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薇媽推坑好物的時間啦~
上回是美萃烤箱,這回是⬇️
#義大利Giaretti雙廚多功能微電腦電子鍋
我先說,
這台主要是適合小家庭、外宿族、媽咪副食品為主要,如果你家是五口六口七口人可以先暫時滑掉!
一開始我會答應廠商來試用這台,
主要是為了溫刀小千金,
因為她是標準外宿族,
常常吃超商、冷凍食品~不然就是零食。
原本一直想給他買個大同電鍋,
但煮起來份量不是太多吃不完,
而且一次只能煮一種。
所以當廠商跟我說,
雙鍋可同時煮四道菜時,我立馬答應!
這麼方便一定要試一試啊~
#因為小千金常常買到雷的家電
#為了他的安全我還是先試為妙
到貨當天,
我們就試了雞湯、咖哩、蒸餃、飯、豆豉排骨、蒸蛋等等。
不誇張,
這個雙鍋設計,直接讓你,省時又省力👍
總共兩個鍋槽還有附贈兩個蒸籠,
舉例來說,
左邊煮飯同時,右邊可以煮咖哩or湯,
上方你還能蒸個東西。
等於同一個時間,一次四道菜就出來了。
整個過程也不用顧,
備料 ➡️ 丟進去電鍋 ➡️ 按按鈕
等待!開吃!
它還有10種烹調功能可以選擇,
連優格蛋糕都能做。
還能先預約烹調行程👍
# 還有貼心附贈食譜
你們也別看它小,
功能完善之外,其實份量算是足夠的!
一家四口,是OK的!
七大特色推薦給你們🌟
☑️雙鍋可同時烹煮四道菜
☑️雙鍋可獨立作業
☑️10項預設烹調行程
☑️兩個1.5L內鍋、兩個蒸籠
☑️1.2mm不沾塗層內層
☑️預約烹調24H
☑️簡約純白霧面質感
❤️薇媽一家心得❤️
大千金
終於不用等飯熟才能吃菜了,
以後還能當我鵝子的副食品鍋,
要吃辣不吃辣通通分開。
小千金
按完按鈕去滑個手機就能吃飯了欸!
還能做蛋糕🍰
薇媽
太方便!不用油煙不用火,
丟一丟按個按鈕就熟了👍
有興趣的,
薇媽獨家VIP開團價
2680元+免運❤️
這邊下單⬇️
https://bit.ly/2GVlgpD
#主婦的好幫手
#外宿族的好朋友
#媽咪育兒的神隊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2年於台北開業的寬巷子,已經於海港城正式開業!這家把火鍋變成精緻美食的火鍋店,當年開業時已立刻成為話題作,因幾位老闆是藝術收藏家,所以把藏品和火鍋二合為一。門前石獅子是清朝古董,接待處木櫃是晚明衣箱,連菜單亦是Hermès皮革。 香港店同樣講究,牆上、燈具畫滿農村及候鳥圖案,宋朝古董、張大千...
大千雞食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2年於台北開業的寬巷子,已經於海港城正式開業!這家把火鍋變成精緻美食的火鍋店,當年開業時已立刻成為話題作,因幾位老闆是藝術收藏家,所以把藏品和火鍋二合為一。門前石獅子是清朝古董,接待處木櫃是晚明衣箱,連菜單亦是Hermès皮革。
香港店同樣講究,牆上、燈具畫滿農村及候鳥圖案,宋朝古董、張大千真迹、日本大正時代木盒放滿全店,台灣店創辦人之一戴先生表示,希望令顧客像去了朋友家中吃飯。感覺上不如總店的細緻,但落地窗外的無敵海景,卻令這火鍋店更有氣派。
這店可不是只有環境,菜式亦講究。提供五款湯底,麻辣口味從台灣直送,白湯如烏雞、東方美人等,就在香港熬製。基本上人人都會點雙拼湯底。麻辣是不錯,辣香婉轉,麻香餘威溫和,不過現時城中有極多四川火鍋品牌時,要嘗辣何需來這店?白湯就的確出色了,以大量豬骨及中藥熬製,濃鮮可口。
幾乎每碟配料,端上枱都能成為視覺焦點,因為每道菜都花大量時間及人手準備。玫瑰松板豬是招牌菜,把切成厚薄不一的冷凍豬頸肉,砌出一棵玫瑰花來!下鍋前再淋上蛋白漿,滑溜及爽口二合為一,現時香港也有火鍋店以牛肉模仿,但效果卻變成殘花敗柳。
其他還有看似雪條,實際以墨魚、蝦肉、菠菜粒打成肉餡後,再用水晶包外皮包裹,滾熟來吃,外層煙韌和爽彈餡料令味道獨一無二。人手把杏仁片插進墨魚漿,最後砌成一棵菊花的杏香野菊,這是台灣店開業時的成名作,現在已停售了,不過香港店又重新供應。就算是最普通的蔬菜拼盤,亦請法國花藝師教侍應,把蔬菜盤拼出盆景感覺。先不論味道,就論這心機,已值得點來一看。
為穩定水準,台灣店派出總廚黃銘偉駐港。價錢,是肯定不便宜了,平均消費接近$500,但仍能肯定餐廳一開,會立刻成為城中人氣店。而且說這店貴,也比不上另一間銅鑼灣台灣火鍋店離譜吧?
