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用的行為結果法】 #綠豆爸 #歡迎分享
有夥伴發訊息問我:「孩子在學校打人,老師給予孩子兩個選擇:①如果再打人就不能去公園玩、②如果不打人才可以去公園玩,老師說明這是阿德勒的自然結果和提供選擇」,夥伴對此感到疑惑🤔,想詢問我這是否為「隱性的處罰」?
從我的角度來看,如此的做法「是」提供選擇,但「不是」自然結果(自然結果指成人無須進行任何安排,當孩子行為發生後,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
初學阿德勒的我,也曾做出類似的決定,然後以為是「邏輯結果」,但隨著經驗增長,我才理解這樣的選項,的確是「隱性的處罰」呀!
所以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誤用了阿德勒學派的「行為結果法」,要怎麼才能正確使用,並且讓行為結果法產生效益呢?以下是我這幾年的心得: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所以現在的我,能「不使用」邏輯結果就不使用邏輯結果。
如果可以,讓「自然結果」大量發生,然後陪伴孩子從結果中吸取經驗,然後討論出下一次類似情境要怎麼做,「聚焦在解決方法」,比設計邏輯結果有效、有用、有趣多了!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打人,究竟在大人的心中是同意還是不同意的行為呢?如果同意,才能夠成為「選項」之一;如果不同意,則需要直接讓孩子知道:「孩子,我不能同意你打人的行為!」
#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打人的行為,是海面上的冰山,直接處理效果並不大,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對孩子的觀察,來猜測並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孩子的「基本需求」有:①成長的能力、②貢獻的價值、③作主的權利、④支持與鼓勵、⑤無條件的愛,也就是「歸屬感」。
如果基本需求未獲得滿足,孩子就容易發展出「錯誤目標」:①尋求稱讚、②過度關注、③權力鬥爭、④破壞報復、⑤無能放棄。
多數展現打人行為的孩子,是源自於孩子自身的解讀,覺得「基本需求」未被滿足,因此視著透過「錯誤目標」來得到「歸屬感」。
以提問為例,如果孩子的錯誤目標是「過度關注」,那麼把孩子留在老師身邊,反而是「負向增強」了孩子的目標,孩子打人的行為當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也有孩子打人的錯誤目標源自於「權力鬥爭」,認為自己的權力不如大人,因此經由打人(特別是打比自己弱小的人)來證明自己仍然握有權力。
#營造滿足需求的環境
身為大人的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後,不是忙著處理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積極地「創造」可以滿足孩子基本需求的環境,例如:和孩子一起準備早餐、和孩子遊戲⋯⋯等。
如果環境得宜,許多不良行為會自然減少的。
#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請冷處理
「冷處理」要分成兩個階段:
①冷:冷靜而不冷漠,深呼吸,讓自己的理性腦主宰自己的行動,而不要被負面情緒(例如:生氣)衝昏頭了。
②處理: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通常不是最適合處理的時機,如果可以,請留待至家庭會議或班級會議處理。
#不良行為有急迫性請積極暫停
積極暫停,是需要「消耗」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存款,也是「邏輯結果」之一,因此前提是:大人和孩子之間「有情感存款」,同時孩子沒有在和大人「權力鬥爭」或「破壞報復」。
以打人為例,因為會影響到被打的人,而以常理來說,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所以當打人行為發生時,也符合上述要件時,可以使用「積極暫停」。
孩子當天第一次打人,大人可以「冷靜」地對孩子說:「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同意的,因為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因此若你再發生打人的行為,就會請你暫停和別人遊戲喔!」
態度必須「溫和且堅定」,讓孩子知道這是「說明」而不是「威脅」或「警告」。
孩子當天第二次打人,大人請「務必」溫和且堅定的執行,請孩子選擇自己遊戲的空間,孩子問:「什麼時候我可以再和別人玩?」大人則只需回答:「只要你決定不會發生打人的行為時,就可以去和別人玩。」
若當天第三次打人,則大人需要增加「積極暫停」的限制:「剛才你決定不會打人,所以去和別人玩,但因為你又打人了,因此這次你最少需要自己玩3分鐘,3分鐘後你可以決定,你若不會打人了,就可以再去和別人玩。」
