勵措施。在誘因不足的情況下,健保署要如何結合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提供病患連續性、整合性的照護?
⭐在醫療體系的垂直整合計畫中,#區域聯盟無非為最重要的策略,只有落實雙向轉診及慢性病共同照護,才能有效減少門診量,讓民眾就近就醫。
⭐以台南為例,台南的垂直整合醫療體系,由上往下分別為醫學中心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區域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地區醫院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以及社區基層的診所與長照機構。無論是由上轉下,或者是由下轉上,成大附醫花錢花人力,甚至還有免費救護車接送和跨院雙主治醫師服務。即使如此,成大醫院卻還是未能達成健保署減少2%門診量的目標。
⭐其實不只成大附醫未達標,台大醫院在去年實施的星月計畫,也僅提供2個轉診名額,與健保署提出的5年減少10%門診量目標相差甚遠。難道公立醫療體系在分級醫療上沒有更好的做法了嗎?
⭐其實台北榮民總醫院在接辦宜蘭醫院後,門診量就有達到減少2%的目標,署立新竹醫院、竹東醫院還有署立雲林醫院改制後,門診量也都減少了2%,若是衛福部願意讓成大附醫承接或委託經營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及其新化分院,讓醫學中心更好下轉輕症病患,不僅可以將資源優先用於急重症患者照護,還能幫助建立民眾對於家庭醫師或經常就診醫師的觀念與習慣。
#質詢
#分級醫療
#門診量
#區域聯盟
多重共病 在 超高齡社會隱憂多重共病為自己的第三人生超前部署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獨家首賣優惠!享食尚甘甘好買3送1▷https://bit.ly/3JVZD76 ,還有翟翾推薦享食尚保健套組,要搶要快! ... <看更多>
多重共病 在 TVBS娛樂頭條- T觀點/熱門精選:超高齡社會隱憂多重共病 ... 的推薦與評價
【#T觀點 熱門精選:超高齡社會隱憂多重共病.用藥成風險】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結合科學超前部署,為高族群創造健康樂活的環境,一起來看看 . ... <看更多>
多重共病 在 超高齡社會隱憂多重共病為自己的第三人生超前部署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超高齡社會隱憂 多重共病 為自己的第三人生超前部署! 退休人生【T觀點精選】. 10K views 1 month ago. HEALTH 2.0. HEALTH 2.0. 1.47M subscriber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