編輯﹕楊志強
攝揚﹕陳永威
台北·寬巷子
地址﹕尖沙咀海港城海運大廈地下OTG57鋪
電話﹕3188 2840(15/9正式開業,正式開業前,只接受早一日訂位)
營業時間﹕12nn-3:30pm,5:30pm-10pm
平均消費﹕$500
詳情: http://bit.ly/2Q3zViV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大千雞食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炎天暑月,天水圍宛如一座密樓圍城,滴風不漏。
高樓下,一路之隔,有一處奇怪空曠地。內有一家小醬油廠,和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
醬油廠和瓦缸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命根。
男人叫黃國輝,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他一生,與醬油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曾經忽視到珍而重之。
今天,他每年的生日願望,是長命百歲。人健在,醬園才可繼續在空地上,親吻陽光。
九龍醬園,100年老字號,但無論工廠招牌,產品招紙,甚至黃國輝的卡片上,都很少出現九龍醬園一名。有的,只是美珍這兩個大字。當中原來有轉折。1917年,黃和甫(黃國輝的爺爺)和幾個鄉親合作,創立「美珍醬油菓子廠」,生產豉油、醬料、涼果、酸果等,主要賣埠歐洲。生意一直不俗,直至1941年,香港淪陷,因正值日本攻打美國,見「美珍」招牌有個美字,頓生憤懣,切斷外銷之路。當時已傳到第二代黃洪(即黃國輝的爸爸),將美珍改名,其時醬園設於九龍城,遂信手拈來「九龍」一名,專注內銷,獲不少街坊食客賞識,亂世現生機。戰後,他們決定保留九龍醬園字號,服務香港,美珍繼續主攻外銷市場,花開兩朵。「所以九龍醬園,其實即是美珍。」
五十年代是豉油盛世。「我聽阿爸講,香港嗰時有五大家頭,華珍、宜珍、冠珍、美珍、品珍,我們排第四,嗰陣好巴閉,做豉油真係有出頭天。」當時香港經濟起飛,九龍醬園出口內銷生意兩得意。那時坐巴士不過一毛幾角,他們卻能靠賣豉油,年賺過百萬。全盛時期,西環、中環、銅鑼灣、天后和筲箕灣皆有分店。九龍醬園,於醬油界是無人不曉的巨人。
奈何到八十年代,地價急升,需要大片土地的豉油業大受打擊,又因粗製、廉價豉油氾濫,令珍字輩老派豉油廠一顆一顆墮落,有的移民,有的轉行,有的不再生曬豉油,輝煌日子成絕唱。美珍醬園,也要從九龍城搬到元朗屏山,部分廠房被迫北移至大陸,門市只餘嘉咸街一家,他們更獨靠美珍的外銷生意,補貼九龍醬園的本地生產。黃國輝說笑道:「如果當時無賣塊地畀政府,留到依家,可能好似人哋賣豉油賣到起咗XX花園。」八十年代是豉油業最艱難的時間,偏偏黃國輝卻在這時接手祖業。
人在異地 方知誰最珍貴
天天吃着豉油,小伙子不會細味其中,到失去時,才發覺有些東西留在心中。黃國輝18歲到加拿大留學,大學讀農務系,習慣當地生活,惟獨吃不慣西餐,轉吃中餐,卻又覺得不對勁。初時以為水土不服,後來才知是豉油「出事」:「我食靚豉油長大,以前唔覺亦唔識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次,爸爸到加拿大探他,帶來一樽自家出品,他吃後,雙眼發光,是從前吃慣純正的味道,是自己深處味覺的記憶。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祖業。
1981年,29歲的黃國輝,決定回流香港,試過出外找工作,「漁農署、ICAC都請我,係幾巴閉。」但還是心繫家業,最終被父親說服,加入醬油廠。黃家三兄弟中,只有他肯承繼。「始終要有人做。阿哥喺加拿大當會計師,細佬啱啱結婚有家室,我最吊兒郎當,所以阿爸氹我入局,哈哈。」開初他抱着一試無妨的心,但一栽進去,才發現有他珍視的價值。
黃國輝在外地十年,浸過鹹水,知道天空很闊。但自從踏進廠房,他才驚覺原來一家小小的醬油廠,一樣是個大千世界。祖傳家業,秘釀一支豉油,材料、時間、工夫全部都很重要,絕不能急功近利。