#孩子想要面對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的大人
有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有太多大人「說話不算話、說到做不到」了,所以很多孩子並無法信任大人,這也是「溫和且堅定」的重要性。
溫和,代表我們尊重孩子;堅定,代表我們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尊重情境。
當孩子知道我們是說話算話、說到做到,而孩子又不會因為不良行為而被不當對待(例如:打罵、處罰、威脅、恐嚇),孩子的基本需求又被大人日復一日的滿足時。
我們真的會看到一個「向上、向善」的孩子,因為,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呀!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的推薦目錄: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寶寶] 因小孩哭鬧而被路人指責-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孩子會複製大人的情緒處理模式:別讓孩子只記得你失控的樣子 的評價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新竹縣私立禾麗幼兒園 的評價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你完全讓他做選擇, 什麼事都順著他, 他不但不會 ... 的評價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孩子在學校打人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孩子在學校打人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DCARD 的評價
- 關於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孩子越說越故意挑戰大人底線該怎麼教? - YouTube 的評價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被誤用的行為結果法】 #綠豆爸 #歡迎分享
有夥伴發訊息問我:「孩子在學校打人,老師給予孩子兩個選擇:①如果再打人就不能去公園玩、②如果不打人才可以去公園玩,老師說明這是阿德勒的自然結果和提供選擇」,夥伴對此感到疑惑🤔,想詢問我這是否為「隱性的處罰」?
從我的角度來看,如此的做法「是」提供選擇,但「不是」自然結果(自然結果指成人無須進行任何安排,當孩子行為發生後,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
初學阿德勒的我,也曾做出類似的決定,然後以為是「邏輯結果」,但隨著經驗增長,我才理解這樣的選項,的確是「隱性的處罰」呀!
所以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誤用了阿德勒學派的「行為結果法」,要怎麼才能正確使用,並且讓行為結果法產生效益呢?以下是我這幾年的心得: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
「邏輯結果很需要智慧」,所以現在的我,能「不使用」邏輯結果就不使用邏輯結果。
如果可以,讓「自然結果」大量發生,然後陪伴孩子從結果中吸取經驗,然後討論出下一次類似情境要怎麼做,「聚焦在解決方法」,比設計邏輯結果有效、有用、有趣多了!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打人,究竟在大人的心中是同意還是不同意的行為呢?如果同意,才能夠成為「選項」之一;如果不同意,則需要直接讓孩子知道:「孩子,我不能同意你打人的行為!」
#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打人的行為,是海面上的冰山,直接處理效果並不大,因此我們需要透過對孩子的觀察,來猜測並理解行為背後的需求和目標。
孩子的「基本需求」有:①成長的能力、②貢獻的價值、③作主的權利、④支持與鼓勵、⑤無條件的愛,也就是「歸屬感」。
如果基本需求未獲得滿足,孩子就容易發展出「錯誤目標」:①尋求稱讚、②過度關注、③權力鬥爭、④破壞報復、⑤無能放棄。
多數展現打人行為的孩子,是源自於孩子自身的解讀,覺得「基本需求」未被滿足,因此視著透過「錯誤目標」來得到「歸屬感」。
以提問為例,如果孩子的錯誤目標是「過度關注」,那麼把孩子留在老師身邊,反而是「負向增強」了孩子的目標,孩子打人的行為當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也有孩子打人的錯誤目標源自於「權力鬥爭」,認為自己的權力不如大人,因此經由打人(特別是打比自己弱小的人)來證明自己仍然握有權力。
#營造滿足需求的環境
身為大人的我們,每天早上睜開眼睛後,不是忙著處理孩子的行為,而是要積極地「創造」可以滿足孩子基本需求的環境,例如:和孩子一起準備早餐、和孩子遊戲⋯⋯等。
如果環境得宜,許多不良行為會自然減少的。
#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請冷處理
「冷處理」要分成兩個階段:
①冷:冷靜而不冷漠,深呼吸,讓自己的理性腦主宰自己的行動,而不要被負面情緒(例如:生氣)衝昏頭了。
②處理:不良行為發生的當下,通常不是最適合處理的時機,如果可以,請留待至家庭會議或班級會議處理。
#不良行為有急迫性請積極暫停
積極暫停,是需要「消耗」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情感存款,也是「邏輯結果」之一,因此前提是:大人和孩子之間「有情感存款」,同時孩子沒有在和大人「權力鬥爭」或「破壞報復」。
以打人為例,因為會影響到被打的人,而以常理來說,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所以當打人行為發生時,也符合上述要件時,可以使用「積極暫停」。
孩子當天第一次打人,大人可以「冷靜」地對孩子說:「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同意的,因為沒有人喜歡或願意被打,因此若你再發生打人的行為,就會請你暫停和別人遊戲喔!」
態度必須「溫和且堅定」,讓孩子知道這是「說明」而不是「威脅」或「警告」。
孩子當天第二次打人,大人請「務必」溫和且堅定的執行,請孩子選擇自己遊戲的空間,孩子問:「什麼時候我可以再和別人玩?」大人則只需回答:「只要你決定不會發生打人的行為時,就可以去和別人玩。」
若當天第三次打人,則大人需要增加「積極暫停」的限制:「剛才你決定不會打人,所以去和別人玩,但因為你又打人了,因此這次你最少需要自己玩3分鐘,3分鐘後你可以決定,你若不會打人了,就可以再去和別人玩。」
#孩子想要面對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的大人
有一項殘酷的事實,就是有太多大人「說話不算話、說到做不到」了,所以很多孩子並無法信任大人,這也是「溫和且堅定」的重要性。
溫和,代表我們尊重孩子;堅定,代表我們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尊重情境。
當孩子知道我們是說話算話、說到做到,而孩子又不會因為不良行為而被不當對待(例如:打罵、處罰、威脅、恐嚇),孩子的基本需求又被大人日復一日的滿足時。
我們真的會看到一個「向上、向善」的孩子,因為,這是每個孩子的本能呀!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孩子會複製大人的情緒處理模式:別讓孩子只記得你失控的樣子 的推薦與評價
只是,有時孩子也會故意試探底線在哪裡,想知道自己有幾次機會可以被原諒,這時大人便必須視情況來決定當天要不要徹底停止活動,讓孩子學習自律。 反之爸 ... ... <看更多>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新竹縣私立禾麗幼兒園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捍衛自己在意的事,防衛機制啟動時就容易堅持度很高。 孩子越硬,大人就要越軟,這個軟不是要大人妥協,而是要示弱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大人對於這樣的情況感到很困擾 ... ... <看更多>
大人心中的底線要直接讓孩子知道 在 [寶寶] 因小孩哭鬧而被路人指責-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大家好
這篇算討拍文吧
今天發生了一件很無奈又心情很差的事
小孩現在兩歲兩個月左右,從嬰兒時期就很愛哭鬧的他,現在又更誇張了...
所以出門,不是去人少的大自然,就是到比較吵鬧的場合
安靜又有路人的地方根本不敢去
今天到人很多的連鎖大賣場購買生活用品,前面都蠻乖的,結完帳要去停車場前
小孩還是崩潰了,不明原因
一直在地上打滾,要抱他安撫就踹飛我們兩老,好不容易抱起來又因誇張的扭動又放下
總之先讓老婆去過停車票卡,我先跟小孩在地板上搏鬥
老婆排隊等過票卡時,排在前面的婦人就指責老婆為何讓小孩哭鬧
其實就這麼短短一兩句話,讓身為父母的我們感覺非常的難過
一邊承受路人的眼光一邊跟仍無法安撫的小孩搏鬥著,一邊氣著剛剛那位婦人的指責話語
我和老婆都完全反對打罵教育,自認九成以上的時候,都是很有耐心的陪著小孩
即使小孩屬於愛哭鬧的個性,我們也是盡量溫和的溝通
但小孩想要哭鬧,根本常常無法預測,也常常無法立即安撫成功
有時陌生人、熟人一些無同理心的風涼話,真的讓辛苦的我們感到非常生氣
想到某次孩子更小的時候,我們也是在一間吵鬧的餐廳吃飯
這間餐廳已來過好幾次,都會和店員互相打招呼
孩子前面都蠻溫和的,吃到一半時尖叫了一聲,其實也就短短不到一秒
服務生就過來我們這桌說『請注意音量喔!』
這是我們生平第一次吃飯被提醒要注意音量
感到十分錯愕、無辜、又很無奈
又某次,我們在一間也是很吵鬧的小吃店用餐
小孩每發出一些哭鬧聲,隔壁桌的情侶就用很兇狠的眼神瞪我們
但明明旁邊每桌大家都聊天超大聲啊!