製豉油,先要將黃豆烚熟。再將麵粉與黃豆拌勻,給菌營養,讓它通氣。接着是上糟,將黃豆放進攝氏40至42度的房間內,發酵一星期。然後於缸內,淘入攝氏18度的鹽水,在陽光下生曬,平均曬期100日。
「陽光可分解黃豆內的胺基酸,是最天然最乾淨的方法。」九龍醬園的豉油之所以好味,全因其堅持生曬,跟外頭用機器弄乾,風味是兩碼子的事。陽光好,黃豆的胺基酸分解得快一點,豉油會呈黑漆,味道濃郁,豆味猶存,色香味俱全。但若陰天下雨,黃豆未能及時分解胺基酸,色澤未夠,味道稀淡,惟有多熬一會,延長收成期。一切就是這樣要望天打卦,導致不能大量生產。
擇善固執 帶來意外收穫
九龍醬園現時共賣五種豉油,不少都走高質路線,專攻食家市場。經天然生曬的,主要分為「頭抽」及「二過」兩種釀製方式。最招牌的是「頭抽」,用燉雞打個比喻,一隻雞燉一鍋湯,頭啖湯永遠是最濃縮,自然鮮味十足,稱作「頭抽」,加水煮下一鍋的,必然會變淡,那稱作「二過」。其「金牌生抽皇」及「金牌抽油皇」均是頭抽,放瓦缸100日,味香濃,豉味足,賣百多元一瓶,依然有價有市。次一點是天頂、原生抽、甜豉油等,是抽走頭抽後,再加鹽水曬100日而成,正是二過,各賣七十餘元,味道次一等,但依然甚具風味。
他們的豉油與別不同,還因其古董瓦缸,白天吸收,晚上懂透氣呼吸,令豉油味道更鮮活,是石缸無法比擬的味道。可惜瓦缸屬古董,買少見少,加上佔地甚廣,不合成本效益,所以不少醬園,寧用化學方法取替,摒棄傳統。「瓦缸釀製,好多時會帶來一些意外收穫。」黃國輝順勢一指瓦缸邊緣,看到一些鹽的結晶,他說,那是盆鹽。
原來用瓦缸生曬黃豆時,水分蒸發,結成鹽霜,證明鹽度飽和。他隨即用鏟子,從盆中刮出棕啡色的結晶,再放到鋼造網子上,用錘子逐塊敲打。這就是盆鹽,味道帶豆香,鹹而鮮活,用來煮湯,往往令味道更添層次。但盆鹽難求,不常有,所以較少公開售賣,只在食家熟客之間流傳。黃國輝續道,有時夠產量也會賣,但要一百元一小瓶,屬寶中之寶。
即使能製作出高質產品,但豉油生意,在香港,還是不易為。九龍醬園內銷本地,只佔公司的10%,黃國輝需要靠外地訂單,才可找到生存空間。「我們現時最大出口國是荷蘭,荷蘭一個省的訂單,都大過香港啦。貨櫃小的20呎,大的40呎,一落地就收錢。」他們把豉油、醬料、酸果等,用美珍名義,出口到外國,有華人的地方,有中菜的地方,就有他們蹤影。反觀香港市場呢?實在細小,「邊度有得賺呀?計時間、心機、人工,最多打個和。」但黃國輝卻甚聰明,知道香港食家多,懂得欣賞高質豉油,專攻優質市場。論質素,美珍出口到外國的,根本沒法比,就算是AA級,也不過從石缸中榨取。「外國人唔識分,睇價錢做人。係香港食家食客先食得咁招積。」黃國輝從來沒想過放棄香港市場,他只想在狹窄的路上,找出生機。
是故九龍醬園也兼賣不少偏門的失傳食品,如夏天時令的仁稔。「以前錦繡花園附近滿山都係,後生仔未必知係乜!」現時在香港難找,他們惟有從國內特地找回來,每年只有五六月當造,較罕有。將它用豉油與糖醃製,製成小吃,酸酸甜甜,清爽盎然,是悶熱夏天的最佳涼伴。「齋做豉油,齋做香港,真係無得賺,惟有兼做其他,咁先有利可圖。」
不離不棄 路上注滿記憶
黃家大部分人,已經移民加拿大落地生根。惟獨他和父親,這些年為醬油廠鎮守香港。「我唔鍾意嗰邊嘅生活,嘢食唔得,我條根喺香港,始終唔想離開。」他寧願辛苦點,做太空人兩邊走,也從未想過離開。爸爸幾年前過身,工作到九十歲,每個星期落廠一次。黃國輝迄今也六十有七:「我沒冀望下一代接手,反是希望自己健康,做多30年。」他的子女都身在加拿大,暫未有人想回來幫手。兜兜轉轉,就只剩下他,孤身走我路。
黃國輝如老爸一樣,天天回廠,一個人,偶而會想起從前的日子。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只是當時不知道;他拖着爸爸的手回廠上班,「以前未有屯門公路,行青山公路入廠,好遠,路邊都是牛,好似去旅行咁開心。」言教不及身教,老爸日復日的工作,竟影響了身邊的年輕人。黃國輝應承過爸爸,一日人在,一日都有九龍醬園。
「我好記得,爸爸好勤力,總係做嘢到深夜。有一次,晚上離開工廠,街冇晒街燈,阿爸開車摸黑搵路,搵咗足足一個鐘,佢一直搵光嘅地方。」當年摸黑找路的畫面,就這樣烙在心中,當身在一片漆黑中,他仍相信會有路,和有光。
九龍醬園
地址:中環嘉咸街9號
營業時間:8am-6pm(星期日休息)
電話:2544 3697
撰文: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