真的完全搞不懂為何要針對帶著小小孩的我們
照顧小小孩,真的不是普通的辛苦
也不是說一定要對有小孩的人釋出特權還是怎樣
只是有些人甚至看到有小孩的家庭,會表現得特別嚴格
讓我們疲勞脆弱的心,又更受傷
不知為何我們必須接受這些難聽的責怪
我們只是在照顧一個活潑好動愛哭充滿好奇心的小人類而已啊!
雖然生活中,暖心的陌生人仍是比挑毛病的陌生人多
但照顧小小孩真的太辛苦,又有太多辛酸的事了
好難不走心呀ˊ_>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9.9.2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56428377.A.130.html
※ 編輯: cccccccc (1.169.9.20 臺灣), 06/28/2022 23:06:35
但是兩歲的小孩真不知哪來那麼大的力氣
真的要用很暴力的方式才能抱走,但我們真的不想用蠻力去對待小孩
但我明白你的意思,也很佩服你的智慧
客人雖多數是年輕人,但也有不少家庭會來逛
也有過不少次是媽媽想放風,帶小小孩出來逛街的,結果被小小孩整慘XD
開店多年,搗亂的小小孩不少,但是我和老婆真的完全不會感到一絲反感!
看到媽媽單獨帶小小孩出門,批頭散髮、衣服凌亂,我們心中只有respect
甚至我們還會幫忙玩小孩,讓媽媽可以在店內輕鬆一下
開店的那些年被小小孩惹怒的時候,真的可以說是沒有
青少年、大學生倒是有哈哈
最近要從打滾哭鬧模式把她抱起來,要真的用超級粗暴的那種力氣才行
所以我們才會很不想這樣做
我們的確有刺青,只是很搞笑的那種
也長得一副弱不禁風,被你說對了哈
我們會繼續努力的,感謝打氣!
這是依我家的情況所做的描述,無意誇大
而且是入座直到吃到一半的第一聲
我覺得有點嚴格
但如果你不相信我也無法免強你
※ 編輯: cccccccc (1.169.9.20 臺灣), 06/28/2022 23:33:28
※ 編輯: cccccccc (1.169.9.20 臺灣), 06/28/2022 23:35:05
在小孩吵鬧的時候打罵,他不就哭得更慘嗎?這樣就更容易吵到別人
打罵跟哭鬧習慣的關聯又是什麼呢?
很努力的
對父母也可以無罪推定論一下嗎~
但『反對打罵教育的一堆都淪為溺愛放縱』這個邏輯我就不懂了,有統計依據?
我覺得打罵教育根本就以大欺小而已
而且他今天攻擊力真的爆強
完全沒轍
不過被指責的時候有點傻住,想說不就是要趕快離開這裡才來過票卡嗎
文中我沒有這樣描述啊
實情我也寫在文中了,我們嘗試去抱起他、安撫他
沒寫到的,我們還有拿手機去分散他的注意力,指他喜歡的夾娃娃機給他看
但是一時間沒有效果
為什麼一直推往『溺愛』的結論呢?
我們只是沒有用打和罵而已
※ 編輯: cccccccc (1.169.9.20 臺灣), 06/29/2022 00:02:08
只覺得大家小時候應該都吵過別人吧,就不會在意
現在看到辛苦的父母都會惺惺相惜的眼神XD
※ 編輯: cccccccc (1.169.9.20 臺灣), 06/29/2022 00:15:22
心理素質已比兩年前強大許多
但有些點被戳到仍很介意
前面回文有解釋過了,這邊就不再贅述囉!
結果兩歲真的是超可怕誒,一天被轟炸24小時
※ 編輯: cccccccc (1.169.9.20 臺灣), 06/29/2022 00:29:00
也會思考處罰的定義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